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上的尴尬及追根溯源

时间:2022-10-29 02:22:32

公开课上的尴尬及追根溯源

黑板上板书:第二段写了______,采用了______方法,写出了______。

“谁来说一说?”笔者引导学生朗读了第二段,理解第二段的语言文字后,稍息片刻,笔者示意举手。

一秒钟,两秒钟……大约四五秒,仍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只有笔者僵硬地、固执地举着右手示意。

“都不愿意吗?”笔者微笑着继续示意大家。可所有的同学似乎故意与笔者作对,要么假装看书,要么低着头,要么有意躲避老师温柔的目光。

空气凝固了,气氛顿时异常紧张。后面十多位听课的老师似乎有些不安起来。

“都不愿意主动的话,我只好点名了,苟东旭。”为了打破僵局,不再让自己难堪,笔者只好点同学的名字。

“鱼和水。”苟东旭站起来,怯怯的小声嘟嗫。

“对呀,鱼和水,采用什么方法呢?写出了什么呢?”在及时点评之后,笔者接着追问。

空气又凝固了,教室里死一般的沉寂。

“徐乐。”笔者只好点名了。

“描写。”说了一个词,有些不太情愿。

“对呀,描写了鱼的什么呢?”笔者习惯性的追问。

没有声音……

“你们看,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月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这里写鱼在水中游,数的清,而且呆呆不动,把鱼影都投在石上,写了鱼的什么?”笔者领读了课文,稍作提示性的翻译。

“写鱼的静态,不知是谁在轻声地回答。”

“对呀,写了鱼的静态。”笔者马上重复。

“还有鱼的动态。”不知是谁从同学的回答中得到了启示,又做了补充。

“对,这叫……”笔者打哑谜。

“动静结合。”不知是谁在下面讲。费了好长时间,得出“第二段写出了小石潭的鱼和水,采用了动静结合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和鱼的欢快自由。”

“好了,我们理解了第二段,欣赏了第二段,接下来请同学们尽快背一下,看能不能用一两分钟背下来。”笔者要求大家。

教室里出现了读书声,稍稍缓和了严肃、紧张的气氛,有了些许的暖和,笔者也松了口气。

两分钟过后,笔者用手轻拍桌子,示意大家停下来。

“可以了吗,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笔者的脸上一定是一片温柔的渴求。

一秒钟,两秒钟……,可还是没有人愿意给老师一个面子,给老师一点尊严。

笔者彻底绝望了,好难受,好无奈。可抬起头看着教室后面那十多双眼睛,强忍、强压要爆发的一切。

“冯涛”。笔者无可奈何只好点名。

……

一节课,都是笔者在生拉硬扯,终于听到了该死的铃声。

悻悻地走出教室,放松身心,大大呼吸室外的一口凉气。

那情那景,太让人难堪,太让人尴尬!笔者在内心发誓,笔者一定要追本溯源。

下午,静坐“县庆之家”,公开课上的那情那景,仍历历在目,清晰浮现在眼前,令人无颜,浑身鸡皮疙瘩。心中激荡,誓要追个根,溯个源,看看症在何处?

是笔者课前预设出问题了吗?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按课标要求要积累文言词语,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赏析文章自然美、山水美,提高审美情操,还要背诵和默写。结合八(2)班学生基础较好、学生学习有激情、善表达的特点,笔者采用了背读课型三大步骤:1.读课文,定背诵目标;2.读课文,找背诵方法;3.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三步中,重点在第一步。因为只有读好语言文字,疏通好文意,欣赏好优美的语言,掌握好写作技巧。再结合文段的特点明确背诵目标,让学生找一找适合自己背的方法。理解疏通文义对本班同学应该没有问题,何况在课的上半节笔者也试问了大家,没有太多异常。在赏析文段中,写了_________,采用了_______方法,写出了______。在赏读课型中,通过这样句式训练已有不少时日,相信大家完全可以完成的。可学生为什么就不愿举手,不愿说呢?而当笔者无奈之后,通过点名叫人回答时,站起来的又都能回答得八九不离十。所以不应该是笔者课前预设的问题。

是老师平时课堂不民主、不亲和,对发言不太好的同学有打击、嘲讽、挖苦的现象吗?笔者记得在09年,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从学生的举手,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民主意识,对学生理解、支持、关心、尊重,这些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笔者可以说是早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一直贯穿在笔者的教学行为中。曾经的学生、曾经的同事在这方面对笔者是给予肯定的。笔者的课堂是轻松的、活跃的、温馨的,笔者一直这样认为。

是学生变了吗?是长大一岁的原因吗?

笔者认真查阅了初中生心理特点方面的书籍。有这样的语言:“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内心封闭起来,心理生活丰富了,但愿意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在有些情况下初中生常常表现比较怯弱。如他们在公共场所,常常羞羞答答,未说话脸就先红等等”。这样的话,答案似乎找到了,但细一琢磨,有这一方面的缘由,但绝不是这节课的主要原因,笔者不相信,别人也不会相信。

因为有那么多老师在听课吗?

我们这个班是所谓的“超越班”,虽然成绩不是那么棒,但相比之下,比“乐行班”就成绩而言应该有自信的。何况,拿这个班上公开课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们早也是“见怪不怪”!不存在害臊、胆怯而不敢发言的状况。

扔下笔,静静思之,世间的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中。课堂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不一定会按我们设计的进行,因为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举止不是恒定的,笔者的教学风格、教学情态,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可能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可能浑然不觉。在教学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机智,需要顺应变化而变化,改变自己,成长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适应、驾驭课堂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估计其宗旨也在这里。这样的话,导致尴尬课堂的根和源,也应该就在这里。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县庆中学)

上一篇:两翼,让学生飞向成功的彼岸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