电解质范文

时间:2023-02-26 08:02:14

电解质范文第1篇

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只有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后才能导电。但也存在固体电解质,其导电性来源于晶格中离子的迁移。

2. 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有何区别?

金属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导电时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物理变化;电解质依靠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导电时离子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变化。可见,物质导电的条件是: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

3. 不是电解质的物质是否一定是非电解质?

根据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所以非电解质也是化合物。不是电解质的物质可以是混合物(如氟水、氯水)、单质(水银、石墨、氯气)、非电解质(CO、CH4、酒精、蔗糖、CO2、SO2、SO3、NH3),因此,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只有不是电解质的化合物才一定是非电解质。

4. 化合物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也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这两种分类之间有何关系?

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共价化合物中只有极少数为强电解质(如 强酸HCl、HBr、HI、HNO3、H2SO4和HClO4),少数为弱电解质(如弱酸CH3COOH、H2CO3,弱碱NH3•H2O和H2O),绝大多数为非电解质。

5. 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吗?

NaOH、KNO3等电解质属于离子化合物,在室温下为固体,其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而不能导电,只有当它们溶解于水或受热熔融(液态)时,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才能导电;HCl、HNO3、H2SO4、CH3COOH、NH3•H2O等电解质属于共价化合物,它们由分子构成,液态时不能导电,只有当它们溶于水后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才能导电。因此,电解质只有发生电离后才能导电。

6. 酸(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水溶液中导电,碱、盐(离子化合物)是不是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可以导电?

酸为共价化合物,液态时不存在离子,因此仅在溶于水状态下导电;而碱、盐有的受热易分解,转变后的物质能导电,就不能将原物质视为该状态下导电的电解质,例如NaHCO3受热分解为Na2CO3、H2O和CO2,在熔融态时,Na2CO3电离而导电,因此NaHCO3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因此,属于离子化合物的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融都能发生电离,而属于共价化合物的电解质只有溶于水才能电离。

7. “易溶的电解质都是强电解质,难溶的电解质都是弱电解质。” 对不对?

已溶解于水的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是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依据。BaSO4、CaCO3、Mg(OH)2等电解质更难溶于水,但已溶的部分能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与之相反,CH3COOH、NH3•H2O等电解质虽易溶于水,但溶解后不能完全电离(溶质分子和离子共存),属于弱电解质。所以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而与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密切相关。

8. 是否“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弱” ?

电解质溶液是靠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的,其导电能力的强弱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等因素有关。强电解质虽能完全电离,但溶液的浓度不一定大,其离子浓度可能较小,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例如BaSO4、CaCO3、Mg(OH)2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虽不能完全电离,但当其溶液浓度较大时,其离子浓度可能较大,溶液的导电能力可能较强,例如CH3COOH、NH3•H2O等弱电解质。故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必然联系。

9. 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吗?

电解质溶于水后,在水的作用下自身电离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能导电。有些化合物(如CO2、SO2、SO3、NH3、酸酐等)虽然其水溶液能导电,但是由于它们不是自身电离而是与水反应的产物发生电离;因此这些化合物仍属非电解质。即电解质的溶液能导电,但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

10.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强电解质都改写为离子形式吗?

离子方程式是以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只有易溶的强电解质才能完全溶解并完全电离为离子参与反应,因此应改为离子符号。金属氧化物、难溶的强电解质和水、弱电解质都保留化学式。

电解质范文第2篇

1.从概念上认识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科学术语都要从概念上理解和深化。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或熔融状态都不导电化合物。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标准:

[1]该化学物质必须是化合物

[2]该化学物质必须是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则为电解质

[3]该化学物质必须是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则为非电解质

当我们遇到一种陌生的化学物质——Fr,判断过程如下:Fr是单质,不是化合物,不满足[1],所以Fr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再如NaBr,满足[1],且溶解或熔融都有NaBr=Na++Br-,满足[2],所以NaBr是电解质。还有难溶物AgCl,不溶于水,但在熔融状态下:AgCl=Ag++Cl-,能够电离出离子,满足[2],所以AgCl是电解质。

可见我们只要牢牢地抓住概念本身就可以深刻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从本质上认识

从本质上认识是对概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彻底理解概念的过程。电解质导电是一种现象,其本质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电解质应当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

如H2SO4溶于水:H2SO4=2H++SO42-,是其本身电离出离子,所以H2SO4是电解质。而SO3溶于水:SO3+H2O=H2SO4,H2SO4=2H++SO42-,可见电离出的离子不是SO3本身电离出的离子,所以SO3不一定是电解质,SO3熔融状态下也不能电离出离子(下面有介绍),所以SO3是非电解质。又如CaO溶于水:CaO+H2O=Ca(OH)2,Ca(OH)2=Ca2++2OH-,同样电离出的离子也不是CaO本身电离出的离子,但是CaO在熔融状态下:CaO=Ca2++O2-,所以说CaO是电解质。

