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超市:外音史“西安会议”

时间:2022-10-29 07:49:01

学术超市:外音史“西安会议”

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瓦格纳作品上演的频率远不及普契尼、威尔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尤甚。无论对指挥、乐队,还是演员、观众,该剧无疑都是超常负荷。中国首演虽为音乐会版,真正的瓦格纳迷仍然充满期待,6月3日,从下午3:30开始至晚间9:10,他们在北京保利剧院满怀虔敬,接受了新音乐开山鼻祖的一次“施洗”。

该剧文本音乐均由瓦格纳一手操持,他将故事情节简化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而把音乐的表现功能无限扩张,好比一件纺织品的经纬编织,纵横交错细密有致。原剧演出的舞台装置极尽简约,主要人物的活动范围相当有限,音乐会版缺失某些戏剧元素的遗憾由此而淡化。从乐池升到台上的乐队,更加强调放大了音乐本身的魅力。

满头银发的韦瑟上场,全场向这位老朋友报以敬慕和信任的掌声。前奏曲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绝望爱情内在进程的概述,始终贯穿着火热情感与激烈矛盾的冲突。“憧憬”与“爱情”两个主要动机将音乐层层推向高潮。中国爱乐不孚众望,在韦瑟神奇魔棍下实现自身又一次“蝉变”,再度令人信服地确立了一个全能职业乐团无以撼动的形象与地位。众所周知,演奏该剧在任何一个乐团发展历史上都是一个闪光的里程碑。当天,现场观众就是见证。如果一定要把评价分为几个层次,那么毫无疑问,韦瑟当之无愧赢得“头彩”;他的经验才能,则充分反映在乐队演奏水准上,这一点,“看热闹”和“看门道”众口皆碑。可以说,韦瑟带领中国爱乐苦练半月,台上将近4小时,台下乘以15倍,功夫下到了。从效果上很难区分哪一声部更突出更优秀,总体各个声部平衡而和谐,音乐严谨细腻富于戏剧性张力,已大大超越一般“新作”首演的规格,将客体带入艺术审美的高尚境界。相比之下,乐队演奏的状态和水准第一、三幕胜于第二幕。这里面不应排除“疲劳”因素,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休息调整,晚上的第三幕恢复得相当好,保证了音乐完整首尾呼应。

音乐会版限制了舞台表演的空间,清除了调度走位,捆绑了肢体语言,所有全在唱功里展现。两位男女主人公,“伊索尔德”相当出色,“特里斯坦”勉为其难。加布里埃尔・玛丽亚・荣格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瓦格纳女高音”称誉,她一开口就让人深信不疑,“暴风雨来到吧,这艘船沉没了该多好啊!”高度艺术化、高度技巧性的尖叫呼喊感人肺腑;女主角不住地讲述爱的往事、倾诉爱的痛苦,丰满的“戏剧化”情节故事,尽在那一嗓美妙歌声中起伏跌宕曲折延伸……女高音表现一直很好,几近完美。但是,在全剧最经典最高潮的终曲“爱之死”,她似乎真的“奄奄一息”,爱情的生命在渐渐沉入黑暗中那最后的“回光返照”,似乎没有想像中那般美丽华彩,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忧伤也因此稀释淡薄。实际上,男高音弗朗克・范・阿肯音色很漂亮,唱普契尼应该非常迷人。但是,“初啼”特里斯坦对于他来说,实在有点不堪重负。从一开始,他就形色紧张,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在演唱间歇中不断擦汗饮水,使人不由得联想到旧时戏园子里的场景。无法否认,他的音乐确实好,抒情性段落还是很动听,听得出曾经的《纽伦堡名歌手》《罗恩格林》《女武神》等瓦格纳乐剧男高音的余威余韵。可是,第一幕“同饮毒酒”,第二幕“爱情之夜”,第三幕“爱之喜悦”等等二重唱,他实在难以和女高音抗衡,而一到大段戏剧性演唱,他便力不从心,歌声常常被音乐的洪流淹没。看来,即使唱遍瓦格纳除此之外的乐剧,也未必就能胜任特里斯坦。

