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菜坞动画中的中国故事

时间:2022-01-25 11:48:36

好菜坞动画中的中国故事

[摘要]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的时代,美国的好莱坞动画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动画深受世界观众的喜爱。美国动画模式中的自由主义与幽默精神是其风靡世界的秘密所在。他们在动画创作中积极地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借鉴与使用,这值得我们中国动画制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动画;好莱坞;中国;传统;文化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以绘画及其他造型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影视听艺术,其发展不过百多年的时间。可是就在这百多年的时间里,动画电影的发展却精彩无限,紧紧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整个世界动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美国的好莱坞动画电影,还是加拿大电影局的艺术动画;无论是动画艺术史中的“萨格勒布学派”,还是“中国学派”:无论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日本动画,还是风格独特的俄罗斯动画,这些风格各异的动画为世界动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经典之作被我们一代又一代所珍藏。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动画片可以分为商业动画与艺术动画,很明显前者是以市场作为其创作的出发点,而后者则以纯艺术的角度来进行动画的创作。当然,真正成功的商业动画片是兼顾了其艺术价值的,否则其市场价值也不会得到较好的实现。在这里,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是世界成功商业动画电影的典范。从早期发展的迪士尼到后来的梦工厂、皮克斯,好莱坞的动画电影一次一次的被推向了高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中国的观众对好莱坞的每个动画明星了如指掌.除了早期的米老鼠、唐老鸭之外,后来的埃及王子摩西、怪物史莱克,到去年的机器人瓦力,几乎每一年好:莱坞动画片都会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动画形象,而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动画角色依然停留在孙悟空、阿凡提、黑猫警长、葫芦娃等动画形象上。我们很无奈地发现,除了以往的“经典”作品,中国现在能在国际动画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动画寥寥无几。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的世界,动画产业以其巨大的市场价值成为各国竞相关注的热点所在,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动画的发展深深地受到国际审美趣味的影响。美国式的自由精神与幽默精神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好莱坞动画并不仅仅关注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发掘,在动画创作中他们积极探索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为己所用,自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各种文化状态的解构与重建,也是好莱坞动画创作的秘密武器。与此同时,美国的好莱坞动画有一个很引人注意的特点,就是利用他国的文化传统来包装自己的动画作品,虽然其内在核心还是美国式的自由与独立,可是这种杂糅了异国情趣的文化拼盘却在世界上取得了成功。好莱坞动画最早的经典之作《白雪公主》就是取材于德国的格林童话,描写了美丽的白雪公主遭遇恶毒继母迫害的故事。可见好莱坞动画的开始就形成了改编他国童话故事的传统。当然.不管是改编自希腊神话的《大力神》,还是取材于西欧民间传说的《美女与野兽》,就其精神核心来看,当然还是隶属于西方的价值观念系统,但是从取材于阿拉伯题材的动画电影《阿拉丁》,到描绘古埃及文明以及中东地区的风域地貌的《埃及王子》,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呈现出了迥别于西方艺术风格的东方情调。

在经济发展上美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强国,其在文化输出的战略上也采取了强国所具有的积极主动的态势,美国的自由独立的价值观通过其文化产品的输出传达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好莱坞动画以其完整的工业化的制作方式确立了其在世界动画创作领域中的主体地位。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全球化的策略与运作方式,将美国的精神文化内涵潜移默化移植到每一部动画作品中。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获得更大的利益促使他们将目光投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文化对他们而言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随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影响的加深,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越来越无法抗拒,无论是中国优美的民间故事、动听的古典音乐、其数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的积淀成为国外动画制作者创作的灵感。为了拓展动画题材的视域,好莱坞的动画制作者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从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花木兰》,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动画为了解中国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虽然结果没有预期的那么热烈,可是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经过了10年的发展,到了2008年《功夫熊猫》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外动画对中国文化进一步的挖掘与借鉴,这10年的积累体现了好莱坞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认知与学习,尽管其根本的西方价值观念体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可是好莱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熟练地运用却由此可见一斑。