由此可见,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在于化合物自身在溶液中或熔融时能否发生电离。

3.从结构上认识

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有的是电解质有的非电解质。对离子化合物而言,构成它的微粒就是离子,如NaCl、NaOH等当他们加热至熔融状态时,其中的离子就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导电。当将它们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子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溶液,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导电。因此,离子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对共价化合物而言,构成它的微粒是分子,如酒精、硫酸等。当它们处于熔融状态时(实际上为液态),它们仍以分子形式存在,故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当它们溶于水时,有两类情况:一类如H2SO4、HCl等在水分子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导电;另一类如酒精、蔗糖等在水分子作用下不能发生电离,因而不能导电。因此,共价化合物有的属电解质,有的属非电解质。

4.从类型上认识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还与化合物的组成,分类有关,并且呈明显的规律性,一般的说:

酸、碱、盐、碱性氧化物、呈酸性的氧化物以及水都是电解质

呈酸性的氧化物、中性氧化物(水除外)、多数有机物(如烃、卤代烃、醇、醛、酮糖、酯)和不呈酸性的氧化物都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范文第3篇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中,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可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分析。即“加谁谁大”“减谁谁小”。加入参与平衡建立的某种微粒,其浓度一定增大;减少参与平衡建立的某种微粒,其浓度一定减小。加水稀释或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都使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但加水稀释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而增大浓度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减小。

例125 ℃时,0.1 mol/L稀醋酸加水稀释,如图中的纵坐标y可以是()

A.溶液的pH

B.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C.溶液的导电能力

D.醋酸的电离程度

解析0.1 mol/L稀醋酸加水稀释,电离程度增大,n(H+)增大,但c(H+)减小,因此pH增大,A错、D错;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因此稀释时电离平衡常数不变,B错;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能力降低,C对。

答案C。

点评本题极易把溶液的导电能力分析错误而导致失分。稀醋酸加水稀释虽然能促进醋酸的电离,但由于加入水的体积占主导地位,故溶液中离子浓度是减小的,导电能力减小;如果换成冰醋酸加水稀释,冰醋酸是电解质,固体不导电,加水稀释后,离子浓度先增加后减小,故导电能力先增大后减小。

【练习1】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二、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发生微弱电离:H2O+H2OH3O++OH-或H2OH++OH-,一定温度下,由水电离出的H+物质的量浓度与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通常用KW表示。水的离子积常数(KW)只受温度影响,与溶液的酸碱性和浓度大小无关,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例2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c(H+)与c(OH-)有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条件关于离子共存说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结合Kw的理解考查离子共存问题。中性溶液中c(H+)=c(OH-),温度不确定时,不能仅根据c(H+)、c(OH-)或pH确定溶液的酸碱性。a点为中性溶液,该溶液中Fe3+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点为弱酸性溶液,OH-不能大量存在,而且NH4+和OH-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Ba2+和CO32-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d点为碱性溶液,选项中的离子均可大量共存,D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易错点是读图能力差造成图像与化学原理分离。要理解酸碱性的绝对标准:酸性:c(H+)>c(OH-)、碱性:c(OH-)>c(H+)、中性:c(H+)=c(OH-)。

【练习2】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五点KW间的关系:B>C>A=D=E

B.若从A点到D点,可采用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酸

C.若从A点到C点,可采用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Cl固体。

D.若处在B点时,将pH=2的硫酸与pH=10的K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性

三、盐类水解问题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基本规律:难溶不水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都弱具体定。

例3常温下,向20 mL 0.2 mol/L H2A溶液中滴加0.2 mol/L NaOH溶液。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A是弱酸且图中的II代表HA-

B.a点溶液显碱性

C.向c点的溶液加入水的过程中,pH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 d点:c(Na+)+ c(H+)= 4c(A2-)+ c(OH-)