在特邀外籍演员主力阵容中,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男高音金郑建一人担纲梅洛特、水手、牧童三个人物,毫不逊色,值得肯定。他的音色纯净圆润,有很好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全剧演唱第一声就出自金郑建的歌喉,水手的“骊歌”听上去十分清新漂亮。目前中国还未出现过真正的瓦格纳男高音,希望应该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西方音乐作品的解读――历史・分析・批评・方法”。围绕这一主题提交的正式论文或发言近70篇。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各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研讨。

首度设立大会报告形式,成为西安年会的一大亮点。特邀前来作大会发言的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卓仁祥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和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教授。彭志敏以贝多芬的《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Op.106)为切入点,就与这部作品相关的魏纳・奥莱版、Peters版、Car Fischer版、Henle版等不同版本在a音上的不同记谱展开研究,阐述了为什么要尊重乐谱、如何尊重乐谱等西方音乐研究方法的重要命题,并对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的“文本”、“谱本”和“版本”问题进行了解读。卓仁祥的报告,结合和声分析,强调了保持功能和声分析正确性的重要意义,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出于运用,其正确性以实际作证实。其讲演说明了功能和声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并非抽象体系,而有其自己的历史渊源,因而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大会发言是由杨燕迪作《倾听中的思――肖邦作品29的直观性描述与诠释学解读》和姚亚平的《探索“音乐学分析”》。杨燕迪的“描述”与“解读”,旨在探索作品分析和音乐批评中的相关方法论问题。姚亚平的报告,就于润洋教授所倡导的“音乐学分析”着手,指出于先生的音乐学分析是一次中国人自己的学术创新分析。强调指出我们的“音乐学分析”乃是对西方音乐、西方文化的认识中自信地表达自己。

大会发言之外是十五个单元的主题研讨,第一个专题,有韩钟恩的《作品修辞――西方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若干个案》、高士杰的《对象性关系与西方音乐作品的解读》、蔡良玉的《“”时期对西方音乐的批判――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极左典型》和郑艺等人的报告,都紧扣着西方音乐作品解读而展开。而陈鸿铎在其《试论“音乐分析学”的学科建设及分析方法》、王晡的《从音乐分析到音乐学分析――20世纪音乐的音响存实分析法》、周小静的《音乐学分析的原则与无原则》殊途同归,基于音乐分析进行学理分析。黄晓和的《解读纯器乐作品的方法》、钱亦平《从看中世纪的音乐-诗行结构》、李秀军、周耀群、黄翔鹏、李小诺和孙红杰等人的文章,集中在音乐体裁及具体音乐作品进行了解读与研究。在贝多芬研究专题中,赵仲明对中国语境中的贝多芬传记研究作出了述评,而张继红、康啸、崔兵和刘小龙等的研究各有其视角。马肖研究专题数余志刚对马肖《大卫分解旋律》的分析细致入微,伍维曦、祁宜婷的论文亦不乏新意。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关注,有郑中、梁晴、朱敬修、张漪、陈士森、黄蓓蓓等人的研究;汪申申、刘经树、王文澜、田可文、孙国忠、张弼等人则基于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与教学而展开。应邀参会的李斯特音乐学院教授、德国音乐学学会主席、著名音乐学家阿藤布格(Detlerf Aalternburg)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德国音乐学现状。基于此次年会提交论文数量之多,大会还一度分列两个会场同时进行,紧张而有序,扎实饱满。面对这一景象,有人戏称,“西安会议”好似开了一场学术超市,想听什么就听什么!

本届年会还顺利地完成了新会长(会长杨燕迪、副会长王晡和余志刚)和新一届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的选举,并确定下届年会召开地点(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主题(学科交叉与比较:开放性的西方音乐研究)和时间(2010年)等事务。学会将以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音乐学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学会网站,办好学会通讯,进一步完善学会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学会事务。

上一篇:歌者三境界:诵性、悟性、个性 下一篇:《罗密欧与朱丽叶》优雅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