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时间:2022-10-29 11:00:54

如何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由众多的知识点贯穿而成的一个知识链,在这个知识链中,众多的知识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因为本身的光艳而焕发生机,也因为融会贯通而让人赏心悦目。因为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驾驭,既可以丰富我们已学的很多数学知识,又可以内化这些内容,并派生出很多新知识,使我们有很多新收获;同时,吸收了这些知识点供给我们的营养,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都承载着推动新知识的形成,巩固已有知识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自身也担负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光荣使命。对知识点的知识不能充分理解,即说明对知识体系中处于知识点的前续知识存在缺陷,也说明对形成知识点的众多“知识源”缺乏综合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学习后续知识出现障碍,从而使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出现漏洞,迟滞学习数学知识的速度。因此,要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必须抓住形成数学知识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形成知识点的每一个“知识源”,以其为触角,去触摸和分析、感悟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一、追本溯源,剖析知识点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形成都是众多经验的积累,其形成之后也产生巨大的辐射功能,有助于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这就如同一个神经交叉点,它既接受更细微一级神经组织提供的信息,又及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作出判断,再向上一级神经组织汇报一样。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众多知识,根据需要,实际劳动中关联密切的知识,在共同的地方得以综合应用,知识点便形成了。当然,人类在实践摸索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不需要我们再去重走“长征路”,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知识点形成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更深层次知识点的形成。这就好像一个外科大夫,如果对人体结构都不熟悉,他又怎么能给病人手术,祛除病人的痛苦呢?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呢?

1.在合作探索中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在这样的一种心理作用下,其思维自然也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学生也将争先恐后去完成。在探索过程中,遭受挫折将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烈的争论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方法的选择将使学生的思维发出碰撞的火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参与热情高涨,对自己总结摸索出来的结论也必然印象深刻。枯燥乏味的数学在有声有色的学习过程中变成了学生嘴里的“口香糖”,真正达到乐学、学乐的境界。

2.在逻辑推理中理清脉络。

数学问题的逻辑严密性是学科的固有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推理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学好数学,必须熟练运用这一方法。既然是推理,那么问题进展的每一步都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问题解答过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作为最终结论的得出,必须建立在原始数据的搜集、整理和论证过程中,因此在结论和条件之间有必要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的是直接关联,有的是间接关联。直接关联的因果关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层次,以一定的模式可以较容易实现由条件到结论的推导,而具体的题目往往表现出的是题型变化多,条件呈现形式多,结论的开发性也需要我们作出较多的判断。题目的生活化还需要我们更多地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条件的变异和结论的不定性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但我们也发现在具体摸索、尝试、解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推理探索性得到培养,驾驭知识综合性的能力得到锻炼,自身素质也在这一个个“得到”中迅速提升。那怎么实现这一个个的“得到”呢?这就要在具体的解答中逐步磨炼。解答数学问题就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理清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脉络,层次分明,由因到果,从始到末,据本求因,从而把握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命脉。

3.在知识迁移中触类旁通。

人类基本认知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形象思维的发展到抽象思维的提升这样一条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新旧知识间天生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就可以运用这种相互交叉、纵横交错的网络来帮助学习。

二、内化升华,汲取知识点提供的营养。

知识在于积累,众多知识点提供给我们的营养要我们去汲取,在了解了知识点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点的组成结构之后,巩固每一个知识点的知识就成了当务之急。因为只有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应用起来得心应手。

1.在比较中鉴别,内化所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一劳永逸,认定大脑对所学的知识有记忆,但也存在着遗忘。固然,周而复始地记忆,机械地重复可以延续遗忘的脚步,但这样做花费时间精力太多,效果也不好。教学中,我通过做各种比较性的尝试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在生活中体验,消化衍生知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所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数学这个工具,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想象中升华,放大知识点的应用范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预见性,要让学生大胆作出猜想,当然这种猜想是有一定根据的,是有可能性的,而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捏造的。学生要能作出判断,提出自己的猜想,敲定自己的估值,体现出考虑问题的前瞻性,必须对所学知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能把所学知识与其相关联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最终实现在想象中升华所学知识,扩大知识点的应用范围。

上一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 下一篇:“教学相长”理念在初中数学问题课教学中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