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税收审计范文

时间:2023-06-08 11:04:26

财务税收审计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1篇

1.预算执行中期风险控制

预算工作执行要依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机制,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当对执行部门开展预算工作的进行调查,因为预算执行工作是一项动态的、历时较短的工作,跟进调查可以在根据预算执行过程的出现的情况有效掌握,及时发展问题,解决问题,减少预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同级审”工作的开展可利用“一条线法”,即检验政府部门对下属部门的预算拨款途径和数目是否合法、准确,是否出现假账虚报,公款挪用和违法乱纪行为;预算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是否对预算拨款按照正规程序审批办理,执行部门有无准确接受到预算款项,若出现虚假资金名目,应将预算款归还监督部门。审计部门中的预算部门执行职能过程获得的信息具有真实、准确性,才能有效抵御审计风险。

2.预算执行后期风险控制

“同级审”工作执行过程中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政府财政的收支平衡情况,一般会使用检查和核算等方式对预算工作进行分开审查,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按照汇总的方式对行财、农税、综合等内容核查资金的来源和拨转情况,结合财政部门的财政、税务收支进行有效预算。通过将预算工作内部的情况了解和分析,才能做到公正、准确的开展审计工作。

二、有效抵御“同级审”面临的风险

“同级审”执行职能的要求不仅体现在部门的财政、税务审计,同时也要审计国家的金库、实行预算的工作单位,还要保持审计部门与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上级审计单位的关系。而审计部门与其他审计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一定的规律性,体现出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关系;为保证“同级审”体现出足够的真实性和实事求是,应在综合财政的审计基础上,实行综合财政方式进行全面的监督力度。为达到审计的目的,要求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同级审”过程履行应尽的责任,全面考虑审计过程可能出现的控制风险,为了能有效抵制风险的出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增强财务税收管理的能力

根据依法审计的工作内容要求,“同级审”的目的在于披露而不是评价或检验,这是执行政府职能重要体现的原则。披露内容主要指:对某个部门或单位审计过程出现的不符合财经法纪项目资金预算进行充分披露,其中要对预算的重要资金应用、重点项目具备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收益性进行充分披露。“同级审”执行过程中,应结合“重点论”的政治理论要求,实行以预算为重点的工作形式,并利用银行账户的方法,实行账户的检查对下一级单位或部门进行审计,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主要关注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充分披露。其中包括:

1.1增强财务税收管理的能力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存在的风险意识不高,对市场经济活动缺乏有效认识,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就会容易造成财务税收管理方面出现问题。根据财政和税收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为重点审计的内容,才能准确把握部门财政收支的情况,平衡其财政支出与资本的发展关系,针对财政管理上容易导致疏忽的问题进行严格审计,并为政府增强理财管理和税收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基础。为加强财政税收秩序的管理,应该将审计的重点放在热点问题上,其中包括财政预算之外的资金使用和体制外部所需资金的投入;同时需要对财政的信用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分配,避免财政收入出现的不合理和不准确的情况。

1.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如何提高财政管理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并对国家基本设施等项目的资金去向、来源以及最终收益等难以掌控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根据预算单位时常出现资金匮乏的现象,主要对部门的传统问题:人员、公车、会议这三个方面进行审计,对财政上出现资金支出不明确或浪费的行为进行披露,警示相关部门引起对资金合理分配的高度重视,从而达到合理分配财政支出。提高政府资金利用率的目的。

2.合理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完善审计制度的重大部署,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审计部门进行严格、合理的审计监督,根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强化审计的监督作用,首先要

(1)依法行政和办事,加强审计部门对依法行政的情况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重点将危害人民群众和公平竞争问题的披露,进而达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

(2)廉政工作的建设,审计过程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应认真查处查实,并对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重大的物资购置、重大工程建设的投标招标、贷款和证券交易、国有资产、土地交易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进行审计,并对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和内幕操作等问题进行重点披露,进而加大政府廉政工作的开展;

(3)加强职权的责任深化,推动政府部门干部加强“同级审”中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监督部门干部工作过程是否遵纪守法,促进各级部门干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加强职权的责任深化,并依法反应部门存在胡乱作为的问题,建立起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

三、结语

开展“同级审”工作,审计部门要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的风险抵御进行详细部署,并按照新的预算法要求有效抵制风险的出现,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开展风险部署工作,即增强政府财务税收管理的能力,进而根据国家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增强审计部门监督力度。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2篇

税收审计是对税收款征收业务和记录资料进行的审计,包括对税收征收和管理机关的相关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和纳税单位税款计算和缴纳的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故审计的对象不仅仅限于纳税单位,还包括税款的征收的管理单位,这意味着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审计的对象增多以及审计难度的增加;而从性质上来说,税收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应当是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而预防功能是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根本职能,是审计部门通过采取预警手段,及时发现影响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倾向性问题,主动或配合相关部门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预警。首先,高效揭露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安全防护是建立在科学预警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科学的预警机制,审计选案乃至审计监督就会带有盲目性,必然会过多的依赖经验和主观判断,其效率可能会低下。比如在审计对象的挑选的过程中,如果仅从经验判断,往往会将所有的省市税务单位或者随机挑选省市作为年度审计对象。但假定设定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就能通过税款征收的趋势变化、同期增长比率以及行业地区税负率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有效地把握审计重点。科学预警以审计软件为依托,对数量庞杂的信息进行过滤,提高审计效率。其次,科学预警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据统计,主要审计对象有36个省级国税部门以及各省市地税部门,相比之下审计资源甚少,审计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经验分散。相比总量庞大的税收来说,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准确把握审计重点显得尤为重要。科学预警根据数据统计与模型估计等方法将税收征管风险划分为不同的警示度,为审计重点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有利于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科学预警机制,尤其在宏观角度来考虑,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关关系,持续动态的跟踪能够准确把握在目前的财税制度背景下,税率的高低、税收规模、税收增长结构与经济周期和经济税源增长结构之间的适配性能够实时跟踪统计,为决策层制定或调整税制政策提供参考。

就税收审计的现状而言,构建税收审计预警体系具有可能性。首先,税收审计的对象主要确定为36个省级国税部门及其各省市地税单位,且各级税务部门信息建设程度正在进一步提升,这为海量数据的抽调和选取提供了可能。其次,近年来,审计署及其各个审计署特派办已经为构建税收审计预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尤其随着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完善和创新,税收审计人员已经提炼出不少针对特定税种特定的审计方法和特定的注意事项,其中不少方法和事项能够为构建税收审计预警指标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第三,税收审计是除税务稽查以外对于税务部门以及纳税单位的再监督,使税收审计能够及时跟进各个省市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的最新动向,及时把握经济发展的情况,感知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征管方面可能存在的盲点和风险点,从而不断地细化预警指标,更新预警模型,完善预警体系的建设。

二、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构建税收审计预警指标首先需要准确地识别、分析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在税收管理中,税收风险通常是指税收流失发生的可能性。税收风险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按照风险的波及层面来划分,税收风险识别层次可划分为宏观层面的税收风险识别以及微观层面的税收风险识别。本文所指宏观层面税收风险的衡量主要考虑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适配性、行业税收收入与行业发展的适配性、地区税收收入与地区发展的适配性、单个税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等方面。微观层面的税收风险主要从单个企业的营业收入与上缴税收的配比性方面考虑,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些风险指标,利用统计方法或数据挖掘等方法为税收审计风险提供导向性的指引。由此,相应地可以建立起宏观层面的税收负担预警以及微观层面的实体经济税收流失预警。

(一)税收风险预警指标选取 目前我国的税收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宏观层面,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性可能引起的宏观税负过重的风险;地区税收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而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的风险;单个税种税收增长与税源增长的不协调性而可能引发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阻碍行业发展的行业税负过重;宏观层面的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的差异程度而反应出的税基侵蚀程度的风险;以及税收收入结构的不稳定可能造成的风险。

微观层面,存在税务机关为完成税收任务人为调节税收收入入库而出现的“寅吃卯粮”的风险;税务机关与纳税单位串通舞弊延期申报缴纳入库而存在的风险;纳税单位违规筹划,逃避缴纳税款的风险;地方政府不当招商违规引入异地税源税收的风险;违规提退税款的风险;以及延期纳税而未加收滞纳金的风险等。针对收征管风险源,在选取税收审计风险预警指标时,本文遵循以下原则。

