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大力发展 势在必行

时间:2022-10-30 08:39:01

服务贸易:大力发展 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各种形式的服务贸易活动愈显频繁,服务贸易已然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1800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已接近1/4。与此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在走向高级化。在这一进程中,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占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就占了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近30%。事实表明,发达经济大都是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无论从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看,还是从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优化经济结构看,抑或从“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要求看,大力发展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已是势在必行。

首先,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为利用外资创造更好的环境。据统计,2001―2002年间,全球服务业占到FDI流入总量的2/3,约为5000亿美元,可以说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FDI结构中的主流。以往,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但从长远看,服务业应该也必将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服务业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我国服务业投资环境大大改善,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其次,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调整贸易结构的战略选择。贸易增长不仅是货物贸易增长,更包括服务贸易增长。后者的增长,是一种更高级的增长。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会计、法律等生产的发展,可以降低农业和制造业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据1985―2001年服务贸易总额与GDP总量的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服务贸易总量每增加1元,GDP增加12.42元。每增加1元的服务进口比增加1元的服务出口多产生0.75元的GDP。

再者,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促进就业。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就业问题是我国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等服务出口可以直接带来就业机会,而服务进口也因与外资流入的结合,同样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统计显示,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80年的13.1%上升到2003年的29.3%,是同期第二产业净增加就业人数的近两倍。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正在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已然成为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以及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主要渠道。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中央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定之后,我国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上通常用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反映一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表1就列出了1996―200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及服务业的增长率。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在1996―2002年间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同时也可看出,近些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并不大,尤其是近两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更有下滑苗头,服务业未能与国民经济整体成比例、同速度发展。

从1990年到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经历了速度较快、起伏较大的一个发展时期。其间,服务贸易出口总体增速较快,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2列出了1990―2004年间主要年份,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以及占全球的比例。

由表2可以看出,1990―2004年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对值和绝对值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却比较低,且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有扩大趋势。因此,可以说,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规模虽有较大增长,但绝对规模仍很小,总体水平仍很低。

分析一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可以借助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表3列出了1990―2004年主要年份我国服务业及主要服务部门的TC指数。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TC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基本保持在-0.08的水平上。我国传统服务部门――运输服务业TC指数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讯服务业前几年发展较快,在1998―2000年间通讯服务贸易连续顺差,且TC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邮电部门的体制性垄断。2001、2002、2004这三年,通讯服务业的TC指数为负值,开始呈现下滑态势。2007年后我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承诺终点,通讯服务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计算机信息服务的TC指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绝对值很低,说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服务尚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金融与保险服务的TC指数连年下降,自1994年起一直为负值,表明竞争能力很弱。2006年底,我国将完成对WTO承诺的金融业市场开放,届时金融服务业将开始直面国际同业的激烈竞争。我国旅游服务业的TC指数一直较高,虽然受“非典”影响,2003年出现一点波动,但整体表现出较强竞争优势。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基础不牢。

一是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较低。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0%以上至90%,世界平均水平也约达60%,而2004年我国仅为40.7%(经济普查后数据),虽接近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二是服务业企业层次较低。长期以来的政策性垄断、公司组织机构缺陷、管理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直接导致我国服务业企业普遍层次较低,缺乏一批多元投资的大公司、大集团,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三是服务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在旅游、运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以及部分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服务项目上发展较快,但在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电影音像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服务上则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至于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安全调查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行业,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且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发展滞后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一是服务贸易发展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589亿美元,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服务贸易总值偏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286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1800亿美元的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5783亿美元,占全球的14%。三是服务贸易长期呈现逆差状态。我国服务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逆差,2004年逆差为108亿美元,较2003年增加15亿美元,运输、保险、专有权利特许费和咨询是主要逆差项目。四是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2004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业占43.7%,传统运输业占20.5%,通信业占0.75%,建筑业占2.49%,金融、保险占0.8%,计算机和信息占2.78%,咨询业占5.35%,其他高端服务出口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较低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还很低。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如不尽快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的这种不利局面恐将进一步恶化。

第三,思想障碍长期存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社会对发展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存在认识误区。不少人包括一些地方的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发展服务业只是商业、餐饮业等传统项目,而对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知之甚少;一些人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得靠工业,服务业成不了大产业,服务贸易无关紧要。受这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服务业及服务贸易长期受到冷落,其发展在遭遇思想障碍的同时还遭遇到一些体制。如商业用电、用水的价格就高于工业,从事服务贸易的中小企业较少得到政策性关心和支持。二是企业对服务贸易的出口意识不强。国内绝大部分服务业企业缺乏开拓进取意识,没有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满足于小打小闹,不想“走出去”或不敢“走出去”。

