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4:17:57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借力中华传统文化让思想品德课堂大放异彩 让青春大放异彩 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让中考作文大放异彩 让美术教育大放异彩 让写字教学大放异彩 合作,让英语写作大放异彩 让农村的美丽大放异彩 让合作学放异彩 让阅读在小学大放异彩 改变,让“超市”游戏大放异彩 显亮大放异彩 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让生物文化大放异彩 让江苏文化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 在继承中追求创新/传统名剧大放异彩 让探究贯穿始终 让讨论大放异彩 让语文综合性学放异彩 情感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让吟诵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当今社会,优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成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 宣传 实践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中国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弘扬优秀文化,续写辉煌历史,完成民族复兴,实现中国崛起,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

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这其中的奥妙,时常令我们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有优有劣,真伪参半。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纵观传统文化,我们发现,值得发扬的方面:

1.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精神境界。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好的方面:

1.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2.压制个性。用皇权思想压制自由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应该得到传承与弘扬。但是必须明白,我们宣传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味地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文化。

没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就没有昌盛的国家。因此,继承和发扬真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13亿中国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牢记历史使命,传承优秀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上文明富强的中国道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用红色文化激励学生

红色文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渐渐丧失主导地位,并正在被人们遗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了较大变化。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在政府指导及有志之士的影响下红色文化在中国逐渐红火起来。

红色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姿态,其精神文化主要指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聚而成的革命传统。

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文化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力量,结束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历史状况。在旧社会,中国人被称为一盘散沙,那时候人们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为人民的不团结,所以受到外国人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让人们有一种很强的向心力。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争先恐后杀敌人,前赴后继驱倭寇。新中国初期的《歌唱祖国》激励人们当家作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之中……

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沉淀。红色文化慷慨长歌,可以凝聚人心,激励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经典、发红色短信,让这种红色现象延续下去,并凝聚成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红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当然,传承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怀旧和简单的重复,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用红色文化激励人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红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种红色文化,把握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红色文化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红色文化的内涵很丰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坚定的信仰与美好的理想,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作为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有效载体和平台。通过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来感化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证明,诞生于血火之中的新中国,不仅不畏惧强加的战争,还敢于主动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注定要与光荣为伴,每一份血染的风采都成为后世的珍藏。新时期的我们要站在国家的旗帜下,认准前进方向,重塑坚定信仰,创新发展模式,振兴民族经济,我们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对江西省文化产业来说有“领头羊”作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留下革命旧址旧居1200多处,以及大量革命故事、革命诗词等红色宝藏。

江西红色文化发展评价

要审视江西省红色文化产业,首先要对可度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评价:

1.资源品相要素

江西省的红色文化标签即“中国革命的摇篮”,包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起始地瑞金的“长征精神”、“苏维埃精神”等。并且红色资源保存良好,尤其以井冈山为代表,战斗遗址、朱毛故居、吊脚楼等形成了大规模的红色资源群,组成了巨大资源合力。

而在知名度方面,以媒体提及率和公众提及率两个指标分析,江西红色文化知名度较高但各地不平衡。如井冈山已成为全国知名景区,并启动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工作,加上近年主旋律价值观的推广,媒体提及率居高不下。省内其他红色文化资源虽历史意义相当,但因开发不力等多种原因没有形成足够大的产业链,媒体提及率较低。

2.资源价值要素

从文化价值来看,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意义,并且人文景观带动自然景观的发展。红色精神的文化积淀,赋予了这些资源深厚的内涵价值、社会认可和持久的生命力。为了凸显这些难以复制、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政府组织了红色教育培训班和各种寻访革命遗迹的活动,举办各种唱红歌活动等,同时以自然风光为辅,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从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来看,在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大趋势和国家主推“中国梦”等主流价值观背景下,红色文化产业价值连年增长,包括旅游、出版、影视等多个行业。以井冈山来说,这座名山衍生出来的行业几乎是所有井冈山居民的经济来源,这也转化为各区域红色资源发展的动力和传承力。

3.资源效用要素

红色文化资源的效用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效用、道德教育效用、经济效用等,并且各红色地域之间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红色资源给社会带来的效用基本都是正面的,红歌和红色旅游等和我们所接受的红色教育相呼应,满足了人们形成共产主义信仰、端正生活态度的需求。但江西省红色资源效用不均,游客满意度各景点有差别。

4.发展预期

江西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意识不强,多数人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只知单一发展旅游业,这样一来辐射区域有限,地域限制较强。考虑到文化的商业化趋势,虽然其触角也向广播影视业延伸,打造了主流选秀节目《红歌会》,还有部级歌舞剧《井冈山》等,但红色资源在其他领域的利用还比较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红色文化产业可涉足的有:出版发行、动画、广播影视、表演、档案馆博物馆、文化研究、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生产等。因此,江西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完全可以解放思路,进入发展新阶段。

