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CPA审计信誉

时间:2022-10-30 01:37:43

如何重塑CPA审计信誉

内容摘要:近些年,上市公司审计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舞弊案件,使CPA审计的“三性”受到了普遍质疑。然而,上市公司舞弊案仅仅是我国CPA审计失信问题的一个诱因,更多的或者说更为严重的问题则存在于对众多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审计中,这才是最终导致我国CPA审计失信的根源,更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CPA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 非上市、非国有企业审计

据调查,截止到2005年3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仅有1379家,从数量上看,仅占到企业法人总数约0.045%,占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约0.02%。也就是说,如果按每家企业平均每年只进行一次年报审计或工商年检审计等保守计算,我国绝大多数的CPA审计,主要是针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审计。因此,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审计,是我国目前CPA职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CPA审计的现状和水平,是最终影响甚至是决定我国CPA职业何去何从的关键。但是,目前在我国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CPA审计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已严重破坏了CPA审计的“三性”,正在蚕食着CPA职业的根基,是最终导致我国CPA审计失信的根源。

引起CPA审计失信的环境因素

市场中存在的对虚假信息的潜在需求

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公民的法制意识、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诚信”问题不仅仅是会计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已成为某些地方政府夸大政绩、某些企业偷逃税款或者骗取银行贷款、某些企业管理者粉饰经营业绩等的重要手段。这种市场对虚假信息的巨大需求,是CPA审计失信的重要诱因。

政府审计监管中的严重失衡

多少年来,我国对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审计一直是政府和注协监管的重点。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审计的监管,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而我国非上市、非国有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数量却占到全部企业总数的87.8%。也就是说,从数量上看,我国绝大多数的CPA审计,主要是针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审计。然而,政府和注协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审计监管的严重失衡,更加重了这一领域劣质审计报告的泛滥。

企业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CPA审计不信任

我国的会计师事物所经过脱钩改制,按照市场化运作以来,事物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违规审计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审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令人失望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态度(见后面论述),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形象。特别是近些年证券市场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上市公司审计舞弊案,最终导致企业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CPA审计的普遍不信任。由此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一方面,企业会计人员对CPA审计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心理,直接表现为审计过程中的不配合,甚至是有意制造困难,阻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审计结果的怀疑,进而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漠不关心。这些都无疑会加重劣质审计报告的泛滥,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

会计制度的频繁变化

自1993年会计“风暴”以来,短短11年时间,我国颁布实施了分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6个具体会计准则等,新制度的不断出台、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和过于频繁的修订和变化,增加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难度,同时也给会计造假、审计舞弊等行为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达1200万人,其中国有及县级以上集体单位会计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占2.32%,大专学历占15.89%,中专以上学历占47.07%,即有超过一半的会计人员未接受过会计知识的专门培训。因此,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非上市、非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就更低。一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特别是非上市、非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却很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仍然相当薄弱,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困难重重,会计工作质量因此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相反给审计舞弊行为的孳生提供了温床。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大,规模小,竞争异常激烈

自1980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注册会计师事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至2004年底,会计师事务所多达4900多家。但是,全国有50名以上CPA的会计师事务所却不足百家,仅占全部事务所总数约2%,而仅有10名以下(含10名)CPA的事务所占到总数的60%,有20名以下(含20名)CPA的事务所占到总数的84%。甚至有些事务所仅凭着“三五个人,两杆枪”在勉强支撑。

由于大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上市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般来讲,相对还比较规范。而从事非上市、非国有企业审计业务的,基本是数量占84%的小事务所。并且随着最近新的合伙事务所审批的增加,这个比例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审计的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事务所之间通过压价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扰乱了审计市场的正常秩序。如有些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主动降价,其实际收费只有规定标准的50%,甚至广西省注协发现,有的事务所收费仅为规定标准的10%。实际上,在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审计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无序竞争的局面。

审计业务过于集中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大多集中在每年的1―4月份。特别是那些没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季节性就更强。俗话说,“罗卜快了不洗泥”。在审计旺季,许多事务所为了抢占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根本不严格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如在外勤审计中,大单位用3―5天,小单位1―2天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的事务所仅仅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一天时间就出具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可想而知。

CPA整体素质不高

至2004年底,我国拥有执业注册会计师6.3万,其中通过考试取得CPA资格的只占一半。同时,我国CPA考试的资格要求也明显偏低。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然而,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大多要求考生必须是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美国甚至从2000年起要求考生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相比之下,我国的要求较低。特别是允许一些非会计专业的人员参加考试,更使得我国CPA队伍的素质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这些考生中有些虽然通过考试取得了CPA资格,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而无法胜任审计工作。

门槛太低,使我国CPA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我国CPA审计质量、造成CPA审计失信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续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于1997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中,对CPA的后续教育进行了强制规定。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后续教育工作实际开展得并不理想。特别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受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限制,关键是多数事务所本身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对员工的业务素质的培养,后续教育因此严重不足。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些年,我国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税法等变化较快,由于CPA后续教育常年不到位,致使许多注册会计师的知识陈旧,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很难得到保障。

扭转CPA审计失信局面的有效途径

理顺政府监管职能,严惩政府腐败行为

2004年3月4日,中注协《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制订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手册》,并于同年7月至10月,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这次检查的重点就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其中,10名(含10名)CPA以下的被查事务所占检查总数的61%,20名(含20名)CPA以下的被查事务所占检查总数的86%。可以看出,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经十分清楚地认识到非上市、非国有企业审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及其危害,决心加以整治,

在中注协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理顺并特别加强对非上市、非国有企业审计的政府监管,营造一个和谐的法制环境。彻底扭转CPA审计失信的局面。

明确具体的监管部门。进一步理顺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职能,明确对CPA审计监管的具体分工。贯彻权力与责任、管理与检查相统一的原则,杜绝多头检查但又无人管理的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加大对政府官员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政绩的腐败行为的处罚。据武汉大学叶陈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分析,有22.67%的CPA认为出具有虚假水分的审计报告是“要听当地政府的话”。由此可见,CPA的失信行为中,地方政府官员的施压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这种特殊腐败行为的处罚措施,在法律上还不够具体明确。急需健全法制并加大处罚力度,为CPA审计营造一个纯净的环境。

合理划分执业范围,维护审计市场有序竞争

我国除了在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中,规定事务所必须具备证券业务资格外,对其他性质的企业并没有规定事务所的执业范围,使得对非上市企业审计业务的竞争,特别是中小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无序竞争的局面。

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次贯彻实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契机,由中注协根据检查的结果,把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划分为若干个质量信誉等级,按照事务所的规模和执业质量考核等级,划分不同的业务范围。规模越大、执业质量考核等级越高,能够从事的审计范围也越大,反之,也越小。从而有效地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维护审计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会激励各事务所通过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扩大事务所规模,提高事务所信誉等正当手段,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以促进我国CPA事业的健康发展。

调增审计报告次数,提高审计业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季节性特点,使得“罗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司空见惯,进而引发审计报告质量的严重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治疗办法是,增加审计报告的次数,把年报变为半年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能够及时满足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审计次数,使年内审计业务的工作量得到均衡,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审计业务过分集中而引发的一系列质量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提高CPA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CPA的专业水平、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克服不良审计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CPA审计的健康发展。应当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快速提高我国CPA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毓圭.2004年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总结[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

2.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公报,2003

3.叶陈刚.注册会计师审计诚信的现实反思[J].审计研究,2003

上一篇:BOT项目投资方式的风险与保障机制 下一篇:农产品网络流通中心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