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11:32:25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1篇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材是重点。我们使用自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该读本提供的是没有删节也没有注释和翻译的“素读本”,这可能给授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障碍。为此,我们一方面建议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涵和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教材原典基础上,完成了经典读本的修编,增加了阐释经典的“大意理解”、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思考与感悟”、以实践活动和趣味故事为导行的“拓展与延伸”等内容。编撰了参考课程规划和教案,同时向老师推荐了另外两个权威版本的教材,作为教学参考。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宗教档案;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81-02

一、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概述

花梨岭教案又称利川教案,发生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当地人民因不满教堂以办育婴堂为名残害婴儿,怒而围攻教堂,赶走神父,烧毁房屋,发生了震惊一时的“花梨岭教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荷兰籍梅立森神父和比利时籍武修士上书光绪皇帝幸蒙(敕建),清政府懦弱无能,“大府迫于西人之挟,不得不重惩吾民,以弥衅而修睦”,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八日签定了《宜施教案议结条款》,按其规定,在利川由地方政府赔款“钦赐”重修教堂:“利川县城内,由地方官选择一官民相宜无妨地方,由官出款建造天主堂一座……造成之后交付本地天主堂永远管业。”

施南教案又称鄂西教案,发生于1904年7月17日,法国天主教主教德希圣、教士德希贤及洋奴教民等一行7人耀武扬威“游览”湖北省恩施沙地,欺压百姓,乡民向燮堂、向元新等激于义愤,与之发生冲突;7月19日,冲突升级,百名农民乱拳、刀棍打死德希圣等7人;事件发生后,清朝当局对法国的“抗议”大为恐慌,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重兵逮捕当地农民50多人;9月15日,向燮堂等8人被杀害于县城东门外河滩;9月30日,中法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施南教案协议条款》,清政府以14.5万两白银来“赔偿损失”,并在一年之内再建两座教堂,以扩大法国在华势力范围。

二、宗教档案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

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是发生在鄂西地区著名的天主教教案,对当地的人民群众有着巨大的影响。花梨岭教案是因外国传教士和不法教民相互勾结,欺田霸产,谋财害命,导致利川人民抗议天主教堂神甫活焚育婴院病婴,赶走神甫,放火焚烧了花梨岭教堂;施南教案也是因为法国传教士及当地教民耀武扬威,欺压百姓,导致乡民向燮堂、向元新等激于义愤,与之发生冲突,杀死传教士和洋奴教民。在当时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外来宗教文化也随之传入鄂西地区,外来传教士利用列强势力强行传教,引起外来宗教与本地文化发生冲突,导致教案发生。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做法不仅与传统儒家文化有隔膜和冲突,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信鬼事道”的传统风俗也有冲突。当地居民认为天主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其核心价值与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背道而驰,是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一种威胁。

在此同时,一些人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加入教会,利用教民身份掩护干一些不法勾当,欺压当地百姓,排斥异己,霸占田地。天主教教会为了充实教会实力,大量发展教民,导致教民总体素质下降,使得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借机入教。由于入教者大量增加,教会为了减轻自身负担,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甚至是暴力手段购田置地,经营商业,不仅危害到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危害到当地士绅和官员的利益,导致社会整体反感教会,加深了教会和当地人民的矛盾。此外,清政府在处理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中面对列强步步紧逼时不断退让,袒教抑民,向列强和洋人妥协,更加激化了教民和当地百姓的矛盾,增加了双方的敌对情绪,使得当地百姓不仅反教,也反清。

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的史实说明了处理宗教关系和宗教问题的重要性。此类事件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信仰非一元化和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错综复杂,各种势力和文化都向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和传播,不同的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宗教需要和诉求。在处理宗教问题中,需要划清宗教和政治的界限,做到宗教回归自身,不干预政治;教徒不做违反宗教教义的事情,惩恶扬善,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宗教管理部门要坚持公平正义,不偏不倚,使披着宗教外衣干违法事情的教徒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由,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2.有利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

恩施的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既是清末当地百姓反抗教会势力迫害的历史,也是土家儿女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1898年,施南教案失败后,具有革命传统的土家族人民继续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他们抵制洋货,自种棉花,纺纱织布,禁种鸦片,诋毁天主教教义,视施南教案的关键人物向燮堂为民族英雄。在反抗外来势力的斗争中,恩施各族人民紧密配合、万众同心,在抗争中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和谐。

