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高中教师教研活力的蓬发和教研方法的改变

时间:2022-09-04 08:20:00

新课程呼唤高中教师教研活力的蓬发和教研方法的改变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只有充分唤醒高中教师的教研活力、切实改变高中教师的教研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研活力 教研方法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由于它是新生事物,许多教师对这一全新的课程,缺乏潜心研究的热情和实施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为教师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并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是当前学校教研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唤醒教师参与教研的活力

在教研活动中,要特别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会使广大教师从接受到重视直至喜欢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从而保证这门课程在学校层面的顺利推行。

1.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情感投入。新课程中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对自身多年来形成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质疑,在更新观念、转变行为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尤其对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已习惯了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更是感到难上加难。如果我们对此种情况置之不理,势必会影响这门课程的实施质量,同时也会影响课改的实施效果。因此,普及这一课程的知识、增强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同度是当前搞好教研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先后开展了“如何指导选题”、“如何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如何写好教师指导方案”等专题研讨活动,使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针对担任此课程指导教师的多数为青年教师,缺乏研究与指导经验这一现状,我抓住各种机会,通过对话、交流、互动等形式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教师们互相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许多教师反馈,不仅学生们很喜爱这门课程,自己也在指导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且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正是新课程中的一大亮点,其目的即是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2.充分尊重与信任教师。研究表明,对于从事教师的人来说,他们更为注重自己是否获得了充实的精神生活,是否体验到创造的满足,是否使自身得到了发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更多的就是看对教研主体,即教师研究得如何,对教师的需求解决得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如果能尽量多地给教师创设展示的机会,或者以教学中的问题为话题,让教师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观点碰撞、思想交辩中感悟、体会、提高,教师们自然会将教研活动视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研中来。在下校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紧紧地控制着学生的思路和行动,课程所应体现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根本无从谈起。基于此,我组织教师们开展题为“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合格的研究性学习课”的研讨活动。在发言中,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上这门课的,有哪些好的方法、措施,效果如何等。老师们在不断深入的研讨中逐步归纳出一节合格的研究性学习课应是:在学习方式上,不应是教师“教”,而应是学生“学”;在组织方式上,不应是由一个学生就能解决问题,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课题选择上,不应只涉及一门学科知识,而应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指导的重点不能只囿于研究内容,更应侧重于研究方法等。随着教师们对此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能有意识地依据研讨内容来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方式

传统的教研活动,大多是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且停留在教材教法的探讨与交流上,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既没有教材、教参作依据,又没有原有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一系列问题给教研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知识共享这样一种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共同体,一起探讨有效的教研形式与内容。

1.专题教研,科研带动。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表现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和渐进深入的连续性上。要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对某个专题的持续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专题教研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然后将共性的问题提炼成一些专题进行共同研究。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学校来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如何构建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等问题,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实施中就带有一些盲目性、随意性。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始阶段,我们就以“规划学习领域、规范指导过程”为专题进行教研。随着课程的推进,老师们对一些常规的问题都比较清楚了,但如何提高指导质量,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又确定了“注重细节指导,提高常态教学实效性”这一专题进行教研。为确保每个专题的研究有深度、有成效,确实能探索出一些解决实践层面具体问题的经验、方法、途径,我动员老师们在专题之下制定切合自身情况的小课题,以便更好地遵循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专家点拨、反思总结这样一种研究路线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如有的教师制定了《高中研究性学习中“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推广》、《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等课题。不仅如此,每次教研活动又在大主题下设小专题。这种专题教研,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提升了教研工作的学术内涵,也有助于教研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2.校本教研,深入为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还表现在释疑解惑的针对性上。每一次有质量的教研活动,都必然要有清楚的背景分析和明确的活动意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其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各校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生源状况、管理制度等会各不相同。因此,深入到学校教研组,了解教师们的所想、所思、所惑,和教师们共同研讨、交流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促使教研工作回归本原,还有助于发挥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中介引领作用,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如有一个班开展课题开题论证活动,各组同学准备的都非常充分,不仅有详尽的文稿,还制作了精美的电子演示文稿,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汇报。五位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各组汇报的内容都很认真负责地进行了逐一点评。但是整个活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所做的汇报内容,不是围绕着对课题研究资料的占有情况、研究价值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的设想而展开的,更像是中期汇报或结题展示,介绍的多是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教师在点评时,也没有针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可行性等问题提出建议,这说明指导老师并不清楚在开题阶段如何给学生以指导。于是,我组织教师对此问题开展讨论,即在开题阶段,老师的指导都有哪些特点、应注意什么。接下来,在另外一个班进行开题论证时,老师们先按照要求对学生的开题准备工作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做了具体指导,然后组成评审小组的教师们提前认真研读各组同学上交的开题报告,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及建议。组织开题论证后,老师们再一次对此次开题论证活动的各方面的效果进行讨论,从而逐步明确了开题阶段、中期汇报阶段及结题展示阶段的指导是各有侧重的,不能相互混淆。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学生的文学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