解析本题考查盐类水解以及酸碱反应的知识,难度较大。从不滴加 NaOH溶液时,I的总量小于4×10-3mol,一直可以确定H2A没有完全电离,那就可以确定H2A是弱酸。不断地滴加 NaOH溶液,二元酸转变成NaHA,最后转化成Na2A。马上确定图中的I代表H2A,II代表HA-,III代表A2-,A选项正确;当加入NaOH的体积为20 mL时,恰好反应只得NaHA,而从图像中可判断生成物中的阴离子主要为HA-,但不足4×10-3mol,同时存在的A2-的浓度大于H2A的浓度。因此可确定HA-既发生电离:HA-H++A2-,又发生水解:HA-+H2OH2A+OH-,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所以溶液显酸性,则a点:溶液显酸性,B错误;c点溶液显酸性,抑制水的电离,在加水稀释时,溶液酸性减弱,溶液的pH增大,C选项错误;d点电中性原理:c(Na+)+ c(H+)= 2c(A2-)+ c(OH-)+ c(HA-),由于c(HA-)= c(A2-),则有c(Na+)+ c(H+)= 3c(A2-)+ c(OH-),D也错误。

答案A。

点评同学们解答本题时要注重细节,关注信息(图表、数据)的处理与应用,注重学科内综合,将基本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相联系。

【练习3】常温下,已知0.1 mol ・L-1的CH3COOH和HCN溶液的pH分别为a、b,且l

A.常温下,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的pH前者较小

B.在NaCN溶液中:c(Na+)+c(H+)=c(OH-)+c(CN-)

C.相同的温度下,相同pH的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D.常温下,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与盐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例4物质A~E都是由下表中的离子组成的,常温下各物质从1 mL稀释到1 000 mL,pH的变化如甲图所示,其中A与D反应得到E。请回答:

(1)根据甲图中各物质的pH变化关系,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D:________。

(2)甲图中a>9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取浓度为c1的B溶液25 mL,向其中逐滴滴加0.2 mol/L的D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乙图所示。

①c1为________;

②G点溶液呈中性,则加入D溶液的体积V________(填“>”“

③常温下B、C溶液的pH分别是a、b且a+b=13,则将B、C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时所消耗B、C溶液的体积比VB∶VC=________。

解析(1)从甲图中可以看出,A、B呈碱性,E呈中性,C、D呈酸性,B物质稀释1 000倍后,其pH从12降低到9,所以B为强碱NaOH,C物质稀释1 000倍后,其pH从2升高到5,所以C为强酸HCl,A、D反应得到中性物质E,则A为NH3・H2O,D为CH3COOH,E为CH3COONH4。

(2)NH3・H2O为弱电解质,氨水稀释后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溶液中OH-的浓度没有下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故a>9。(3)①NaOH溶液的pH为13,所以c(NaOH)=0.1 mol・L-1;②由题意知n(NaOH)=0.1 mol・L-1×25×10-3 L=2.5×10-3 mol,为使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则需消耗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1的强酸12.5 mL,但CH3COOH为弱酸,故加入的CH3COOH的体积应大于12.5 mL;③NaOH与HCl溶液恰好反应,则n(OH-)=n(H+),即10a-14VB=10-bVC,所以VB∶VC=10-b-a+14=10∶1。

答案(1)NaOHCH3COOH。

(2)A是氨水,稀释时,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溶液中OH-的浓度没有下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

(3)①0.1 mol/L②>③10∶1。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离子反应、强弱电解质稀释问题、盐类水解等知识点,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练习参考答案

1.B2.C3.C

电解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概念教学

有关化学概念的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境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高中化学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然而学生在这两个定义的学习中总是遇到不小的困难。总结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教材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也很值得商榷。下面我就这两个概念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是这样定义的[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反之,无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就单纯定义来说似乎不难理解:首先对“化合物”同学们能够熟练判断,能“导电”也不难理解,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水溶液,另一个是熔融状态),只要能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这一点也较容易理解。因此就定义本身来说学生还是不难掌握的,但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时却遇到了不少麻烦,例如:

1.有关非金属氧化物是不是电解质的判断

在CO、SO、SO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判断上,依据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判断这些氧化物首先是化合物,其次其水溶液能导电,那么紧扣电解质的定义判断它们应该是电解质,但事实上它们不是电解质,因为它们并没有自身电离出离子,其水溶液导电是因为它们的水化物HCO、HSO、HSO等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单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电解质的概念的教学可理解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因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因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应该更合理,因为CO、SO、SO等非金属氧化物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所以它们就不是电解质。而HCO、HSO、HSO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导电,因此它们是电解质。

2.关于HO是不是电解质的判断

大家都知道水是电解质,但如果要依据教材中电解质的定义去判断水是电解质,我个人认为是无法判断的。因为纯净水是不导电的化合物,不满足电解质的“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应为非电解质,但事实上水是电解质,因为水会电离出少量H和OH。由此可见,前面我定义的“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因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也不准确。所以我在教学中建议学生这样去理解电解质更准确: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这样的定义才能成为一切化合物是不是电解质的有力判断依据。