5.传承能力

文化资源的传承能力可从发展规模、综合竞争力和资源成熟度上进行分析。通常发展规模越大的文化资源会有越强的传承能力,红色文化资源亦是如此。在综合竞争力上,江西红色文化产品数量种类虽多,但知名品牌少,而且资源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有限,与湘潭、延安等相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

江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更清晰直观地度量、比较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根据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兼顾江西省红色文化产业特性,笔者初步构建一个江西省红色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见上页表),供同行参考。

注释:

①洪广涵:《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②李光:《解密大陆红色文化产业链》[J],《凤凰周刊》,2013年第6期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将赣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放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相结合,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和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分析研究,提取设计元素设计开发新的思路,利用产品设计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发展,把“一带一路”主题与赣南红色文化艺术巧妙结合,打造具有赣南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展现赣南旅游纪念品的新形象,提升红色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赣南文化艺术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

随着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一带一路”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旅游纪念品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热议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中许多内容极大的推动沿线国家及城市旅游业长足发展,提出“要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赣南红色文化特色,针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进行相关研究分析,设计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把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得以传播,提高赣南红色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既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也是赣南旅游发展的必然。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现状及研究意义

生产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缺乏创意,地域特征不明显是当前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行业的现状,旅游者不仅对当地文化底蕴得不到了解,同时也失去购买的欲望。所以富有地域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位的旅游纪念品已受到广大游客和业界的关注。赣南有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市场与“一带一路”旅游产品相结合是赣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品质的体现,因此旅游产品的国际形象亟待提高。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需体现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将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与“一带一路”市场资源相结合,有效整合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一带一路”战略被视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向世界推广美丽中国、激活“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带来大好契机,拓宽了赣南红色文化的视域,,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得以创新与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设计理论、设计思路和设计价值。利用设计的力量,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对于弘扬和保护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旅游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具有积极意义的。

1.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挖掘红色文化艺术丰富资源,利用产品的魅力与成功扩大社会影响力,把苏区红色文化推广与发展,弘扬红色文化展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风采,在“一带一路”视角下,旅游产品有助于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赣南红色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使得民族精髓的内在实质得以挖掘,对于红色文化深厚的底蕴在国内和国际的树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将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赣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得到国内民众的认知与认同,更是国际上民众认知与认同的延伸,提升赣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推进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地区文化的体现,品质的体现,通过旅游产品树立赣南“一带一路”旅游的形象,实现赣南“一带一路”旅游健康和持续发展。

3.促进赣南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始终是地区发展的主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机遇,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有助于赣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推出一批具有红色文化韵味旅游商品对生产、就业、消费等经济环节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打造以“一带一路”为品牌核心,以“红色元素”为设计的方向,以“红色精神”为设计的目的,把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做精做亮,把苏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将典型的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设计、再利用。使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发挥良好的宣传功能。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符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外游客的审美需求,设计具有赣南红色特色、符合地域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实现本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最大效益,让中华文化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1.以红色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设计。赣南有众多苏区博物馆、展览馆,其中有很多红军时期的各类藏品,如红军用过的生活器具、行军打仗时的枪支大炮、办公用具、书和报纸等,将这些藏品设计成纪念品让游客能在纪念品商店买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藏品设计,将游客脑中抽象或者概念化的东西具象化、情感化,更容易打动游客的心扉,让人民通过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就能了解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

2.将赣南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利用。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取精华,归纳现有赣南红色元素,从中提取一些典型文化元素并进行元素加工,如对红军的生活用品、服饰、枪炮等具有代表性元素,结合国际视野,将元素图案化,获得具备元素本身特质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元素,再通过艺术加工,建立一个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赣南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图案、形式元素库,利用红色文化元素库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3.从造型、色彩、材料的角度进行设计。以红色博物馆里的红色藏品为造型依据,在造型不变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色彩和材料进行设计创新,融入些国际时尚颜色进行红色旅游产品的色彩搭配,设计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的约束,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赋予产品新的艺术效果。同时注重外观设计,色彩丰富,整体协调,把赣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跃然于产品上,抓住游客的眼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1.真实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不能凭设计者空想而出,应与会现实紧密联系,作品能够反映赣南红色文化现实发展状况或历史底蕴。一个产品即是一个故事,通过旅游产品设计来讲述赣南红色故事,从产品中体现红军坚韧、正直的品质。通过红色历史文化、先进事迹与设计美感和谐交融,清晰传递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与艺术和谐相融的产品理念。

