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

时间:2022-10-14 07:46:08

重置“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

2013年的春季,笔者承担了一门校本选修课——《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申报这样一门选修课,是因为带了小语种班的语文课,有一些深层的触动。笔者发现虽然在语文课堂上刻意地给学生强调通过语言表现自我的意识,强化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学生的表现与他们在两年后即将参加的高考前的语言面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说话有目的不明的,前言不搭后语的,讲着悲戚的故事却面带笑容的;眼睛有专盯着脚尖的,有飞速四处跑圈的;手有牵衣襟不放的,有抓耳挠腮的……千姿百态,注意不到“言与行”“心与口”“神与心”的统一,在自我表达与表现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关注高考、一味关注成绩的教育大环境,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忽视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于是,笔者心中就萌生了开设这门选修课的念头。

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语文选修课,笔者之前只是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和杂志,有一个个人的构想,并没看到国内同名的专著。

经过研读近期出版的杂志《演讲与口才》和英国彼得森著的《积极心理学》(2010年6月群言出版社,由徐红翻译),笔者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语言艺术,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极的心态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之后尝试从各个相关的语言训练中提升语言艺术,最终达到“心口如一”的完美语言表达,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统一安排在星期四下午的7、8节课,每周80分钟,共计十五次课。

笔者尝试设置了以下十五个专题:融入陌生、认同、赞美的艺术、苏比的赞美诗、换位思考、增进了解、演讲的艺术、演讲语言技巧、演讲体态语、如何讲故事、超级模仿秀、招聘中的社交礼仪、模拟招聘、规劝的艺术、结业典礼。

本文重点尝试修正“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这两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原初对这两个专题的设计也涉及到了一些学生活动,参与讨论、写作练习、口头评述等过程,但是两个专题的相关性不大,没有深刻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支撑,属于“跟着感觉走”的层次。

在学习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靳健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时,研读过“兴观群怨范式”之后,笔者心中豁然开朗。本文尝试阐述“兴观群怨范式”指导校本课程教学设计,重新设计“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这两个专题。

“兴观群怨范式”原本是在语文的诗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范式,由“通过比兴方式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的方法领会诗文的情感”“运用群体交际方法展开讨论与对话”“运用表达手段得体展示人格魅力”这四个环节组成。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范式,语文选修课也能作借鉴,笔者尝试着改进教学过程。

以“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这两个专题为例。

首先是重置这两个专题的先后顺序,再通过活动将两个专题连接起来,达到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专题“换位思考”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兴观群怨范式”中的兴,讲究运用比兴的手法创设或进入诗文的情境

为了打破陌生感,消除材料与学生实际的距离感,放弃原初以故事导入,尝试以比兴手法创设情境。

新稿设计:以“没有翅膀的天使”为喻,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母亲就是上帝派给每个孩子的天使,她们折断翅膀降临人间,时刻帮扶那柔弱的小婴儿。今天我们也要唤来天使陪伴大家。

二、观设计游戏《瘟疫来了》,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动,丰富情感体验

原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发现,导入故事中的个人立场如何导致悲剧的发生。新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4人一组,必须不少于3个班级)。

2.每人准备装满书籍的书包1个,各小组准备呼啦圈1个,红领巾1条。

3.教师考察好路线(路线既出奇又要注意安全,就在校园内,多上下楼梯,又穿插校园小径,必要时可选择经过国旗台等较有难度的地点)。

4.推选擅长计算机的同学,准备音乐班得瑞的《寂寞心事》和汉语歌曲《好人一生平安》。

5.指定同学,准备照相机、摄像机各1台。

6.按小组数,准备小组序号标签和黑色签字笔。

(二)【活动】瘟疫来了

1.角色分配:每个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成年人、孩子、盲人、天使。另外未能结成小组的同学,两位负责照相、摄像,其余同学扮演魔鬼。

2.上路前的装备:成年人背起小组中所有人的书包,一只手始终拿着呼啦圈,保护孩子的健康,中途不得由其他人分担;孩子不用动手,只需要时刻保证自己在呼啦圈内;盲人用红领巾遮住眼睛;天使在领口贴上小组序号标签。魔鬼带上黑色签字笔。