3.某些离子化合物的判断

根据课本上的判断,化合物只要满足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任一个条件就是电解质。如BaSO是沉淀在水溶液中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成Ba和SO而导电,满足了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导电这一条件,所以BaSO是电解质。但是对CaCO来说这种离子化合物也是沉淀,其水溶液不导电,另外其熔融状态又不存在,因为CaCO在高温熔融时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aO和CO,那么“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则应为非电解质,但CaCO却事实上是电解质,只有依据其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部分完全电离成了Ca和CO而判断CaCO是电解质。由此可见,理解电解质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才能成为判断所有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的有力判据。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判断,我认为可如此判断: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判断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时才不用“导电”来做判据,而用“电离”做判据,使难度大大降低,判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首先对于非金属氧化物是非电解质(但HO是电解质)的判断就变得非常浅显易懂,例如SO的判断:因为SO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S和O,所以SO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导电是因为SO和HO反应生成的HSO电离的H和HSO、SO而导电,所以HSO是电解质;其次对于HO是电解质的判断:因为HO能电离出H和OH,所以水是电解质;还有CaCO是电解质的判断:因为溶解了的CaCO电离成Ca和CO,所以CaCO是电解质。

况且电解质的亚分类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2]只有将电解质理解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自身电离的化合物才能与强、弱电解质的定义相联系。不然极易导致学生依据“导电”条件误把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判断为强电解质,而把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判断为弱电解质,例如CHCOOH溶液比BaSO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学生就易误认为CHCOOH是强电解质,BaSO是弱电解质,但事实上BaSO是强电解质而CHCOOH是弱电解质。要是从“电离”的角度判断就不会出错:BaSO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是强电解质,而CHCOOH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是弱电解质。因此只有从“电离”的角度理解电解质才能与高中化学教材中强弱电解质的定义相统一。

总之,我认为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两个重要概念教学中,建议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变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只有教给学生才能消除学生学习概念与运用概念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这样不但符合人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与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统一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0.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式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5.

电解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血清电解质;血浆电解质;电解质;检验差异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81-01

正常人体内的电解质浓度是相对恒定的,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例如,血浆钠能够维持渗透压,并受到下丘脑和垂体后叶及肾脏的调节,一旦血浆钠有异常,则提示下丘脑、垂体或肾脏有病变[1.2]。因此,检验血清电解质对临床诊断各种器官病变、酸碱失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院为探寻更好的检验途径,现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300例进行电解质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电解质检查。将患者按照血小板总数分为三组。

血小板总数在100×109/L以下,为低血小板组,共8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在16~81岁之间,平均(47.68±13.85)岁。

血小板总数在100×109/L~300×109/L之间,为中血小板组,共11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62例,患者年龄在16~84岁之间,平均(47.99±13.26)岁。

血小板总数在300×109/L以上,为高血小板组,共10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患者年龄在17~82岁之间,平均(47.84±12.96)岁。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疾病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3]

所有患者均采集清晨的空腹肘静脉血,采集时间为早8:00~8:30。

仪器使用BD公司成产的sysmex XE-2000血球分析仪,BD公司产生的强生Vitros-350干式生化分析仪,BS公司的血气针针管,雷度血气分析仪(ABL-800型)。

将三组中每组患者采集的血液再随机分为两份,其中1组在进行离心后,取上层血清进行电解质检查。2组放置于抗凝管中,取血浆进行电解质检查。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检验结果中,血清K+与血浆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Na+和Cl―与血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电解质与人体的各器官、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代谢物质、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均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尤其是血钾的浓度对机体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而随着血气分析仪的使用日趋广泛,使用血浆或血清对电解质进行检查是否存在差异,已经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4.5]。

针对血浆电解质与血清电解质检查是否存在差异,我院进行了本次实验。从检查结果可看出,血清Na+和Cl―与血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清K+与血浆比较,差异明显。究其原因,我院认为,可能是由于在进行血清检查时,进行了离心,其血块在收缩过程中,血小板出现了聚集和破坏,造成了细胞内的钾离子释放,而血浆检查由于使用了抗凝剂,因此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此外,由于血液中加入了抗凝剂,也会导致血浆被稀释,使血浆的钾离子降低。

而目前临床使用的标准多根据血清作为标准,参考值也多来源于血清。但是,我院认为,血清并不能够作为一个可靠的参照。而血浆检查电解质的优势却较大,如血浆不会受到纤维蛋白网络的感染,其细胞的下沉速度较快,可以缩短对患者标本离心的时间,可使用在急诊进行生化检验中。此外,进行血浆检查时,能够避免检验者在工作中发生纤维蛋白堵孔、专用针通电机管道的故障,减少了对仪器的清洗,降低仪器耗损。

总之,血清电解质和血浆电解质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检验者要注意避免两种存在的差异,以探寻更好的检验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龙,刘志伟,郑定容等.血清和肝素钠抗凝血浆电解质测定浓度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547-4548.