恩施沙地天主教堂山下保存着当年民族英雄向燮堂率众杀洋教士的小桥(今为“民英桥”)。2002年12月16日沙地天主教堂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定沙地天主教堂保护范围为整个建筑及附属建筑,向燮堂墓保护范围为墓地周围10米。民间故事《沐抚妹子用向燮堂吓跑洋教士》则讲述了一位女子通过唱《十二月想起向燮堂》吓跑传教士的过程,“这年洋人传教很不顺利,四处碰壁,但他们觉得深山里的人好蒙,就决定到沐抚发展洋教,设立教堂。一个偶然的机会,洋教士们在狮子岍碰上这位妹子,便向她宣讲圣经故事……她说,蛮寨人都喜欢他,向大哥是条好汉,所以,在他被你们害死后,逢年过节,玩灯唱戏,蛮寨人都会想起他来,唱他,演他,呼唤这位有血性的好大哥的冤魂能踏上回乡之路……她说,我们和向大哥一样,都不会入洋教的。到此为止,故事完全明白了,向燮堂的庙堂是建在蛮寨人心里的,更是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他那盏‘天灯’,将照亮中国历史。难怪在向燮堂家乡建起的教堂总是摇摇晃晃。”

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天主教教案,具有独特的个案价值。这两起教案都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努力维护好民族团结稳定的局面,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引导和保护好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共识,才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3.有利于保护宗教文化和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需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力度,为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恩施州的天主教教案有着丰富的档案信息,记载着天主教在鄂西地区的传播历程,是了解天主教文化的重要途径。天主教在湖北省西南部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发端和发展始于近代,即天主教在我国的第四次大规模传入,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据《利川文史资料》记载:天主教传入鄂西最早在1860年,后于1866年(即同治五年)传入利川,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自光绪五年以后,鄂西各县也都先后建有天主教堂,尤以利川境内最多。到民国末年,鄂西地区天主教堂达36座,信徒1.1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前夕,教友多达5000多人[1]。花梨岭教案后,光绪二十六年重修教堂,光绪帝新笔题匾“敕建天主堂”,经过重建后的教堂分男、女堂两部分,男堂坐西向东,修于小山坡上;女堂坐东向西修于山下坝上。二堂间以石板道路边接,道旁茂林修竹,一片葱茏。男堂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砖石结构,型制中里有西,文中有武。女堂距男堂约100米,木构四合院建筑,建筑平面呈矩形,四周石垣围护。

花梨岭天主教堂现为鄂西南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为利川乃至鄂西天主教活动中心,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天主教活动场所之一,先后有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的38位外国神父、17位中国神父和32位修女来此传教。沙地天主教堂位于恩施市沙地乡沙地镇一座小山上,是在施南教案后,天主教宜昌教区用“施南教案”中国政府赔偿白银14.5万两在1905年修建,1911年比利时籍传教士再度扩建,现占地面积1458.5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小山以河流溪沟自然为界,山上林木葱郁,环境幽静宜人。

恩施在天主教教案后重修和扩建了天主教教堂,为游客了解恩施地区的天主教文化提供了实物档案,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教堂,了解天主教在鄂西的传播情况,了解土家儿女抗击外来宗教势力压迫的历史,这些宗教文化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为附近的少数民族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发展商业的机会,带动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向丽.鄂西南天主教传播及其现代变迁[J].世界宗教文化,2010,(5):63-64.

[2]张媚玲.民族关系视野下的近代西南边疆教案[J].思想战线,2010,(5):119-123.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3篇

1. 我们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全员参与,专人研究。①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研究计划,写好反思与总结,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展示等活动。②严格按照教育学会的要求,学期末积累5篇教学设计、5篇反思,记好课题研究日记,写好研究随笔与感想,积累好研究素材等。③要求人人参与,每位教师在一学期的教案中要有5篇以上的教案体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学期末每人上交一篇有关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经验论文。④课题组成员进行具体研究,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看似简单的目标要求,但它能让教师们在实施过程中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显示出研究过程中目标管理的重要。

2. 加强学习与培训。我们知道,要想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必须先学,所以我们布置教师假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要求写3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开学后及时大会小结反馈,要求写体会,时刻提醒老师们要静下心来,看传统文化,学传统文化。为强化教师们对“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内容的学习,我们还采用了答卷的形式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除此之外,我们按月做好校内的培训工作,增强科研意识。