2.实用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满足国际需求的同时,还要具备实用功能,才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及符合“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市场需要。因此,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从大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如以红色文化为元素设计的家居实用品、办公用品等,既便于携带,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3.创新性。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同时进行现代设计的再创造,挖掘本土元素,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赣南红色产品设计中,把苏区独特的红色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有效的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充分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良好的宣传功能。

四、结语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文化主题纪念品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浓缩着地方的民俗风情,沉淀着旅行的记忆,充分展现江西的地方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绮丽风光、历史人物故事等,将赣南浓厚的红色文化以旅游纪念品这一载体,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成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利用江西丝绸之路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从满足国际视野需求的角度出发,使其既具有国际传播价值。

作者:周子炜 单位: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2]蔡虹.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4.

[3]宋娓娓.基于徽州地域文化背景的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2.

基金项目: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入;教育

一、赣南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赣南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物质状态的红色资源与精神状态的红色精神。红色资源是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指的是革命烈士和革命志士曾经使用过的物品,还有与革命相关的遗址等等;红色精神则是指坚定理想信念和求实创新、为人民服务、民主平等、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赣南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赣南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多样的特色文化和浓郁的风土人情,红色苏区文化与赣南客家文化的交融发展,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有着浓郁的风土人情。

二、赣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高度开放,使得大学生们的眼界更为开阔,知识面和活力大为增长,思想也更加活跃,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腐朽侵蚀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在鼓励和保证高校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又能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近年来,大学生们热衷“追星”、“选秀”,过度沉迷于流行音乐、美国大片、网络游戏,出现了漠视传统文化、中外经典文学和音乐的现象。纠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的非审美的文化现象,有必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价值教育。

上世纪90年代末,为提倡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推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通过红色艺术及丰富的艺术教育形式,可以丰富素质教育的形式,给大学生创新的视听艺术享受。

同时,赣南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中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而被明确提出。

三、赣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赣南红色艺术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红色文化教育在中国绝大部分高校中日渐式微,渐趋走向边缘化。

1.教学背景复杂。社会的改革变迁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强烈影响和巨大变化,也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敌草根文化,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覆盖面狭小,受众面较小。2010年至至今,全国仅有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西南大学、百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10所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基础较好、拥有优良传统、具有丰富资源的高校,被教育部设立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仅限于唱几首红歌、出几版板报,遇到相关节日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一趟。

3.教学信息及形式的落伍。作为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作品,其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印记,造成学生接受过程中的文化隔膜,缺乏积极性。如果教师的授课形式呆板、单一、陈旧,试问又有谁愿意去认真听讲。基本上以“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四、将赣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办法及途径

1.赣南红色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赣南红色文化在传播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原本性,还要对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提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与与现代主流思想内容有机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2.打造专门从事红色艺术教育教学队伍。依托赣南的红色资源,改变教学与工作方法和理念,突出课程的独特性,将周边赣南的教学红色资源歌谣、歌舞、绘画、设计等艺术文化进入课程,努力构建理念先进、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成一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具有发展潜质的教学队伍。

3.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将赣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和艺术修养。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课堂内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课程实践、现场教学、自主学习等方法为辅的课程教学方法。课堂外的教学,适时加强实地瞻仰教育的力度。课程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可安排学生实地瞻仰参观革命纪念碑、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学生们置身于这些红色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到革命战争的艰苦以及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进而增强爱国热情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4.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应该追求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从不同侧面、不同内容和形式,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以全面评定学生成绩,使考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以论文、采集照片、演讲、读后感等等,各种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成果考核,这也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印证,也是对文明的传承,能有力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和艺术素养。当然,一个科目的构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好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思考与研究,只有不断修改和完善,才可能实现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任晓丽.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

[2]梁文化,张正华,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3]陈世润.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4).

作者简介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甘肃庆阳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53-02

一、研究历程

庆阳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是陕甘边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之后成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庆阳红色文化的关注较早。1990年2月,中央庆阳地委在作出的《关于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的决定》,把老区精神的内容概括为五句话,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建的变革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1],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庆阳红色文化。而庆阳红色文化的提法,是随着国内红色旅游热而出现的。尤其是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并指出,发展红色旅游。

随后,人们广泛展开了“红色文化”的研究。有人曾统计:在中国期刊网(清华)分别输入以上5个关键词,然后选择全文查找,得出的结果是:红色旅游资源自2003 年以来在314 篇文章中出现过;其次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共有60篇文章提到了这个概念;再次,有27篇文章在文中提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最后是红色文物和红色文化遗产,分别有16篇文章和9篇文章在文中提及[2] 。

