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探究

时间:2022-10-28 01:24:15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探究

【摘要】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与成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提出六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3-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高职毕业生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毕业的学生而言,因综合素质偏低,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也有上升趋势,这类群体的就业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一个“瓶颈”。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帮助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与成因分析

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是一个因学校、家庭及自身等原因毕业后没有顺利就业而组成群体,其类型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有业不就”者。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和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前者因没有经济压力,毕业后一年半载的时间里也不想找工作,为典型的“啃老簇”;后者则凭借自身条件好,就业时眼高手低,频繁跳槽。这些学生对工资要求都比较高,甚至认为非发达城市和非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去。因此,总是徘徊在就业与失业之间。

第二,“有业难就”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毕业生既要具有白领的学识,又要有蓝领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据对相关知名企业用人的标准的调查数据显示,46%的单位把综合素质排在第一位,36%的单位把团队精神排在第二位,32%的单位把专业技能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毕业生要想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而现实是,社会上已经提供了许多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对口岗位,但有少数毕业生因自身的各方面原因,如专业技能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性格内向等没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长期处在失业中。

第三,“就业难”者。这类主要是指毕业生因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而无法就业,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员。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所作的一项名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的调查”显示,有54.05%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就业歧视。近年来,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因自身性别、身高、相貌、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因素中的任何一项不符合一些用人单位要求而屡遭用人单位歧视。笔者从收集的近几年来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的单位用人条件来看,90%以上的招聘信息对身高有明确的要求,80%以上要求形象、气质、交际能力较佳,尤其是服务行业。诸多条件的限制让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产生挫折心理。

二、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建议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关注。为帮助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本文对高职院校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辅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的就业困难群体,虽然他们早已经是成年人了,但他们与社会上一般的就业困难群体相比,心理较脆弱,耐受挫折能力较差,因而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失落心理、自卑心理等。他们中有因社会经验不足、对自身的发展认识不清及就业期望值较高等原因在就业中屡遭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也有因性别、学历、长相、残疾等受歧视的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近年来,因就业受挫而出现了不少大学生自杀的案例,如河北女大学生刘某不堪就业压力留十万字日记自杀。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配足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求职择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他们确立自信心,坦然地面对就业的压力。

(二)培养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新增就业岗位为800万个左右,而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是300万左右,应当说,高职生就业还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的,但当前大学毕业生中仍然有许多人没有调整好求职择业的心态,认为只有到大公司、大企业才有发展,目标职业是国家公务员、企业储备干部等。急功近利的思想而导致这类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在就业指导中教育毕业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正确处理好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大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教育学生放眼未来,引导他们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如参加“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服务”等工作,通过服务工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生产一线和艰苦行业去”的就业新观念。以此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满意度。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各高校面对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非常大。部分高职院毕业生“无业可就”与一些行业企业“有业无人就”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还是较为突出。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解决办法一: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对在校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近年来,有些学校不注重专业市场调研,增设新专业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专业设置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供过于求的现象。还有些学校盲目扩招,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都没有相应跟上,一方面,教师超负荷上课,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由于软硬件设施跟不上,一些学校基础课只能采取大班制教学,教师不能做到针对性的辅导,实习实训基地也很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不能相结合,实际操作技能欠缺,无法胜任岗位的要求,导致毕业后的学生“有业难就”。

解决办法二: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目标职业所应具备的一些职业素养,如目标职业的专业素质、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职业资格证书、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四)搭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在当前高职院校规模不断地扩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之下,为减少学校的办学成本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高校应当多渠道的寻求合作单位的帮助,并与之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提高办学质量。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也就是学校在有一定的师资条件之下,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定向开设专业,定额招收学生的数量,理论教学部分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可以到合作单位进行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职业素质较高,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培养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供需的矛盾。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加强与本校毕业生工作的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并且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的方式从用人单位方了解到本校学生专业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听听用人单位的建议,以及时地对本校专业设置、教材使用进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清晰,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反之,用人单位也可以从学校录取到优秀的人才。

(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并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率还不到2%,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在校内营造一种创业的氛围,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创业对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意义。首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要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掌握创业相关的理念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其次,营造一个创业的氛围。学校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在管理上可以借鉴国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创新探究能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上实行完全的学分制,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完成选修学分,满足学生多兴趣的需求。在活动上,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或在学校经常举办一些创业大赛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对于比较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学校应给予场地、技术及资金的扶持,帮助他们规避创业的风险,提高创业的效益。

(六)动员广大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就业工作应当是学校全民的工作,因此,学校应当动员广大教师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去。首先,建立就业困难群体的详细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外貌特征、专业、兴趣、职业爱好、职业取向、技能证书、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联系方式、残疾类型及程度等,这些内容能有针对性的分类别的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工作提供有效线索。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并组建一支有经验、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对他们提供全程的就业咨询与服务,必要时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如保证就业指导中心及各系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数量,加大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培训;有一定的资金做后盾,让他们能及时有效地对辅导对象进行跟踪服务;保证硬件设备的先进性,确保就业工作人员能够广泛地收集就业信息,及时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并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远程面试的双向选择平台,帮助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就业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降低就业成本。

(责编 黎原)

上一篇:校企合作中职校实习生的教育管理探析 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衔接初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