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与救赎

时间:2022-10-28 01:46:30

历史、叙事与救赎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悲惨的历史事件,《屠城血证》《南京1937》《栖霞寺1937》《南京浩劫》《黄石的孩子》《拉贝日记》等众多影片不断地重述着这段历史,为我们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影像文本。《南京!南京!》就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影片,它以日本士兵角川为主要叙事视角审视和反思这段历史,并通过陆剑雄、唐先生、姜老师、唐周氏、小妹、小豆子等众多小人物形象.重新书写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一、叙事视角

《南京!南京!》采取了两条叙事主线,一条主线是以角川、伊田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另一条是以陆剑雄、唐先生、姜老师、小豆子为代表的中国抵抗者。这两条叙事主线忽而融合,忽而分离,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角川和小豆子既是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又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贯穿整部影片始终,他们勾勒了整部影片的轮廓。

《南京!南京!》的创新之处就是运用了角川的叙事视角,从一个日本侵略者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惯例和叙事话语的一次破坏性重述,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重新书写。…角川的叙事视角是一个“他者”的叙事视角,是一次截然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叙事,挑战了观众的观看期待和接受习惯。传统抗战题材影片通常采取中国人的叙事视角,通过经典化、类型化的叙事策略.着力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这种叙事视角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以强烈的民族情绪遮蔽了具体而又形象的历史细节,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略者.而角川的叙事视角为我们理解和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在街头巷战之后,影片有一个以角川为叙事视角的长镜头.角川目睹了那悬挂的头颅、的身体,目睹了日本士兵有组织、有节奏地枪杀中国民众,目睹了日本士兵变成杀人机器的过程,这些场景在角川叙事视角的统照下产生了一定的叙事张力.有助于观众全面认识、反思这段历史。

角川的叙事视角还是一个反思的视角.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视角。实际上,角川的叙事视角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反思历史的位置。如陆川所言“角川的视线就是观众的视线”,时刻召唤观众填充、占据的位置。影片多次提到角川上过教会学校,接受过现代教育,这意味着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似乎可以承担起历史反思的重任,不过角川毕竟是一个日本侵略者,屠杀过中国人,观众很难接受、认同这样一个异族的视角,因为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范畴,它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眼光,角川的叙事视角不可避免地带有日本人意识形态的倾向,必然导致观众的批判与抵制。

虽然《南京!南京!》竭力以角川的叙事视角组织故事情节,统合众多人物形象,实现同一题材影片在叙事策略上的突破和创新。但与《硫磺岛的家书》相比,角川的叙事视角显得过于单薄,不足以组织整部影片的故争隋节。另外,角川的叙事视角过于抽象化,与陆剑雄、姜老师、唐先生、小豆子等人物的叙事视角不能形成“对话性关系”,没有实现多声部的共鸣与互补.严重影响了整部影片的艺术效果。

二、历史叙事

《南京!南京!》体现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原则,那就是将过去所谓的单数的大写的“历史”(History)分解为众多复数的小写的历史,把那不可再现的“历史”(History)拆解为一个个人物讲述的故事(kis―stories)。诚然,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文本的历史”去接近、理解历史,文本的历史只是作者的“想象性修辞”.只是文字、影像合成的结构,只是叙事话语拼合的产物。“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南京!南京!》就是一个我们接近、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影像文本.它将众多小人物形象还原为一个个生命个体.将那个大写的“历史”分解为小人物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觉醒、他们的反抗。正是他们叙述了这段历史,成为我们进入这段历史的入口。

通过小人物进行历史叙事是《南京!南京!》的一次艺术创新,是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重新书写。《南京!南京!》叙述了被历史遮蔽或遗忘的小人物的抵抗故事,有中国军官陆剑雄、学校教师姜淑云、公司职员唐先生、家庭主妇唐周氏、青楼女子小江、童子军小豆子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反复叙述着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并不是软弱的、屈服的、无能的形象,中国人并未放弃抵抗,正是中国人的抗争精神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青楼女子小江是《南京!南京!》塑造最成功的小人物形象,也是以往同一题材影片没有出现过的新形象。小江是第一个献身去做慰安妇的女子,那句吴侬软语“拉贝先生,我去!”打破了教堂的一片死寂,成为历史绝响,那只缓缓地举起来的纤细的手,像一只尖笔一样穿透了屏幕。书写了一个青楼女子在国破家亡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大义和博爱情怀,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小江的戏并不多,特写镜头的成功运用将小江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丰满。令人震撼。脚链是小江身份的标志性物件,是留给世界的惟一标志,角川在慰安所遇见了小江,错认她是百合子,不忍欺凌,其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就是小江的脚链,角川正是通过脚链记住了小江。脚链再次以两个特写镜头出现在角川的视野中,小江死在了慰安所.抬尸工如丢弃垃圾一般将小江的身体丢弃在板车上,角川从脚链辨认出小江的死亡。小江的刻画与《辛德勒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有异曲同工之妙,脚链和红衣分别是小江和小女孩留给整个世界的最后记忆。脚链的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南京!南京!》最令人震撼的一个细节,促使角川深刻地反思战争的残酷无情.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兽行,成功地书写了一个被践踏、被侮辱的小人物的历史。