[2] 徐克,王小青.肝素抗凝血浆用于急诊生化检验的探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1):38-39.

[3] 王建琼,牛华,郑瑞等.肝素抗凝血浆钾与血清钾测定对比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5):500-501.

[4] 刘茂春,占大兴,李汉贵等.血浆代用品快速静脉输注对血清电解质的影响[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28-329,344.

电解质范文第6篇

答:方法一,从概念着手判断,电解质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方法二:从物质的类别判断:酸、碱、盐、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酸性非金属的氢化物(如NH3)、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

方法三:从概念间包含关系判断:

2.一种物质如果不是电解质,则一定是非电解质,对吗?

答:这种说法是错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化合物的一种分类方法,化合物如果不是电解质,则以一定是非电解质.混合物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CaCO3高温分解,水中难溶不导电但为什么它是电解质?

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CaCO3高温分解,但CaCO3是离子化合物,水中溶解度尽管很小,溶液中离子浓度极小,用通常的实验装置测不出溶液的导电性,若用精密电流计则可测得它的溶液的导电性.由于溶于水的那部分几乎全部电离,因此它不但是电解质,并且为强电解质.

4.电解质和金属导电有何不同点?

答:金属靠自由移动的电子导电,导电的过程是物理现象,温度升高时电阻增大,导电能力减弱.

电解质靠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导电的同时要发生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由溶液中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决定.当温度升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会增强.

5.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金傺趸物属于哪一类电解质?

答:决定强、弱电解质的因素较多,有时一种物质在某种情况下是强电解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以是弱电解质.中学根据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程度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如强酸、强碱和多数盐为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只有部分分子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如弱酸、弱碱等为弱电解质.金属氧化物有的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碱,有的不溶于水,因此强弱电解质不考虑金属氧化物.

6.电解质的强弱和它在水中的溶解性、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何关系?

答:电解质的强弱是根据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程度划分的,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所以和电解质的溶解性无必然联系,如醋酸易溶于水但它是弱电解质,BaSO4、CaCO3难溶于水但它们是强电解质.

同样电解质的强弱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也无必然联系,因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的电荷有关,与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无关,即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电解质溶液的强.

7.为什么卤化氢:HF、HCl、HBr、Hl中HF是弱酸?

答:它们分子中键长依次增大,分子的键能依次减小,HF的键能最大,分子结合最牢固,在水溶液中电离最困难.再加上HF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的缘故而有缔合作用,虽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部分HF发生电离,但电离出的F-很快又和HF结合成为HF2-、H2F3-、

H3F4-等离子,所以HF是弱酸,而HCl、HBr、Hl是强酸.

8.如何用实验证明HA是弱电解质?

答:常见的几种方法举例如下:

第一种:配制0.1 mol/L的HA溶液,测其pH,若溶液的pH>1,说明HA溶液是弱酸.

第二种:分别配制0.1 mol/L的HA溶液和0.1 mol/L盐酸溶液,测两者的导电性,若HA溶液导电性明显比盐酸溶液的小,说明HA是弱酸.

第三种:分别配制0.1 mol/L的HA溶液和0.1 mol/L盐酸溶液,在等体积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锌粒,若产生气体的速率HA溶液明显比盐酸的慢,则说明HA是弱酸.

第四种方法:稀释法,先测HA溶液的pH,然后将溶液体积扩大10倍,若溶液pH增大不到一个单位,说明HA为弱酸.

第五种方法:测NaA溶液的pH,若溶液的pH>7,则可说明HA为弱酸.

第六种方法:分别配制0.5 mol/L的HA溶液和0.55 mol/L的NaOH溶液,测两者反应的中和热,若中和热小于57.3 kJ/mol,说明HA是弱酸.

9.如何用简单实验证明醋酸溶液中存在

CH3COOHCH3COO-+H+的电离平衡?

答:方法一,先测定醋酸溶液的pH,然后将该溶液放在热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再测定热醋酸溶液的pH,若pH减小,则说明醋酸溶液存在电离平衡.

方法二:先闻醋酸溶液有气味,说明溶液中存在CH3COOH分子,再向该醋酸溶液中滴入几滴甲基橙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醋酸溶液显酸性,即证明醋酸溶液存在电离平衡.