(1)总体性原则。该原则强调应当将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在整个税收征管体系之上,即既包括常规税款征收管理,还应当包括异常退税,非常项目等。

(2)重要性原则。该原则是在总体性原则的基础之上,根据税收收入和风险的大小,来配比审计预警的细化程度。对于税收收入规模大的税种、地区、行业,应当作为高风险领域,细化预警指标,调低预警阀值。

(3)循序性原则。该原则对于审计预警指标的构建,应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简到繁,在完善信息和详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高效科学的预警方法。

(4)实践性原则。该原则是指税收预警指标的构建,应当建立在已有的审计实践基础之上,并将实践升华抽象为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随着金税工程的实施,税收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次审计都能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税种抑或某个地区的预警模型进行构建,并逐步加强关联性和整体性。预警模型的运行结果能够为审计实践指明审计重点方向。

(5)动态性原则。构建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且是一个随环境不断改变而变化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尤其是设置、细化、全面预警指标,确定指标权重,选定预警阀值,都需要不断地结合审计实践进行修正调整完善。财税制度的改变会导致大环境的改变,经济环境的变化常常也会对预警模型的稳定性、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需要依具体情况对相关数值、模型进行调整。

(二)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和框架设想 (1)设定预警目标。预警目标是指预警所要达到的目的。从宏观上来讲,税收审计预警是要关注税收收入与宏观经济整体的适配性;而从微观上来讲,税收审计预警是在关注查错纠弊。

(2)设计预警指标。设计预警指标是实现税收审计预警的关键,它根据税收风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根据上述原则以及具体税收风险构建税收审计预警指标如表1。

(3)确定预警阀值。阀值的设定依据国内外税收法律法规和行业企业的经验数据以及对应的统计数据而确定,并结合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于需要建立模型以确定其预测值的情况,应当利用多种方法建立多种模型进行对比或结合,以整合各种模型的优缺点达到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并有效预警。

(4)产生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可以是对单个预警指标发出,也可以对多个预警指标组合发出。将多个预警指标按一定的权重进行组合形成更加成熟的预警指标。依据预警数据,主观判断将预警警度划为“适度区间”、“轻警”、“中警”、“重警”、“巨警”。初始设置或许会偏离实际情况,需要不断地根据预警效果进行调整,直到预警信号的显示符合税收审计实际情形。

(5)根据具体的延伸审计结果反馈预警结果,并不断地调整完善预警指标。预警指标建设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实证不断进行,经验不断积累,预警指标的预警效果会愈加接近期望值,从而提高预警指标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

(6)重复上述(1)到(5)步,基本可以建立起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税收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整合有关数据设计预警指标。

(三)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应关注的问题 (1)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不是万能的,不能够替代审计者的经验和外部信息来源。税收预警指标发挥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随着金税工程的实施,税收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税收联网审计系统设计与重构时考虑预警指标的需求将大大提高税收审计预警指标的使用效果。

(2)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逐步、长期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力可成,必然由单个预警模型的建立的有效测试逐步转变为多个预警模型建立的有效测试,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联动机制。这需要开发人员做好整体开发规划、阶段开发规划以及整合规划。

(3)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要素是不断动态变化的。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必有其一定的道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动态的变化,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逐步完善,宏观政策的变化,指标及其要素也需要随之变动调整适应。

三、税收审计预警指标的作用及局限性

税收审计预警指标可以通过建立风险指标,利用统计方法或数据挖掘等方法为税收审计风险提供导向性的指引。由此,相应地可以建立起宏观层面的税收负担预警以及微观层面的实体经济税收流失预警。对税收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职能作用,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税收审计预警指标的作用 从效果上来看,审计预警指标能够兼顾效率和效果,税收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对于保证国家税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其原因在于首先税收审计能够有效监督税务机关在税款征收与管理工作;其次,众所周知,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税收审计作为保障税收法律有效执行的最后一道屏障,高效的税收审计有利于进一步肃正法律的公平实施,加强对税收征管的审计监督,能够促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再者,通过税收审计指标预警,能够有效暴露税收征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进一步发现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税款的征收与税源指标密切相关,税源就如同“水源”,水源质量的好坏通过水体的颜色、气味得以体现,同理,税源质量的高低能够通过税款征收情况反映,因此部分通过模型建立的税收审计指标预警不仅仅限于审计税务机关和纳税企业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还能够对于税款征收情况进行进一步考虑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从职能上来说,首先税收审计预警指标通过采用现代审计技术对纳税人涉税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并据此形成相应规范的工作底稿。涉税信息的充分性,审计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审计结论的中立性与降低税收管理风险、提高税收管理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密切征纳双方关系等方面息息相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预警在防止企业逃避缴纳税款、税务机关违规操作以及二者相互“串通舞弊”行为上具有防微杜渐的效果;再者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税收体制不断完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逐渐增大,税收征管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税收审计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省市县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越来越强,审计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有效的税收审计预警能够节省人力、时间等资源。税收审计预警有助于税收审计从单纯的查错纠弊、揭示问题角色向“免疫系统”角色转变。

(二)税收审计预警指标的局限性 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税收风险也随之而变,相应地税收审计预警指标也应当适应这种变化,这就要求税收审计预警指标具有一定的可延展性,通过不断地增加新的有效的预警指标,确保税收审计预警指标能够及时发现税收风险以及为税收审计高效确定延伸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本文所提出的一系列指标,是在我国目前税收风险研究的基础之上,考虑了时间上的可延续性,但并没有考虑指标的可延展性。此外,本文预警指标的提出大多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处于数据取得限制的缘故,大多数指标并未进行有效实证,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在取得数据的前提下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完善预警指标。

[本文系国家科学技术部基金项目“中央税收收入征管政策执行效果联网审计预警分析研究及审计应用”(编号:2012BAH08B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连伟:《构建我国税收风险识别方法体系的思考》,《税务研究》2012年第7期。

[2]陈文夏:《金融审计预警体系构建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2期。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3篇

税收是国家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本质,以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为依据,借由公共权力强制行使的一种财政特殊分配关系,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无法避免。对一个企业而言,在收入、成本、费用一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盈利收益与其依法所需纳税金额的差值就是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在依法治国的方针下,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任何偷税逃税抗税避税行为都是违法不可取的,因而为了提高自身收益,企业需要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基于国家政策法规,以提升自身生产和收益为目标,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企业投资、经营和生产活动等方面进行筹划安排工作,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税款开支,达到企业整体经营收益的最大化。合理完善的企业税收筹划体制,切实可行的企业税收筹划策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为了尽量减少纳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进行合法合理地税收筹划,从而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第二,企业借由合法合理的税收筹划,强化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会计税收水平,提升企业财务团体的整体专业素质,完善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第三,企业税收筹划专业人员必然具备专业的税收筹划知识,足以了解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在国家政府审查前能够适时地过滤清除企业纳税方面的风险,加强企业的自我省察能力,提升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漏洞

税收筹划在我国属于新兴边缘学科,不少大型企业的税收筹划体制都不算完全,而中小企业因财务人员知识储备的低下,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往往存在错误思想,将税收筹划看作是减少纳税,甚至是避免纳税,或者错误地将税收筹划视作财务的会计核算,无法全面掌握税收筹划的资料,因而无法正确进行税收筹划工作,使得企业承担较大的税务负担和税务违法的风险,给企业收益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不同,将税收筹划形式化,没有真正落实,因而没有充分发挥税收筹划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基于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漏洞的分析,可以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纳税管理工作、税企关系的建立、税收工作的统筹安排以及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充分利用五个方面研究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

(一)财务管理

作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注意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会计账簿,落实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避免出现企业因财务账目的混乱而无法全面进行征收审核工作的现象。严格区分不同的税种税率和免征项目,消除国家审计部门制定的以高计算征税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避免,有效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降低其涉税风险,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最终达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

(二)纳税管理

纳税管理工作是企业税收筹划的直接接收对象。做好企业纳税管理工作,有效消除政府税收审计部门对进行的企业的税收罚款、税收滞纳金、税收保全等惩罚措施,减少企业除国家规定税收外的多余支出,实现企业的税收零风险,同时也可以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国家税收审计部门的乱征税现象导致的企业经济损失,对中小企业的整体经济收益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税企关系