第四,服务贸易立法滞后,服务贸易管理不力。

服务业发展缓慢,也使得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律师法》等法规,但仍不能满足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仍属立法“盲区”。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各地的政策,且有些规章和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同时,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也较为不力。一是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过于集中,民间资本无法激活,地方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权责不明晰,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缺乏协调、互动和统一的发展规划。三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完善。譬如,出口服务部门无法细分,没有针对不同服务模式的贸易统计数据,缺乏国别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不健全,使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地反映国内各地区GDP总量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无法准确地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和贸易结构变化,政府也就很难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第五,服务贸易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贸易人才面临流失考验。

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的消费与生产同时完成,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必然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在服务业人员教育与科技方面投入相对较低,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我国服务贸易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贸易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我国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服务企业的大量进入势必使人才竞争白热化,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将面临流失考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恐将因此受到影响。

第六,缺乏相关产业支持,服务业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竞争优势的取得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集体行为。服务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产业的支持。例如美国的信息技术行业和新加坡的旅游业都与一流的教育体系相联系。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行业条块分割局面仍然存在,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甚至出现恶性竞争。譬如,我国较有竞争力的旅游业就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更没有相关产业的支持,致使整个行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大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和措施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服务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开放竞争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确保传统优势项目稳步发展的同时,在现代服务进出口上寻求突破。

第一,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和保护力度。一是认识要到位。政府作为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适当措施,不断推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二是尽快建立科学管理体系。要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深化改革,尽快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制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三是加强规划引导。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认真制定和实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协调好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四是加大扶持力度。要尽快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给予服务业以工业同等优惠政策,在项目建设、企业运营、信息和人才等关键领域,政策甚至更应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五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和监测、预测以及信息制度。

第二,完善国内服务业竞争市场,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进程中,应优先实行对内开放,完善国内服务业竞争市场,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进程,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彻底消除政府、企业“办社会”情况,政府尤其不应再直接投资服务业,真正将服务领域的事情推向市场。二是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引进竞争。要打破服务业市场分割局面,打破电信、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和自我封闭体系,适度增加竞争主体,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真正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注重激活民间企业投资,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行业竞争,吸引和加大服务业民有资本的入驻。四是加快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特色服务,以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四是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管理理念,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以培育自身竞争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产业升级。在新科技浪潮推动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服务项目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仍在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因此,在扩大开放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传统领域的优势,扩大传统出口,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服务贸易增长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唯有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行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才能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关领域的差距。

第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是无形贸易,简单的关税手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进行更有赖于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我们应加强对GATS、WTO等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又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应充分利用WTO有关条款和“灰色区域”,制订适度保护政策,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减轻国外服务产业的冲击,为我国幼稚服务行业赢得一个相对宽松的优化调整环境,进而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在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收获更多利益。

第五,加大教育力度,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印度的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之所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就是仰仗着一批精通英语、掌握世界前沿科技且与海外市场联系广泛的人才。针对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奇缺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加强对现有服务贸易人员的短期培训,让他们更加熟悉和了解《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及我国服务业、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在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制订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计划和人力资本开发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培训人力资源。三是通过产学研联合、社会与用人单位结合的方式,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四是适当调整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特别是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人才。五是通过某些服务领域的开放,引进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同时,服务企业内部更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做到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防止服务贸易人才流失。

第六,积极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寻求服务贸易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IT服务外包和商业流程外包市场快速增长。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增长到2004的3000亿美元。同时,一些国家已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予以借鉴。例如,印度通过发展软件外包成为软件出口典范;爱尔兰通过本地化发展成为全球软件集散中心;韩国通过内需带动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异军突起的软件新军。未来五年,是世界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不断扩大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扩大软件出口的机遇期。因此,建议成立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的专门协调机构,研究制定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的措施,为外包企业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服务;加强软件外包人才产业链的建设和培养;放宽相关政策限制,为外包出口创造宽松环境。

第七,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世界各国正关注着如何进一步推进世贸组织DDA(多哈发展议程)谈判进程,服务贸易的谈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服务贸易重要地位的日益显现,继续在互惠互利原则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显得愈发重要。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和需求,密切跟踪新一轮WTO服务贸易谈判的发展走势,合理确定我国在谈判中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寻求我们在适度保护和加快促进相对落后的服务贸易方面的平衡点,为服务贸易发展争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上一篇: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下一篇: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