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10:29:12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手段,可以作为其检验手段。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检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欲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重要举措,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特点,不断成长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而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就需要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参与实践,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进行全面体验和分析,对于“我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这些自我探索的问题找到明确答案。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于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成功地成为“社会人”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和导向,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分布和需求情况,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亲身经历并搜集信息,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

在实践中自我认知和职业初探的同时,找到“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的差别,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性实践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结合自我认知结果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实践内容和形式,储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举措

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亟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刚入校的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形势,形成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后,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和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专业认知方面,可以以专业对口单位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对所学专业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团组织构建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等多样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等形式在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阶段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逐步树立择业观念,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立长期职业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利用学生假期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政策宣讲与理论研究,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等等。重视社会资源参与,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街道等支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成效反馈和学生成长建议工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投入多观察多思考,大量获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环境资源,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大三阶段进入求职准备期,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和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积累择业优势,培养求职技能。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和见习活动。从应聘、录取、培训到实习、总结、反馈,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主动了解职业需求,亲身体验工作内容,总结反思自身表现,储备提升各种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

大四阶段是职业生涯决策阶段,要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凝练提升,冲刺理想职业目标。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总结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到理想求职岗位实习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针对理想求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求职准备,努力实现求职目标。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王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

[3]宿美玲.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就业的重要性[J].教育界,2010(14):26-28.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凝聚力;人际关系;团体干预

1引言

在笔者先前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在班级凝聚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归属感充当着中介变量的作用。此次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大学生的团体干预方案。该方案分为准备和正式干预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是面谈后给实验组发放相关的学习材料,并在两天后对其进行单独约见,目的是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正式干预阶段详见下文。研究旨在对人际关系问卷得分较低的被试进行团体干预,探讨团体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2方法

2.1研究步骤

2.1.1开放式访谈。研究团队对30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和梳理。

2.1.2问卷选取。《班级凝聚力问卷》选自谢海红(2014)修改并编制的问卷、《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选自金庆英(2012)编制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选自申武丹(2007)编制的问卷。

2.2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的被试为30名大一学生。其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15人。

2.3团体干预

阶段一:初相识

目标:1.破冰,主动认识和建立人际关系

活动内容:1.对对碰、坐地起身、小组作画2.制定小组协议3.分享总结4.家庭作业:学习合理情绪疗法

阶段二:我的人际困扰

目标:1.让团体成员了解“人际困扰”是大家共有的,增加归属感和凝聚力2.了解不合理认知的影响3.日常生活中能应用

活动内容:1.滚雪球、环环相扣2.秘密大会串:匿名写出人际困扰,共同探讨其中存在的不合理认知3.户外采风寻宝4.分享总结

阶段三:我的生命线

目标:1.进一步认识自我,真诚面对自己2.了解他人,增强信任,减少防御3.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内容:1.分享家庭作业及感受2.画生命线3.彼此探索,倾听他人述说,进一步了解自己4.家庭作业:一件很想做但没做的事

阶段四:信任与支持

目标:1.促进团体成员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加强了解、信任和支持2.日常生活中能应用

活动内容:1.分享家庭作业及感受2.生日排列3.信任之旅4.交流探讨旅途中的问题、体会和收获5.布置人际家庭作业

阶段五:我的人际关系

目标:1.促进彼此的情感支持2.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体会人际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重要性,感受信任的积极意义

活动内容:1.分享一周来令自己不开心的难过的事2.信任之手3.就家庭作业探讨团体成员关于团体的想法和感受4.分享总结感受5.家庭作业:给最重要的人际支持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阶段六:告别

目标:1.了解团体成员间相互的认识程度2.总结几周来的感受和收获,处理离别情绪3.收集团体干预反馈

活动内容:1.缘来是你:只写出自己个性特点,看其他人能否识别出2.临别祝福与期望:能量手环3.小组结束,填写问卷

3结果

团体干预后对被试进行人际关系量表后测,并与前测均分进行比较。

4讨论

4.1团体干预效果

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干预的30名大一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人际关系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团体干预之前,团体成员的团体凝聚力和人际关系水平(80.23±7.25)都较低,在团体干预之后,团体成员的团体凝聚力(18.00±0.00)和人际关系水平(138.80±5.57)都有显著提高。对团体干预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团体成员认为团体干预是有意义、有收获的。团体干预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很多改善。此次干A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于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以及心理干预教育贯穿团体始终。