庆阳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有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革命遗迹遗址、革命文物以及革命文献。所以,当地政府也打出了“红色旅游”的牌子。2009年6月,庆阳市华池县在兰州召开的“红色南梁,魅力华池”为主题的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暨精品旅游路线推介会;而2010年5月,庆阳市提出“依托红黑绿黄四大资源,加快建设经济强市”,这里的“红”,即打好老区牌,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开发红色旅游资源[3] 。2011年6月,庆阳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红色运动会。2012年8月,甘肃省历史学会、庆阳市历史学会等多家单位的合作,召开“学术研讨会”,其会议的主题是:“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明确地提出了“甘肃红色文化”的名称。

二、研究现状

随着全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和红色文化研究的展开,庆阳作为甘肃红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们十分关注和重视本土红色文化的宣传、保护和研究工作。

1.关于革命精神的研究。老区精神是庆阳地区提出最早最传统的革命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老区精神的基础上,再次重新审视了庆阳的革命精神,其精神内涵也加入了新元素,如“南梁精神”[4] 、“延安精神”、“苏区精神”[5] 、“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6] 。事实上,庆阳革命文化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庆阳地区作为陕甘苏区的核心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战的出发点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中共所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时期。

2.关于红色文化概念的研究。人们在研究庆阳革命精神的同时,就必须讨论庆阳红色文化的概念问题。其表述为:“庆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庆阳老区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具有老区精神的基本属性;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种文化体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形态和长征落脚点的文化形态,兼具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基本属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种文化又成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和抗战文化形态,具有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基本属性。他是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孕育和形成的,后来又得到党中央和亲自培育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形态,是体现庆阳地域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形态。”[7]

3.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人们在讨论庆阳红色文化概念的过程中,就涉及到红色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和体现形态。这就要进一步阐明红色资源的问题。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庆阳老区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主要从革命(庆阳老区)精神,革命歌舞、文艺,革命标语、口号,革命伟人、英雄,革命诗词,革命(红色)歌谣,革命文物,革命遗址、遗迹等八个方面说明了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8] 。有人从整体上论述了甘肃红色文化的类型、内涵及特点,认为有5类红色文化,即以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为核心的早期中共党组织,以南梁政权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哈达铺、会宁会师和西路军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资源;以八路军办事处为代表的甘肃抗战红色文化资源;以甘南民变为中心的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其内涵又增加了“西路军精神”[9] 。 有人论述了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传承的问题,认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八个方面:(1)以“两点一存”为核心内容的革命历史资源。(2)庆阳老区精神。(3)革命歌曲、文艺。(4)革命口号、标语。(5)革命伟人、英雄。(6)革命诗词。(7)红色歌谣。(8)红色遗址遗迹。其价值,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10] 。还有人从把握精神内涵为角度,科学地推进红色资源开发[11] 。

三、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一是人们对“革命文化”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转变;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三是政府的重视和倡导。红色文化研究从官方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虽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也发表了一些成果,但从论文的数量而言,最多不过10篇。其成果仍很薄弱。尤其是对庆阳红色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关于庆阳红色文化类型的划分,是否客观、科学和合理,更需要我们从学理上去深入研究和理清。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指导,客观、真实、科学地开展对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红色文化”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主要还是出于政治与社会经济的需要,政府倡导“红色文化”,宣传政治意识形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去客观、真实、科学地研究、发掘和利用这种文化,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裴宜理先生所言:“我不要给中国革命什么评价,这个评价应该按照后代怎么利用这个资本来判断――你们利用得好,中国革命就变成很好的一个事,但利用不好,也可能非常可怕。因为,所有革命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暴力的一面,也有理想的一面。”[12] 这当然是从历史和学理上的探讨。但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真实、科学地研究地方红色文化,尤其是时下流行的“文化塔台,经济唱戏”,把“红色文化”研究纳入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使“红色文化”研究经济化、庸俗化。当然,“红色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政府可以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如果利用得好,有益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确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文化塔了台,经济能否唱戏,最关键的问题是唱的是什么样的戏。

第二,开拓研究视野和方法,理清一些概念含糊不清的表述。据CNKI统计,对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论文不足10篇,且不谈质量,研究十分薄弱,其研究视野较狭窄,研究理论和方法较陈旧。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概念、名称以及表述,我们并没有具体的分析、定义,而是直接运用。譬如,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遗产、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革命遗址、革命遗迹以及革命文物等等概念的表述与内涵,我们并未认真地去分析、研究,也没有较严谨地去应用,而是模糊表述,直接运用。因此,随着国内红色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和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全国红色文化研究的概况和进展,理清我们研究中这些模糊不清的名称、概念及内涵的表述,使我们的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三,突破研究人员地域化,加强圈内交流与合作。庆阳红色文化研究,其研究的主力军是本土学者,说得具体点,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党史部门和陇东学院,当然,这种局面也是合情合理的,研究当地文化不仅是当地政府和学者热爱家乡,服务和贡献桑梓的真挚情感的体现,而且肯定是当地政府和学者义不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要“睁眼看全国”,突破其研究人员的地域化,加强与其他红色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治立.论南梁精神[J].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2).