3.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1)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校本课上学习到的传统文化得到延伸。为此,我们搞了三节语文公开课,分别是一年级的《借生日》,五年级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六年级的《我的舞台》,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听课。经过努力,三节课为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之后的论坛活动一致认为,三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上那散发着的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学生在感悟课文、体会课文的同时,享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堂上传统文化的运用,或在导入中,或在评价中,或在引读中,或在小结中,展现出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淀,同时也体现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这种师生互动的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开展课题研究年组汇报课活动,此次活动以年组为单位,展示了6节汇报课,分别是一年级《棉鞋里的阳光》,二年级《画家和牧童》,三年级《可贵的沉默》,四年级《扁鹊治病》,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一夜的工作》,又一次为平时的课堂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做了有效的示范。活动之后进行了小结:我们感到恰当适时的传统文化渗透为我们的课堂增了色,添了彩,也使语文课上的有机渗透上了一个新层次。以年组的形式上课不仅体现的是教研与科研的整合,更体现出我们拓展了课题研究的参与面,体现出了“课题研究,人人有责”的口号。最重要的是,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有了用武之地,让课堂体现出了浓浓的文化味,让老师们丰厚了底蕴,提高了素养。这样“教学相长”的好事是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由此我们对“科研兴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开展学习传统文化实践课活动。讲课教师按要求分别根据自己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情况上了一节语文综合课。分别是:五年级“走近《论语》”,“诗词赏析朗诵会”;一年级“学习弟子规,要做文明人”;二年级“读经典,学做人”。课堂上采用知识竞赛、以点带面、归类积累、朗诵展示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精彩纷呈的课堂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然后我校又搞了课题组成员参与的传统文化演绎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尝试以国学经典为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演一演传统文化,效果也不错。

(4)开展有计划、有序列的诵读展示活动。

①为激发教师兴趣,促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假期我们让教师背经典诵经典。开学我们组织教师展示活动。展示中全体教师或个人或集体,采取诵读、吟唱、表演、小品等形式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经典古诗词”等内容。活动中那流利而有感情的背诵,深情而优美的吟唱,熟练而投入的表演,让老师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素养得到提升,品质得到升华。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的积极性。②为了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声势,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我们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每月搞一次全体学生的诵读活动。清晨,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上,透射出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的背景屏风立在主席台前。升旗仪式后,学生们用整齐的韵律动作,气宇轩昂的声音,认认真真地表达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沐浴着晨光,孩子们在学经典、诵经典中成长。回荡在校园上空的铿锵有力的诵读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我校的蓬勃发展之势。③为了让家长了解、支持、参与孩子们的诵读,督促孩子们的背诵,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引导孩子们说到做到,我校又开展了“亲子诵读展示活动”。活动现场,有的家庭吟诵中华经典诗文;有的家庭演绎《弟子规》;有的家庭选择《论语》,再现我们悠久的文化。家长与孩子声情并茂的精彩演绎,赢得了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2个多小时的活动洋溢着浓浓的、和谐甜蜜的亲子之情。孩子们的经典诵读,在父母的陪伴下,充满了信心,充满了热情。80余名家长学生参加的亲子诵读展示,给学校留下了精彩的一幕。④为让老师们充分利用晨读午读时间,为督促班主任认真抓好班级的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习兴趣。这种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展示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是连续的,目的是强化老师们带领学生坚持学习背诵国学经典。我们认为,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达到既定目标。为了整理和汇总经典诵读内容,我们编辑出版了“诵读经典,传承文化”读本,在研究实践中整理出版校本教材。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91-02

一、中国茶文化起源及历史

(一)起源

说到起源,人们必然会想到陆羽《茶经》里的那一句:“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以及《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

我们通常所说的茶文化的起源和所谓的茶树的原产地不同,如果单说茶树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其实并不能产生具有文化色彩的饮茶习俗,唯有当人们开始饮用茶叶并且经过了一段时期之后,才逐步产生文化风俗,最终形成了真正的茶文化。通常我们认为,先秦时期饮茶风俗得以传播,开始是在巴蜀地区,之后则走出了四川,走向了全国,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

(二)历史

上文已说过,茶文化的产生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经有所发展。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提到――“荼,苦茶也”。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茶有关的文献也逐渐变多起来,文人雅士开始饮茶,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期。隋唐时期,饮茶之风在北方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文化嗜好,最重要的是陆羽《茶经》的出现。到了宋元时期,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此外政府设有专门机构“龙焙”,专门生茶皇宫御用的团茶,同时实行榷茶制度和茶马互市制度。进入明清时期之后,茶业鼎盛,在饮茶方法、制茶方法、新茶类的出现等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清末茶业由盛转衰,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茶业几乎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通过举办大型茶文化节、国际茶会、学术讨论会等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渐渐地开始外传,首先是亚洲周边的一些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南亚诸国;16世纪葡萄牙的一些传教士回国之后,将茶的概念传播给了欧洲、美洲等地,使得茶叶与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茶文化的输出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之前在讲到起源时我们说过茶叶产生并不能产生茶文化。茶在中国产生了,慢慢才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文化意味,而茶的出则与之相反,像倒影一样,只有茶叶和茶文化即饮茶的习俗传播出去,那些没有种植过茶树或者没有生产过茶叶的地方,才因为茶文化的兴盛而开始学习种植茶树,生产茶叶,于是,茶叶与茶文化才算真正得以传播。