3.活动规则:这场特别的瘟疫,让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语言,每个人都不能说话,所有的交流不得通过语言进行。魔鬼监督所有人。一旦小组内有人说话,魔鬼将在小组标签上做标记,获得两个标记的小组成员自动变为魔鬼,装备可以分担,但不能获得新生。孩子一旦离开呼啦圈就一次性感染瘟疫,并传给小组成员,全组自动变为魔鬼。小组内形成互助帮扶:天使帮助盲人,成年人保护孩子。

4.瘟疫来了:伴着《寂寞心事》的音乐,所有同学按要求带上装备,小组依次出发,跟随老师经过提前考察好的路线,完成游戏。

这一活动的设计受到拓展训练的启发。2010年夏天,笔者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拓展训练营,其中有这样一个互助游戏。所有人分为两组:盲人与聋哑人,游戏中不能讲话,在黑漆漆的夜晚盲人和聋哑人结伴走两个多小时。穿行于树丛荆棘、高台浅滩、路障沟壑……之间,同伴间的交流只能是拍手、拉胳膊这样简单的方式传递信息。经过小河为了不让盲人落水,有的人直接背上同伴渡河。两个小时无声的互助,溶解了平时疏淡的关系。笔者当时心中波澜起伏,活动结束时很多人都相互拥抱。这对于成年人,情感体验都如此深刻。拥抱是那样的发自内心,又不能自已。

笔者将这个活动做了改进:首先,为了促进选这门课的各班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特意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有4个人来自3个不同的班级。这样安排,本身就是对前两个专题“认同”“融入陌生”的实践性考察,努力取得彼此认同的学生就容易找到小组,角色分配又是一个他们要协商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新建立的陌生小组里自然要尝试去“融入陌生”了。其次,为了让学生先从与父母之间的换位思考开始,加入了成年人和孩子的角色,而且游戏中孩子无忧无虑,成年人却负担重重。同样稚嫩的肩膀,只因角色的不同而承受如此大的差异,学生容易体验到情感落差。再者,加入“魔鬼”这一角色,既能方便对违规者的惩罚,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法则规则,促进他们正确理解执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人员的心理。最后,没有找到小组的同学充当“魔鬼”“摄影师”“照相师”,让课前功课做得不好的同学,也有参与的机会。这节课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体者。

在半个小时的活动中,这份落差会造成学生巨大的情感起伏,感谢,歉意,关心……种种都在其中,同类角色的相似情感体验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了铺垫,容易碰撞出“话逢知己千言少”的场面。学生自然而然能积极投入下一环节。

三、运用群体交际方法展开讨论与对话,将回到教室的学生按其不同角色重新安排座位。组织讨论——“话逢知己”,说说游戏中让自己最遗憾和最感动的事

正因为第二环节中,活动《瘟疫来了》以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心灵产生触动,这一轮的“话逢知己”,学生十分活跃:

“成年人”有言:“在路上,我一直想我的担子很重,但我一定要撑下来。”“没想到书包那么沉,幸亏我的孩子很乖,我们活下来了。”“的确是我不小心,孩子掉出去了,我们组不能参加下面的活动。看到我的同伴看别人艳羡的眼光,我道个歉吧!”“老师,那4个书包,我实在背不住了。”

“孩子”有言:“我家的成人很累的,她个子小,还是个女生。我怎么就糊里糊涂地当了孩子?刚才一点忙都没帮上啊!”“做孩子好啊,幸福,呵呵!”

“天使”有言:“我的盲人很聪明,我拍他的胳膊上面他就知道抬脚,拉一下袖子就下台阶。”“刚才,在天桥,防盗门上,我负责的盲人,头磕了,对不起,对不起……”

“盲人”有言:“他特别细致,没让我受伤!”“不是他的错,别难过。我头不痛了。”“她抱着我下的国旗台,那么高的,当然我很壮,难为我的天使了!”

“魔鬼”有言:“我们开始时有小组,被原来的魔鬼抓了,挺生气的。觉得他太死板。自己当魔鬼了,觉得岳老师盯得太紧。想想还是原则的问题。”“做魔鬼都有原则啊!”

“摄影师”“照相师”有言:“我都乐坏了,天使们过树丛为难坏了,那里有烂泥,老师的线路选得太妙了!”“后悔没找到组织,应该参加小组的!”

