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的复苏之路

时间:2022-10-29 01:15:39

危机后的复苏之路

中国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型,慢慢脱离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留下空间。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20个月了。而12个月前,由于资产价格的稳定及升值,使得危机引起的恐慌渐渐退去。尽管发达国家的复苏仍很脆弱,但发展中国家似乎已熬过风头。中国和印度的增长率正在向危机前的水平靠拢。在急剧下降后,巴西增长率也在上升。此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也开始反弹。

新兴经济体策略

这一引人注目反弹的原因众多,为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借鉴。危机爆发时,外资从发展中国家撤出,用以支撑发达国家衰退中的资产负债表。这导致信贷极度紧缩。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央行与状态相对良好的国内银行联手做出快速反应,避免了严重的信贷冻结。

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危机爆发前10年所累积的外汇储备,部分抵消资本外流带来的冲击。在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资产负债表大为加强。而估值过高的证券化资产和复杂的衍生证券,尽管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造成重大冲击,但却未对发展中国家的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多大影响。

一些经济领域的资本与负债比率相对较低,与拥有的资产和收入相比,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个体家庭――持有的债务变少了。在发达经济体中,信贷配给和由个人资产净值减少引起的消费下降是资产负债表衰弱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途径。而在发展中国家,两个因素表现得要弱些。

当然,资产价值的急剧缩水造成了持续几个月的影响。但总而言之,金融危机源于资产负债表的突然衰退,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小些。

不过,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都大幅下滑――比收入和产量的下滑幅度要大得多。2009年下半年,贸易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反弹,虽然这种反弹部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数极低,但由于资本外流导致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贬值,这使得金融危机的即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被减少。

中国是例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平稳,这使得先期人民币对几乎所有货币的汇率都升值。然而在过去的9个月中,受投资机会和高回报的驱动,国际资本流动的逐步恢复常态,这一汇率格局也被逆转了。中国很可能在短期内恢复危机前的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度。

诚然,发展中国家在出台财政刺激方案,应对外需下降的能力存在差距――通常差距很大。尽管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能在没有破坏公共财政的前提下,至少出台一些应对危机的反周期措施。

新兴经济体的恢复,以及它们做出的快速有效的对策和恢复,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是鼓舞人心的迹象,但是发达经济体的不稳定以及相对管理松弛的金融体系仍值得人们担心。重新管制以及国际各方协调、应对措施的努力将最终降低不稳定因素,但是只有这些行动完成,承受住市场考验后,市场信心才能真正恢复。在此期间,各国应采取较为保守和防御的姿态。

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能要继续保持在国内金融机构的大量投资。在新的法律和管理框架正在形成和接受市场考验时,它们将保持证券化的单一证券形式,证券化也将平稳谨慎地发展。对于那些难以估值的复合证券,发展中国家将通过政策严厉限制。

危机后抉择

由于对国外资本的明显依赖的不安全性,发展中国家将主要从国内储蓄上寻求资本投资,以此来限制它们经常账户的赤字额。同时,保留大量的资本盈余,过多进行储蓄,过少投资,也不符合战略利益。保持经常账户的平衡似乎是最有利的做法。无论如何,限制各国金融相互依赖是最审慎的战略,事态也可能如此发展。

然而,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动态和需求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支柱。这一点至今仍然适用。发达经济体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放缓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战略可能将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尽管如此,如果发展中国家改变这一战略的话,那么结果将更糟糕。

的确,在全球增长放缓的环境下,人们对保护主义抬头的担忧有理有据。在使用公共财政应对危机,实现经济继续增长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出台了保护主义措施。它们必须要在消除保护主义的问题上扮演更大的角色,这一点对那些贫穷的小型发展中国来说尤为重要。这些国家的内需无法抵消全球需求下降带来的冲击。

同时,这次经济危机还给我们上了一堂有用的课:重新把重心放在最大化地开发国内市场潜力来带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多样化上。虽然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明显重视开发国内市场,但那些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反周期的战略思想,以及在执政、教育、基建有着平稳进步的发展中国家将会走向繁荣。

虽然发达国家的增长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抑制,但它们在这次危机中学到了如何弥补损失的教训。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贸易也随着它们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长,有些发展中国家已快速回到增长轨道。

的确,中国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而离开发展轨道,相反它正在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型。在转型期内,中国经济结构会发生改变,会慢慢离开原先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这样为其他国家在这些产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作者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

上一篇:最环保的“家” 下一篇:平均超募2.13倍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