4.2本研究的不足

(1)对团体设置的要求不够严格,因而造成活动中部分被试缺席。

(2)被试均为自愿参与,主观能动性较强,结论的推广性有待考量。

5结论

(1)团体干预对大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人际关系水平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2)团体干预有效的原因主要有: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认真贯彻实施、团体领导者的认真负责。

(3)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运用团体干预的方法,发挥团体干预的特殊作用,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Kurt Lewin.,(1936).《拓朴心理学原理》[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李宁,(2000).《群体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36-37).

[3]Glenwick D S,(1988).Com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 Criminal Justice.

[4]申武丹, (2007).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学风是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考查指标。对学生而言,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习惯以及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因此,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

一、当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学风整体不错,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学习勤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容易丧失奋斗目标,平时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大学毕业证而已。同时,社会上“读书工具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也使学生逃课、厌学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司空见惯。

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偏低。一些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平时上课不认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平时不做作业或抄袭他人的作业,到考试时就只有靠作弊来应付。

不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方式也由以教师教学为主导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没有统一安排,部分学生深陷网络不能自拔。

原因分析: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自律意识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从高校方面来讲,学校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投入不足,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仅停留在开设一门课程、举办就业讲座等,缺少系统化、全程化的教育体系,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缺少奋斗目标。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既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益补充,也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起源于职业生涯规划,它主要针对大学这一特殊阶段,是大学生根据自身主客观条件和职业理想,科学规划大学生活,逐步实现个人在大学阶段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奠定基础的过程。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系统的课程讲授和个性化的专业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掌握大学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树立并逐步实现自身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过程。

三、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学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在全面分析自我和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解决的是学生最关心的“大学如何度过”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从大学新生入校就开始,抓住学生对未来发展不确定的关键时机,引导学生科学剖析自身主客观条件,合理设计自身大学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激发学生自我规划和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和职业方向,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创造主观条件。

学风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现。教师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大学阶段发展目标,并根据每年的发展目标制订每学期或每月的阶段目标和学习计划。每个阶段的目标相互衔接,逐步递进,学生必须按照学习计划逐步完成,才能进入下一个更高目标的实现阶段,直至达到发展总目标。在这种逐步接近总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和学习的快乐,会自觉抵制诱惑,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为以后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涯规划的实施和跟踪不仅对大学生活起着全程监控作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指导大学生活的行动纲领,同时,它也是开放性的、动态的,既会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会依个人实施的效果进行及时调整。这保证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也能督促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习成效的提高,这为学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着力点

1.学会时间管理

切实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最主要的是时间管理。大学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只是个人发展历史中很短的一个时期,但就其重要性来说,它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大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有限,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决定大学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决定学风建设好坏的关键。

2.学会适时调整目标

将大学生涯总目标细化为各阶段目标,并将各阶段目标细化到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学生个体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形势的变迁自主确定、修正自己的目标与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才能保证持久的动力,从而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事拖拉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有必要引起高校的关注。大量的时间用来逛街、上网,最后关头才匆忙做作业、写实验报告;每天早上赖在被窝里睡懒觉,到期末才发现晨跑次数还差很多……不少大学生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进行跟踪检查、阶段性总结及表彰和班级同学互查互评等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剖析自身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惯,尝试解决问题,加强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及早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

高中阶段,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安排下生活和学习,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很少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也很少考虑考上大学要做什么。进入大学,学校和家庭的约束逐渐减少,再加上学生的补偿心理、意志力不强、缺少奋斗目标等因素,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在睡觉、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上消磨时光。如果在新生刚入校时就开始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尽快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通过表彰先进和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学会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及早制定奋斗目标,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五、构建系统化、全程化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良好发展