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进而降低企业涉税风险的又一可行手段。试想,中小企业经过经常性的纳税辅导之后,能够全面熟悉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避免税收惩罚现象。同时,良好的税企关系也可以在中小企业和国家税收审查部门之间搭建起彼此信任的桥梁,税收审查部门会相应地减少对中小企业的纳税检查工作,中小企业就能够尽量避免税收筹划的失误现象,减少税收惩罚。

(四)统筹安排

中小企业容易过度关注企业的眼前利益,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全面统筹安排工作,可以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愿景,有机结合企业的长短期目标,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最大化。

(五)税收优惠

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是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所在。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减轻企业的总税收负担,进一步减少企业的资本投入,切实有效地增加企业的优惠收益,进而增加企业的整体收益。结束语我国中小企业为取得自身发展壮大的成果,应当进行正确合理并合法的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减轻无法避免的税收法定义务对企业经营策略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提高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税收预测; 税收审计; 中央税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082-05

一、前言

中央税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中央财政收入56 132.3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比90.62%,海关收入占比1.1%,其他中央财政收入占比8.28%。由此可以看出中央税收稳定对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安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对于规模如此庞大的中央税收收入实施强有力的审计监督是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根据2012年税收数据分析得到:在中央税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占中央总税收的比重高达79.69%左右,而仅增值税这一项就占比38.66%,企业所得税占中央税收比重约为25.65%,消费税占中央税收的比重约15.38%①。

据统计,审计对象有41个直属海关、36个省级国税部门,相比之下审计资源甚少,审计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经验分散。相比总量庞大的中央税收来说,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准确把握审计重点显得尤为重要。选准审计(调查)对象,及时发现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能够为促进依法治税、完善内控制度、防止税收流失、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保护纳税人权利的双重目的。

税收审计是对税收款征收业务和记录资料进行的审计,具体包括对税收征收和管理机关的相关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和纳税单位税款计算和缴纳的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从理论上来说,税收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在于国家财政分配就是通过税收途径达到,因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它是由专门的机构――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因此其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又有别于财政部门的审计。从实务方面来说,大致分为选案环节、分析检查环节、审计执行环节,选案的过程也就是风险辨别和评估的过程,选案环节作为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与审计效率密切相关。近年,税收审计研究工作集中在实践水平,现有的理论也大多从实践中抽象提炼而成。例如王孝军(2005),郑新举(2002),门韶娟、李正辰(2003)对于如何开展税收审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文章对于如何进行税收审计的要点进行了阐述,原则性的条条框框规定较多,可操作性相对较差。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如何选案,如何挑选审计重点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诠释。细致到工作层面依然需要审计实施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依赖,因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关于税务审计选案的研究,国外比较前沿的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的研究成果。由于OECD的税务审计研究基本是基于经济较发达国家情况进行的,其社会、经济、法律、行政和文化不尽相同,所以其研究成果不能够全盘照搬,只能部分借鉴其思路。

国际上税务审计选案有两种重要的方法――随机选案和基于风险选案。随机选案是指能够保证所有税务报表有相同被审计概率的随机选择过程。其不利点包括:1.容易产生较大成本,例如机会成本、资源成本。2.被审计对象不认可,随机审计选案可能多次针对同一个对象,因此较高频率的随机审计可能造成过度干扰。3.审计实施人员不接受,审计实施人员可能不认同甚至抵触随机审计,从而造成审计效率低下。基于风险选案主要是运用遵从风险管理技术,选择风险较高且潜在税额较大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较好地分配审计资源,尽可能地提高效率。比较先进的是美国的集中型自动选案系统――判别函数系统(Discriminate Function System),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基于风险选案的思想,大大提高了选案的效率。

二、文献评述与研究思路

马庆国、王卫红等(2002),吴璇、陈颖等(2007)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对税务稽查选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李亘(2007)探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蒋丽华、覃征等(2006)利用粗糙集理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税务稽查选案模型;夏辉、李仁发(2009)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稽查选案方法;林肖丽(2009),王艳杰、李清等(2012)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企业的诚实纳税与非诚实纳税与企业众多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唐登山(2011)研究了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结合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上述文献所用到的选案方法基本上没有脱离统计学原理以及统计分析技术;此外,上述研究重点在于微观层面的税务稽查工作中的选案,对于宏观层面的税务审计选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税收预测方面,吴之江(1984)基于历史税收简单地利用增长率来预测税收以制定税收计划,但其精确度不高且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王野峰(1989)利用了最小二乘法来预测税收,其原理也是探寻税收的历史规律从而推测趋势;1991年由关振民教授主编的《中国税务统计学》分门别类地总结出各个税收统计的基本指标体系,得出其变化发展的规律;邓成■、夏大松(1994)开始使用多重线性组合预测模型来探究社会商品零售额与营业税之间的关系,其预测精度相比之前的趋势预测有了很大的提高;董承章(1998)探究了对税收影响最大的几个税源指标,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税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滞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位居第三的国民生产总值,影响较小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王乃静、李国锋(2002),张绍秋(2006),王来封、阮曙芬(2007)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该模型不单考虑了税源指标的影响,更多的是考虑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提高了税收预测的精度;张梦瑶、崔晋川(2008)采用移动自回归平均模型对月度数据进行预测,丰富了税收预测的模型方法。税收预测模型大多在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之上探究各个税源指标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其预测精度相比趋势预测有了很大的提高,且有稳固的理论依据,可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目前的税收预测大多着眼于下一年度的财政工作计划,所以多数进行的是年度税收预测,极少数进行了月度的税收预测分析,针对中央税收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税收预测模型的发展与丰富,其预测精度越来越高,因此较高精度的税收预测模型为其与税收审计工作的结合提供了契机。税收预测的目标可以从传统的推测税收趋势转移至服务税收审计,同时也可适度地解决税收审计选案的主观判断问题。

本研究正是针对上述内容具体展开,以协整分析为理论基础,以浙江省中央税收主要税种的月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兼顾模型的合理性和统计性质,目标集中在为调整税收审计范围、税收审计选案服务。因2012年增值税单项税种在中央税收中占比约40%,相比其他税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与中央税收中的增值税。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设计

从分析和预测的理想角度来说,与增值税相关联的税源指标能够被一一罗列,但是受指标体系自身和统计数据调查手段的局限,目前远远不能穷尽所有的税源指标用于增值税的预测与分析。经过前人多年的研究,比较认同的是工业企业增加值。由于我国是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不能抵扣,所以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当年新购置的固定资产金额。另外增值税组成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商业增加值,故税源指标中加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此,本研究对增值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税收与税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税基预测的基础上,利用估计出的长期均衡关系方程式来测算增值税,对2009―2012年的增值税进行回测,找出异常值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半年的增值税月度数据进行预测。

(二)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9―2012年为研究区间,以浙江省中央税收为研究对象。从浙江省统计局统计数据中,本文获得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增值税中归属中央部分的月度数值,对于个别缺省值,本文利用平均值进行替代。其他所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四、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表1为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ADF),结果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值税额月度数据的时间序列,水平值为单位根过程,而一阶差分为平稳过程,因此这三个序列都为一阶差分平稳过程,即I(1)过程。

(二)协整分析

对各变量之间进行Johansen-Juselius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NONE(0个协整向量)的P值为0.0007***,0.0002***,表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值税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模型的构建

(四)模型回测与异常值

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2009―2012数据回带模型,得到回测值,并进行偏离度的测算,得出协整模型的回测平均误差在0.844%左右。

偏离度=(回测值-实际值)/实际值

依据偏离度波动图可得出,设置10%为安全警戒线能够挑选出异常值月份。同样的,设置可容忍的更大或更小数值为安全警戒线能够挑选出不同月份,取决于对于审计对象的错漏容忍度。对于那些偏离度超出警戒线的月份可着重进行审计,同理,利用回测思路对全国范围内各个省份的中央税收进行分析可以挑选出异常省份异常时间段而进一步重点审计。

对于其中的偏离度异常值进行挑选(研究假设认为偏离度超过10%为异常值),结果见表3。

对于回测值与实际税收之间的异常差异,研究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异常值偏离平均水平太多,可能原因是税款征收异常,问题出现源头可能在于税务部门,可能在于企业本身,此时审计部门出于保护税收收入正收的目的,应当对税务部门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减免税、退税、补税、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征收的决定而导致的税款征收额异常的问题进行调查。至于企业微观层面的问题,可以由税务稽查部门不定期与定期地对企业进行税务稽查以保证税源安全。