[2] 刘建平,韩燕平.红色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 庆阳市深入开发“红黑绿黄”优势资源[EB/OL].新华网,http//:,2011-04-09.

[4] 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5] 曲涛.庆阳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及研究进展[C].甘肃省历史学会,庆阳市历史学会,等.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资源高层论坛论文集,2012:1-4.

[6] 曲涛.庆阳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及研究进展[Z].2012:5.

[7] 白学锋,罗凯.论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J].法制与经济,2009,(9).

[8] 尚季芳.试析甘肃红色文化的类型、内涵及特点[Z].2012:8-11.

[9] 赵远兴.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传承[Z].2012:19-26.

[10] 张桂山.准确把握精神内涵科学推进红色资源开发[J].庆阳党史研究,2010,(1).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重要的精神文化组成部分,是民族思想觉醒和文化觉醒的号角,也是重要的战时文化资源。本文重点对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从作品、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传承价值。

关键词: 赣南苏区 红色音乐 传承途径

引言

赣南地区是革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因其产生的特殊性而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革命时期大量的红色歌曲在广大的士兵和平民中传唱,并赋予当地民间音乐革命内涵和战斗的意志,歌颂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赣南苏区红色歌曲的出现,是中国革命音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赣南苏维埃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种以民歌为载体,赋予红色内涵的歌曲成为当时革命的号角,刻画了一幅幅苏区战斗、生活画面,是推动革命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在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们党早期革命斗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战斗、发展的历史见证。赣南苏区红色歌曲具有易于传唱的艺术特点,蕴含着坚定的斗争意志和浅显易懂的革命道理。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特别是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流行音乐的兴起,赣南苏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面临挑战。如何传承赣南红色音乐文化不仅是音乐文化选择的问题,而且是音乐文化价值传承的重大问题。

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产生的背景

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古代歌谣到今天的赣南客家山歌,是赣南客家儿女生活劳作的艺术再现,表达了客家儿女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生活在两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赣南人民逐渐产生了革命的萌芽,整体表现出了思想和文化的觉醒,为苏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1929年初,和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赣南、闽西并形成了赣南、闽西的武装割据,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了特定的音乐题材。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广大赣南苏区军民以民歌为载体,并赋予革命生活的内涵,创作出数以万计的“红歌”,以此讴歌他们舍身追求的革命真理和火红的战斗岁月。这些“红歌”在形成时就融合了赣南客方言体系、文化风俗和人文情感,是赣南地域文化为母体的战地文化,因此,赣南红色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昂扬的斗争意志。

不同时代的歌曲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歌曲有不同的风味。客家先民在当地进行劳动的时候,会运用曾在中原时的民歌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当革命的种子在这里萌芽时,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加入当地的音乐元素,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具有思想积极、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艺术特点,为记录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培养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土壤。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延续、丰富和发展。对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和民族凝聚力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的传承。

二、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

文化传承是一个庞杂的动态文明体系,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文明形态的同构。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传承的特殊因子,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基因――红色基因。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互动,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

(一)作品鞒

赣南红色音乐的核心作品主要创作于红色革命时期,但其音韵、节拍、曲调大多是从民间山歌小调等简单创作模式中衍生而来。“红军打来晴了天,红色歌谣万万千”。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当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著名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涵,兴国山歌从“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苏区音乐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剧成长壮大。

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苏区红色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933年《红色中华》号召苏区军民“努力地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活的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文艺的形式中写出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像“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分田歌”、“土地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十劝我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秉承革命主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革命与地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宣传革命、支持革命,曾产生“一首山歌三个师”的惊人效应。1934年1月6日《青年实话》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苏区歌谣“在格调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红色歌谣就像一部革命史册,记载着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至今仍引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音乐更是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美声、民俗、通俗及少儿歌曲等都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红色音乐更现代化、艺术化。然而,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财富,苏区红色音乐历史并非断代史,其艺术形态并非红色革命年代所特有,传承痕迹鲜明。