1.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队伍,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只靠一场讲座或一门课程来进行,高校不仅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企业高管和校友等多方力量,逐渐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通过系统传授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掌握科学的进行生涯规划的方法。辅导员通过班会、日常谈话、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和认知自我,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专业课教师不仅通过讲授专业课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通过前沿知识讲座、专业实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合理制定专业学习目标。另外,邀请企业高管分析社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既能丰富大学教育的内容,也可为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科学规划大学生活提供最直观的认识。

2.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化、全程化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却又很迷茫。此阶段应重点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解决“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由校、院领导和辅导员分别对大学新生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同时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代表担任新生“班长”,及时有效开展朋辈教育,分班级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促进学生对大学生活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另外,及时有效的专业教育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和专业前景,也增加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模式,对自身和社会环境也有了初步认识,此阶段的重点是指导和帮助学生逐步明晰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解决“在大学想做什么”和“在大学能做什么”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专业指导讲座、辅导员个性化辅导和对优秀自我发展规划报告进行交流点评等活动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学生要强化素质拓展和工具性知识的学习,为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实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对自己的专业和社会需求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此阶段的重点是督促学生实施、调整、改进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解决“如何实现目标”的问题。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如考研还是就业等。

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和总结,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此阶段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检查总结大学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理性评价自己,并根据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理。

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关键在于学生学习风气的养成,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从学生内在因素上解决高校学风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实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可对高校学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晓英.以生涯规划为着力点构建学风建设的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1,(2).

[2]曹勇,李德全.以大学生涯规划实施为平台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肖克奇,陈琳婷,吴远枝.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制定及其实施[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李瑶,崔永根,刘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推动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系统方法

对于大学生而言,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因素分析、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在自我分析和环境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是指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和措施争取职业目标的实现。反馈评估是在执行实施方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目标的界定。

一、自我分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生活的一项使命就是了解自己。自我分析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客观评价自我。自我分析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文化素质、能力特征、性格特点、身体条件,总结出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其次应从横向上将自己与同区域、同专业乃至同龄人进行比较,分析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求职中的优势和劣势所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自我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

二、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和成长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环境四个方面。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只有顺应各种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

家庭和成长环境在个人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职业选择起到直接或简介的导向作用。社会环境包括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科技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主流价值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宏观上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力量都能够影响个人有效决策的制定。行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预测等。企业环境受行业环境的直接影响,企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实力、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领导者的素质和价值观等。

三、确立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自我分析和环境因素分析之后进行。首先需要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明确自己是向专业技术方向、行政管理方向或是自主创业等方向发展,不同的方向所需能力和素质各不相同,今后发展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其次,制定职业生涯目标,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以及人生目标,分别为1-2年、2-5年、5-10年,乃至人的一生。人生母线的实现必须经过实现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渐进达到。

确立职业生涯目标,要利用SWOT分析法对自我进行分析,评估自己的优劣势,找出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威胁,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形成目标方案。目标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人基本状况和职业目标两大部分。另外,SWOT分析法知识确立职业生涯目标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分析技术,要实现制定生涯目标的最优化,仅凭此种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方法,最终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

四、制定实施方案

所谓“知易行难”,确立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变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很难实现,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制定的实施方案也各异,因此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突出个人行动方案的适时性和个性化特征。

完整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教育培训安排、实践计划等内容。根据职业生涯的短期、中期、长期乃至人生目标分别制定相对应的阶段性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后,要严格实施。

大学阶段处于职业生涯的早起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知识能力储备和职业选择规划,因此,大学阶段的实施方案应围绕学习这个主题来进行,细化到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的计划安排,使大学生活始终处于有目标、有方案的“可控、可测、可调”状态下。

五、反馈评估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态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行之有效,必须不断地对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修正。反馈评估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职业生涯进行反馈评估,要抓住以下要点:

第一,对职业生涯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第二,在实际操作中分离出新的规划需求,及时补充更新;第三,关注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寻找突破方向。修正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调整、阶段目标的调整以及阶段实施方案的变更等。

