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学生参与素养培育路径

时间:2023-04-11 08:51:48

高中思政课学生参与素养培育路径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路径,包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奠定基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逐步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形成;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实效性;灵活使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针对性。

关键词:公共参与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高中

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对于立德树人的突出价值在于可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关注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加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学生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经验,使学生具备对话协商、表达诉求等解决公共事物的能力[1]。这既是时展对学生素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也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客观需求,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同时,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虽有所成效,但不符合时展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衔接不充分、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教学评价较功利化等,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此,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路径,对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奠定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若我们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今天的学生,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高中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都存在教学理念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导致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应付高考的课程,是前期不需要认真对待,只需后期死记硬背就可达成目标成绩的学科,这不利于培育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的现代公民,因此要想成功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就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一)由重“灌输”到重引导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人人都有,但好的教育是唤醒,是把藏在洞中的知识之兔引诱出来,好的教育是“助产士”。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明确“何以为师”,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在学生自学遇到无法解决的疑惑时进行指引,使学生走出谜团。若教师处处干涉,学生便会深受教师的影响,出现过分依赖教师的情况。更甚者,将会出现没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情况。政治学科是需要进行“灌输”的科目,但这并非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同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时更应铭记“点到为止”,克服纯理论说教式教授方式,以引导学生自愿、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二)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可以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运用、加工不断完善固有的认知结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理念践行到底,转变“唯分数论”的教学观念。分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但实际运用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表达诉求能力、换位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是只依靠知识传授而无法实现的,这也是试卷分数无法衡量的内容。高中生即将成年,但由于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容易以个人为中心,忽略集体利益,在参与公共活动时,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和不理智行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而教师也应及时摒弃“重知轻能”及学生“高分即可走天下”的错误认知。

(三)由重教书到重育人

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培育“五育并举”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德排在最重要位置。几十年来,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现阶段的核心素养目标的变化。这一教学的转变,体现了现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由重教书到重育人的完美转变。育人是教师的本职,教师不能“重教书,轻育人”,更不能“只教书,不育人”。在育人环节,教师只有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心,才会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且有序地进行公共参与,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更好地彰显主人翁的地位。

(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一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存在讲完教学内容就算完成教学目标的错误理念,且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课标”“备学生”的情况。由于教师讲授内容枯燥,与学生生活实际背离,故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对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立足于教材,但是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学生将教材内容与时事政治进行紧密联系,通过让学生对时事现象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具有灵活应变、辩证分析、谨慎决策、果断行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将是学生今后进行公共参与时不可缺少的能力。与此同时,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教材虽然编写科学,但是由于教学对象千差万别,不同时期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时段的学生接受水平也各有参差,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也必须充分考虑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促使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本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能力,优化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式,实现个性化发展[2]。

二、精准制定教学目标,逐步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形成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枪”。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教材内容有组织、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讲授而最终要达到的教育效果。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因素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一直以来都被定义为确立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现阶段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核心素养是科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3]。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围绕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精准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公共参与意识的树立

公共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态度”[4],即对公共参与活动的认知、理解,其影响着学生对公共决策的行为选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成正比关系,即主人翁意识越强烈,其责任意识也就愈发强烈。学生只有具有主人翁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之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国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进而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毫不犹豫地坚定自己的立场,自觉监督自己及他人遵循原则。

(二)教学目标要体现公共参与知识的传授

公共参与得以有序进行必然离不开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与公共参与有关的知识,如政治、法律等方面知识,明确进行公共参与时规范的路径、遵守的规则,才能在进行公共参与时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在实际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育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公共参与知识仅作为课外普及内容,这导致学生缺乏对于公共参与知识的系统学习,进一步阻碍了其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学目标中应当体现公共参与相关知识的恰当传授,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实现公共参与的基础,从而使学生明确认真学习公共参与相关知识的重要意义,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深化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整体性认识,对所处的公共环境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欠缺的公共知识。

(三)教学目标要体现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共参与意识的正确树立、积极引导,公共参与知识的恰当传授,毫无疑问地将服务于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培育学生公共参与能力,让其自由表达参与意愿,并积极参与那些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决策,将对政府等相关部门公共决策产生一定影响。这种能力的形成是高中生责任意识的觉醒、担当意识的体现。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公共参与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总结,并将这些知识整合归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公共参与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形成实际运用能力。教师通过公共参与真实案例展示,可促使学生在公共参与过程中遇到道德两难问题时凭借自身的正确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相关教学活动时通过与小组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形成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诉求的能力,并在模拟社会参与角色过程中形成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实效性