第二,异常原因可能在于税收政策方面的不合理。目前,各层级的税务部门已经实现了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了全国统一的税收征收管理系统(简称CTAIS)。在此条件基础之上,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数据处理中心比较容易获得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增值税实际值与回测值的异常值。即在同一时间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异常值,审计部门则可以从政策的层面宏观角度来查找不合理之处。

第三,可能原因在于模型所选指标没有面面俱到。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税源指标不能逐个穷尽导致回测值没有精准地拟合实际税收收入值。对此,可以后续通过计算机模拟实时地进行模型改进与更新,以更好地服务于税收审计与税收预测。

(五)税收预测

利用工业增加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零售商品总额2009―2012年的月度数据,通过自相关―偏相关分析等,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方法,比较各模型的拟合优度、SC值以及D.W值等确定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的阶数。最终得出工业增加值ARMA(2,2)、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ARMA(3,2)、社会零售商品总额ARMA(2,1)为较优选择阶数。

计算各指标的预测值,最终得出增值税总预测结果,2013年1月―2013年6月预测结果见表4。

综合以上结果与分析,对于利用税源指标对增值税进行协整分析预测,不仅仅局限于对将来的税收趋势的判断,更多的可以与税收审计进行综合考虑。在获得全国各地区基础数据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信息集中化的优势特点,分别进行增值税测算,以最终查找偏离度异常值所在的时间及其地区。这将为审计部门初步选案提供信息数据来源参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以及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有助于审计部门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完成审计工作。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之上利用浙江省2009年至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三个税源指标预测增值税的月度数据,模型拟合较好,回测精度较高,预测精度有待实际结果证实。本文所用的协整理论对于考察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有效的,而且从某种角度也证明了这三个变量与增值税是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此,利用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建立起来的预测模型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切实可行的,故用预测值确定税收审计初步选案也有了现实依据。基于实证结果,审计部门可以选择性地参考此种思路,挑选出偏离度异常值为确定审计目标服务,从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达到高效而低成本审计的目的。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利用建模预测税收服务于税收审计选案的方法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已有的CTAIS系统,有利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再者,对于创新选案方式也有推进作用。

(二)讨论

本文只是对中央税收增值税部分进行了预测分析,对于占比约25%的企业所得税和15%的消费税没有涉及,进一步还可以对行业进行分别测算,这将有利于预测精度的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方便迅速查找出问题源头,在选案阶段就能够高效率地准确聚焦问题出现的时间、行业和税种。

【参考文献】

[1] pliance Risk Management: Audit Case Selection Systems[Z].2004.

[2] 王孝军.积极探索税收审计的新路子[J].审计与理财,2005(5):33-34.

[3] 郑新举.适应税收征管改革深化中央税收审计[J].审计研究,2002(S1):39-41.

[4] 门韶娟,李正辰.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税收审计的工作思路[J].审计研究,2003 (2):52-55.

[5] 马庆国,王卫红,陈健,等.神经网络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 (8):98-101.

[6] 吴之江.预测工商税收常用方法[J].预测,1984 (1):20-22.

[7] 蒋丽华,覃征,邵华,等.基于粗糙集――LVQ神经网络的稽查选案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6(S2): 205-207.

[8] 李亘.数据挖掘技术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3):1224-1225.

[9] 夏辉,李仁发.基于SVM与SOM的税务稽查选案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4):4027-4030.

[10] 林肖丽. Logistic 回归模型在税务稽查选案中实例应用[J].科技资讯,2009 (15):243-244.

[11] 王艳杰,李清,齐鑫.基于Logistic回归的税务稽查选案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5):96-97.

[12] 唐登山.税务稽查选案方法探析[J].税务研究,2011(4):61-63.

[13] 吴璇,陈颖,李敏强.基于神经网络的税务稽查选案方法与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3-68.

[14] 王野峰.税收预测初探[J].当代财经,1989 (11):24-27.

[15] 董承章.税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预测模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 (11):27-29.

[16] 张绍秋.基于协整理论的税收预测误差修正模型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9-14.

[17] 张梦瑶,崔晋川.基于时间序列法的国税月度收入预测模型研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8 (11):1383-1390.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5篇

(一)现实的会计信息质量反映模式与税务审计面临的尴尬局面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起步较晚,1987年以前还没有通用化、商品化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数企业都为手工记账,直到近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普及、快速推广,从单项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各自为政的单机操作到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才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现阶段企业的会计信息反映模式大致分为手工、半手工、自动化和网络化模式,可谓是战国时代,混乱不一。手工方式为传统的记账模式,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半手工模式只是对企业总账模块简单运用,而库存商品模块、固定资产等模块用EXCLE工作表辅助替代,仅仅为了满足报表与报税的简单工作。自动化模式为模块化管理的财务系统软件,为数不少中小企业采用。网络化模式为ERP(企业资源计划),此为财务软件发展趋势,它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冲破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一些颇具规模的集团公司及上市公司广泛采用。随着信息化普及发展,税务审计从过去传统意义上账本到凭证的“逆查法”或“顺查法”的税务审计模式必将被淘汰,而会将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分析性复核法和审计抽查法等现代审计方法引用到税务审计中来。但是在会计信息反映模式并存时代,税务审计方法现代化的升级并不代表会计信息质量也能同等提高对应。由于提供会计信息技术的不对称,导致一些税务审计方法无法实施,耗时耗力,影响税务审计质量。

(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与加强税务审计深层次服务

会计信息质量是保证税务审计质量的基石。尽管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反映的模式多种多样,但保证各种会计信息反映模式所提供的信息规范性不可或缺,是保证税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核心。会计信息要符合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还要符合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基本特征。譬如要求企业收入按品种、规格分类核算,库存商品需按品种设立数量金额账,会计信息能够准确核算各个品种、规格的盈亏、毛利,对企业各月毛利或高或低,企业应定期分析原因,报税务备案说明。还需说明的如发生外币业务应设外币账薄,应及时准确调整汇兑损益;预提费用应附原因说明;应付账款长期挂账原因说明;企业固定资产计价、分类标准等说明;企业年度重大购销、购置资产说明;主要客户、供应商名单、购销金额诸如此类等较为详尽的企业会计信息资料。防止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避免税务审计变成了记账,把大量时间耗费在了复盘企业会计信息的原貌上。要节省时间与成本,把资源花费在税务管理的漏洞与薄弱环节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税收管理水平。我省烟草行业注重会计信息基础工作的建设及管理,从2008年会计核算用友NC5.0版系统上线、2010年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到2013年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等,短短几年间,逐步将多个系统融合到一个财务管理平台上,不断规范了会计科目核算口径和方法,增强了多渠道数据查询功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决策层提供较充足的数据支撑,促进企业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管。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准确规范、会计信息及时完整,税务审计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的业务流程,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缺失漏洞和控制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探索企业潜在的税务问题,提出税务预警,防范税务风险,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反之,如果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达不到要求,税务审计简单处理,直接定性企业会计核算不清,税收征管核定征收,一收百了,表面上看税收是应收尽收,但实际情况不尽然,有可能给国家或企业造成损失,造成税企矛盾,达不到税务审计的服务与预警作用。

二、税收管理体制对税收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当前的税收管理体制与税务审计面临的问题

1994年我国实行税制改革,税务局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问题。但现阶段经济发展使企业面临不同的税收待遇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时国税局与地税局文件规定的税收政策不完全一致,致使同为国有企业但归属征管税务机关的不同造成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差别,譬如,有的国有企业所得税隶属国税局管理、有的隶属地税局管理,退休人员的取暖费报销税收规定,就存在国税与地税文件不一致的现象,地税允许直接列支扣除,国税却要求在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超14%标准需纳税调整),企业年金列支也如此类情况等等。同是国有企业因税收管理机关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税收待遇,这些都是税务审计分析中应考虑的因素。尽管如此我们更应增强自觉纳税意识,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和准确理解税收法规,与税收审计经常沟通,避免错过运用税收法规的最佳时机,造成经济损失,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税收管理信息的共享与税务审计的关系