三、茶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如何准备茶文化教学课程

(1)注意对比:身为汉语教师,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下的汉语学习者对茶的不同接受程度,教师要注意求同存异,注意不同国家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对比。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引入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2)做好茶文化道具的前期准备。

(3)设计教案,明确教学步骤。

(4)考虑好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5)把握好上课时间,因为有实物展示以及亲身体验的活动,所以要注意控制课堂秩序。

(二)茶文化教案设计(以茶艺教学为例)

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文化任务要求,笔者制定了教案设计以进行相关的茶艺文化教学。具体如下页表:

(三)汉语课堂中茶文化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1.相关领域研究方面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继承并且传承发扬下去,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正确的茶文化知识,也是汉语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让学习者了解一个具有悠久茶文化的中国,更是我们的目标。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并推广茶文化十分必要。

我国对于国外的茶文化研究以及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茶文化对比研究十分缺乏,而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关于茶文化的教学研究则少之又少,因而我们应当在研究茶文化、茶史以及茶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加强对茶在世界的传播、不同国家对于茶的不同认识、跨文化交际下的不同国家茶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2.加强针对性,遵循适度原则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加强针对性,针对的是学习汉语语言的学习者,他们主要学习的是语言,而文化方面则需要重点突出,适度了解。内容要适当,讲解需精练,练习需适量,不应超越语言教学,也不应过度讲解,以免因讲解的繁冗复杂而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3.注重文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基本国情,从而更好地去服务于语言学习,因而我们不应当单一地去教文化知识,更应该将相关的文化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性,直接接触到文化方面的实物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在学习茶艺时,我们更应当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关剑平.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

[3]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D].河南大学,2014.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5篇

一、风水文化理论的基本宗旨

风水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理论来看,风水文化理论是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地质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行为需求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理论表述的最后一句)。

二、风水文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为追求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风水文化理论在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原则。整体原则的基本思想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文化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文化理论的真谛所在。(3)依山傍水原则。建筑环境要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成为人们修心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4)地质检验原则。风水思想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土壤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不宜建宅;地球磁场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利,实际是担心巨石或尖角放射出的强磁对住户健康的损害;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旋晕、内分泌失调等症状。(5)水质分析原则。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风水文化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6)坐北朝南原则。风水文化理论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依据。(7)适中原则。适中原则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洛阳之所以成为九朝故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级差地租价就是根据居中的程度而定,银行和商场只有在闹市中心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8)顺乘生气原则。风水文化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滋润,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三、渗入风水文化原则的现代建筑对营销的促进作用(以南昌市丰和新城楼盘为例)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理论原则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由此,现代化的风水文化理论要适应当代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的高速发展。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略加变通,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而渗入了风水文化原则的现代建筑,因注入了文化附加值,对房产的营销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南昌市一楼盘丰和新城,受到消费者的狂热追捧,消费者几天几夜地排队等着拿号购房。

丰和新城位于红谷滩中心区、凤凰洲及老城区的衔接点上(新城区与老城区契合处),丰和北大道与庐山南大道的交汇处,交通四面八达,与八一桥自然过渡,2分钟实现新老城区的生活机能切换,享受周边丰裕配套。通过恰到好处的位置与距离,为居者制造出进退自如的生活时间表。西北紧邻凤凰花园、东方海德堡等楼盘,南望滔滔赣江,与江南名楼滕王阁隔江相望。与庐山南大道、丰和北大道成45度夹角,避开正喧嚣,同时使所有建筑均拥有最大角度的江景视线。

丰和新城依据原始地貌,而师法自然,每个组团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景观主题,各组团之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社区主入口设于东北角,园林景观的主轴线南北贯穿,通过轴线式层层递进的园林景观作为串联整个社区的带状连接,使社区的统一性、完整性得以保证。

总体户型设计坐北朝南,尽量减少东西向住宅,力求小进深、大开间,确保每个单位的通透开敞,同时注重与南昌独特气候条件相适应,为让每户窗前有景,楼宇之间相互错列,地块四周高而中间低,恰似鲜花的花瓣包裹着花,这样既减少高层的压抑感,又增加建筑空间的通透性,整体布局和谐统一,呈现变化丰富的天际线。通风采光极佳,拥有极好的景观,满足住户对户型美观而舒适的双重需求。

