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8 09:30:05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为充分发挥普通话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经过实践和研究,我们探索出了数学模式,使普通话教学从静态的语音个体单位的训练,逐步过渡到动态的整体语音单位的训练。实践证明,这个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综合素质 交流表达 普通话课 教学模式 “一二三四”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普通话的普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也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素质和修养。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时代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普通话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是其求职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为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普通话语音知识,包括声母和韵母的发音、声调、音变等,同时也兼顾朗读、说话等训练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语音的标准性,说话训练也只是一种单项自我式的线性语言实践活动,缺少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合格,但实际的语言交际却依然有词不达意、层次不清、表意不明等问题,更不必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了。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不相称的。

语言表达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语音标准外,还要有内容、有思想,语音是语言的外壳,内容和思想才是语言的内核,要使内容和思想被人接受、深入人心,还要运用修辞、逻辑等手段,可以这样说,语言表达就是一座冰山,语音只是水面上的九分之一,思想、修辞、逻辑等是水面下的十分之九,缺少了这水面下的部分,水面上的部分便会失去它存在的根基。因此,我们探究了从静态的个体语音单位的训练,逐步过渡到动态的整体语音单位的训练,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纯正的普通话语音,更要培养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开拓一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以实现提高交流表达能力的目标。

遵循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人才质量的教育方针,结合普通话教学的自身特点,经过探索,我们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个目标、两个层次、三个切入点、四个层面,简称“一二三四”教学模式。

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两个层次,根据普通话水平基础,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三个切入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本点,以语音训练为切入点,以普通话课为突破点;四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主导面,以宿舍为补充面,以校园为扩展面,以各种活动为推动面。

一个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交流表达能力是语言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包括理解能力(听、读)和表达能力(说、写)两个方面四个要点。这两面四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们侧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说”的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实现“三性”——准确性、艺术性、逻辑性;做到“三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准确性,即规范,是指语音标准,词句正确,表意明确;艺术性,即得体、生动,做到“准确”不难,但要达到“艺术性”不容易,其中“得体”是第一要求,即表达要根据对象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词、句式、语气……其次是“生动”,即要有生命力,有变化,如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的整散结合、语音的韵律和谐等;逻辑性,即思路清楚、条理清晰,它是准确性、艺术性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语言素养的隐性成分,它体现的是表达者的思维品质。

言之有物,是指表达要重视思想内容。因为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不管你说的话有多么优美、动听,大家毕竟不是把它当成音乐来听的,并不是为了陶醉于你的音质、语调、韵律,那些精彩的演讲和讲话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内容,即通过语音形式所传达出的意义信息。

言之有理,是指话语要有逻辑性。如上文所述,它是说话者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它会决定话语是否严密、是否简洁,思路是否清晰,是表达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言之有文,是指表达要注意修辞。即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以求得到最佳表达效果。

两个层次

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将其分成两个层次: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即分为二级甲等以上和二级甲等以下两个层次。分层的作用有二:一是便于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二是可以将学生编成“一帮一”学习小组,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个切入点

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本点,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全面检测学生普通话水平,督促并推动普通话教学工作;以语音训练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具备基本的语音听辨能力;以普通话课为突破点,根据学生方音和普通话标准音的对应规律,对重点、难点音进行强化训练,努力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委要求的二级甲等以上。

在规范语音的同时,训练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训练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学生上讲台面对同学讲话,这主要是训练单向表达能力。讲话的内容分三个阶段:自选话题阶段、规定话题范围阶段、规定具体话题阶段。按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的“阶梯式”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二是设置具体话题,组织小组讨论,主要是训练学生双向和多向交流表达的能力。三是设置具体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这是训练学生职业语言的表达能力。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教育专业,设置一个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语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以及因势利导的能力进行了实训。以上三种方式,起步于单向自我式的线性语言实践活动,提高于双向互动式的圆形语言实践活动,成熟于行业应用式的职业性语言实践活动。整个训练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由在静态语言环境下的表达能力训练过渡到在动态语言环境下的交际能力的训练,前者的发展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形成是前者的目标。

四个层面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面,让普通话成为课堂教学语言;以宿舍为补充面,使普通话成为生活交际语言;以校园为扩展面,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以各类活动为推动面,使普通话成为艺术语言。建立“教—学—练—赛”的训练序列,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普通话的使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普通话教学是一种通过美的声音传递人类美好情感的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训练途径。每节课安排三位学生各做三分钟的口语表达练习,让同学们在语言实践中增强语言能力。要求:速度适当、吐词清楚、说普通话、语言流利。方式: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命题。按照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内容:故事会、说见闻、说感受等,可复述、评论、讲述、介绍。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言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言素材,把语言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来学习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根本上有所提高。因此,我们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一是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是否定“以课本为中心”,不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用好教科书的同时适当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三是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实现语言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利用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展示语言能力的舞台,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普通话的无穷魅力,感受普通话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核心职业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表达、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在8种核心技能体系框架中,“交流表达”居于首位。在现实工作中,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从业人员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进行社会交流和沟通、传递自身思想和情感的质量和效率,对个人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的有声名片,更是个人生存能力的体现。我们希望通过普通话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职业岗位上具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张艳玲 秦皇岛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066311)

上一篇:认知图式理论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下一篇:从一个精彩的提问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