现阶段国税与地税的征收管理、信息数据各成体系,互不交叉共享,造成税务审计的难点,也造成企业缴纳税款有重复多缴或欠缴的现象。一是企业税款漏缴现象。有的企业所得税归属国税管理,但个人所得税归属地税管理,在税收实务中,大多数企业所得税年终所得税申报时,对于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进行纳税调整所得额。而个人所得税(投资者个人的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一般按照企业账面支付利润分配的数据进行征收。而企业账面分配的红利远远小于实际分配给股东的红利。其实际红利通过变相的费用已支付股东个人。虽然企业所得税对前述的费用已做纳税调整,表面看,企业所得税未造成税款的流失,但是个人所得税造成了的流失。应加强国、地税信息数据共享,出台以企业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扣除实缴的所得税税额为企业个人投资者红利分配的依据。二是企业税款重复缴纳现象。企业出租房屋,税收实际中存在着由于国税、地税征管系统的信息不协调与不对称,地税局代开发票、代扣营业税的同时代扣了企业所得税,企业出租房屋的营业收入,已在国税征管系统的企业所得税申报缴纳,但地税系统代扣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在国税征管系统中并无此笔税款,造成企业重复缴税。还要在企业所得税清算审计实务中也存在此类问题,企业清算先是国税注销清算,后是地税注销清算,往往在地税清算中补交的税费在国税企业所得税清算中得不到扣除,使得企业多缴税款。上述税务信息管理的不对称,造成企业所缴税款不能真实反映其经营管理情况,因此应对当前的税收征管系统加以整合,以便于税务审计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所述,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烟草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税收审计是重要保障,要通过提高税收审计质量,增强企业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规范性,推动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增加国家税收做出更大贡献。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涉外税务审计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一、涉外税务审计的概念

税务审计指的是税收机构依照当前国家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审计国家企业的税款征收业务并进行资料整理的一种税务管理模式。而涉外税务审计指的是税收机构对涉外企业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有效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是一种深层次的税收审核管理模式。涉外税务审计可以视为税务审计中的一个分支,并且相对于其他税务审计,涉外税务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长,发展形势相对较好,对涉外税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对整个税务审计的研究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二、涉外税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涉外企业内部存在问题

涉外企业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外企业员工存在一种优于其他国内企业的优越感,这往往会导致企业员工安于现状,且他们往往不愿意改变自身不符合税收部门要求的财务程序和制度,导致涉外税务审计出现问题。中国涉外企业往往存在脱离税收制度背景的现象,纵使涉外企业的管理者有一定的纳税意义也无从下手。也有一部分管理者思想觉悟不高,为了增加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利用中国为吸引外资而提出的优惠政策进行偷税漏税,这无疑扰乱了国家正常税收秩序。部分财务人员的经验不足,对信息的获取能力不足,加之中国财会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财务人员很容易发生漏税问题。

(二)涉外税务审计实施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征、管、查”三位一体的税收管理模式,但在税务审计的实施过程中会发现,我国税务审计制度中没有纤细规定涉外审计的主体范围,有的审计是稽查员负责的,有的则是税务管理部门负责,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做出规定,极容易导致税务管理体制出现纰漏,导致涉外税务审计缺乏效率。

(三)税务审计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涉外税务审计规程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个税务审计规程看似全面,实则太过笼统,没有仔细推敲细节,例如规程中规定我国税务审计专家的一些意见可以视为审计证据,然而究竟那些专家的意见可以采用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许多所谓专家的出现,使得具体执行出现问题。且税务审计规程中的不少工作底稿存在问题,例如某些工作底稿虽然规定了,但实效性不强,针对性也较弱,这在我国小型涉外企业中体现的较为深刻。我国涉外税务审计体制存在工作流程规定不规范,审计人员规范意识不强的情况。税收部门运用审理、选案、检查、执行四者分离的方式进行税务审核,但在具体审核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明确而科学的执行规范,审计流程之间制约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制约性制度与文件。所以工作人员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税务审计进行模糊的摸索,对税务审计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位,甚至将税务审计错误地定位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需要提供准备的资料都敷衍了事,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也不能积极应对。税收部门对涉外税务审计强制力不足,立法也相对落后,所以税务审计迟迟到不到深入的展开。

(四)税务审计人员的专业基础素质不高

我国财务审计人员缺少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匮乏。审计人员在进行税务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的专业知识,如需要利用抽样调查、内部控制检测、分析性复核等专业知识。所以审计人员应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并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仅一些新人会出现专业欠缺的问题,税收机构的高层人员也往往缺少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巩固,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和拔高。他们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往往表层化,认识较为肤浅,没有一个全面的、深层次的理解与判断,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另外,我国财务审计人员普遍缺少较高的思想觉悟,对待税务审计这项工作的时候往往只是简单的进行账本、报表等文件的查阅,并没有认真进行审计流程,总是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工作,得过且过,没有积极的态度和上进心。

三、涉外税务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涉外税务审计制度

涉外税务审计制度是税务机关与涉外企业进行税务审计的规范与制度,涉外税务审计制度一般包括以下程序:信息收集、案件选择、审计程序、审计分类、和滞纳金管理等。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税务审计制度个规定相对零散,没有系统化地将他们规范起来。想要完善涉外税务审计制度,应当按照税务稽查模式,依照一定的原则实行税务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项权力分离的办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审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受到制约,又能有所融合。对于税务选案,选案可以采用双结合模式,即实现集中选案与分散选案、随机选案与风险选案的双相结合。对于税务稽查,税务稽查可以采用三结合模式,即实现税务稽查、涉外税务审计、纳税评估三者的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合理的、明确的税务审计模式。对于税务审计,税务审计应当实现税务审计科学化与数字化,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审计人员进行严谨科学的审计,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减少税务审计中出现的错误。对于税务审计执行,为提高税务审计执行效果,应当充分加强税收部门和涉外企业之间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对税务审计制度的规范,可以让涉外税务审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凭,真正走上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法制化道路。

(二)明确涉外税务审计主体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大开发主战略的实施,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纷纷落户南昌,商业楼、住宅群纷纷拔地而起,房地产业成为政府关注、市民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南昌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创造的税收也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昌市审计局在谋划2004年税收审计工作时,按照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中关于改进税收审计、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腐败问题的要求,科学判断形势,找准工作契入点,抓住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领域――房地产业,决定开展房地产税收征管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审计税款征收等情况。由于房地产公司大多是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不属于国家审计范围,市审计局通过税收征管审计调查这个平台,把它们缴纳税收的情况纳入了审计的范畴,从而找到了一条拓宽审计领域的新途径!

深入调查 精心准备

2004年下半年,市审计局着手2002年至2004年9月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现实情况是纳税企业多,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这项审计新课题,局领导要求审计人员精心做好审前调查,筛选出重点调查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审计人员首先来到契税征收部门,调查了解落户南昌市的房地产企业的房屋出售及契税缴交情况,初步了解房地产企业楼盘开发地段、开发规模,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契税征收部门提供的情况,随后查阅城区税务局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资料,进一步掌握房地产企业房产销售及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费的申报、缴交情况。

根据审前调查结果,审计人员反复勘酌,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选择出11户开发规模大,销售量大,欠缴税费多的房地产公司作为重点延伸对象。所筛选的公司均属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为达到审计目的,又不影响南昌市投资环境,审计人员查找了相关法规,明确了审计机关的权限,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专程到市优化投资环境办公室、市法制局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结合审前调查结果,市审计局立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调查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内容、方式、范围、所调查企业,报市领导批准后予以实施。

突出重点 迎难而上

根据审计调查实施方案,审计人员在对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档案进行审计后,进而对税务部门所管辖的纳税企业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如执行延伸。审计人员要求相关税务局领导及专管员一并进驻企业,向被调查企业详细说明来意,取得企业支持和配合。重点核实房地产企业2002年至2004年9月房产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及相关税费申报、缴交情况。

专项审计调查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理解和配合,但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如某户民营企业对审计工作不理解,尽管审计耐心说服,反复宣传,但是该企业审计人员无审计权限,调查只能问情况,不能审账为由多次拒绝接受审计,导致审计人员三进其门而不得入。这件事引起了市场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领导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经过市领导亲自协调,排除干扰,扫除障碍,最终,该企业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审计,并把漏交的上千万元税款如数交清。

审计调查期间,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廉政纪律,做到“只喝企业一杯水”,多次谢绝被审单位宴请及礼金,维护了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依法治税 成效显赫