渗入了风水文化原则的丰和新城,达到天时地利与人和,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该楼盘一开盘即售空告罄,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6篇

让我们看一下2015年春季会考的题目:

根据题目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答题卡上写一篇连贯完整的短文。词数不少于60。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Jack将来北京。他对北京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希望了解在北京参观的相关信息。请参考下面提供的信息,给他发邮件,推荐某个博物馆(如首都博物馆),并提出参观建议。邮件的开头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2015年夏季会考的题目:

根据题目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答题卡上写一篇连贯完整的短文。词数不少于60。

假如你是李华,来自澳大利亚的交换生Jack春节期间要来北京体验中国文化,你将负责一天的接待。请参考下面提供的信息,给他发邮件,介绍一天的活动安排。

邮件的开头和结尾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go to Ditan Temple Fair (庙会)

learn about Chinese folk arts(民间艺术)

watch dragon and lion dances (观看舞狮表演)

eat local traditional snacks (品尝当地传统小吃)

上述这些考试题目出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教学鼓励多样化的方式。社会是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注重语境运用而非机械性的记忆,基本技能决定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改变某些教学策略,适应新的考试形势。

《英语高考考试说明》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有这样的文字表述:英语试题略作调整。将突出体现与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素材与情境。体现中国人学英语的特点,推动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特别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和我们国家整体基础教育一起在发生着一个根本的、深刻的质性的变化――从原来对学科及功能的关注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关注,最终走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英语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全世界对英语的认识,从原来把英语看作是一个学科,到后来强调英语是一个交流工具;而现在,我们认识到英语不单是一个语言信息的承载工具,不单是一个交流工具,甚至不单是一个文化的承载工具,它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是用来培养人、塑造人的一个工具。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在今、明年明显地反映在外语教学整体理念和课程的推进上,也将反映在高考的设计上,甚至是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上。

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要特别关注会考命题思路与学科教学改进的一致性研究。在《中小学英语学科改进意见》中,对考试命题的要求有一条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英语教师要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呢?我们自己首先应该不仅教授英语知识,而且还要了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我们自己不了解,如何教授学生呢?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教案和学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现在的学生连这些节日都不了解,何谈用英文介绍给外国朋友呢?

(2)中国的传统节气,例如,惊蛰、春分等。

(3)其他的传统文化,例如,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青花瓷、京剧、围棋等。

上述这些东西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北京特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同中国优秀文化,鼓励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就是一篇英语教师平时在课堂上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

范例:

假设你是红星中学高二学生李华。上周,你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学校接待澳大利亚中学生访问团的活动。请根据以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给校刊“英语角”写一篇英文稿件,介绍来访学生体验中国书法的过程。

注意:词数不少于60。

提示词:书法calligraphy

Last week,some Australian students came to our school for a visit. As a volunteer,I joined in the activity. Early that day,we gave them a warm welcome at the school gate. After that,I showed them into a classroom. There one of our teachers taught them something about calligraphy(书法). I explained in English when necessary.

They were amazed by the wonderful Chinese art(中国艺术),and some of them even tried writing some characters(汉字)successfully. To remember the enjoyable moment,we took photos together and this was really a memorable event.

上述的例子也让英语教师有了紧迫感,我们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还要是一个“百事通”,否则我们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我们一定要利用业余时间,及时地自我充电,向其他科目老师请教。这样,我们就能在英语课堂上及时地宣讲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学生也会受教师的影响,将来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才会用英文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中有关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英语教师也应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让我们在英语课堂中宣传介绍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吧!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7篇

近几年来,我们以我国最重要的六个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了“欢乐闹元宵”“清明寄哀思”“浓情话端午”“团员享中秋”“感恩献重阳”和“祈福迎新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以触动学生心灵的体验教育为载体,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使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热爱中华民族,并以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分析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引领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挖掘节日的由来、各地风俗、传说故事、节日庆典、特色食品等几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调查、实地考察、上网搜集资料、亲手制作等方式进行调查,汇集资料,通过分工与合作提取有效信息,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积累素材。

我们本着“同社区”和“同兴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给学生分组,4-5人一组,分别开展活动。比如,元宵节时,我们共设计了10个活动小组,即:“上元节”小组、“闹元宵”小组、“元宵诗”小组、“团圆年”小组、“猜灯谜”小组、“赏花灯”小组、“做花灯”小组、“话元宵”小组、“颂饺子”小组和“包饺子”小组。学生利用假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内调查、走访、收集相关的资料。从邻居门上的对联、节日期间门口悬挂的灯笼,到汤圆与元宵的不同做法、各家饺子的馅料及包法等,展开了全面调查。这样的方式拓展了活动的空间、丰富了活动的内涵,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参与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等能力。

