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对美术欣赏课的应用

时间:2022-12-15 09:02:09

情景教学法对美术欣赏课的应用

【摘要】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教师们青睐的方式。情景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欣赏;情景教学法;素质教育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生培养的最终理想目标,德、智、体、艺、劳的教学方针已全面实施。实际上,初中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并未纳入文化课程的范围。在学校对于应试教育给予较多关注的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程的开展往往被忽视,让相关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1]。初中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的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停驻在基础的美术知识讲解上。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对色彩、书法等有着初步认识,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特征。学生需要在真实的个人情感体验中来感受美术欣赏课程带来的艺术美享受,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然而,当前教师在课程中运用的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课程理想状态,枯燥的课堂让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缺乏兴趣,不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让初中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意义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法,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现有的教学方法,让自身运用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善与优化,还能够有效改善欣赏课堂中充斥的枯燥气氛。教学情境法在课程中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创设出各种教学情境,并将学生引入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完美配合[2]。增加师生互动,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目标。初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即培养学生思维创新、鉴赏审美能力,而教学情境在欣赏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就能够为学生的自身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学生自身视野拓宽,以此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

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应用原则

(一)确保教学情景与学生生活相互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方式,就需要在情境创设中让情境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地贴近。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如果太复杂,或者对于学生而言过于陌生,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况。基于此,教师应当确保情景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顺利地找到课程内容与情景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建立更为良好的艺术兴趣。此外,贴近实际现实的情景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找到艺术中的“灵魂”,最终实现学习成效的提升[3]。

(二)确保知识情景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当确保其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而且也不能过于简单。由于初中生心理正处于成长与塑造的阶段,情境难度过大对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十分不利,让学生最终学习成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长此以往,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对美术欣赏的兴趣,还会让其不能精准把握课程中的核心内容。此外,过于轻松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对艺术学习产生轻视的心理,在学习时也只会敷衍了事。为了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有着更为精准的把握,教师可以去寻找教学相关的网站,对那些优秀教师的美术欣赏课程进行观摩分析,明白他们是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的,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反复推出,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注重学生个别差异

因每一位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都存在不同,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一特征导致许多学生在接受教师所创设的相同教学情境之后,无论是学生自身美术欣赏能力还是美术认知层面,均展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针对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注意在应用教学情境辅助教学时学生展现出来的差异,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综合运用,尽可能做到兼容并蓄。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认知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对每一位学生给予鼓励,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美术知识学习中去,参与到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中来。以学生作为情境教学开展的主体,从学生自身出发,将其理解能力与美术认知程度提升。

四、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以优美的诗词与音乐创造美术欣赏情景

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有着一定的渴望,因此,在生活中运用外在美来传达美好意境,以此来为学生们呈现艺术的美感,并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而转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态度,以学生内心产生的真实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象。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中国山水画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先挑选出一些意境优美的诗词,让学生们从诗词中想象美丽的山川景色,进而对山水画的优雅风格进行欣赏。此外,在引导学生针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一些优美的语句,当文学与美术这两种美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互相补充,为学生指明山水画欣赏的大致方向,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4]。艺术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优美的诗词可以创造出良好的情境,而音乐在激发情境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将美术欣赏与音乐相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相互结合的体验来激发学生情感。当学生感受到情境所传达的情感时,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情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思维,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荷花鉴赏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播放冥想音乐。在教师创造的静谧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含苞待放的睡莲与盛开的睡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睡莲图给人带来的宁静进行领悟。

(二)在课程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在美术课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强大的艺术性和抽象性,其教学效果更为显著。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让学生有直观具体的艺术欣赏体验。无论如何,在备课时,美术教师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制作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件,最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在教师精彩的讲解下,学生们在更为自然、流畅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并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例如在关于书法艺术鉴赏的课程中,对于学生而言,书法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指导要点等内容系统又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感到无聊。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结合多媒体设备,使教学情境更具生动、形象的特征。传统美术欣赏课程大多是以实物或是书本图片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先进信息技术的日渐普及,教师可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美术欣赏课堂中,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漂亮的手工灯饰”这一课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收集不同时期的灯饰图片及相关介绍,加深学生对灯饰设计的了解,以及对国内灯饰设计的自豪感。如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东汉时期的错银铜牛灯及各种现代个性化的灯饰。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放大或比较图片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能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作品。

(三)利用问题引导,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通过问题的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不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色彩搭配相关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们最喜欢的颜色,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次提问,当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时会有怎样的感受,要如何搭配这些颜色才能产生美感,使色彩的搭配更深入人心等,以此实现教学情景的搭建[5]。

(四)将情景与课程相互结合,提升学生自身审美情趣

在讲授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时,美术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利用情景教学法,让教学情景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更加匹配。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开展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之后按照实际的课时来规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做好全面充实的准备工作,注意工作中的各项细节,以此加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习单元及课程内容上的不同,对自己的教学情景设计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着良好的体验,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荷花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们提供音乐、诗词,还应当为学生们提供古人的一些艺术作品,例如《枯荷鸳鸯图》《晚荷郭索图》等,都是与荷花相互关联的。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图片,加深对荷花的了解与认知。教师在艺术课程中讲解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总是趋于静态,这使得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似乎有一种情感距离,他们总是无法接近艺术本身,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应突破学生与艺术之间的陌生界限,通过更为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感,引导学生树立多维视角,真正体验和感受艺术家的创意,并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自身美术欣赏的能力也能够得到稳步提高。在应用情景教法时,还要确保教学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相互联系,确保情景的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同时要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初中美术欣赏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智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20(02).

[2]李坛.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6).

[3]宫立静.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运用分析[J].环球慈善,2020(11).

[4]刘宝刚.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家长:上半月,2020(01).

[5]孟凡茹.浅谈情景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

作者:刘欣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龙门学校

上一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实践 下一篇:初中生物理推理能力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