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好一半文,考场占先机

时间:2022-08-26 03:42:32

【摘 要】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与好坏,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特别是材料选取的水准。因为材料关系到情节的曲折程度,关系到主题的开拓和深化程度,关系到习作的创新程度。我们要在冷与热、新与旧、实与虚、大与小等方面仔细权衡,巧妙选材。

【关键词】记叙文 选材 创新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如同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与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特别是材料选取的水准。因为材料关系到情节的曲折程度,关系到主题的开拓和深化程度,关系到习作的创新程度。那么,如何通过巧妙选材来使我们的考场记叙文出奇制胜呢?

一、抑热扬冷巧出彩

“热”是指在写记叙文时因为某些素材使用频率很高而导致的过热现象。它不是人们从时间上感知的新人新事,而是就人们的使用频率而言的。每年高考作文,屈原的怨愤年年有人发,牛顿的苹果岁岁有人砸,临考前突击记忆“感动中国”材料的也大有人在,从而出现素材扎堆的现象。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间人物璨若群星,故事层出不穷,世界历史更是如此。要做到抑“热”扬“冷”就要求考生少用一些“热”素材,多用一些“冷”素材,多关注那些不太被人关注的人和事,特别是课本中那些人人心中皆有但人人笔下皆无的素材,做到以冷艳夺人,与众不同。

二、且和旧弦赋新声

人不能事事亲历,历史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许多历史事实给我们深刻启示,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它,挖掘旧材料中的新涵义,特别是对当前生活的指导意义,让旧材料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以旧翻新,新意并不仅在新鲜的话题,主要在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考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例如“管宁割席”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一直把管宁作为具有不慕虚荣、不贪金钱高贵品质的人来大加赞颂。但也有考生在作文中引述这个故事时,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应积极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去“割席”。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很多考生写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优秀作文《赤兔之死》、《昭君的选择》以及写司马迁与屈原的《大义死生》等。很多时候,往往是角度一变而境界全出。

三、虚实相生显大智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至空洞,如“尝试”、“诚信”、“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可以采用绘画中常用的“虚实相生”法。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话题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虚”与“实”是一对相对相反的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以实写虚是指对于那些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的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当然,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关注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它们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而像“肩膀”、“绿色生活”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小处落墨意方浓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在考场作文中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以小题材来反映大主题,就能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以小见大,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小题材中挖掘出大主题。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材料,“大”主要是指深刻的、闪光的思想。所以,我们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文章极好的写作方法。朱自清写《背影》,也只是写了一件父亲买桔子的小事。都德写“爱国主义”这样一个大主题,也只是写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与在学校上课的见闻(《最后一课》)。

由于年龄、阅历等缘故,加上大材料可遇不可求,考生所能拥有的往往是平常生活中的“小材料”,但如果我们平常就能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常练笔的好习惯,同样可以写出感乎于心、动之他人的佳作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安徽自主命题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下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