我们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参与体验提供空间。我们学校有8名少数民族教师,有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223名学生,我们充分发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势,通过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优势互补,逐步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形成,进而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如中秋节校本课程的社会实践中,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学生们邀请月饼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亲自来学校教打月饼。我们还聘请了顺义区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北京大红灯笼厂的非遗传承人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的社团活动。

我们抓住特色校建设展示、社团展示、体育课评优、校本研究课和北京市民委、民族教育学会组织的各种比赛的契机,不断扩大民族传统节日教育在师生中的影响,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文化教育活动稳步深入。比如,我们先后成立了绿港鼓韵、民族歌舞、民族影视、民族服装与服饰、剪纸、变脸、武术、竹竿舞、空竹、京剧、快板等多个社团,在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分别开展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又如,我们每年召开的春季趣味运动会,在保留跳绳、拔河、赶羊、推铁环四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又加入踢毽、夹包、亲子跳绳和投活动篮四个比赛项目和民族歌舞、竹竿舞、篮球表演等社团展示,更多地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使之逐步成为展示学校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舞台。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京老字号品牌经营策略产权多元化

一、产权多元化是老字号企业发展的关键

老字号问题是传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问题和矛盾的集中暴露,也是国企普遍存在的弊端。改制是老字号企业彻底解除传统体制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包袱的束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从国企改革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只有通过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改制,就是对传统的单一的国有产权体制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这是国企改革的本质和核心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管理制度的前提。改革开放2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只有彻底改革产权制度才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生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要紧紧抓住投资主体和资本金多元化这个核心。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顽症。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资产的流动和联合,使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

显然,全国和北京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阶段,使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推进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刻的新阶段。然而目前北京老字号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使其经济社会职能混淆,消耗了优势企业的资源和创造的利润,相当一部分老字号企业成为“死不了、活不好”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字号企业无法吸引外部社会投资,从而阻碍了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改革,阻碍了老字号开展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深刻的战略性调整。所以,老字号企业产权界定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老字号实施产权多元化,一方面,老字号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其资产设施等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发展合资、合作企业,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改组和改造:另一方面,老字号国有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组合,国家资产、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彼此联合、互相渗透,使多样化的“混合产权”成为一种必然。这种产权的多元化能弥补原有资产的不足,发挥不同产权的优势互补作用,推动老字号企业的发展。

同时,北京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加快建立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为此北京需要加快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而这需要注入大量新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大趋势中,外资和民资大规模发展,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这是北京加快发展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如果老字号企业不突破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瓶颈,那么将坐失发展良机。

二、不断增强老字号核心竞争力

1.创新产品,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力

现代企业管理学告诉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明显优于同业对手,而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与超越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及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因此,老字号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其中一条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工艺或技术的独特性,是否容易被对手模仿与超越。

以全聚德为例,全聚德烤鸭的核心竞争力简单来讲,就是传统手工、果木烘烤,这也是不断吸引顾客的最大魅力。然而,全聚德为了迅速扩张,竟然大规模使用电烤炉,如此一来,烤鸭上了流水线,就极易被对手模仿并超越,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工艺与技术的独特性。没有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支撑,只剩下一块空空的招牌,形式大于内容,就是品牌的空心化。

同时,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力,是有效阻止对手跟进并区隔其他品牌的重要举措。历代相传的工艺与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使老字号的品牌丰富饱满,同时还是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根本。

狗不理包子之所以受欢迎,不仅体现在选料、配方上,制作工艺也非常独到,搅拌、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讲究,有着严格而又特殊的标准。这不仅是对手无法逾越的市场壁垒,更是流水线生产不能企及的。

在现代的商业环境下,工业化、标准化产品比比皆是,人们迫切需要更为环保、更为自然、更为返璞归真的原生态的技术与产品。

保持老字号的“魂”就是保持竞争优势,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有独特的差异化,老字号的传统工艺技术就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可以不断升值的资源。放眼国外,举世闻名的钟表王国——瑞士一直沿用几百年的手工制作工艺,瑞士钟表业不但没有被工业化生产击垮,相反还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今的瑞士钟表俨然成为了世界钟表的奢侈品,成为了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同样,限量定制的劳斯莱斯如果批量生产,必将沦为大众货。如果以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来替代手工酿造技术生产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世界上就将损失一个著名的葡萄酒品牌。

