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两则 第1期

时间:2022-10-28 10:50:29

时光校园里的往事

村校隐藏在绿树掩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从山村到学校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沙石细碎,泥土气息芬芳。三三两两的孩子们游走其间,薅一把芨芨草追逐着嬉闹,藏一点馒头屑逗蚂蚁玩,惊一下路边的小麻雀,哼一曲《希望的田野上》,背一首“儿童疾走追黄蝶”,捡一把小石子投向远处。路程,不过五六里远,快乐却一直在伴随。至今回想起来,一个背着浅绿色书包,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还在那条路上徜徉,梦里也总有一条小路蜿蜒着伸向远方。

小路的尽头是学校,绕过去就逃学了。一个细铁丝筛子,一个罐头瓶子,一条清澈的小溪,一群游来游去的小金鱼,一伙狡黠的小学生,构成了儿时山村里常见的风景。只是缺少写生的画家,成不了画纸上描摹的人物群像。聊以的是,村庄里的孩子后来常常成为儿童文学书里的插图,每每捧着这样的插页,那群孩子和金鱼就欢呼着向我奔来。

请假条随手而来,老师并不担心。山村的孩子早当家,也许和大人锄地了,也许替大人放牛了,也许帮大人抹墙了。不为别的,那条小溪有着魔幻般的色彩。坐在青草岸上,清亮的溪水洗洗脚丫。帽子摘下来,扔向水中,再吹成气球状,相互抛掷。之后,一人站在溪流中,筛子支在中间,在两岸使劲跺脚,泥鳅、金鱼惊恐逃亡,却跃进筛子里,装在瓶子中。随后,跳进溪水里,肌肤被流动之水抚摸,鱼儿穿过丝丝细痒从腿间掠过,载沉载浮,透彻清凉。“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也许刘克庄儿时逃过学,不然怎么能把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描写得活灵活现。

日之夕矣,牛羊下山,飞鸟归巢,农人荷锄。随着学校的钟声响起,大模大样地沿着小路回家了。

曾把这样的故事讲给今天的学生听,小女生脸颊绯红,沉醉其中,心向往之,只可惜她们疏远竹篱茅舍、细草微风、春花秋月;小男生群情激昂,惊诧不已,徒有羡鱼情,他们也是与茂林修竹、小桥流水、细石游鱼无缘。想不到讲台上的老师有如此经历,想不到人到中年的老师有着鲜活纯真的童年,想不到如今诲人子弟的老师当年竟然还是一个顽皮的少年。

岁月不居,年华已逝,时光易老。这样的情节,现在的孩子们只有在语文阅读题中读到,只能在乡村题材的电视剧中看到。即使逃学,也不会奔向绿绿草地、清清河流。老师恐怕也不会带领他们上上山坡、追追蝴蝶,走走田埂、看看菜花,坐坐岸边、钓钓鱼虾,丢失了童年的一代,谁能帮他们找回?

领着儿子,回到乡下。村校早已撤并了,小路业已成为蚂蚁的领地,小河里的鹅卵石一遍遍怀想丝雨游鱼。教室的墙壁上刻画着放学时间的痕迹至今犹在,挂着犁铧的柳树苍老得叫人心疼,泥土筑就的围墙上野草随风摇曳,树梢上的麻雀怎么啁啾也不似读书声清脆。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随风远去,当年花儿一样的日子凋谢了。

晋时大将军桓温,北征时,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大司马抚今追昔,不能忘情,泫然流泪。南唐薄命君王李煜肉袒出城后,追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毕竟是才子,犹自多情,记忆中香艳的日子都能化成一首首词章。古人今人,大概怀旧的心理都是相通的,虽说心情各不相同。能回到村校,可回不去儿时了。

镜鉴

这是一则佛学故事。

南山寺中,僧徒众多,其中有一和尚年纪最小,资质也最差。小和尚终日苦思如何来改变自己,却不知该怎样去做,心情也愈加愁苦。

一日,小和尚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师父的禅房,向师父道出心中的疑惑。师父沉思片刻,领着他来到寺中后山的竹林。

师父缓缓地对小和尚说:“你看这些竹子和地下的蕨草,皆是为师几年前栽种。刚开始种下它们时,蕨草很快便长得葱郁茂盛,而竹子却毫无声息。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但我仍坚持浇水、施肥,决不放弃。”小和尚疑惑不解,师父又继续讲:“直到第五年,竹子才拱出一个嫩芽,弱不禁风。但只过了六个月,它便长到齐人高了。竹子用五年的时间来扎根,才有了今日的苍翠。人亦如竹,你只有心静如竹,定性扎根,方有所造化啊。”

小和尚若有所思,渐渐领悟了师父的教诲。

每每读到佛学故事,寺院的师父总是一副蔼然、谦和、睿智的面孔,总有一副慈悲、怜爱、温厚的心肠:说理,娓娓道来;语气,慢条斯理;诲人,温文尔雅;点化弟子时,堪比人师。

小和尚未开悟之前,内心困惑不安,闷闷不乐。联想到我们教室里的学生,要么学习上不入门,无可奈何,愁肠百结;要么课业繁重,焦虑不堪,忧愁不已;要么厌倦学业,烦躁之极,痛苦之至。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冲破迷障却苦于无人点拨,内心想急切表述似乎又患了失语症。期待有人指点迷津,渴盼有人辅导心理,一旦拨开迷雾,犹见风烟俱净。

再看师父怎样点化小和尚。师父知道弟子悟性差一些,但不上“政治课”,说什么是你笨呀、朽木能雕吗;也不讲“励志课”,达摩祖师面壁十年,才觉悟成道;也不讲佛祖在尼连禅河边静坐,菩提树下静思,如是十五年,方大彻大悟;而是借助于生活中有趣的、原生态的、触摸得着的事例——竹子和蕨草生长周期的对比。借物喻理,指事寓理,层层推证事理,使之持之有故,增强说服力。善用譬喻,直指人心,启迪慧根,开悟慧心。

如果学生请教我们呢?我们惯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们擅长单刀直入,就事说事,我们习于直陈其事,开宗明义。似乎委婉一些,含蓄一些,幽默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其实,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比如:春秋战国时,江乙劝诫楚王,大谈狐假虎威的故事;子张欲见鲁哀公,纵论叶公好龙的故事;孟尝君将西入秦,门客陈述木梗之患的故事;吴王欲伐荆,少孺子侃侃而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无不是凭借一则则委婉动听的寓言故事作比方,阐发事理,表明观点,或劝谏国君,或讽喻君王。

南山寺中的师父,可为人师镜鉴。

上一篇:教育的成败在于细节 下一篇:由韩国电影透视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