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绘画艺术研究

时间:2022-10-17 10:51:11

两宋绘画艺术研究

摘要:宋代绘画延续了唐、五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北宋绘画的主流是院体画,南宋绘画沿袭旧制,两宋画院都为传统绘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市民阶层也逐渐壮大起来。为了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绘画艺术题材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于是出现了描写城乡生活的风俗画;为适应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愉悦自身与陶冶情操的需要,花鸟画和山水画有了更加明显的优势,有关画家创作了大量风格不同的山水画;人物画不再围绕贵族生活,而是以立意为先。

关键词:绘画艺术;两宋;画院

白居易有言:“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意为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题诗寄给好友。南宋时期,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宋画院作品中很多花鸟画、山水画负有盛名,充满亲切、静谧的氛围。《鸡雏待饲图》藏于故宫博物院,采用留有空白的一角半边式构图,虚实描绘恰到好处,画家弱化了物象的轮廓边缘,突出处于视觉中心的物象,这种绘画技法略似现代绘画中的厚涂。画家要想更好地表现物象的体积和分量感,可以对其加以借鉴。画院在两宋时期发展繁荣,宋初就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画坛名家辈出且各有特色。北宋时期花鸟画的风格以精丽典雅为主,画风艳丽工致,如《山鹧棘雀图》轴(图1为局部),山鹧伫立水滨石上,鸟雀栖居、翱翔,画面线条流畅,稍作水墨着色。北宋中期院体画盛行,一些画家以文人画抒发性情。宋代的文人画家将绘画作为自我表现和消遣的工具,为了有效传达情感,他们多借用笔墨表达内心感受与心境[1],多选择梅、松、竹、兰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加以描绘,重在写意。两宋的山水画家人才辈出,画家继承了隋唐山水画的优良传统,将山水画推向发展的高峰。宋室南渡之后,山水画的风格更加独树一帜,独具时代特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奠定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基本格调,反映了画家理想的生活状态。郭熙、郭思父子提倡山水画应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多样性,同时,绘制山水应选取合适的视角,如,西北之山大多浑厚,东南之山大多奇秀,画家应侧重表现不同地域山水的不同风格。画家在创作时要掌控大局,具备全局思维,懂得取舍,从整体、中央、近处着手绘画,不被细节束缚,之后再考虑对远处和边角景物的描绘。

山水画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传统艺术。宋初山水画以范宽、李成、关仝三家为代表,他们注重师造化,大自然的怡人景色熏陶、滋润了画家,画家取法自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图2)给人山势逼人之感,在构图方面,主峰巍峨浩大,峰顶接近画幅的顶端,形成威压的气势,画家巧妙运用观者的视角,有意将丛林深处的楼阁安排在右侧,这样的构图形式使画面开阔,给人向左移动的空间纵伸感,画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充满律动的节奏感。范宽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北宋时期,中原画派的山水画逐渐与新的江南画风相融。北宋山水画构图以切入全景为主,或铺天盖地,或境地宽远,画面视野广阔,这种铺满画面的全景全面地展现了自然,赋予了山水画厚重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宋代山水画受唐、五代山水画用色的影响,画面多为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受北宋中期“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宋徽宗时期,“米点山水”兴起,其创立者为米芾。他在移居长江沿岸后,时常看到窗外唯美的云山烟树,于是在参照董源画法的基础上重新构思画面,即“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其作品中的山水多用水墨点染,不拘泥于形形色色的勾画笔触。在米芾的作品中,远处峰峦起伏有致,云雾缭绕,树影迷离,具有朦胧又含蓄的神韵,充分展现出墨色晕染、水墨相融的效果。米芾的绘画风格独特且新颖,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北宋时期,许多工匠和名画家都为寺庙的修建与壁画创作贡献了力量,武宗元也参与其中。武宗元受到了吴道子画风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人物依次有序地列队,画面隆重盛大而协调统一。武宗元对于人物的刻画精细入微,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纹、飘带都刻画得细致统一、精确具象。人物衣纹的细节十分丰富,充满质感,线条轻松流畅,表现出画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宋代经济发展繁荣,缂丝人才辈出,如南宋缂丝名匠沈子蕃,其现存的代表作品有《缂丝秋山诗意图》轴(图3)、《缂丝梅鹊图》轴(图4为局部),匠人以书画为本,创作的丝织作品色彩古朴又不失高雅风范。南宋高宗时期的缂丝匠人朱客柔,其代表作品有《缂丝莲塘乳鸭图》《缂丝牡丹图》等,这些作品生动形象、高雅脱俗,运丝理色悉如笔绘[2]。

随着宋代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宋代市民阶层崛起,画家开始利用绘画记录市民阶层的生活。风俗画在北宋初期萌芽,中期以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绘画发展的新成果。除此之外,画院的画家也将目光聚焦于市民阶层,描绘社会风俗,张择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图5为局部)是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长卷,场面盛大,描绘了热闹的市井生活,内容特别丰富。李嵩年少时学过木工,切身体验过劳动者的生活,由此具备了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对于劳动人民有着较强的同理心,其善于利用作品反映自身的情感与生活态度,其作品中的人物朴实无华、丰盈饱满。王居正的《纺车图》(图6)描绘了纯朴、辛苦劳作的农村妇女形象,画面上二人纺线,骨瘦如柴的年迈妇女弯着腰、驼着背牵线,摇纺车的年轻妇女一边轮转车机,一边给婴儿哺乳。她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王居正以朴实、细致的手法还原了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面貌,赞扬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朴实无华的个性,同时表达了对其贫苦生活的同情。在美术思想渐趋活跃,士大夫墨戏之风流行的熙宁、元丰年间,出现了李公麟、牧溪、梁楷等人物画大师。李公鳞无论在描绘道释人物还是山水、花鸟、虫兽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在创作中以立意为先,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内容表现方面为绘画注入了文人的意趣。李公麟致力于深入研究白描这一艺术语言,将具有虚实、粗细、浓淡、刚柔、轻重变化的线作为造型元素,力求使作品具有精美、轻快而又朴实的格调。李公麟作品中的用线含蓄而干净,收敛又奔放。梁楷的水墨人物画运用“减笔”,用笔方挺有力、简洁刚劲、迅疾洒脱。梁楷丰富了传统人物画的创作技巧与表现形式,代表作《雪景山水图》《祖师图》《泼墨仙人图》(图7)等超凡脱俗,画面中的人物如醉仙般潇洒,飘逸自在。

宋室南渡后,政治中心的转移与画家生活的变化,影响了画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两宋时期鉴赏和收藏画作蔚然成风,于是许多绘画史论和绘画著录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周密的《思陵书画记》、郭熙的《林泉高致》、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等。《林泉高致》是我国重要的画论著作,提倡画家在创作时,通过欣赏大自然加以联想,丰富自身的主观感受,同时要真实地表现不同时间、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下的山水面貌。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体系完备,他不仅强调对绘画的鉴别归类,而且重视体现绘画气韵,他认为画面气韵的呈现与画家的创作灵感息息相关[3]。宋代画坛人才济济,不仅因为受到其历史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而且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为了适应中下层市民的审美需求,画家不断拓展绘画题材,文人士大夫借绘画抒发自己的情感,即“借物寓意,寄情于墨”。此外,许多画家也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山水画,由此使传统山水画迈向新的台阶。这一时期文人画家的绘画风格和主张都很明确,如,苏轼的艺术美学思想包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寓意于物则乐”等,这些对于如今的美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2][3]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宋安

上一篇: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融合路径 下一篇: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漆艺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