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三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分析及2014备考建议

时间:2022-07-28 04:29:29

对近三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分析及2014备考建议

近两年江苏高考语文科目由于命题组核心成员的调整,试题较前几年有很大变化,整体难度加大,题目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对考生能力水平的考查要求明显提高,诗歌鉴赏题亦如此。但是,笔者经过对近三年高考题的认真分析,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自身特点,命题具有一定规律。遵循规律,把握趋势,科学备考,相信应对20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必能游刃有余。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尽管高考诗歌鉴赏题是“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如果能够依照上述建议科学有序地展开复习,相信2014年高考定能轻松获得你的理想高分。

(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226534 )

上一篇:重置“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 下一篇:鬼谷子思想与儒家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