总体来说.好莱坞动画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与使用充分展现了制作者对东方文化解构重建的能力。所谓解构。解构主义者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一种更为合理的秩序。这种解构除了对以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进行拆建重构以外,还可以将其他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进行拆建重构。国外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以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来说,就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西方式的解构与重建。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巾帼英雄.她为了忠孝两全,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奋勇杀敌,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文艺小说到戏剧电影,这个题材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总体来说,中国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都是一个忠君爱国、孝义无双的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对人物个人个性发展的刻画。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极大挖掘价值的题材,美国的迪士尼选取了花木兰这一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于1998年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妇女道德准则与君臣准则之后,花木兰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女孩,她追求自我价值,在历险中获得了自我的认知。表面上看这个木兰是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实际上她仍然是好莱坞传统动画模式中的一类女主角的代表。其故事的叙事手法完全是美式的,虽然是个中国故事。其内核却全是西方精神或美国精神,它是中国壳+美国魂0的一种成功的美国动画模式。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使用.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成功地宣扬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这简直是又一种文化价值观的无形侵略。

随着好莱坞动画制作者对中国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在做过了周密的市场分析调查之后,2008年6月,梦工厂推出了动画大片《功夫熊猫》,此片在全球一经放映就引起轰动。这是迄今为止好莱坞第二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调和了国际流行审美趣味影院动画长片,导演斯蒂文森甚至把《功夫熊猫》称作“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故事的叙述仍然脱离不了典型的美国模式。小人物拯救大世界几乎成了好莱坞屡试不爽的电影模式。同样的,在《功夫熊猫》中,我们可以看到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大熊猫阿宝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了一个武功高强的功夫高手.最终成为拯救和平谷的大英雄。这种一开始笨 拙迟缓的小人物经过努力实现成功的传统美国故事模式,放在了中国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自然让观者眼前一亮。更加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动画片比10年前的《花木兰》融人了更多的中国精神,无论从角色的外形还是内在的精神,都体现了一种中国的审美传统的理念。特别是乌龟大师对阿宝的树下“论道”的场景让人觉得至少让人觉得他能够或者说抓住了一些中国的文化脉搏。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复杂的“有无”哲学理论的理解勉强让人觉得可以接受。但是至少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动画制作者们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当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在得到皇帝奖励之后,居然抱住了皇帝,皇帝也是一派慈祥长者的宽容姿态。在中国本土这种情景几乎是不会出现的。美国版的花木兰有着如此的举动实际上也是好莱坞动画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国际流行文化寻找契合点的一个实验,并且证明是成功了的。

不管好莱坞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使用是否得当正确.至少这两部动画片在商业上是成功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动画制作者思考的。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动画市场.中国动画如何发展牵动了我们每一个关心动画的心。昔日的中国学派的巨大声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事情,其充满中国特有的完整而统一的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如何再创作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优秀动画作品,我们应该好好思索。可是.中国的动画发展只是今天用个剪纸,明天用个皮影就能创作出令人赞赏的动画作品吗?对于本民族核心精神的表达我们真的做到充分表达了吗?中国动画的艺术魅力虽然来源于其特有的传统文化,可是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动画市场中赢得胜利,就必须找到本民族文化和国际化审美趣味的契合点,或者是运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表现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国外既然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移植再利用,那么我们自己更应该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发扬光大。很显然,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抛弃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动画作品只能成为“四不像。”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动画制作者在不断地努力着。如2006年中国拍摄的电脑三维动画《桃花源记》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题材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艺术表现手法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剪纸、皮影、水墨、工笔绘画等艺术形式,其制作方法采用了现代三维动画技术。我们在片中可以看到优美的中国山水,其舒缓流畅的叙事结构,全无日美动画激烈尖锐的叙事特点。所以这部充满了传统中国文化情趣的动画短片获得了日本的TBS动画数字作品大赛最佳动画奖。与严格意义上的商业动画长片相比,这部动画艺术短片的成功还是显得很微小,但是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利用所做的种种努力是值得我们肯定并坚持的。

事实上,中国动画创作者在改编外国剧本故事上也曾有过非常成功的例子。上海美影厂在1980年到1990年推出了一部木偶剧《大盗贼》。原作者是联邦德国儿童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总名为《大盗霍震波》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的获奖作品,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已被译成英、法、俄、日、芬兰、丹麦、瑞典、挪威、朝鲜、土耳其、西班牙等40多种语言,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话剧、木偶剧、广播剧、卡通、CD等,在许多国家上演。这部动画片给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剧中歌曲“我是个大盗贼,什么也不怕”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当然这部动画剧的成功来源于原著本身的出色,可是没有上海美影厂对原著精髓的深刻把握,改编原著很可能成为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既然有了成功的例子在先,我们如果能将这种成功经验延续下去。那么在充分借鉴利用中国现有的文化资源以后,中国的动画事业一定能再创辉煌。

上一篇:历史、叙事与救赎 下一篇:中国独立电影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