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专利的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29 09:11:44

中国金融业专利的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2008-04-02

作者简介:张举(1981-),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结构,金融深化理论;

张展(1983一),女,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商业银行,货币政策。

1.根据《2000年中国专利法》,中国专利自申请之后18个月予以公布,并可根据申请人的要求予以提前。因此检索到的2006年的数据略少于实际申请数量,本文在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包括2007年数据。

2.本文中所指的金融业专利或者金融专利,包括了一切金融机构和金融设备、技术公司在华申请的与金融业务相关的专利。这里的定义与美国专利和商标(USPTO)专利分类法(USPC)中所规定的不同,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方法专利。

3.www.sipo.省略/sipo/

4.本文将中国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和内地金融机构所申请的金融专利相区分。

5.中国专利被划分为三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原创性最强,影响力最深远(保护期为20年,其他两类保护期为10年);实用新型专利次之,外观设计专利最弱。

6.计算CR4、BC、IPO和FB等变量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

7.一般用来作为金融开放度的指标包括一国对外资产和债务/GDP(李,1998)等指标,但是由于本文研究的假定是随着中国金融的不断对外开放,刺激了国外金融机构在华申请专利,本文最终采取外资银行(包括中外合资银行)在华的分支行数量作为变量。

8.一般用市价总值与GDP的比率、总成交金额与GDP的比率等指标(Levine,1997;江春,2007)来表示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由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数据起伏较大,本文用IPO数额的来该变量。

9.为了将非线性时间序列线性化,本文实证部分除了虚拟变量RPT之外,全部都是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的对数序列。

10.空格表示该变量不包括在原回归方程或从逐步回归过程中被剔除。

11.本研究项目实际上对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1980年以来的金融业专利数据也进行了全面的统计整理,限于篇幅没有在本文中列示。

摘 要:本文通过对1985年以来国内金融业专利状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其发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申请数量2000年以来发生了大幅波动;第二,申请者结构发生了改变;第三,主要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方面;第四,国外申请者的申请数量接近一半,并且在发明专利的占比上远远超过内地金融机构。本文的实证部分利用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发现中国金融业竞争程度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所代表的需求性因素是影响金融业专利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金融业专利;商业方法专利;专利分类法;主成分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金融业专利已经成为金融业竞争的重要手段。1998年签记金融集团(Signature FinancialGroup)和道富银行(State Street Bank)案以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从业机构所申请的专利发生了爆发式的增长(Lerner,2003;Hall,2003)。而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华申请专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截至2006年底1,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申请专利数量达到284项,占内外资金融机构申请专利数量的43.9%。

金融专利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衡量金融业创新活动的发展程度:第一,金融专利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随着金融业竞争程度的不断增强,金融专利成为金融同业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Hall,2003;陈丰其,2007)。第二,金融专利的发展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不同金融部门和机构对于金融创新的支持程度和发展方向。随着金融创新活动和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金融专利已经成为体现金融机构之间创新能力和程度的重要指标(Pakes and Griliches,1980;Griliches,1990;胡梦云,2005)。

目前,和金融业专利研究最相关的文献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商业方法专利2,对于金融业专利发展原因的分析还很少见。本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目前国内金融业专利发展的状况是什么?第二,导致目前我国金融业专利发展状况的因素是什么?

二、中国1985年以来金融业专利发展状况

(一)样本说明

本文有关中国金融业专利的所有样本均来自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3,共检索出中国金融业专利共647项4。由于之后需要按照不同的检索词或者不同的检索方法重新进行检索,因此在进行比较的时候,样本的数量会有轻微的差别。

(二)对不同行业金融专利按照国内外申请人进行的划分

从1985年到2007年的23年时间中,中国金融业专利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停滞状态,由金融机构申请的专利非常少。第二,国外金融机构所申请的专利一直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截至2007年,由国外金融机构和设备制造商所申请的金融专利达到284项,占据全部金融业专利44%的份额。第三,从1995年左右开始,国外金融机构在华申请专利数量迅速增加。具体情况见表1。