总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状况,结合环境因素,不断进行反馈评估,及时修正职业目标和实施方案的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为大学生提供走向成功的技术与方法,它可以让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时间,实现低资源浪费,高目标达成,从而出色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邢宝君,周志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导论.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3]陈炜,黄跃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学业规划 管理

大学生学业规划管理是指大学生通过他人的协助,在自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确立学业目标,开展实现学业目标的活动,制定大学学习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并进行执行、评估、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大学生学业规划管理的区间是大学时期,即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的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学业规划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规划自己四年大学的学习和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大学生学业规划管理的前提是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客观环境;大学生学业规划管理是渐进的,必须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方案的安排;大学生学业规划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大学的学制一般为3—5年,在每一学年中,大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根据这一自然年限划分,大学生可以按学年为阶段设置阶段目标,进行自己的学业规划管理,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订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1.大学一年级为适应转变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业规划管理的关键阶段,大一新生主要做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包括生活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心态的转变。首先,要从“应试”式学习中走出来,大一学习任务不重,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英语、计算机知识,争取尽早通过等级考试。学校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应当允许学生合理申请转换专业,使学生专业、个性、职业理想及人生目标能有机统一起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评估和认清自我,有方向性的职业定位、基本的职业目标和大致的职业路径设计。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要初步了解职业,训练和提高与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紧密相关的职业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在职业探知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入学后就开始准备。并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大一阶段更要强调“四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事。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大学各种社会团体平台,不断提升自身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2.大学二年级为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讲座、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锻炼,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的专业相近、与职业生涯目标相近的机会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来检验并适时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心理准备,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测评,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体会社会用人需求,有效评估自我,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职业决策。

3.大学三年级为拼搏阶段

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阶段。首先,大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增强职业针对性。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大学生应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了解实际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规则和应避免的失误,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职业世界,挖掘职业潜能。

4.大学四年级为冲刺阶段

大学四年级为冲刺阶段:大学四年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主要的目标应该放在就业上。首先,大学生应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工作的申请,写好简历,利用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生毕业生由于面临就业、学习、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业规划管理,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能使大学生明确大学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目标,不断提高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牛保明(1970—),男,硕士,延安大学就业培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韩平(1956—),男,延安大学就业培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6篇

由于职业生涯伴随着人的大半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进行越好。大学生从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事业发展的起点,第一步迈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今后职业生涯的成败。为了能在毕业时选择一份理想的就业岗位,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十分必要和适时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策略实施、反馈修正等等。

1.自我评估: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兴趣、学识、技能、情商等与大学生本人相关的所有因素。自我评估的结果可以通过自我剖析、职业测试以及角色建议等方法获得。2.外部环境分析:对大学生而言,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与用人单位等因素,尤其是今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3.目标确定: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4.策略实施: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操作的短期目标。5.反馈修正:为使职业生涯规划执行之有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与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反馈修正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方向的重新选择;各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文案的八项内容要求,按标题、目标确定、个人分析结果、社会环境分析结果、组织分析结果、目标分解与目标组合、实施方案、评估修正的大致顺序,依次写下职业生涯的具体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

学生在学校期间,在每一学年中,大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根据这一自然的年限划分,大学生可以按学年为阶段设置阶段目标,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1.大学一年级:探索期

(1)阶段目标: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2)实施方案:首先要转变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探知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学习,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如果有必要,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为将来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大学二年级:定向期

(1)阶段目标:初步确定毕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2)实施方案: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从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得到职业的经验;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3.大学三年级:准备期

(1)阶段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2)实施方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的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和专业相关的暑假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如果有机会要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也可以多多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厅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4.大学四年级:冲刺期

(1)阶段目标:成功就业。(2)实施方案: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毕业方向已经确定,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就业成功上。这时,可先对前3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引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测定的基础上,根据其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和职业倾向,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其兴趣、爱好、能力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方向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发展行动计划。

