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企业化运营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29 09:59:54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企业化运营模式探索

一、引言

高校企业化就是在高校内部管理方面借鉴企业运作模式,运用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对高校中的有关经济活动以及人事、财务等基础管理实施企业化。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高校的企业性和技术创新职能日益突出,高校也不再是单纯的非赢利组织。厉以宁曾指出“任何一个教育单位,不管他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都要计算收入与支出,都要实行经济核算,设法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经营得当,教育单位不是不能带来利润。”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资金也有过去单纯的国家财政拨款办学演变为多元化筹资模式,财务工作的重点不仅要管好经费,更重要的是向筹资、融资和资金利用效率的渠道上转化。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化的今天,合理的借鉴企业财务运行机制,寻找有效的市场化途径,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增强高校财务管理效能是非常迫切的。

二、高职院校企业化财务管理新模式

(一)建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目标制度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近年以来高校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形态,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也从核算的记账功能提升为融资及资本运营的管理、教育成本的管理。运用学校资金进行绩效管理,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是财务工作的本质。特别是当今世界经济已向知识经济化转换,知识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高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演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高校内外利益,维护高校办学质量,达到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由于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将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学校财务状况正常化开展为基本目标,以资金使用效益和知识最大化为首选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长远目标的可持续财务管理的目标体系。

(二)建立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分类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逐步将高校的办学推向市场,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讲求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它直接影响到高校今后内涵建设发展的质量和目标实现的成败。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水平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与使用逐步向多渠道发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就是计算高校向学生提供服务的成本。高校教育成本具体内容分为:(1)教学费用。教学费用是指学校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2)教学管理费用。教学管理费用是高校教学单位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支出的间接费用。 (3)行政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是指高校行政管理单位为保证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任务而发生的支出。(4)科研支出。科研支出是指高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而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实验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和差旅费等支出。(5)学生费用。学生费用是指学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开支。(6)折旧费。折旧费是指教学所占有的各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只有树立成本观念,计算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才能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高校财务综合实力的提升,除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并与实际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外,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少数高校因资金使用不当,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和财务风险隐患。为了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对资金进行专门的绩效评价,以便针对问题做出及时的、有效的反映和预报。本文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资金绩效评价系统。定量绩效评价指标分别为:资金运营绩效指标、高校发展潜力指标、高校社会效益指标、债务风险评价的指标。定性绩效评价指标分别为:领导班子基本素质、毕业生工作认可度、教师工作积极性、同类(或地区)影响力、学校发展策略。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予了不同的权重系数。某项指标在反映总体特征中的重要程度越高,赋予的权重越大,反之则小。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

(四)建立高校财务管理预警制度 通过近几年的大量投入,大多高校已完成了外延扩展建设,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然而伴随着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各种弊端、风险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建立高校财务管理预警体系能够衡量高校筹资、投资风险及整体财务运行状况,及时监测、反馈和预警财务信息。当高校财务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潜在危机时,预警系统能及时找出导致高校财务状况出现恶化的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资金筹集管理中,一是要正确处理资金筹集渠道和资金成本的关系。充分利用自有资金,优化资本结构,使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比例适当,形成总风险最低的融资组合。二是要正确把握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关系,对所筹集到的资金必须进行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实施严格的资金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建立长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通过对风险的量化分析,使高校的管理层能客观地分析风险水平。在具体的财务运行过程中设置财务预警系统,通过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评价并揭示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隐性财务问题,提出措施来化解财务风险。为了能够直观地描述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指标相对分数,本文采用“四色信号灯分析法”,将高校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划分为:安全预报0<SWI≤0.25,轻度风险警报0.25<SWI≤0.50,中度风险警报0.50<SWI≤0.75,高度风险警报0.75<SWI≤1,四个区间分别对应为绿灯、黄灯、橙灯、红灯四个区域。具体判别方法如图1所示:

(五)推行高校企业化会计核算机制,实行高校财务报告公开制度 在港台大学、美国大学等的网站上,我们会看到他们每年度的财务报告,而在我国内地大学的网站上,是找不到这样的资料的。改进我国高校会计报表体系,充分考虑政府以外的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其他使用者以及高校管理层的决策需要是非常必要的。在现有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反映高校资产实际状况、现金流量情况、办学成本和效益情况的辅助报表。对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的处理,通过增设特定的辅助报表,披露教学与管理人员的规模、水平、层次等人力资源信息。将现有会计核算基础,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逐渐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准确地反映学校净资产,客观地体现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不同利害关系人的需要。

三、结论

现有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已呈现弊端,建立新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目标制度、教育成本的分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制度、高校财务预警制度、权责发生制核算制度理念引进高校财务管理中,形成高校教学与财务的联动。本文构建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得以验证,从而不但改进且趋于完善。最终把高职院校办成懂经济、会核算、善管理的知识型院校。

参考文献:

[1]田园:《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年第6期。

[本文获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编号:07YBB331)的资助]

上一篇:能本管理视角下平衡计分卡在高科技企业绩效管... 下一篇: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