(二)精神传承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距今已近一个世纪,这种特色艺术资源既有我国革命时期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又有浓郁的赣南民间艺术特色。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都融入了赣南客家儿女朴素的愿望和对革命理想执着的追求,是苏区人民革命情感的艺术化表达,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强烈的传承特征。传统音乐强调的是音乐和现实的联系,表达一定的政治意图,和平时期的音乐往往是安乐和谐的,多表现出生活的意愿。社会动荡时期的音乐作品往往表现出悲怨和反抗。赣南苏区红色音乐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艰苦岁月中的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就具备了传承的精神内核。

在和平年代,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红色音乐则表现出生活化的一面,开始以一种轻松愉悦的面貌走进人们生活中,这与古代的儒家音乐思想不谋而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越发浓烈。而且在当代和平社会,红色文化不断地柔化它的斗争性,提升它的教育意义。红色音乐所孕育的爱国、执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则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到德育中,表现出红色音乐文化在不同v史时期不同的特殊意义。这种精神的传承是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

(三)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因为产生的时代、地域等人文环境不同而有别于传统的精神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红色苏维埃政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就是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代表,这种先进文化与赣南苏区民间文化交汇融合,产生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以这种经过革命化改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为母体,孕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红色文化既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丰富,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前提。因此,我们既要坚守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大力弘扬孕育红色文化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等精神的红色文化。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会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音乐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的话,那么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则是充满历史动感的特殊文化。中国“苏区音乐”与生俱来的政治学属性,天然地赋予了“苏区音乐”相得益彰的传播学义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有“苏区音乐”活动的存在,其传播形式就一定自上而下地开展,其传播效应一定是自下而上地反馈。虽然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已经消失,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结语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人民对那段艰苦岁月深刻描述和不屈战斗意志的表达,是当时文艺工作者和苏区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不仅有较高艺术价值,更蕴含人文价值和的现实教育价值。但因为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以赣南客家方言为母体,虽然特色鲜明,但广泛传播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容易形成“文化孤岛”现象。所以,对于苏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则需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从更高的角度对它进行诠释和弘扬,而不是将它看作完成历史使命的艺术存在。红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未来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审美价值观选择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保障未来文化发展的先进性的重要历史积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传承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既要体现出作品、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又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和扬弃,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凌绍生.中央苏区音乐史话[J].中国音乐,1987(3).

[2]周少玲.浅谈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J].党史文苑,1995(1).

[3]余伯流.传承革命精神的艺术瑰宝――略论中国苏区音乐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J].声屏世界,2008(2).

[4]梅正强.闽浙赣苏区红色歌谣简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4(2).

[5]张俊山.土地革命战争的壮丽史诗――谈谈苏区的革命歌谣[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7(1).

[6]姚莉苹.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生成原因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2009(6).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文章就2004年至2015年国内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功能研究,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途径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量化评估研究四方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认为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得出的结论有的还值得商榷,这给以后的研究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红色文化产业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自此,中国各地掀起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潮。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作为经济工程、富民工程,其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吸纳群众参与,才能保持长久生机与活力,不断向前发展”。而2011年下发的《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则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从国务院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各地在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的时候,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充分的评估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充分预测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遵循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才能保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发展的持续生机与活力。

自2004年以来,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已成为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截止2015年9月,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找到3060条结果;在结果中以“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找到141条结果,而仔细分辨,其中只有6条涉及到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其中硕士论文1篇,期刊论文5篇。较早的是2009年发表在《企业家天地》的钟利民、曾敏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浅析》一文,最近发表的是樊丽娟的文章《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2014年《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各大网站书店搜索,没有发现更多相关信息。纵览学界的这些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及阐释。

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研究

钟利民是学界最早关注并研究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的研究者之一,他从红色文化及其承载物的关系上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含义,他论道:“红色文化具有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种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以这种观念体系为价值核心的文化体系就构成了‘红色文化’,而承载这些‘红色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就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1]李国强在其硕士论文《基于经济价值评估的陕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中,以文化-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资源-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红色文化资源两条线为主脉络,逐步分析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他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一端连着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红色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即红色资源及其载体的挖掘、整合、深化和利用;一端连着财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带来巨大的效益。[2]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开发,这些静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就会变成动态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造福于民,富国强民。

二、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功能研究

钟利民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红色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红色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什么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钟利民如是分析: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发扬民主、和舟共济、充分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的政治追求,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等,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3]也就是说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也会对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资源因此具有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关于红色文化可以充当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研究者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少革命后代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企业家、实业家,他们对先辈生活、战斗过的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开发红色资源,红色资源就可以成为吸引和调动各种人才回国投资的重要平台,加速和推进红色资源所在地的发展,并可以使资源地扬名海内外,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圣地,由此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潘丽华则认为,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于将其物质资源开发为有特色的红色品牌旅游,并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4]可以看出,潘丽华的观点是通过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资源,来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藉此发扬光大红色文化精神。