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实现,无疑离不开课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更好地将新课标理念渗透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就必须优化教学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于“境”中感参与、于“议”中悟参与,于“辩”中思参与、于“用”中促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一)于“境”中感参与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制胜法宝。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其主动参与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群体的立场思考问题,体验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群体的感受”[5],通过情景的导入,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广泛了解并进行公共参与有利于锻炼自身,从而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公共参与的意义,避免学生将死记硬背作为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唯一方式,而是将知识灵活转变为自身能力。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情境与议题不能出现“两张皮”问题,即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在体现时代性、生活化、典型性及实际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选材。其次,公共素养情境创设更重要的是“抛砖引玉”而不是“喧宾夺主”,故教师把握好情境的“度”非常重要。

(二)于“议”中悟参与

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课程以“议题”为纽带,结合教材和学情,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系列化活动。实践证明,通过设计承载知识要求和价值导向的结构化、序列化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共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6]。首先,在议题式活动主题的选择上,应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其次,议题设计要有可议性,即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讨论,真正地在“议”中有所感悟。再次,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即一节课中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连,难度逐渐提升。最后,在设计议题式教学的过程时,要注意使教学情境多样化、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高效完成。

(三)于“辩”中思参与

现在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给予积极的引导。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辨析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现在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证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公共参与的认识程度。具体而言,首先,在辩题设置上,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程度。其次,在选择辩题时需要注意其具有的可选择性。最后,辩题应当有价值方面的引领作用。思辨能力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自由辩论、模拟辩论赛等方式,教师要一改传统说教、“灌输”、限制等强制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动机和兴趣。

(四)于“用”中促参与

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源泉,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7]。对于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单纯的知识记忆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逐渐淘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将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落到实处。首先,课堂是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主阵地。活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等多样化形式,结合相关情景、议题,以及相关辩论,引导学生感悟、思考公共参与的重要作用,尽可能地使学生动起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开放性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思考与选择,促使学生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思想与素养,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8]。其次,校园是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演练场。社团活动是学校独有的公共参与形式,故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例如,创建“校园建设合伙人”社团,以“合伙人”的形式招募学生参与公共活动,与学校进行协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相关项目及学校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参与的“合伙人”,即学生,可将其作为各班、各年级践行公共参与的标兵。教师可每月创办一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让学生反馈活动举办的实际成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需注意的是,相关活动的设计应与学科内容相融合,同时教师应当给予相关指导,以防学生举行的活动偏离主题或没有体现公共素养培育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以提高。最后,社会是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目的地。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现代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含勤工俭学、研学旅行等。处于真实存在的环境之中,学生可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家国情怀,化“知”为“智”,化“知”为“德”,最后将其外化于行。

四、灵活使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针对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办学导向。”[10]这也意味着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采用更为多样的评价方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灵活使用教学评价,以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针对性。

(一)打造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互补评价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统的公共参与评价标准大多数以分数等具体量化数额进行显示,重视结果性评价,通过具体的统计运算进行量化分析,据此及时掌握课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判断,并进行改良。这种评价看似简单明了,较易实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分数评判学生,会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感到自己不如他人,自尊心受伤害,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同时,由于公共参与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其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故书面成绩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因此,评价应将具体分值变为区间性的星级、评语等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更能公平评价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水平。

(二)创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级立体评价体系

现阶段,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大多在校内甚至只在课内进行。依据社会发展趋势,高中生的公共参与不能仅限于课堂,应该走出班级、走出校门,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唯有这样,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注重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群体及社会各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立体评价系统。对此,可设置学生核心素养考核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共同组成,时刻关注学生在公共参与中的表现状态并进行考核,且要及时向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从而方便教师对不同学生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构建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习也同理,学生互评将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统评价方式大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其他同学的评价对被评价学生来说也意义重大,他人的认同如号角,能振奋学生心灵,如春风,能拂去学生烦恼,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知,进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后让学生通过自评,明确自身公共参与素养目标的落实情况。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符合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

五、结语

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长路漫漫,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需要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亲身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清楚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真正将公共参与素养融于自身,并以此指引实践。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权、表达权,这样学生才能有参与感及获得感[11]。与此同时,教师要明确剖析学生公共参与现状,精准规划目标,积极转变固有观念,于“境”“辩”“用”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形成发展性教学评价,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把控好实践教学活动与课堂的关系。只有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齐心协力,才能使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达到最优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王军利.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9):19-20.

[2]张勤,刘晓兰.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路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2,47(3):213-215.

[3]宫迪.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公共参与能力培养与践行[J].教育现代化,2019,6(47):135-136.

[4]朱秀峰.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思考与实践:以政治生活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34):43.

[5]郑志芬.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路径:入境·融思·践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6):17.

[6]张永华,石建光.强化亲历政治体验发展公共参与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1):67-69.

[7]杨伟东,张同秀,张志彩.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3):47-52.

[8]朱甜甜,蔡义武.用好思政教材,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J].人民教育,2022(5):57-60.

[9]杨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2(12):52-54.

[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1]邱红娟.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路径分析[J].文渊(中学版),2020(6):166.

作者:刘怡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下一篇:用融媒体语态传播好故事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