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能取代一切,保持积极,保持清醒

时间:2022-10-30 03:17:58

网络不能取代一切,保持积极,保持清醒

国人最喜欢“赶潮”。这是长期单一价值观导致的结果,亦是历史上长期的从众心理(个性压抑)使然。1月份,海尔宣布停止杂志的硬广投放,本意是一个企业对互联网战略的思考和决心的体现,却放大成对传统报刊的再次“打击之举”——上次的打击是去年12 月,上海报业宣布《新闻晚报》停刊被渲染为“报纸死亡的象征”,其事实只不过是上海报业集团避免同质化、亏损的正常调整——但在互联网风云变幻的背景下,这些解释是那么苍白无力。

传统媒体日薄西山,有美国为证:著名的《洛杉矶时报》如今只剩下网络版了,《纽约时报》全球副总裁安德森预计5 年后该报只发行网络版。发达国家是中国的未来啊,他们比我们领先了二三十年,在互联网发展上领先数年……结论似乎是不言而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4G 网络的到来,网络的主战场又移至移动终端,凭想象似乎就能看到必然性。看哪,多少人的时间花在手机上?连电视也不想看了!掌中小屏正取代报刊、取代家里和办公室的大屏,自媒体兴起了,比如《罗辑思维》,再比如……

但这个时候,谁会缅怀十年前博客火热过后死亡的惨象?当年那个徐静蕾还在更新博客吗?没了,2010 年9 月后只发了两条,便进入了长期休眠中,因为这一年初,微博兴起了。微博兴起的时候大家也是天天对着手机刷,大家互相加粉,人们在欢呼中国版的Facebook

和Twitter 在中国显示出异乎寻常的舆论影响力,正在让传统媒体沦为它的后期跟随者,但现在呢?李开复更新的积极性也没那么热乎了,姚晨的关注度也没那么强了。原因是微信来了!

其实,即便微信不来,人们对微博的热情也在迅速下降。正像在内地某省,人们戏谑说白酒一年喝倒一个品牌(意思是轮换着喝),新媒体同样存在这种状况。人们对于新事物或者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借由舆论炒作或者可以大干快上,但使用者的耐性和持久力也是有限的。更何况,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互联网的营销效用并没有宣传的那么神乎其神:原来强调点击量,后来强调有效电话数,再后来强调销售成果(一般很难),现在又开始吹嘘用户数、大数据和互动挖掘了……

现在微信正当红,滚滚大潮下,冷言冷语有谁听?再加上成王败寇,腾讯现在又是收购又是参股又发红包又搞微信打车的,动作、消息不断,人们的崇拜早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了,谁还在乎你这微小人物的轻言慢语?

但是,笔者这里还是要提醒传媒人、企业营销者:对互联网的发展要保持关注,保持距离,积极研究,头脑清醒。众人都在说自媒体、社区互动的时候你要沉住气,否则,盲目跳进海里发现活下来的原来都有救生圈,就只能沦为后来者的炮灰了!

心乱则一切乱。互联网并不能取代一切,因地、因人制定相应之策,方为营销之要。企业营销官们,切记,切记!

上一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刍谈 下一篇:打车大战是“只烧钱,无营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