(三)对金融专利按照申请人所在不同行业进行的分析

1985年以来,中国按照行业划分的金融专利时间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1995年开始不断增加的金融业专利主要发生在银行业和金融设备制造业上。第二,金融设备制造商在大多数年份里是最主要的专利申请者。截至2007年,国内和国外金融设备制造商分别申请了141项和145项金融业专利。第三,国内四大银行和欧美银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仅次于金融设备技术公司的专利申请者。第四,2002年以后,股份制银行成为重要的金融专利申请者,例如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具体情况见表2。

(四)对金融专利按照专利性质划分进行的分析

中国金融业专利在1995年之前主要由实用新型专利构成5,而从1995年开始,发明专利开始不断上升,到2003年之后增加得更加迅速。发明专利数量和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了中国国内金融机构申请专利的质量在不断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和活跃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具体情况见表3。

国内金融机构创新的能力和活跃程度并不是平均的,国内金融机构虽然近年来申请的专利开始不断增加,但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发明专利的比重一直比较低。具体情况见表4。

三、中国金融专利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对选择的解释变量的说明

本文实证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所申请金融专利(TFPt)和中外资金融机构所申请金融专利之和(TFPt),经过对数化调整,时间范围为1990-2006年。

在对影响专利因素的分析中,一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供给(技术基础)、需求和信息网络(Griliches,1990;Guerrero,1997;Sun,2000)。本文在寻找潜在解释变量的时候遵从了该标准,在进行回归之前,假设以下8个因素会对国内金融专利的发展状况产生影响

1、上期国内金融机构申请的金融业专利数量(DEPt-1)。我们假定,序列具有一定的自相关性(Pakes,1985),但是方向不明确。

2、国内金融业技术发展程度(BCt)。该变量表示中国电子金融、网络金融发展程度,本文采用了1980年以来国内银行发行银行卡的年度数量序列来作为变量。

3、国内金融业竞争程度(CR4t)6。该指标用1990年以来国有四大银行存款之和与中国全部存款货币银行对非金融机构负债的比率来表示。假定,该因素与被解释变量正相关。

4、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FBt)。本文用外资银行(包括中外合资银行)在华的分支行数量作为变量7。本文假定外资银行的进入数量和国内金融业开放程度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5、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程度(IPOt)。用1990年以来每年新股IPO规模和再融资之和作为变量8。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金融专利主要发生在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因此,预期该变量对金融专利发展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6、国内创新活跃度(TPt),用1990年以来每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变量(Griliches,1990)。本文假定不断增加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会正向促进金融专利的申请。

7、当期国外金融机构在华申请专利数量(FFPt)。国外金融机构申请专利的活动给国内机构带来了压力,刺激其加强专利申请的力度,我们预期该影响因素为正。

8、2000年加入WTO的虚拟变量(RPTt)。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速度加快。设置虚拟变量,作为该事件的变量,即2000年之后每年的值取1。

(二)对数序列回归模型的说明9

本文在Sun(2000,2003)、Guerrero(1997)等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和(2),如下所示:

从方程(1)的回归结果中可看出,F值显示方程整体显著,调整后达到了87.8%,(=1.84)

首先,上期国内金融业专利申请状况(DFPt-1)会对本期产生负相关影响。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专利申请的延续性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商业方法专利的认识仍然不足,在立法保护上依然很模糊。这种情况也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专利申请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第二,国内金融业竞争程度(CR4t)与专利申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国内金融业竞争程度的增加(CR4t指数降低),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业专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刺激了金融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第三,银行卡发放数量(BCt)与金融业专利数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的假设不符。可能的解释为,国内银行卡的发行数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导致大量冗余卡和未激活卡的出现,并且传统的借记卡逐渐被贷记卡等新型卡种取代。但是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文未能对二者进行区分。

第四,国内金融业开放程度(FBt)和国内金融业专利的申请数量产生正的影响,但是其p值高达0.0829,说明影响的程度较小。外资银行的进人数量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交易技术、管理理念和金融理论,促使了中国金融业加大金融专利申请的力度,以避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国外银行的进入不仅表现在机构网点的设置上,同时也体现在金融专利的申请活动上。