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毕业后则会走上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对其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高校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的50%以上;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招聘紧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找到理想的职业非常不容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然而,在目前就业机会非常难得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大学生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不知如何去争取、把握和选择,对与求职有关的问题普遍存在困惑和迷茫,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是不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用人要求;二是不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动机等),没有尽早制订出符合自己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不能正确调节个人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情况的落差。

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正确的“学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思想,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度过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时期,并为步入社会,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作好充足准备。

1 大一阶段

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基于当前阶段社会需求或家人意愿,而对专业没有自己的认识,也没有强烈的目标感和兴趣。进入大学后,教学方式的转变,生活环境的改变,大部分学生处于迷惘及缓慢适应阶段,更有部分学生由于阶段性的放松,沉迷于网络,进而疏忽学业,面临退学的困境。

加强入学教育和引导,通过入学讲座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形势,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快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快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虚心请教老师及师兄师姐,关注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的申请条件,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选定专业或主攻方向,若有强烈的转专业意向,应尽早确定,根据学生手册相关要求,提早做好准备,保证一定的学习成绩。

2 大二阶段

引导学生明确应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大二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为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确定大学阶段性发展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做出相应规划。对于有就业倾向者,根据现阶段社会需求,引导其加深计算机方面,英语方面的基础技能,再根据兴趣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方面非专业技能,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人力或会计方面的技能。对于有考研或出国深造倾向的学生,主要引导其加深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3 大三阶段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指导。大三处于专业课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真正开始接触专业内容,学习专业技巧。但是,往往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前途问题,就业还是考研。

就业的学生,开始注重社会实践,但往往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不少大学生为了增加“工作经验”,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引导学生在保障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寻找锻炼机会,进行相应的实践。

考研的学生,开始进行基础科目的复习,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与正常的专业课学习产生了一定冲突。而考研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如果本科的专业知识没有掌握,相当于基础构建存在问题,这并不利于进一步学习,也不符合考研的初衷。引导学生明确专业课学习在大学阶段的核心地位,在保障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分配时间进行相应的基础知识复习。

4 大四阶段

引导学生明确学校就业政策,保持职业目标的实施方案与学校就业政策的一致性。通过对往年就业情况总结分析,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通过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相结合,提高就业技能。

引导学生处理好就业目标、兴趣与现实机会的关系。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尤其是所规划的职业目标在短期内无法找到相匹配的岗位时,要慎重考虑现实的就业机会,不要在市场上盲目追逐。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8篇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人格品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

(一)职业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与其说他就业困难,不如说他就业迷茫。因为他根本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观念淡薄,不清楚自己的特长与不足,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不清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需要;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方向和目标。2008年我校对应届毕业生行了一项有关目标的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中10%的学生确认有目标,只有4%的学生清楚地把目标写下来,两年后,我校的研究人员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结果显示,当年写下目标的学生,无论是事业发展获是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那些没有写下目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大学生从入大学以后就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大学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结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就业竞争力优势不明显

在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想取得好的就业机会就必须拥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但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竞争优势不明显,自身并不具备特色优势,具体来说:专业技能不突出,在校期间只注重英语、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对自身专业相对应的社会要求不明晰;实践能力欠缺,即操作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适应能力较差,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及时适应社会的节奏以及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应工作岗位的速度较慢;创新能力不够,即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创新不足,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面对市场就业的竞争力不强。以本校审计专业为例,每年入知名审计机构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有着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各方面都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

(三)人格品质不完善

人格品质是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即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责任心等,这些都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用人单位除注重专业技能外,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人品质,他们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去,而这也往往是大学生所欠缺的。很多大学生更多地注重科学素质和智力因素而忽视人文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在求职过程中,诚信度不够,随意毁约,职业道德欠缺,敬业精神不足。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与人相处困难,很难融入到团队中去,表现出沟通能力较差等问题。据调查,我校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因学生个人素养问题,在工作不到半年就被辞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就业准备不充分