方法三:向醋酸溶液中滴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然后向红色溶液中加入CH3COONH4固体,震荡后,溶液颜色由红色逐渐变成紫色或紫红色,由此也可说明醋酸溶液中存在着醋酸的电离平衡.

电解质范文第7篇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为授课用教材,本节内容包括两大教学重心:一是强弱电解质;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强、弱酸的方法比较上以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设计判断强弱酸的实验方法,简单复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实验、讨论、讲解等相结合,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策略。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愿望。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七、教学难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八、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图片: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洁厕灵的成分是盐酸。

厨房中,我们食用的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

【问】两者一样吗?可以用醋酸将盐酸代替吗?

【学生答】不可以。

【问】为什么?

【学生】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小组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学生讨论,总结】1.与镁带反应,看剧烈程度。

要求:相同质量,表面积相同,同时放入。

2.与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看产生气泡的快慢。

3.用pH试纸测定pH的大小。

4.根据强酸制弱酸的理论设计实验验证。

5.看溶液的导电性。

【教师】针对以上方法,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已准备好的实验用品超市,检验这些方法的可行性。没有相应药品的,讨论其可行性。

【学生实验】

【学生小结】1.实验可行,盐酸与镁带的现象更为剧烈。

2.与碳酸钠溶液的实验可以看到盐酸中产生气泡更快一些。

3.同为0.1mol/L的溶液,盐酸的pH为1,而醋酸的pH为2~3。可以看出同浓度的盐酸酸性更强。

4.(教师引导)强酸制弱酸没有明显现象,但是pH在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测定pH的变化来判断。

5.溶液的导电性可以根据小灯泡的通电实验观察。

【教师演示实验】1.强酸制弱酸的pH的变化。

2.小灯泡的导电性实验。

【结论】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的酸性强,即氢离子浓度不同。

【教师】高一我们讲过,盐酸和醋酸同属于电解质。请大家回忆电解质的概念。

【学生】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教师】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首先都是针对化合物。其次,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而导电。

【问】同样是电解质,浓度也相同,为什么氢离子浓度不同?

【答】电离程度不同。

【引导】我们将电解质根据电离的强弱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学生总结定义】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以离子状态存在,不存在该电解质的分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里电解质分子和它电离生成的离子共存。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了实验、讲述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分析和运用,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思考题、生活情境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建立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纵观整个课堂,从教师的提问,师生的讨论分析,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浓厚,知识理解透彻,形成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是分组实验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提高。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整个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电解质范文第8篇

集中供暖保持温度和湿度

集中供暖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其温度不能自主调节,再加上紧闭门窗,空气湿度低,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各种细菌加快繁殖。

建议在晴好的天气里,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3~4时之间给房间通风,可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在屋子里经常放一盆水,或养一些仙人掌、吊兰、发财树等绿色植物,来增加湿度。值得注意的是,植物不宜太多,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

有的人经常用加湿器来增加房间的湿度,觉得比较方便。可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还是少用比较好。虽然加湿器能给空气提供大量的水分,但是却比较机械化。而在屋子里放盆水或放盆植物就不同了,它可以根据干燥的程度自行决定放出多少水汽来,对人体的影响不是很大。

地热供暖要注意通风换气

相比空调,安装地暖的房间空气对流很小,不会因此产生尘埃飞扬及积尘,对呼吸器官影响不大。但在铺设了地暖的前两年,木地板含有的甲醛等有害物质受热后会加快挥发,瓷砖和地砖等石材受热后也会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因此,用地暖时更要注意通风换气。

在供暖初期,室内温度突然变高,会让人体很不适应,易出现头晕、咽喉肿痛的症状,因此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通常室温在18~24℃最适宜,湿度以50%~60%为宜。最好买一个能测量湿度的温度计,这样可以更好地监控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此外,地暖会导致地表温度比较高,如果不及时清洁地板,灰尘很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到空气中,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一定要保持地面的清洁干净,并要经常打扫房间,特别是一些死角区域,以防藏污纳垢。

适当饮用电解质饮料

除了以上防范措施,预防暖气病,补水也很重要。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孙树侠表示,暖气来临,室内干燥,人体会通过皮肤和呼吸等蒸发形式流失更多的水分。此时,如果大量饮用纯水而不补充电解质的话,会导致电解质失衡,引起自发性的脱水。因此,冬天除了补水,还要补充电解质,补充电解质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适量饮用电解质饮料。

(摘自《宁夏日报》)