审计调查结束后,南昌市审计局向税务部门出具了审计意见,并向市政府递交了专项审计调查综合报告,审计调查报告显示:税务等部门少征11户房地产企业各类税款1.22亿元;企业财务核算、发票管理不规范等。针对上述问题,市审计局提出建立责任追究制、依法治税、完整税收考核机制、维护政令统一等4条建议。调查报告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领导作出批示,责成税务部门加大征管力度,整改纠正。

根椐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市税务部门向各县区分局、直属分局、直属局、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下发整改通知,提出从2003年7月1日开始,对征管的房地产企业,一律按3.3%的预征率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日收管理,确保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应纳各税及时征收入库等5条整改意见。目前,税务部门根据审计报告,已收缴各种税费7 000余万元,其余款项正在催缴中。

南昌市审计局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创新开展的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审计调查,不仅规范了税收征管秩序,加强了房地产企业纳税意识,而且对促进南昌市房地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关于税务方面的审计;税务工作具体做法;税务审计过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税务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般来说税务的审计就是对我们国家财政税收的一个审计过程,财政税收所得的收入从它开始产生一直到进入国库成为国家税收收入的一部分,它的每一个过程上面的经济行为都是包括在国家税务审计里面的。所谓国家财政税款(简称为税款)是由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最后变成为我们国家国民税收其中的一个占重大比例的部分。它是纳税人在进行完自己的纳税义务之后,所缴纳的税款也就是从纳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之后的再去进行生产的过程之中给抽离分离分割来形成需要向国家财政去上缴的“需要缴纳的”税款。也通过国家的税务局相关部门去收取报解的“需要缴纳的税款”这也可以又转化成为“应该征收的税款”以及“需要解缴的税款”进入国库的净税款要按照财政体制去进行分解之后,最后才能成为国家的财政税收的一部分,它会参加进国民集体收入里面的再一次分配。而我们税务审计工作就是需要国家相关的审计单位和税务单位内部所设置的审计机构去对纳税人应该要交的税款进行征收、通知解缴以及提取退出国库等一系列的行为进行的严谨过程检查和审核的。它最终的根本任务就是严密监督相关税务单位,要严格的贯彻和执行我国家法律体系中的税收法律和法规,要坚持依照我国的税收征收法进行税务审核,它的实质其实也就是对我国税务单位是否严谨的进行税收法令法规政策和财政是否廉洁的一种检查和判断。

二、当前我国税务审计里面所存在的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1.财政税务的审计相关法律对审核的过程要求不是很明确,审核的体制还有待更加完善,相关的财务审计在立法比国际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强制力还是很不足,于是这就导致税务工作很难全面地开展下去。

2.税务审核内部的工作协调起来不是很流畅,不够透明。比如说,在我们的审计过程之中时常都会遇见某一个企业有进行偷税的行为都已经达到了要移送的程度了,但是在我们移送进去审查的过程之中却时常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阻碍。这里面更加注重的东西是要走的程序和使用的办法。

3.对于参与税务审计过程的相关人员也缺乏一定的制约标准。税务审核部门要采取先选择案件、再进行检查、再进行案件的审查、最后执行的四步原则方式来查案,在另一方面对于税务的参与其中的审计人员要求在他们的操作之中完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体制。

4.公司对于税务审计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所以审计的相关工作很难去深入地进行。而且还有很多的企业都认为,所谓的税务审计和税务上的审核是不同的,是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强制力的,就算是他们不进行配合审核人员的工作也不会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

三、关于如何加强我们国家税务审核方面工作的提议

1.首先要确立完善的税务审计在我国税法里面的法律强制力,制定我国税务审计工作相关有效的法律和法规,使我国的税务机关有法律法条可以进行参考、使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能够一步一步的走上有法可依的法制化道路上,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为之奋斗的目的。也可按照传统的税务审核的方法,对国家的税务审核全部都实行选择案件然后检查案件再审理案件最后执行判决这四项工作的权力分割开来,形成一种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状况。只要这样的话,这一方面会有很利于税务审核工作的深入发展,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审核人员的工作工作效率,减小工作负担,在另外一个方面,这也会有利于对我们审核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这从具体的操作流程来说,可以从审计工作实际操作的流程和实施的具体内容这两个方面去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最后就是完善我国《关于对外税务的审计规章制度》。

2.不断完善我们国家税收在征收与管理方面体制的改革,现在所使用的税收征管制度其实是在需要分税制度的这样的状况之下发生的,伴随这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局势下,我们国家对于在财政税收这一方面的要求也更加地严格了,而我国现在所使用的这个财政税收的制度在某一个程度上来说是有所诟病的,它的缺陷也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凸显出来,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国家的财政税收的审核工作开展是很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的财政税收的管理,也不利于我们审核工作能够变得更加文明科学,达到一种精细化的局面。而在看到许多外国先进国家的优秀的财政税收制度之后,我觉得其实我们的国家也是可以去借鉴他们身上的一些经验,从而使我们自己从中获益。比如说加拿大,他们在进行财务税收工作方面进行了强化税务审计方面的工作,还特意成立了一个关于财务审核工作的组织委员会,这个组织是专门负责对一些违法不缴纳税收的企业和个人相关案件的查实,与此同时,这个组织还能够享受一部分国家权利机关给予他们的具有强制性的权利。而在美国方面,他们除了有成立了一个专门管理财政税收的组织之外,国家机关的相关部门也需要依照宪法所制定的法律去进行相关的税收审核工作。还有一个很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德国,它在国家下属的每一个地级的城市和机构都是设有相关的财政税收审核的机构的,这些机构是专门负责各个地方的财政税收的管理,并且还有可能对一些公司和企业内部的产品增值税以及贸易成交税都进行相关的审核,这在很大一个程度上保证了财政税收的透明化以及公开化,这有利于国家财政税收审计工作的全面长期健康地发展。

四、结语

财政税务的内部审核和目前我国税务单位的税务审查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方面的,所谓的税务审查的对象其实应该是针对于各个企业单位又或者是其所属的税务单位,而对于税务的内部它针对的对象应该是除去所属的相关税务单位之外的部门,它主要是这个机关自身内部所具有职能的部门。所以从我们目前的状况来税务审核已经达到要提到我们国家议事日程的状态了。

参考文献:

[1]张彬.加拿大税收制度及其征管[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9).

[2]叶建芳,宋夏云,尤家荣.我国涉外税务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其改进对策思考[J].税务研究,2006(1).

[3][美]里克·海斯,罗杰·达森,阿诺德·席尔德,菲利普·瓦拉赫.审计学:基于国际审计准则的视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海事规费;费收审计;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海事系统加大了对船舶港务费等规费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费管理制度,费收审计面临着任务重、人员少、时间紧的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内控制度,进一步促进费收管理工作。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海事规费

海事规费属国家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国家财政非税收入的组成部分。根据《关于交通部水上监督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文件规定,海事系统代为国家征收的规费项目有船舶港务费和港务监督管理费,均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管理。海事规费包括船舶港务费、海事处理费、船员考试费、船舶登记费、水上危险货物监督管理费、海事复查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是交通行业规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之运输船舶和为水运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之于航道、码头和港站养护建设。

(二)费收审计

费收审计是各级审计部门依照相关规定对费收行为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的活动。费收审计是促进费收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发现费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助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积累经验,确保费收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防治腐败行为。

(三)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海事规费征缴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一,稽征工作明显滞后于水运市场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一些基层站点管理模式陈旧、效率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并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费收结算形式多样、结算周期灵活、管理层次多、征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存在风险。费收管理包括直属局、分支局、业务处室、收费站点几个层次,层层汇缴。结算形式包括现金、支票、汇票等多种支付手段,现金在保管运输过程中存在风险,而支票、汇票存在过期和空头的风险。