大学生就业是关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键问题,在就业中要求掌握一定的技能。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表现得不尽人意。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看重工作单位、岗位、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未看清国家就业形势的严峻。二是就业过程不熟练,不能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以及对自身的了解,自我定位不准,盲目从众。三是对就业指导课不重视,求职训练不到位,未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四是心理素质不佳,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即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据统计,我校2010届毕业生中有2.3%的未就业学生在毕业一年内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此类学生大多是在校期间未完成指定学业或本身对就业无意识,对各种笔试面试从未加以准备,带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想法,就业就成了难上加难的负担。

二.大学期间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或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价值观等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社会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和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正视就业问题。从高中步入大学阶段,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目标转化。高中的学习目标是如何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大学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很多大一新生迷茫困惑了。在此时适时地行大学教育和适应性强的职业生涯指导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及时认识自我,努力向新生活奋。

第二,有助于高校辅导员丰富工作内容,发挥“引路人”作用。“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时至今日,辅导员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保姆”式而是“引导”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成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有助于提高学校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有个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的就业率是各个学校培养成果的展示。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直接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能够使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知名度,从而促高校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大一阶段:重基础

学生应该学会了解自我,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探索职业兴趣,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此阶段也可称为探索阶段,具体说: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大致了解每学年应该学习哪些专业知识,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与高年级同学的沟通,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大一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可以多参加一些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二阶段:重技能

学生应该围绕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重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职业品质,奠定职业发展基

础;此阶段也可称为定向、规划阶段: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未来究竟做什么,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毕业工作?要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或者出国留学。同时,一步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三)大三阶段:重定位

学生应该围绕职业目标,跟踪目标企业,强化人职匹配;根据职业和行业人才要求,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力度,通过企业见习,强化执行能力,并修正和完善职业生涯设计;此阶段也可称为冲刺、强化阶段: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在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大四阶段:重实战

学生应该强化面试营销能力,去企业实习,主动就业,获得理想职业。此阶段也可称为分化、输出阶段:面临毕业就业,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分化成不同的群体:有的同学的目标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有的忙着考研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准备出国留学。这时,如果要求职的同学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 目标教育 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72-03

目标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了目标,人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前进的动力就会更加强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更需要目标的导航与引领。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变化,目标缺失成为当前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高校低年级学生,自控和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内心迷惘,行为盲目,目标意识比较淡漠。因此,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构建目标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目标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充分理解目标教育的理论背景,科学合理地界定目标教育的内涵,这对于能否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目标教育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可的是:目标教育是指根据上级要求、所在组织管理目标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状况,制订一定时期的组织(或个体)教育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

作为高校,实施目标教育实际上体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引导学生量身定制个人目标;其次是督促和指导学生实施目标,及时调整和完善个人目标;最后是对学生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进行考核评价。

一、高校实施目标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迅速提高,上大学难的局面大为改观,但随之出现的是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迫使高校工作者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从整体上说,高校大学生入学时由于自主性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目标。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目标,科学地规划未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手段培养优秀的大学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较好,积极健康,但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理想模糊、道德观念复杂、价值取向扭曲、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高校目标教育。

(三)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良好选择。近年来,各大高校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现场管理,学生在课堂、早晚自修出勤率方面稳步提高,成效明显。但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信息接受能力强、个性更趋于张扬、创新意识萌动等特征,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目标教育的开展,既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走向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良好选择。

二、高校目标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理念:“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被普通认可并正在推广使用的一个崭新的理念。目标教育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就培养人才而言,“三全育人”理念应渗透于目标教育之中,才能确保收到实效,将全员育人理念深入到目标教育中。

目标教育作为高校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树立齐抓共管意识,常抓不懈。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将全过程育人理念贯穿到目标教育中,将目标教育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的整个过程中,既着眼于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将全方位育人理念渗透到目标教育中。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育人作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目标教育体系。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目标教育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评价”三级递进的目标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目标教育,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满意就业目标。在目标制定环节中,通过建立《高校学生目标规划导航手册》(以下称《导航手册》),学生将制定的目标全部记录在手册上。在目标实施环节中,学校通过“四立教育”开展目标教育。具体而言,通过实施“立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通过实施“立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通过实施“立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目标;通过实施“立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同时将“三全育人”机制全面贯穿到目标教育体系中。最后通过目标考核评价环节总结和评估目标教育成效。