链接

治暖气病小妙方

半夜口渴 喝乌梅麦冬茶:乌梅3枚,麦冬3克,加开水冲泡后饮用。

鼻干出血 可以用金银花、罗汉果泡水饮用。鼻出血可饮藕节汤。

咽喉肿痛 金银花、生甘草、胖大海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对暖气烘烤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咳嗽 暖气病引起的咳嗽一般为干咳,痰少或者没痰,可以取梨榨取汁液后,略加凉开水饮用。

电解质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73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1]提出“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资源,能够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化学知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化学实验进行生活化设计与改进的研究日益增多。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在初高中课本中均有出现,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中有实验10-7试验物质的导电性[2],实验借助低压电源、灯泡、电极等仪器,对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和乙醇的导电性进行验证。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实验中有较复杂的低压电源及电极等仪器装置,且需要外接动力电源,此外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强酸强碱溶液均处于敞开体系中。这些对于好奇心较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均有可能成为不安全的潜在因素。

对此,很多研究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邵玲P[3]将6V交流电源、低压灯泡(6V 500mA)、2mol/L电解质溶液和电流表串接,通过观察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来判断导电性的强弱。虽可测得各组溶液的电流,但通过弱电解质溶液时灯泡没有发亮。董金水[4]利用笔式电导率计下端伸入试液中,通过记录显示器上的数值来判断溶液的导电性。但电导率概念对中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还需讲解导电率计的工作原理。谭建红[5]将电源电焊奈4V,对相同浓度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进行测试,通过观察发光二极管发亮的个数来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但整个实验中所需发光二极管的数量较多、导线过多,电路连接繁琐。陈挺芳[6]利用实验室中常用的塑料水槽、废旧电池、旧电线等改进实验,能同时测定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该法虽然缩短了实验时间,但所需废旧电池数量较多,拆卸繁琐,处理麻烦。本文从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安全性及简易化等方面进行改进,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充分体现微型化、安全化的思想,起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 实验改进内容

2.1 实验改进方案与原理

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1)电源部分,采用普通干电池(1.5V)替代低压电源。(2)实验装置,教材中将强酸强碱溶液盛装到烧杯中,把两根电极伸入溶液中,以灯泡发亮来证明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本实验是将拉直的回形针蜡封在输液管两侧充当电极,将不同待测溶液注入到输液管中,以音乐芯片替代灯泡。整个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合上开关后整个装置形成闭合回路,当有电流通过时,音乐芯片会发出声音。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不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可借助音乐芯片发出声音的大小来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3)利用手机下载的测声软件对声音大小的分贝值进行测定,为实验讨论提供了定量化的参考。

2.2 实验用品

仪器:音乐芯片(取自荷花生日音乐蜡烛)、输液管、回形针、蜡烛、注射器、干电池(1.5V)、智能手机(用其测声软件)

药品:NaOH溶液、Ca(OH)2溶液、NH3・H2O溶液、HNO3溶液、H2SO4溶液、CH3COOH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蔗糖溶液(浓度均为1mol/L)及自来水、蒸馏水和无水乙醇

2.3 实验操作步骤

(1)智能手机联网后,打开“应用宝软件”,在搜索框内输入“分贝仪”,搜索结果中有很多免费的小软件可供下载使用。本文选择“分贝计(Sound Meter)”软件下载并安装使用。

(2)截取输液管,将回形针用蜡封在输液管两端。用注射器吸取10mL不同待测液从输液管支管处注入。

(3)将手机放置在距离音乐芯片1cm处,打开手机中“分贝计”软件,连接闭合回路,测量三次,记录数据。

(4)依次对其他几种溶液、液体按上述步骤进行测定。记录数据,比较各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

2.4 实验分析与结果讨论

不同溶液、液体的导电性实验结果列于表1中。从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NaOH溶液、Ca(OH)2溶液、HNO3溶液、H2SO4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的导电性较强或强,声音分贝值分别在27~38或42~50分贝,故强碱、强酸及大多数盐通常为强电解质。

(2)NH3・H2O溶液、CH3COOH溶液、自来水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导电性,声音分贝值处于15~27分贝之间,小于强电解质溶液的分贝值,所以弱碱、弱酸及自来水导电性较弱。

(3)蒸馏水、乙醇溶液、蔗糖溶液的分贝值均为0,故蒸馏水、绝大多数有机物导电性极弱。

2.5 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进行实验,将化学和手工制作结合在一起,无形中体现了实验的生活化,拉近了学生与实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用普通干电池替代低压电源,体现了安全化思想,简化了实验,方便组装,便于携带。

(3)将电解质溶液封闭到输液管中,能避免学生直接接触强酸强碱溶液,降低了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