三、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途径研究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1]。作为革命老区,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对这些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以期对其更好地传承和利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意义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指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开发与利用[2]。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提高遵义红色旅游开发的档次

实施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就是强调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把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放在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在这一前提下,更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将被挖掘和整理出来,在旅游开发中加以利用,丰富了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内容。同时,保护性开发将更好地保持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从而提高红色旅游开发的档次,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2)有利于消除旅游开发对红色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资源的破坏。在遵义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意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等原因,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严重,遵义会议会址四周高楼林立,红军烈士陵园景区到处是小摊小贩,叫卖声不断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对遵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就是采取科学的方式,对红色旅游资源先保护后开发,边保护边开发,强调通过保护强化开发,可以有效消除旅游开发引起的负面影响。

(3)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旅游资源是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传承与利用非常重要。一方面,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条件的,它能使更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得以保护,作为重要的社会财富被一代一代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实施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可以使更多红色旅游资源被挖掘整理出来,以红色旅游的形式让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从而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红色文化的意识,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

二. 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保护性原则是实施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与传统开发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其保护性,它以保护为主要目的,强调以保护促进开发,用开发强化保护,避免旅游资源在开发中的破坏。对遵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必须强调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通过必要的手段和现代化的技术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起来,再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开发。比如在对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遗址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就要首先考虑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坏现象,在确保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再进行旅游开发。

(2)原真性原则

坚持原真性原则,是指在实施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过程中,既保持红色旅游资源本身的面貌,又保护红色旅游资源赖以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要突出红色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就必须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本身以及其赖以存在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如果忽视了原先景点所呈现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红色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就遭到了破坏。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的现实当中,这种破坏行为时有发生。比如“遵义会议会址周围1.5平方公里内的四万平方米的民居,由于计划修建城市休闲广场而被拆光,在国家文物局干预之后,虽然对历史建筑进行了恢复性重建,但已经失去了其历史的原真性[3]”。因此,必须坚持原真性原则,还红色旅游资源以历史的本来面貌。

(3)效益原则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老区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4]”,红色旅游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实施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谋求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对遵义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旅游开发,既要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又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能够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能够保护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的环境质量。

三. 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措施

(1)提高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

首先,政府要在这方面积极引导。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有利于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支持性政策和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公众在保护红色旅游资源责任。另一方面,要借助建党、建国、红军长征胜利等重要纪念日,通过一些主题活动宣传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其次,提高当地居民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必须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所在地红色资源价值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引导,让居民认识到保护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及与自身的关系,学习和宣扬红色文化.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 再次,旅游经营者必须积极参与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树立保护性意识,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破坏红色旅游资源,更不能为了迎合某些游客而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破坏红色文化的原真性。

(2)正确处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在当前红色旅游开发热的形势下,实施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必须正确处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为根本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按照层次,运用恰当的方式加以保护,特别是对一些破坏严重的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更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比如红军在遵义时期,在广大的农村留下的大量革命标语和口号,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起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要注重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监管和调控,要在政策、资金、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一些不具备实施保护性开发的旅游开发商要坚决取缔其开发资质,避免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破坏。

(3)坚持动静结合的开发模式

遵义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必须采取静态开发与动态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所谓静态开发,就是要通过收集整理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以陈列式观览、静态展示的方式呈现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在参观游览中体验红色文化。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对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光有静态展览还不够,红色旅游本身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还要求要实施动态开发,即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旅游体验,改变静态参观和感受为主的形式,增加一些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满足旅游者自主择项、投身其中的个性化需求,让旅游者通过情景模拟、现实参与体验等形式更深入地感受红色旅游的魅力,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比如可以在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山等开发一些体验型的旅游活动项目,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旅游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福建省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陈燕.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要素[J],商场现代化,2008(10):182—183.

[3]宗美娟.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周振国、高海生等.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能使其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传统的教育上,加上红色文化本身在教育形式上已处于成熟阶段,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可以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教育效果的艺术载体,开展更加活跃的革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活动。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能以新的形式来强化红色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动漫艺术,通过塑造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结合优美的画面来抓住受众目标,从而达到对其情感上的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二、与时代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已经进入了21世纪,红色文化要与时展相结合,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展现其精神魅力。在传播中不仅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还要使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宣传红色文化以及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作品时,就必须做到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能够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功能。因此,必须对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提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与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完美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教育宣传时,只有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寓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而现有的红色资源正好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一)参观实践