(一)目标制定。目标制定包括内容、原则、载体的制定。

1.目标制定的内容。(1)价值目标。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从“三观”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学业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努力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力争取得优良的成绩。(3)能力目标。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通过良好的活动载体,培养良好的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等能力。(4)生活目标。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培养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获得健康成长的快乐。

2.目标制定的原则。在目标制定环节中,我们必须总揽全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关系到整个目标教育的成败。在目标的制定环节中,我们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目标的制定要可具体、可量化、可考核。第二,目标的制定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既要有统筹要求,也要符合学生个人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目标的制定要分阶段、分层次、分主次。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压力,从而体现出明显的年级特点,在这样的思考下,引导大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年级突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以“养成教育”和“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二年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校业技能;三、四年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意识培养,以“实习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还要协助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目标制定的载体。进一步加强目标教育工作,不断优化学生状态,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提高学生发展效果,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可以通过编印《导航手册》,目标全部体现在本手册上。以学生发展目标与效果为重点,包括总体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等不同阶段的规划;还包括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能力目标和生活目标等不同方面的规划。手册分为大一定位期、大二提升期、大三大四冲刺期。积极发挥《导航手册》在“四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选择性地将目标细化成具体的指标和项目,努力实现各阶段和各方面的目标。

(二)目标实施。目标的实施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以价值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我们的价值观”讨论和实践活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知识全覆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对团员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2.以学业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学教育。学业目标主要包括读书、课程、考证和技能四个方面。在读书目标方面,通过校园读书月等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写好读书心得(观后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在课程目标方面,指导学生依据培养计划,在课堂学习、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认真学好专业课,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考证目标方面,引导学生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鼓励他们参加并通过相应职业资格考试,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在技能目标方面,指导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高层次的竞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3.以能力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能教育。以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情商教育和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开展“校园十佳大学生”等评奖评优活动,充分挖掘能力出众的学生先进典型。通过优秀学生宣传专栏、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目标教育育人氛围。

4.以生活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身教育。可以再在学生公寓广泛开展“一建三创”活动(建立公寓团工委,创平安公寓、创建学习型公寓、创文明公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公寓团工委,组织开展公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以公寓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为抓手,创建平安公寓,完善相应制度,突出工作的精细化和现场管理;以“学习型寝室”建设为抓手,创建学习型公寓,深化公寓学风建设;以公益服务进公寓为抓手,创建文明公寓,组织开展系列文明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人文素养和竞技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目标考核评价。目标考核评价需要制定原则,分阶段进行。

1.目标考核评价的原则。第一,多主体互动评价。不仅发挥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自身的功能,从多个维度来评价目标教育的成效。目标教育是强调“自我教育”的教育行为,因此,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目标的制定、实现以及评价。第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并存。在目标教育实施过程中,为了不断了解实施的质量,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以提高实施效果,不仅要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且要运用诊断性评价来掌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目标教育实施对部分学生缺乏效果的原因,为发现问题、修订实施方案等提供建议和意见。第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存。既注重对目标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情况作出过程性评价,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为目标教育今后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2.目标考核评价的过程。目标的考核评价是分阶段开展执行的,既要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小反馈、小总结,也要在整个大学阶段整体评估和总结。在《导航手册》中,建立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以及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目标规划成效评价表》。在班主任、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参照《学院目标规划导航表》,自主制订各学年的学业规划,并填入《导航手册》相应栏目。每学期末将学业规划成效填入《导航手册》,并在《大学生目标规划成效评价表》中填写自评意见。各班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的班级评审小组,班级评审小组意见由班主任、专业教师代表考核和评价学生目标实现的结果。在最后一学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高校应组织“目标引领・规划人生”目标大总结,并开展学生成长报告会,邀请目标教育指导小组和低年级薛恒共同参与,使毕业生在总结中展现自己的发展成果,低年级学生更好地聆听和借鉴经验,从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目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评价”三级递进的目标教育体系有效深入地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其中,结合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并完善目标教育长效机制,这样才能真正使目标教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目标教育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满意就业。