第三,内控制度不完善或未有效执行。主要指以下方面:一是费收工作程序或流程存在漏洞,缺乏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如证书管理部门领用空白证书,制作各类证件,同时编制各类工作单,作为业务统计台账。证书制作部门与发放部门之间凭“内部联系单”联系,并对外发证收费。而工作单、内部联系单、收费票据三者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对于证书制作部门发出的各类证书是否全部收费、证书发放部门收取的费用是否全部缴入财务部门等问题,费收制度中缺少相应的逆向制约机制。二是工本费是监督管理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各主管部门对证书的出入库管理工作较薄弱,主要表现为未建立证书管理的相关内控制度,未定期对证书进行实物盘点并与台账相核对,未定期对证书管理台账进行统计结存。三是票据核销未有效执行相关票据核销办法的规定,未成立核销小组进行监督管理,核销前的统计工作不完全或不精确。如每本票据开具发票张数、作废张数、开具金额合计数、票据起始号码、作废及空白票据号码等封底必填的统计资料填写不完整或统计错误。票据开具金额合计数是审查规费是否足额入账的重要依据,该数字缺少不仅仅是工作不细致、不认真的表面现象,还将大量耗费审计人员的宝贵时间,降低审计效率。

第四,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不规范。一是上缴后余额偏大。根据费收管理规定,各单位每月应分三次上缴规费,上缴后余额不得超过10000.00元。个别单位年末根据上级部门核定规费上缴任务调剂上缴额,银行余额调节表记录年底或一月初经常会有大笔收入入账,余额过大。二是坐支现金存在一定问题。财务部门收取的现金应自收取后三日内缴入专户银行,不得坐支、挪用。有的单位现金结算业务较多,数量较大,坐支现金现象较普遍。坐支金额较大,时间较长时,坐支的具体金额就变成一笔糊涂账,需要向以前追溯才能查清楚。三是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审查规费是否足额入账主要应参考“应收账款”和“应缴费收-监督管理费-证书工本费”等账户。“应收账款”账户明确规定“本科目核算单位代部征收的各项规费……”。审计中发现财务人员在费收会计核算过程中最易出错的就是“应收账款”和“证书工本费”这两个科目。财务人员经常会使用“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或用几个科目同时来核算应收规费;因证书工本费与培训费是同一个部门收取,经常在同一张发票出现,且金额相对较小,所以证书工本费经常被忽略,进入培训费科目。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常犯的错误,通常情况下属于上不得厅堂的小问题,但这两个会计账户使用不正确,就直接破坏了费收各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为规费审查工作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如某单位证书发放部门记录2007年度共发放各类证书10000本,每本证书收费10元,应收规费100000元;而2007年度财务决算报表记录收取各类证书费80000元,差额20000元。因发放证书和收费入账时间不一致,有差额是正常的。但差额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差额偏大,首先要调查差额原因是否是会计科目核算错误,会计人员将证书工本费误入培训费。这样的工作失误不仅导致账实不一,而且使审计人员的判断受到干扰,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风险。

第五,财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财务核算对已开具收费票据的入账时间没有强制规定,整本票据可以跨年度使用。如2007年11月份、12月份开具的发票,因各种原因未及时上缴财务,或已上缴财务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在2008年1月份、2月份入账,且未单独注明。这种做法增大了统计2007年度已开具票据的金额合计数的难度,无论是财务部门自查还是审计检查,都将耗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数字统计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个别会计人员在年终过账结转下年时,在会计处理上将“应缴规费收入”中各明细类科目一一冲销。若年末发生调账或冲销后又发生费收业务入账,则从“应缴规费收入”总账和明细账中很难一目了然将当年实现规费收入额、上缴额、年末结余额统计出来。检查过程中需要一笔笔核对会计凭证,才能清楚各数字的来龙去脉,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提高海事规费征缴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1、进一步推广电子台账,推广海事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和POS机结算方式。目前个别单位已经开始推行电子台帐、海事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和POS机结算,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金额、收费票据、票据汇缴及结算均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费收直接缴到指定账户,解决了收费人员找零问题、伪钞问题,避免了反复清点核对现金的麻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行政相对人,保护了资金安全,也为促进费收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在推广海事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费收工作对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应该扩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以监督管理费中证书工本费的收取为例,海事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同证书管理部门的中创软件、财务部门的财务软件各自独立,没有统一的平台将数据有效整合传输,增加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如果能够将上述系统整合联网,则工作效率与目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将中创软件中的证书信息传输给发证部门;发证部门在证书信息的基础上,再补充相应的收费信息如收费票据号、POS机收费号,然后将证书信息、收费信息、银联信息再传输给财务部门;因收费项目与会计科目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通过计算机处理就可以将上述信息转化成相应的会计科目。这样,证书制作部门、收费部门足不出户,作为费收终端的财务部门就可以通过网络打印出记账凭证、费收票据存根联和银联信息存根联,完成入账工作,相应的收费信息也将“由待处理状态”转变为“处理结束”状态,费收过程结束。同理,如果能够将港务局的船舶管理系统、海事VTS系统与海事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将船舶的船名、净吨、进出港情况、装卸行为、靠泊情况等信息传输到海事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进入费收管理程序,财务部门作为终端统一处理各类数据,则将大大减少相关部门的重复劳动和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内控制度,保障港务费的及时足额入账。如果上述联网能够在山东省范围内推广,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收费站点均作为信息的子端,而省局财务部门作为共同的终端集中处理各种信息,将大大减少征收管理环节,简化结算形式,降低资金在途时间,促进规费征缴管理,费收工作对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设置备选方案。在信息犯罪率逐步提高、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防治措施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过度依赖信息和网络技术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在充分利用的同时,必须考虑备选方案。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1、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费收管理工作。如单本费收票据不跨年使用,当年开具的发票当年入账;当年开具的发票无法及时入账时,应在下年度一月份集中进行账务处理,且应在摘要中详细注明。“应缴规费收入”科目增设“规费上缴”和“结转下年”两个二级明细科目,用来核算该账户上缴额和年末余额,则明细账中各明细收入的年末累计额即为征收额,规费征缴明细账中各统计数字一目了然。

2、规费征收流程应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费收各相关部门之间应建立逆向制约机制。以培训费为例,培训记录台账、工作联系单和收费票据之间应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培训主管部门和收费部门应编制统计表,列明培训单位、培训名称、期数、收费时间、考试人数、收费标准、收费人数、收费金额等情况,作为收费票据的附件一同入账。费收各相关部门应定期将业务情况与财务部门核对,以制约征收过程中的漏收少收行为。逆向制约机制则有效弥补了上述漏洞,使费收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加强了费收各环节的制约机制,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切实落实执行力,加强素质教育。各级部门关于规费征缴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文件,还是比较完善的,分析规费征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实都属于基础工作问题。只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切实落实各级管理规定,提高文件执行力,就可以完全避免。所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还是必要的。

4、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研究审计方法和技巧,提高工作效率。规费征缴审计的关键点在于规费征收的足额性审查、规费入账的足额性审查、规费入银行专户的足额性审查,即规费征收过程中是否存在漏征、挪用和截留现象。研究规费征缴流程和各账户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发票存根联金额合计数=发票入账联合计数。以2005年度为例,2005年度发票入账联合计数=2005年度“应缴规费收入”贷方发生额-2004年度开具发票2005年度入账金额-专户利息+2005年度开具发票2006年度入账金额。上述数字在票据注销清单、明细账和会计凭证中都有记录,几个数字相加减就可以判断出2005年度规费征收入账的足额性和及时性,排除会计核算失误,如果存在差额,则应该是截留规费的金额。同样,“应缴规费收入”余额=“库存以现金形式收取的规费”+“专户银行存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排除会计核算失误,上述公式如果不等,则差额应该是挪用规费的金额。巧用会计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只需要几个数字,就可以判断出年度规费征收过程中的挪用和截留情况(审计实务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公式应用于月度征收额的审查中),和逐笔核对发票存根联与记账联的方法相比较,大大降低了所消耗的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加强会计核算,纠正工作失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审计工作是为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服务的,规费征缴审计的目的是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规费征收行为,加强征收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内控制度的完善,现阶段所发现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成为过去式,这是审计人员所期望的。但同时也许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审计人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祝群.试论海事规费的财务运行、财务管理及其会计监督[J].上海轻工业,2005(3).

2、吴明志.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9).