2.创新思维、管理模式,增强老字号活力

保持老字号传统的文化特色并不是固步自封,同时与企业做大做强也并不矛盾,积极推进人才成长激励创新及技术、管理、经营、服务持续创新才是老字号稳健发展的重中之重。

营销实践告诉我们,卖产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卖文化,呼唤老字号自然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回归,丰富产品的传统文化内涵才是制胜的根本。红蜻蜓皮鞋不是老字号,但其首创的皮鞋文化研究中心就是文化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非常值得老字号企业借鉴与深思。

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机制有太多不适应老字号的生产方式,使一些老字号在发挥自身优秀的文化上不主动、不积极,要扭转这种偏见,就要在焕发“创新”的活力上狠下功夫。要创新思维、创新经营、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和产品。尤为重要的是老字号在推进文化创新前,一定先要认真地整理提升原有的文化积淀,把优秀的企业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用创新的思维构建起特点鲜明又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体系。这将成为别人不可复制的专有财富,它必将推动和支撑老字号企业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2008年奥运会开幕在即,届时大批的外国游客将涌入中国,涌入北京,领略中华老字号的无穷魅力,保持老字号的传统文化特色,并继承发扬光大,这不正是人文奥运的一种突出表现吗?

总之,老字号之所以能成为老字号,往往是持有特色产品。但特色产品的品种不多,生产规模小,技术上依靠祖传秘方或个人手艺作保证。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要将特色产品与大众产品结合,老产品技术与现代产品技术结合,形成特色产品群。走出适合现代消费潮流和习惯的新路来,既留住老顾客,也吸引一批新客源。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和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

三、维护老字号品牌及重视其价值提升

1.加大打假和防伪力度

由于缺乏品牌保护意识,造成许多优秀的品牌无形资产的流失。“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凤凰”在印尼被抢注、“阿诗玛”在菲律宾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保护无形资产,一方面,要注意法律上的保护和对假冒产品的打击。许多企业缺乏对假冒产品的打击,致使品牌受到严重伤害,如“崂山”矿泉水,主要就是“死”在了假货的手里;另一方面,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品牌的延伸进行多元化经营,充分发挥品牌的价值。“恒源祥”从绒棉到羊毛衫、羊绒大衣、西装等完成了很好的品牌的延伸,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使“恒源祥”品牌更加丰富、更具内涵。

假货的猖獗腐蚀,已是新老品牌共同的大敌,打假已是当务之急。因此,老字号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品牌保护意识。上百年的老字号,靠的就是产品优秀、诚实经营,失去了这八个字,也就是去了安身立名的根本。即使与人合资、合作经营,也必须坚持住这个根本。而这一点,也正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加快品牌建设步伐并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当然,品牌实力是企业品牌字号与竞争实力的结合。拥有品牌,并不等于拥有竞争实力。只有品牌,或者说只有老祖宗留下的著名商业字号,而没有企业实际竞争力,最终会失去品牌。老字号品牌需要不断充值,重视品牌价值建设和提升。品牌价值建设需要在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内涵方面下功夫,因此,为了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的支持体系,增强老字号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挖掘整理传统产品和技艺,培育有条件的老字号做精做强。2006年商务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认定10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老字号”,其中重点培育一批“中华老字号”,提高其品牌影响力,通过开展现代营销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著名自主品牌。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这一工程举措,旨在通过振兴老字号品牌加快创新发展,通过老字号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加强我国品牌建设,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个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字号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四、加强老字号品牌传播力度

1.利用现代化手段,拓宽品牌传播途径

长期以来,老字号主要凭借口头传播建立声誉,这也是其特点之一。然而,在当今快速的信息流和广阔的商业圈面前,这种口头的传播方式限制了品牌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尤其是在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必须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利用现代化手段,如电子商务B2B、B2C,各种广告媒体等,根据产品特征,选择适合的传播途径,在考虑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品牌知名度。现在许多老字号企业一般都属于地域性品牌,在地方上算得上是名牌,但出了自己的“地盘”就基本上没人知道了。所以如何使品牌走出地域限制,植入另一个消费领地,是值得老字号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宣传手段不到位,就会阻碍品牌的推广。老字号应开阔视野,构建现代营销的立体化渠道空间。像淘宝、易趣的网络销售平台,每季度的巨额销售额对商家来说很有吸引力,老字号可以通过网店延展方式,寻找新的经营思路。