【作者简介】谭 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教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餐盘广告 大学生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商们通过捕捉人们生活中的细节,来全面地建立和塑造品牌形象。大学生是极具代表性且个性鲜明的群体,也是市场中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通过大学校园食堂的餐盘广告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进行公益宣传和品牌传播是一个极富创新性的设想。本文即是对在大学校园食堂中进行餐盘广告实验的实验设计、研究及结论的描述和总结,也是将创新性思维化为实践的成功典范。其中实验地设计和实施是难点;实验的实施、后续推广及结论是重点。

一、研究背景

1.创新意义

项目创意创新:利用大学生一日三餐的时间――每天不得不经历的空闲时间、每人不得不体验的放松时刻,于不经意间自主、愉快地接受广告信息。

广告手段创新:广告以食堂内取食的餐盘为媒介,将颇有特色的广告纸铺在餐盘内,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广告形式创新:广告纸的内容将突显大学生时尚,寻找大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平面设计新颖独特,生动活泼,清晰明了。

运作模式创新:采用与校园食堂、企业三者合作的运作模式。

目标群体创新: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广告形式。

接受形式创新:在给大学生用餐时间带来信息、娱乐、视觉冲击的同时,使其不由自主的获取广告信息。

2.应用价值

项目成功的必然性:一日三餐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利用此时间段,可以使广告的接收人数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依靠创新的广告设计,使广告的信息传递达到最佳效果。

项目执行的可行性:

(1)通过独特而不偏离大学生风格的设计,是企业/品牌宣传的有效途径。

(2)充分利用大学食堂内闲置的资源,是食堂创收的有效途径。

(3)创新而合理的设计,将丰富大学校园生活。

二、实验设计及实施

1.实验刺激物的选择

本实验选择东华大学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为对象,在东华大学学生食堂为(两层)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实验。实验内容以“餐盘广告”为主。

2.实验设计及实施

实验内容以餐盘广告为主,辅助以海报和X架,旨在宣传广告内容的同时,对餐盘广告本身进行宣传。“餐盘广告”即将设计精美的广告纸铺入大学食堂内用于取食用的托盘内。广告主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益广告为主。如:献血、节约粮食及各种资源、救助贫困山区的学生、支援西部等,旨在丰富、净化大学校园生活,并在引导大学生关注并参与公益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使“餐盘广告”本身的品牌形象成功定位于大学生消费群体之中。

第二阶段:宣传企业及产品的商业性广告为主。在第一阶段的成功铺垫之后,广告设计侧重于企业及品牌的传播,其信息便于接受。

3.实验广告设计内涵

主题:动物保护

文案: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了一切

意义:与大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感产生共鸣

作用:提升“餐盘广告”价值,树立“餐盘广告”形象,拓展大学生群体的想象空间

4.实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项目前期分析阶段

市场分析、营销环境分析、竞争分析、目标受众行为分析。

第二阶段:项目设计及测试阶段

(1)制定完整的项目营销策划案;

(2)制定项目时间、进度表;

(3)广告策划与测试性设计阶段

先以大学食堂为广告对象,为其进行广告设计。

将设计作品打印成餐盘广告纸张,全面投入测试阶段。

通过调查问卷与实际广告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展开问卷调查及广告测试工作。

统计调查问卷,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实施阶段

(1)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

(2)利用可行性分析结论,全面展开项目招商工作。

招商广告设计阶段

招商广告投放阶段

招商评估与选择阶段

第四阶段:项目收尾阶段

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结论

在项目的创新意义方面,本项目是一个很有创意的策划案,其创新性表现在:

找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传播资源。

与分众传媒不同的,在大学校园食堂的传播载体上是可以有内容有内涵的,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是一个小中见大、小中有大的项目。

在项目的实践意义方面,表现在广告设计本身从公益性到社会性的有序过渡中;

在项目的实际意义方面,本项目还将继续进行并推广至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大学校园餐厅;

上一篇: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个人反思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