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9 06:59:56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同时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一、展示教师美,诱发审美情感

创造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我们知道,情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先导作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独特的形象感染人。试想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又有什么美育可言?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尤其要讲究语言美。标准、流畅、富有感染力而又不乏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诱发美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仪表,要成为学生形象的使者。教师要注意着装朴素、简洁、大方、得体,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形象的使者,使自己成为美的化身,从而唤醒学生美的情感。此外,教师工整、漂亮的板书,会心的一笑,赞许的点头,鼓励的目光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以及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

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

从古到今,诵读的方式培养了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也对吟诵方式推崇备至。叶老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诵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目前高中的语文课堂,却几乎很少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不利于学生感受优秀作品的音乐美。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我很少让学生朗读,只是自己重点分析其中的情感,结果不少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也没体会到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美。在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后,我在其他班的教学中加大了朗读的比重,并让学生多听朗读带,与自己的诵读相比较,在比较中体会语言美,进而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后来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许多学生当堂就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了。体会音乐美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寿镜吾先生那样,读书时自得其乐,读得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真正尽情地体会作品的音乐美。

三、借助于形象思维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于形象思维。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如学习《荷塘月色》,可在学生自读后放录音或请朗读好的学生范读,大家听,并告诉学生尽量去想象和联想,把所听到的语言变成形象,变成画面……如此两遍,学生就会渐渐入境,作者笔下的方方正正的汉字也好像有了灵性,它驱遣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带到了如诗如画的荷塘中去,看到了田田的荷叶如“亭亭的的裙”和那零星点缀的白花,闻到了缕缕清香;感受到凝碧的波痕和脉脉的流水,月光倾泻下如牛乳中洗过一样的花和叶,以及荷塘里浮起的薄薄青雾;清清朗朗,朦朦胧胧,如梦如幻……面对如此美不胜收的荷塘景色,谁能不从心底里发出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感叹呢!然而谁又能忘记在当时黑暗社会中,作者既有沉浸于美景胜境中的淡淡喜悦,也有对现实不满,幻想超脱的淡淡愁闷。读了这样的散文,唤起的不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吗?

四、设置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如在扩展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了关于亲情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起学生对父母点滴关爱的回忆,为后来的赏析做铺垫,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五、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创造课堂教学美的教学手段有语言、动态(表情、手势、姿态)、板书、直观教具等,其中最重要的当数教师的语言。语言表达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感受的效果,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地相结合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在凭借语言媒介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配合恰当而优雅的表情、手势、姿态,可收到“绿叶扶牡丹”的效果。优美的动态与讲授内容的配合可以更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并通过授之以趣、动之以情、导之入境,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另外,在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应该大力提倡采用图画、音乐、幻灯、电影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去发现美。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在学习中易犯不求甚解的毛病,而且也由于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引导、训练。其方法有:一是平时课堂上注重引导,作业及时评点,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生活中处处有美,要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语文课本的有利条件,抓住形象性、感染性两大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大寺中学。

上一篇:材好一半文,考场占先机 下一篇:新课程呼唤高中教师教研活力的蓬发和教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