2.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

在考虑品牌宣传途径的同时,还要考虑资金投入问题。资金投入的大小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是紧密相关的。老字号企业中,依靠品牌传播获得快速发展的当属“恒源祥”。1990年,这个曾濒临破产的老字号企业,赌似的一下子拿出了18万元做广告,在各种褒贬中,“领羊人”刘瑞旗没有动摇,在见到效益后,连年追加广告投入,到1996年已经突破3000万广告费,而产量也从75吨增加到1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绒线大王”。正值2008年春节,恒源祥又拿出巨资用十二生肖做广告,借给全国人民拜年的名义宣传自己,尽管使收视的观众产生不悦,有的甚而不知道恒源祥经营的产品是什么,但恒源祥三个字已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便是经营者宣传自己的策略。如今的“恒源祥”已经成为一匹走向世界的“名羊”。

综上所述,老字号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见证,也是一个城市品牌的延续。中国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以后,一批老字号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洗礼,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正在实现向现代品牌转换。一家企业能够走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且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易事,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曾经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一个优秀的品牌不仅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北京老字号本身就是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有着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悠久的优势,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资源。但是“老字号”如果始终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仍旧拖着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放,必然会“店老字黄”,失去吸引力,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抛弃,丢掉原有的市场。“老字号”只有跟着时代走,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老字号”发扬光大,真正做到几百年不倒。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字号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优势,迎头而上,将企业做大做强,真正让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成为北京城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9篇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备课中有意识的附加一些诗辞歌赋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诗辞歌赋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平时语文教学日程安排上,要求学生多看、多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化著作,熟记一些传统文学的名言佳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浓郁和强烈,也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语文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内容教学时,注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在让学生全面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让学生撰写诗辞赏析和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诗词歌赋)主题的理解、对诗人爱国情怀的感悟。

3.亲情教育。反映亲情及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及对母亲的思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与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关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亲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种急迫的心理。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倡导家庭美德、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生尊老爱友、孝敬父母,帮助学生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情网。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教材中有关友情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主题思想,分析梳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写出赏析和评价材料。学生在学习诗词、分析归纳主题思想、撰写赏析和评价材料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增进了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接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怀。让学生知晓一些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传统节日、节气的来临,对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民风民俗以及农耕时令等方面的知识,并将有关内容合理充实到备课、教案、课堂教学等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清明节即将来临,在给学生讲解清明节的具体时间、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有关清明节的诗句、典故。有时出几道诗句,让学生回答是什么传统节日。例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各描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有时出几道诗句,让学生回答是什么时令,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鹃暮春到,哀哀叫其间”各描写的是什么时令。通过讲解和与学生互动,学生对传统节日及时令的时间、风俗习惯及有关描写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语文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10篇

一、课程整合的步骤

课程整合的第一步是研读教材。我们首先组织教研组长研读语文教材,把握每个单元涉及的阅读内容、训练目标、实践内容、拓展空间。然后把《传统文化》《写字》《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地方课程按照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核对、比较、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写清楚整合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

第二步是在核心研究团队的带领下分步实施课程的整合。由核心研究团队首先整合一个单元进行示范性引领,再由教师们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找到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点,结合学校六种课型进行各个层面的分步整合。

第三步是整合初步完成后要在实践中进行修改。由主要负责教师编写出人手一份的通用教案,然后进行二次构建,写出可圈可点的教案,大家共同评议、修改,补充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其他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根据实际进行修改,如此循环,使整合课程日臻完善。整个整合的流程为:个人主备一集体研讨一主备人修改一教学组把关一个性修改。

最后一步是通过课堂研讨,请专家为课程整合“把脉”,将成果汇编为《执行课程》。学校组织周听评课和课堂达标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通过评课再完善,撰写心得体会。邀请各级专家来校作报告、指导,进一步推进整合教学。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课程。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为了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持续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做到智慧共享,学校编写了校本《执行课程》,形成了自己的课改特色。

二、课程整合的内容与方法

一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的整合。包括将一个单元的所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个单元的学习形成一个序列。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既可以是同一册教材内容的调整,也可以是不同册教材内容的跨越。整合的方法是:一调顺序,让内容更集中;二调重点,让学法更系统;三调例文,让训练更有效。

二是语文教材与三级课程资源的整合。包括把省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和《写字》完全整合进入语文课堂;整合《安全教育》《环境教育》部分内容;整合校本课程《书香润年华》等绝大部分诵读材料;整合课外的大量相关文学资源。

三是语文教材与本土资源以及学校活动和重大节日的整合。诸城是恐龙之乡、舜帝故里,本土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学校先后整理开发出恐龙文化、孝文化和超然文化等优质课程资源。此外,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我们还整合学校活动和重大节日来教学,如写活动日记、制作节日贺卡等。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欧姆定律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