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参观具体的红色文化古迹来熏陶学生的革命思想,从而达到对于学生的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具体的红色文化建筑古迹主要包括:江西省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通过整合本地区的革命文化建筑,来达到对红色思想文化的和谐继承与发扬;通过对各个红色遗址具体形象标志的设计,以及对于整体形象的策划构建,来宣传红色文化。存在于瑞金,在当年被称誉为“红军留下的八角帽”的中央临时政府,不仅在建筑上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化和韵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艺术感,而且含有相当深厚的红色文化思想,搞好该遗址的重建工作,使得塑造红色经典的标志性的形象来推广红色文化这一形式贯彻到了实处。

(二)具体制作设计

1.设计内容

在1933年7月5日的《红色中华》刊登的《怎样进行“八一”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文章中明确指:“一切宣传品——宣言传单报告大纲画报等,必须尽量通俗扼要”①1934年9月11日的《红色中华》发表的《宣传方法介绍——宣传鼓动的又一新方式》一文指出:“

(1)画报讲演的图画要着色,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2)画报的内容要浅鲜通俗化,群众易于看懂”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在设计制作红色文化作品时,并不是信手拈来如此简单,它的具体工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要求的基础上,首先在其内容上必须具备大众能够接受的浅显易懂的特性,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才是关键。第二还要具有民族性这一特性,从中透露出对于民族特色的重视,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要本着扬弃并存的态度,具有明确的观点和思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还应该具有独创性,在主题上应创造出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充分寓意于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中。

2.设计色彩

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首先是通过色彩来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内心,给予其精神上强大的震撼力,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要保持树立红色文化的形象和品牌个性,首先应该把具有象征性的色彩融入于作品之中。例如红色往往是代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含义,甚至红色本身已经超出了自身所代替的含义,因此红色作为革命形象的具体色彩,表现在作品中应该占据主要阵地。其次,设计作品不仅要引起广大的文化共鸣,还要突出当地的地域性质,所以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应以红色作为主调,并配置代表地域性的主题色彩,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无限的革命自豪热情。

3.设计造型

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性能,从而引发其消费成果,是设计造型的最终目的。因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设计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科学以及社会文化的真实性的体现,并流露出美的享受。借鉴苏区地区的历史遗存物的形象,例如建筑和衣物等,都可以从中吸取其特性,苏区房屋的八角造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构造,采用的是八角帽的造型,并结合现代的文化气息。在选购材料上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域资源,将造型与材料的整体融合,使之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寓意于优秀的艺术作品之内的目的。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以红色文化与艺术作品为主题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文化课堂氛围,以此来熏陶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就红色文化以及相关作品背景做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一种初步印象。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具体的口号等让学生感受这一氛围,在学生受到了这一氛围的感染并融入这一情景之后,教师可以由自己或者让指定的学生作为领头人,其余的同学作为附和的人群来响应,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合作来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神、提劲,并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创造课堂氛围时,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感悟文化思想内涵,并根据这一精神内涵自由地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及生搬硬套。

五、新媒体形式的运用

在现代这个信息性的社会里,文化的传播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播的方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如果不是建立在良好的传播途经上,最终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的具体过程中,新技术的介入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速度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当整合媒介资源,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弥补红色文化在传播体系上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课堂教育学中选用先进的多媒体,例如图文共存的影像结合的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其展现方式,还能使其更加生动。我们不仅要将新媒体应用于课堂之上,还要使之走进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如可以运用手机、博客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作为宣传手段,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打破了以往的时间和空间上所造成的束缚,以信息的准确为基准,优良的传播手段为制成,相信对于红色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将革命情怀深深地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的这一宏伟创想已经指日可待。

六、不断进行课堂总结

一般来说,在学习中,课堂总结是一个必要且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同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中都是有一定联系或者是有一定的相似度,通过对一种艺术设计作品的学习,可以进行举一反三;通过相应的总结,并进行延伸,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在设计课程的教授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法的确定,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认可、否定、修正、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实施的准确性与目的性。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总结,不论是形体还是文化的学习,都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消化,不断地提升自我水平。另外,在总结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点到为止、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课堂讲解或文字阐述的形式对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作品的融合、韵味、内涵做出较全面的分析,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学习的综合能力。

七、结论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能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艺术修养,也能更好地发扬红色文化;同时,也使传统单一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转向全面的、多层次的、趣味性的艺术教育与严肃的思想教育相结合,开辟了宣传红色文化的新渠道。我们在利用红色文化元素时,还应注意切忌生硬的粘贴、拼接,而是要在通过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分析总结后,发掘红色文化元素与设计作品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进而大胆创新,自觉地将所提炼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之中。

上一篇:继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结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