从方程(2)的回归结果中看出,变量FBt和CR4t对国内总体金融业专利的影响与方程一所显示的结果类似,即二者对国内总体金融业专利和国内金融机构申请的金融业专利的影响是同方向的,并且非常显著。但是国内近年来专利申请总体数量(TPt)对国内金融业专利申请的影响是负的,与我们的假定相悖。这种情况的解释可能为:国内金融业专利申请的活动近年来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而国内总体发明专利的申请是呈现线性的增长趋势,其增长速度落后于金融业专利的增长速度,因此导致了从回归结果上显示和金融业专利呈现反向关系。

(四)对回归结果中被剔除的变量的解释

从方程(1)的回归结果来看,TPt、FFPt、IPOt和RPTt等5个变量由于结果不显著而被剔除。从之前对国内外金融专利的结构比较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主要的专利发生在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因此,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程度(IPOt)的回归结果不显著,符合我们之前的分析结论。另外,从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2000年加入WTO的事件对国内金融机构申请金融业专利的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

从方程(2)的回归结果来看,我们将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华申请的金融业专利对数时间序列(TFPI)作为被解释变量,BCt、IPOt和TPt-1对国内总体金融业专利发展情况影响不明显,原因和上面一致,不再重复。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对1985-2006年我国金融业专利的申请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国金融业专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申请数量从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大幅增加。第二,申请者结构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超过金融设备制造厂商,成为最重要的申请者。第三,所申请专利主要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方面,而证券业

和保险业的申请数量增加很少。第四,从申请机构的国内外构成来看,国外申请者所申请的数量和国内所申请的数量接近,并且在发明专利的占比上远远超过内地金融机构。

通过对影响国内金融业专利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国内金融业竞争程度的提高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是推动中国1990年以来金融业专利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而需求类因素是影响金融业专利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中国金融业专利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需求类因素是促进金融专利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国内金融业开放程度,消除国内金融业垄断壁垒,通过竞争和开放扩大国内企业和居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

其次,国内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研究开发(R&D)的投入,尤其要加强对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从供给方面提高金融专利申请的能力。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制定颁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国内金融机构申请专利的创新性、非明显性和有用性近年来都有所提高,但是综合性仍然较弱。

第三,作为供给类因素,要加强对我国金融设备技术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从美国金融业专利的发展来看,各类技术公司(如Diebold、NCR、eBay和Microsoft等11)为本国金融业的发展贡献了相当大的金融专利。

第四,对于信息媒介和传播因素,需要对目前的商业方法审核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加强对商业方法专利审查的投入。目前,我国刚刚开始进行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批,而许多外资金融机构(例如花旗银行)在中国所申请的大部分专利并没有获得批准。所以,在这一方面如果能提前作出改革,可以避免许多曾经在美国出现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仅仅是对金融业专利研究的一个尝试。金融业专利不仅仅涉及到金融学和经济学,并且与计算机科学、网络知识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第一,如何用金融业专利的发展状况来评估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的金融业的创新能力;第二,金融业专利能否促进一个公司或者国家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第三,如何设计金融业专利的监管和审核体系,以保证金融业专利的质量并促进后续研究的开展;等等。

参考文献:

[1]陈丰其.加强我国银行业务创新中商业方法的保护[J].上海金融,2007;(8):32-35

[2]胡梦云.论金融创新的专利保护[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24-127

[3]江春,许立成.制度安排、金融发展与社会公平[J].金融研究,2007;(6):44-52

[4]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8;(1):26-29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R].2006

[6] Boscaljon,B.,Filbeck,G.and Smaby,T.,Information Contenl of Business Methods Patents [J],the Financial Review,2006,Vo1.41,387-404

[7]Griliches,Zvi.Patent Statistics as: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Vo1.28.1661-1707

[8]Guellec,Dominique;Bruno van Pottelsberghede la Potterie,Applications,grants and the value of patent[J],Economics Letters,2000,69,109-114

[9]Guerrero D.C.and Ser?M.A.Spatial distfibution of patents in Spain:determining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Studies,1997,31,381-390

上一篇:中国股票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制约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