财务税收审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钢结构; 行业; 收入项目; 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16-02

钢结构是用型钢或钢板制成基本构件,根据使用要求,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法,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承载机构。作为一种承重结构,以其强度高、结构自重轻、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等一系列优点,在建筑工程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轻钢建筑等领域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势和魅力,并作为一种绿色建筑更符合时代的潮流。但由于钢结构行业自身的特殊性,收入在企业中所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收入项目的审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本文从涉税问题的角度出发,谈谈对于收入项目的审计。

一、钢结构行业存在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以取得的虚开发票虚抵进项、虚列成本

由于钢结构制造的特殊性,国家对这一行业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人员配置、允许承担的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等级等方面均明确了资质等级标准。有些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企业为了承接钢结构加工业务,常常以“挂靠”的形式进行生产。在这种借资质经营模式下,具有资质的一方提供生产设备、场地、开票等服务,并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作为利润,而具体的业务操作完全由借资质一方进行。为了平衡账务,借资质一方一般会以材料发票及劳务费发票的形式冲抵开票收入与手续费之间的差额。如果所耗原材料与工程承接工程的实际耗材及材料采购、付款等情况完全吻合,则这种操作方式满足税务管理的要求。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一环节往往是脱节的,少货多开、或接受第三方发票的情形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销售业务不申报,少缴税款。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销售不开具发票,收入不入账、或长期挂在应付款项中,不申报销售收入。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小型企业、小型钢结构件的制造中。

2.将销售收入部分开建筑安装发票,利用税率差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根据国税发文,从2002年9月1日起,对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纳税人,在同时满足“(1)必须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2)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这两个条件的,其销售自产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征收增值税,提供建筑业劳务收入征收营业税。有的钢结构生产企业为减少其总体税负,在不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情况下,也参照上述文件将销售收入人为划分为货物销售收入和安装劳务收入两部分;或在工程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故意人为压低货物销售的比重、抬高低税负的安装劳务收入,以达到总体少缴税款的目的。

3.钢结构制造企业不直接开具发票给客户,而是将材料发票抵顶销售发票,以达到逃避纳税义务的目的。

(三)销售业务迟申报,无偿占用国家税款

1.在货物发出并安装完毕、对方也验收合格后,销售方还是以种种借口不及时入帐申报,延缓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

2.对5-10%的质保金未按税法规定及时申报缴纳相应税款。钢结构的价值相对较高,行业中一般都采用预收款的形式进行资金结算:在合同签订后一般都会预收30%左右的工程款,作施工方备料用;在主结构件制作完毕运抵安装现场时再收取40%左右; 在工程安装结束验收合格后收取20-25%; 余款5-10%作为质保金,待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一般为一年)付清。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该项销售业务必须在货物发出的当天全额确认申报纳税(钢结构部件运抵现场必须经过安装,验收合格并取得质检局出具的合格证后才能投入使用,因此,实际工作中以安装验收合格当天作为销售实现时间)。而企业常常借口质保金尚未收到,以扣除质保金外的金额开票申报纳税。

(四)自用部分不申报纳税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钢结构生产企业产品自用(如钢结构厂房自用等),一般均构成固定资产标准,需按视同销售的要求申报缴纳增值税。对涉及的所得税问题,也应按有关规定申报相应的所得额。部分生产企业为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常常会采取到地税局代开建安发票、或故意压低工程造价、或将部分用材直接在生产成本列支等方法,隐瞒自建自用行为,不申报或少申报货物视同销售的金额。

(五)废料销售不入账或少入账

钢结构件在生产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废料。一般而言,线形、方形等结构件的产废率较低,而带弧度或圆形的结构件产废率较高,平均产废率在2-3%左右。对于废料,大多采用现金交易形式直接出售给旧货收购单位(或个人)。在申报废料收入时未足额申报的情况比较普遍,大量的废料款通过账外循环。另外,有的企业还将部分废料款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其他用废企业,从中收取4-6%的手续费。

(六)费用较大

随着钢结构知识的日益普及,入行的门槛已越来越低,行业竞争也趋激烈。有的企业为得到订单,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公关活动,费用列支以劳务票、运输发票、差旅费发票等形式进行,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问题较为突出。

二、钢结构行业收入项目的审计方法

针对钢结构行业的涉税问题,收入项目的审计尤为重要。其审计主要在于确认收入及销项税金申报的及时性、完整性,产品销售收入与建筑安装收入划分的合理、合法性,自用自产货物视同销售金额等问题。

(一)产品销售收入的审计

1.根据《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对比分析表》中各月销售收入趋势,看各月间收入是否有较大波动,有无某个月度突然增大的情况。若有,则应关注存在延迟入帐申报的情况。另外,看其整体发展趋势,结合与销售人员、生产人员交流中获得的信息,判断上述收入趋势是否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吻合。(分析性复核)2.结合内控中产成品收、发、存及销货及收款循环,详细了解企业产成品发出及销售确认等方面的过程和具体标准。并从中抽样选取几份销售合同,看制度是否完备并得以很好遵守。(内控测试)3.从销售收入明细账入手,查看该工程项目的销售合同、货运单、质检报告等,检查其确认收入的时间是否及时、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迟开票或少开票申报的情况,特别应关注质保金部分是否已包含在收入总额内一并申报。4.从质检部门获取的质检报告入手,核对工程的开票、入账情况,结合合同条款,看其销售入帐的完整性和及时准确性。5.从货运部门获取原始的货运单或发货清单,对照销售合同、订单,详细了解合同执行的具体进度,重点关注涉及工程的货物发出但尚未转销售申报的项目。若有,应结合收款、质检、及具体的合同条款确认是否存在未申报或延迟申报销售的问题。6.对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从《工资计算表》中对应的工程项目入手,与财务账中反映的货物销售情况相核对,看是否有未入帐申报的工程项目。7.结合货币资金的审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看是否有长期“银行已收而企业未记账”的情况。若有,则应重点查明原因。

(二)安装劳务收入的审计

1.向企业调阅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证明。2.根据账务核算中安装业务收入,逐笔核对合同,看是否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3.对上述施工合同中涉及货物销售的,抽取几个样本,计算货物销售的每吨单价情况,再与其他无安装收入的货物销售相比,看是否存在过低定价的情况。4.对存在定价过低的情况应重点查明原因,对其合理性进行审核。对货物销售定价过低又无正当理由的,可按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5.对企业对自建自用钢结构的情况,参照前款进行。

(三)废料收入的审计

1.详细了解企业废料产生的环节、堆放场地、销售处理的主要对象与途径、财务确认销售的过程及发票开具等情况。并尽可能多地获取废料出售过程中的称重记录、处理记录、流水账等信息,与财务开票中发票开具单位、入账时间等情况进行比对。(内控测试)2.从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入手,根据入账申报的废料重量,与同期领用材料的重量进行比较,计算出账面产废率。与行业产废率相比较,看是否存在较大差异。3.若差异较大,则进一步抽取查合同,从成本计算数据中分离出对应材料领用的总重量,与设计图纸中对应的货物净重量相比较,计算其产废率。4.根据以上掌握的情况,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废料销售的经手人进行约谈,要求企业对差异情况作出说明。5.对销售取得现金较多的企业,对库存现金进行突击监盘,并对企业开具的收据入账情况进行抽查核实,看是否存在账外账、小金库的情况。6.对有废料销售发票的,将销售发票与废料出库记录核对重量、金额情况,并根据发货对象、付款单位情况判断发票接受单位的合理性。

(四)自用自产货物视同销售的审计

1.了解企业近几年内已交付使用或在建工程项目情况,并实地察看工程现场,判断该工程是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相符。2.搜集这些工程的批准文件、预算情况、施工单位、审计决算报告等内容,并将预、决算数据进行总额及分项目分析比对,看两者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询问差异的内容、原因。3.根据预决算中工程用料情况,与基建账中核算的用料情况进行核对,看两者是否相符,重点关注工程实际用料超过账面用料记录的情况。4.对施工单位为本企业的自建自用钢结构,一方面应关注是否将(税务机关)代开的建安发票入账瞒报自建行为;另一方面应关注货物定价是否合理,货物销售与建筑安装收入的划分是否合理、合法。对自建自用且企业无建筑安装资质的情况下,还应重点关注其建筑安装收入是否已按税法规定作了视同销售申报,定价是否合理。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产成品、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销项税金、应收账款、应付工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现金、银行存款等。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钢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钢结构行业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如何准确完成对该行业收入项目的审计,成为钢结构行业涉税审计的一个主要的审计项目。

参考文献:

[1] 解忠艳.税收审计式稽查的有关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11(03).

[2]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06).

[3] 罗涛.深化税收审计推动税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审计,2010(02).

[4] 康俊廷.对深化税收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9(01).

上一篇:通讯原理范文 下一篇:风险与投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