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现代视角再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时间:2022-10-30 03:44:54

从后现代视角再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摘 要】面对现代文明中的异化危机,胡塞尔提出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理论。本文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从后现代视角重点分析两个问题:教育从何处回归?将要回归到哪里?并阐释了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内在力量

一、提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背景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苏格拉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由于他有感觉、欲望和情感等,更重要的在于人有灵魂、有理性,追求美,追求善[1]。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越来越深入人心。虽然科学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科学对世界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但人们也开始感到人的价值在现代科学面前越来越渺小,人的世界越来越被技术和物质支配而失去了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和对理想价值的追求。在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不仅操纵和控制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切过程,它也操作和控制人的心理及意识,知识成为工具,人异化为物[2]。

面对如此困境,很多西方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文明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胡塞尔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胡塞尔发出了“真的存在科学危机”的呐喊。他认为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3]。实证主义因为其客观、富有逻辑性、信赖数字而被受推崇,然而实证主义也有其冷漠、忽视人的情感人的价值的一面。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其对生活意义的关注,面对现代社会的这场异化危机,必须从哲学的角度在生活世界思考人的意义和生活内在价值,重新重视人的精神世界。

二、对当前教育异化问题的审视

面对现代这场异化危机,身处现代文明之中的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流入了异化的血液。今天教育异化问题表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

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不仅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4]。而今,传授知识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人们已被现代科学技术征服,已被先进的科学知识征服。现代教育几乎完全定位于实用知识的获取以及智力的发展。再加上过早的专业分科教育,将人的发展过早片面化,完全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手段的异化。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5]。然而,受当前实证科学观念的支配,教育放弃了感情,放弃了爱,普遍使用数字、技术来面对学生,于是,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大家反而对正在精心培养中的儿童变得越来越陌生。今天青少年身上最明显的社会病,在于他们被抛弃给了各种理论——无论是社会理论、政治理论、教育理论还是心理学理论,具体儿童的需要已无人问津[6]。当前的学校教育变成了一个意义缺失的、机械的“工厂”,知识被看作一堆毫无意义的材料,学生则成了有待填充材料的“容器”,教育就是不停地、高效率地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灌输”到容器中[7]。

教育功能的异化。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教育能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8]。今天的教育已经异化成为满足生存需要和谋生的手段,实用与效率成为教育追求的理想,教育不再关心人的心灵世界,不再关注修身养性。现在的学校用抽象的符号和客观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学校教育根据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殚精竭虑地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量、分类和甄别[9]。

此外,教育经费的限制,市场经济的入侵,商业化操作等等,我们的学校在后现代化文明的环境下已经越来越被异化。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科学技术的操控、对物质的占有欲似乎已经占据了我们思考和生活的所有空间。面对复杂、残酷以及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现实,需要每个人完全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其他条件做出恰当的判断、选择和取舍。越是能够主动判断、选择和取舍的人,就越有可能控制生活,从而获得个人的解放和幸福。而这种判断、选择和取舍的能力恰好是学校不可能提供的。因此,学校的教育在很多时候显得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由于教育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多数人对教育的期望,于是,很多关心教育的学者痛心于当前教育异化的困境,把目光投向胡塞尔“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理念,希望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并且能针对今天的教育问题有所作为。

三、从后现代视角讨论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解

毋庸置疑,科学前进的浪花带给了人类非常多的便利,也让人类通过科学更加认识了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继而进行控制和利用,让人类在生活世界可以生活得更加容易。但纯粹的客观-科学世界观也带来了冷漠。胡塞尔在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中,认为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被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用实证的方法做成了一副眼镜,然后在看待生活世界里的任何事情时都利用这副眼镜,讲究科学,讲究证据,讲究技术,讲究数字,讲究逻辑,讲究效率。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世界所有的领域,当然包括教育。在他们眼里,虽然他们不像行为主义那样把人简单地看成动物,但同样也忽视作为人所特有的意义。在这个人异化为物、客观-科学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在新技术面前忽视自己内心的力量,容易在物质繁荣面前变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孤单。胡塞尔指出这是现代文明的异化危机,其实,这更是人类的危机,于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方向必须从这个异化的世界回归到它合适的地方。

回归到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呢?

生活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它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于人类而言在科学之前已经一直存在了。但胡塞尔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绝非是要教育回到这种仅仅有时空概念、只简单重视一般基本技能和普通社会规则的掌握的原始世界,这个世界我们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根本谈不上回归。教育要回归的世界,是一个有人的世界。人有各种活动、各种关系,有各种幸福、各种痛苦,除此之外人还有更加抽象的东西——情感、价值观和创造力。这个生活世界里正因为有了人,才让生活世界变得生动起来。胡塞尔认为教育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来自于我们身边,但高于一般世界,我们把这个世界称为价值世界,价值世界里含有对人存在本身最深刻的反思和尊重。胡塞尔提出的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就是从纯粹客观、逻辑、冷漠的、人异化为物的客观-科学的世界,回归到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世界,回归到关于人本真的世界,即关注整个人的生存是否有意义与无意义的价值世界。

从哲学的层面讲,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指教育要重视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人,一个有灵魂、有理性、追求美、追求善、追求幸福的人。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多多思考与人有关的问题,要向学生传递关于人的价值的信息。我们应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世界、把握人生存在意义的能力,即学会思考关于幸福、道德和信仰等关键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存在吗?在最崇高的意义上培养人和维护人类生活到底需要哪些东西?等等。并非人人都要做哲学家,但在思考和学习中,我们可以认识人本身,认识生活本身,然后获得自己的人生信仰,获得正确面对现实世界的态度,获得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从而在内心里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包含着对幸福、对道德、对信仰的理解,也包含着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在后现代工业化信息化诱惑无处不在的今天,这种能深刻理解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在力量可以形成一种智慧之声,这个智慧之声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外部世界向脆弱的内心发动的进攻,可以形成对未来对生活积极的热情和信心,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生活方式,做到解放自己,最终超越自己。这个智慧之声,不是突然能获得的知识,必须从小根植于心。而让这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根植于心的,只有教育才能完成。笔者所理解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本质意义上也就是回到这个地方,即通过教育,培养一个人强大的内在力量。

一路走来,教育一直都是有智慧的人希望认识、希望解释、希望把握的一个领域。但事实静静地在那里,争辩的是人。所有的理论都只是某些人对某一问题在某个时间某种特定的环境下面做出的一种思考,包含着个人的经历、认识、情感和人生态度。如果想拥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洞察一切的、从任何角度看都是英明的、可以完全指点我们于迷津的理论,几乎不可能。从这个角度,胡塞尔的理论也一样,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反思,一种审视,而不是一剂药方。怎样认识教育,以后还会有一代又一代有智慧的人去思考。

真理永远在那里,需要我们不懈地去寻找。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

[2]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马尔库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

[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6]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伍正翔 柳海民.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谬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8]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9] 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XMZ045);国家民为教育科技司(09HB06)

上一篇:《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关于常年举办全国“心系... 下一篇:浅析价值管理在学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