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活跃课堂里的每一位

时间:2022-10-29 11:25:23

数字活跃课堂里的每一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目前在个别数学课堂中,“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⑴重数量轻质量。⑵重结论轻过程。⑶重预设轻生成。而有效的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通过问题的发现、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下面我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呈现,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教学真谛

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总务主任想要检测学校旗台底座的正面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随身只带了卷尺.①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②如果量得AD的长是60厘米,AB的长是80厘米,BD长是100厘米,问:AD边垂直于AB边吗?

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如: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⑴、计算下列各题:

①(x+5)(x-5)=;

②(n+3m)(n-3m)=;

③(5a+b)(5a-b)=。

⑵、想一想: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⑶、你怎样验证这个规律的呢?

总结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a+b)(a-b)=a2–b2;

⑷、想一想:怎样用图中面积的几何意义来解释平方差公式?(图略)

⑸、在探究平方差公式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并感受了那一种数学思想?

3、直面差异、收获数学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数学课堂问题教学,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解决。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2、课堂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⑴启发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来设问。

例如,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教学中,可以先由思考题人手,让学生观察方程x2-36=0,并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解?此时学生尝试用一元二次定义、平方根性质或因式分解方法求解,教师归纳方法,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可以有二种。然后给出:“排球队参赛队数”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意义。这样设计暨促进了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3、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教学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1、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认为:“谁提问题,谁就在思考,谁提问题,谁就在形成个性。”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⑵、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谋“问题”之道。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2、揭示过程、学会创造

数学新课程认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数学问题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化过程,教师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从“学”让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下一篇: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