有一个小组的“孩子”偷偷违规,帮着同伴背了2个书包,被“魔鬼”抓到了,问及原因时,她说:“我们的书包都太重了,想分担一下。”

这时就需要及时“挽个结”,讲课堂回归“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瘟疫来了》的游戏中影射了生活中的多少个“位”置在,通过换位思考得到什么启发。

原初的设计就停留在了“这样做的意义与价值”,属于道德教化的范畴,在新的教学范式指导下,笔者下一环节将设计为三个不同的语言表达,使语文课回归语文的功能。

四、以得体的手段来展示人格魅力,笔者这样来设计三个层次的语言表达:

1.用“属+种差”的办法尝试给“换位思考”下定义。

2.为“换位思考”的价值写一段话,要有文采。

3.在生活中践行换位思考,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重新发现你身边的“天使”(你的父亲、母亲、同学、老师、朋友或自己),尝试给他或她写一首赞美诗。

这三个言语表达分难易层次,前两个当堂完成,对学生的表述及时给予反馈。最后一个可以灵活安排在课上、课后进行。这样的设计既能总结关照“换位思考”这一专题,又能为下一个专题“赞美的艺术”做好准备。

简述专题“赞美的艺术”教学环节设计

在“赞美的艺术”这一专题中,直接用学生的诗歌创作进入情境,放弃原来搜集的中日战后发展对比的材料。学生作品中有优点,及时指出。

活动一:1分钟赞美行动。

学生两人相对而坐,一个做赞美者,一个做倾听者。赞美者,不停地赞美;倾听者,一言不发,热诚倾听。

之后总结“赞美魅力”所在,“赞美的差失”所在。

原来收集的、、里根、原一平、李白、刘德华、赵本山、葛优、周星驰等人的赞美语言将作为发现赞美的要领的资料。抛出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赞美的艺术”的要领。

最后的“怨”的部分做一个诗歌写作练习和同学互相发现诗歌优点的赞美练习。

阅读《警察与赞美诗》,讨论发现乞丐苏比的优点。

每一位同学为乞丐苏比写一首《赞美诗》,诗体不限,发送到,获得基础分。

(5人为一小组,包括4个班级的同学)小组推荐最优秀,向全班同学展示,并由同学点评获得附加分(获得点评越多,得分越高;一个有价值的点评为每一位小组成员赢得5分)。

这个尝试笔者已在课堂上做过了,小组推选的优秀作品都很出色,16首小诗全部发往校报,“课堂回音”专栏全部采用。学生的评议分组做了记录。

对“兴观群怨范式”这样的大胆的运用不知是否恰当,贸然尝试,盼老师指导。

附:学生的部分创作

1.苏比赞美诗

张任姣(高一5)

你是上帝流落在人间的儿子,

麦迪逊广场的长凳是你的温床。

冬老爷派北风给你捎来信儿——

该去冬季寓所报道了。

你别出心裁

精心设计着前往寓所的理由,

你充分发扬东方文学中的阿Q精神,

道貌岸然者却总是

打乱你的如意算盘,

“善良宽容”的警察

对你的努力也视而不见。

圣洁的月光如圣洁的天使,

化作无暇

拂去你灵魂的尘埃。

愿上帝将你从

布莱克威尔岛救出。

那时,

你不会与无聊的北风对峙,

更不会在污浊的空气里呼吸。

你会做一个好苏比

烜赫一时!

2.赞歌

包旭莹(高一2)

萧瑟的秋,孤独的夜

广场的拥挤的长凳

挂着一条影

抖落不停

震落张张落叶……

纠缠不清的冬色趁着北风而访

天越发的冷,夜越发的黑

是该寻求避寒庄了

哦,那孤僻单调的岛

独自涉江

水流没过髀骨

好不易寻得一只木头

却发现腐朽不堪

望洋兴叹,惆怅不已

忽而,晚风的赞歌响起

纯净、无暇、洗涤着

这即要退却堕落的魂灵

闭眼尽情淋漓

遗忘过去,奋斗才是唯一

美好梦想召唤着号角

倏尔,醒来……

一条富丽的航船

驶向江心,那岛若隐若现

只身舱内—好心的水手救了不是昏迷的渡者,

不,不是渡者,却离岸越来越远

和煦的春,麻木的人

不曾想起

那激亢的赞歌共鸣心头

远眺,无奈的江面上

卷起一个又一个的漩涡

(岳冬萍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730000)

上一篇:浅析夏衍戏剧同曹禺戏剧的差异性 下一篇:对近三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分析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