(4)借助音乐芯片声音的大小及分贝值来判断电解质导电性的强弱,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体现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思想,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5)实验装置改进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药品用量,且能够重复使用,达到了实验绿色化和微型化的目的。

2.6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改进为“电解质”知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

(1)组织学生实验时,在组装前要求学生穿好实验服,戴好手套、护目镜再进行实验。

(2)密封输液管端口时用到热的蜡烛液,要叮谘生小心操作,避免烫伤,待蜡烛融化后要及时熄灭酒精灯。

(3)在移液操作环节,由于输液管支管较细,用胶头滴管移液不易控制溶液用量,也可用注射器来移液。

3 知识的迁移运用

浓度是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因素之一,从表1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浓度相同的不同溶液可表现出不同的导电性。NaOH、HNO3、NaCl与Ca(OH)2、H2SO4、Na2CO3均属强电解质,但NaOH、HNO3、NaCl溶液的分贝值小于Ca(OH)2、H2SO4、Na2CO3溶液的分贝值。原因是浓度均为1mol/L的上述各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不同,前3种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均为2mol/L;后3种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均为3mol/L。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越大,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越强,音乐芯片的声音分贝值越大。因此,利用本实验也可以探究浓度对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影响。

4 结论

以普通干电池代替低压电源、回形针代替电极、音乐芯片代替灯泡、输液管代替烧杯的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可应用在初、高中化学教学中,既能作为演示实验也能作为学生实验。实验现象明显,通过测定音乐芯片发出声音的大小可快速判断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达到实验安全化和趣味化的目的,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基本原理。联系生活的化学实验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适宜学生发展的需要,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实验的乐趣,为学生快乐学习化学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多设计一些趣味化、环保化、安全化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和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爱上化学课堂和化学实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7.

[3]邵玲P.新课程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比较实验的探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279~324.

[4]董金水,闫蒙钢.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测定的简易仪器――笔式电导率计[J].化学教学,2008,(5):14~16.

[5]谭建红,邓雅莉.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的改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0):39~40.

电解质范文第10篇

明星秀

白色的层次是搭配的准则,不论是透视、层叠或褶皱都能制造出百变的光影明暗效果,所以即便是一白到底的全身白色,也不会给人单调的感觉。章子怡、蕾哈娜、凡妮莎-哈金斯等明星都是白色搭配的高手,来向她们学习一下吧!

搭配细节:one-piece+外套+高跟鞋

出镜明星:范冰冰

巴黎,“范爷”在巴黎时装周外的街拍,一袭高级定制的装扮,优雅中略带嬉皮的的复古style。

搭配细节:镂空裙+尖头鞋

出镜明星:章子怡

北京,章子怡与刘烨出席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授勋仪式。白色的Chloe镂空裙,脚踩Manolo Blahnik尖头鞋,文艺气质就是这么塑造的。

搭配细节:男式衬衫+裘皮短裤

出镜明星:模特mingxi

巴黎,模特Ming Xi 身穿Lanvin 男式衬衫,黑色裘皮短裤,戴Tom Ford墨镜参加2013巴黎高定时装周(秋冬)场外街拍。模特身材最适合展现骨感的中性美。

搭配细节:雪纺套装+西裤

出镜明星:凡妮莎-哈金斯(Vanessa Hudgens)

伦敦,凡妮莎-哈金斯(Vanessa Hudgens)抵达英国广播公司。她身穿Catherine Malandrino雪纺套装,手拎Givenchy手袋,脚踩Giuseppe Zanotti高跟凉鞋。雪纺的加入让干练的线条不失妩媚。

搭配细节:蕾丝雪纺上衣+短裙

出镜明星:奥利维亚·巴勒莫(Olivia Palermo)

纽约,奥利维亚·巴勒莫(Olivia Palermo)与男友(Olivia Palermo)在布鲁克林大道散布的街拍。大彼得·潘领与暗花雪纺的搭配,休闲随意中还带着小女人的俏皮。

搭配细节:透明蝙蝠衫+短裤+板鞋

出镜明星:蕾哈娜(Rihanna)

2013年7月19日,伦敦,蕾哈娜(Rihanna)现身酒店门口。她身穿Adam Selman透视网眼短裤套装,脚踩Balenciaga板鞋。运动的休闲装扮带着街头的时尚范儿。

帅气而不失柔和的白色造型是本季的热门,选择要点是:利落的轮廓线条和女性化的细节,小小的透视或者露肤度都能让你人气大增。

知性优雅

一点曲线或是雪纺蕾丝的装点,优雅由此而生。

中性简约

上一篇:高压并联电容器范文 下一篇:电解质紊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