相比之下.其他小人物在形象塑造方面显得差强人意.过于概念化、符号化,没有达到《南京!南京!》历史叙事所追求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陆剑雄的形象不同于以往抗战英雄的形象.陆剑雄率领着散兵游勇,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街头巷战.颇有一番英雄气概,而一句“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令观众很扫兴.显然陆剑雄突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叙事策略,挑战了观众的接受习惯,不过这一人物形象戏份明显不足,缺少细节的刻画与塑造,与第一男主角的身份显然不符。《南京!南京!》虽然极力塑造唐先生和姜老师的小人物形象,叙述他们觉醒、抵抗和拯救的故事,但是真正令观众震撼的情节太少,唐先生反复地抚摸唐周氏的腹部.这样的细节刻画过于繁琐,反而让人觉得乏味.姜老师除了哭诉和喊叫.缺少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不如小江形象阐释得直截了当。另外,小豆子本来是一条很好的叙事线索,如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与角川的叙事视角形成互动关系,而且可以有助于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片主题的发挥.遗憾的是影片除了把小豆子形 象寓意为民族抗争精神和民族希望外.没有深入地挖掘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反思与救赎

可能考虑到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南京!南京!》的宣传策略反复强调了抵抗的主题,突出了陆剑雄、唐先生、姜老师、小江等中国人抵抗的形象.这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看和思考.偏离了影片的情感诉求和理性思考。也造成了观众对角川这一人物形象的误读.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理解和把握。 《南京!南京!》英文片名是City of Life andDeath。这意味着每个人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每个人在死亡面前必须做出选择,角川正是在这样的生与死的拷问下坦然地结束了生命,完成了精神和灵魂的救赎。

在众多人物形象之中,角川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丰满的、也是导演赋予内涵最多的人物形象。影片一再强调角川接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这意味着导演力图将角川塑造为一个具有基督救赎精神的形象。有一场角川与姜老师在实验室对话的戏,角川看到了那条坠有十字架的项链,坦言自己在教会学校读过书。信仰基督教,希望姜老师将那条项链送给他。这场戏对姜老师和角川的形象塑造很重要,但导演没有拍出角川与众不同的感觉,也没有拍出角川与姜老师的精神契合与交流,更关键的是十字架项链是一个非常好的意象,如深入挖掘,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个意象再没出现过,令人感到几分遗憾。这场戏没有拍到位,最后姜老师要求角川开枪杀死她,让观众觉得有些突然。实际上,对角川而言,姜老师是另一个自我,是一个“他者”形象,两者关系如处理得当,我们肯定会看到一部更加优秀的《南京!南京!》。

应该说角川是日本军队中的一个“异类”或者一个“边缘人”,他时刻思考着屠杀、侵略、战争乃至生与死等问题。一方面.他参与了战争的烧杀抢掠.分享着日军胜利与喜悦,另一方面,他目睹中国人惨遭蹂躏和杀戮,生命的价值和尊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否定和摧毁,他总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挣扎,深陷痛苦与绝望的边缘。百合子对于角川而言扮演着拯救的角色,与他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摧残着百合子的肉体,使她成为日本士兵泄欲的对象。不过百合子不仅仅是一个慰安妇,更是角川的精神寄托和依靠,象征着角川对爱情的向往,寄托着角川的人生理想,不过这一切随着百合子的死亡破灭了。这一点在祭祀那场戏中得到了充分表现。祭祀是拍得比较成功的戏,我们看到一种异族文化控制着每个个体的灵魂,逐渐地丧失了人性,变成了杀人机器,在一片废墟之中整齐划一地舞蹈。角川在舞蹈中不停地挣扎着。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角川的幻觉中出现了他无法承受压在肩上的、象征国家的大鼓,最终精神完全崩溃,以自杀的方式完成了精神救赎。

从整部影片来看,角川这一人物形象还是过于简单.缺少人性思考的深度和力度,难以承担反思和救赎的重任,导演美好的愿望一再落空,这也反映了导演在故事情节的构思能力和组织能力方面显然存在缺陷,不足以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硫磺岛的家书》那样令人震撼、引人反省的惊世之作。

《南京!南京!》虽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叙事方面进行了革新,选取了特色鲜明的叙事视角,重新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但是我们也看到这部影片也存在诸多不足,编剧水平有限、叙事节奏不够紧凑、叙事逻辑不够清晰、缺少细节的刻画和描绘,这些都影响了影片主题的表达,为观众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不过,总的来说,《南京!南京!》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影片,为我们理解和反思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0

[2]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7:158.

[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王连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0.

上一篇:电影主题歌曲与演唱技巧 下一篇:好菜坞动画中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