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浅探

时间:2022-10-28 05:57:42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浅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过去,我与其他老师一样,喜欢出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然后讨论交流,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学完了。看上去似乎很完美,然而我内心总隐约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少了点什么。尤其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这种所谓的自主阅读越发暴露出其弊端:

其一、老师设计的问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表面上学生在自主阅读,但教师的问题像一双无形的巨手紧紧控制着学生,使学生自主阅读变得很被动,束缚了学生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其二、这种模式使自主阅读仅仅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上,学生很难真正学会阅读。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依赖,养成等人提问的习惯,而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在真正独立阅读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于是,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让学生的自主阅读真正“自主”起来,而不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第十二册有一篇课文《碧螺春》,作者通过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采摘、制作、品尝四个方面来表达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文笔细腻。如果像过去一段段按顺序进行教学,肯定达不到最佳效果。于是我打破惯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上课伊始,我开门见山:“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碧螺春》一文,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有关碧螺春的什么?”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问:“它为什么叫碧螺春?”有的说:“碧螺春的春是不是指春天?”有的说:“它的味道是怎样的?和龙井茶有什么不同?”还有的说:“碧螺春是什么样儿?”……学生阅读的兴致一下子高涨起来。“你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那就读课文、查资料吧。”我让学生分组选择最擅长的学法自主阅读,他们的学法有:表演读、点评名段、谈读后的体会、入情入境体验、查阅资料等。我则穿梭于各小组间,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随时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或学生以指导。

第二天,我们进行了自主阅读的成果展示。

“我们小组在网上查到了一些关于碧螺春茶的资料,碧螺春是一种绿茶,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吓煞人香’,因为香味独特,后来人们觉得叫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又因它原产于江苏太湖的碧螺峰,所以给它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碧螺春。”

“我们小组在读了课文描写焙茶手制作茶叶的过程时,进行了摹拟。文中是这样写的:焙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我们在模仿制作之后,发现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轻松,我们空手做这些动作,都觉得难,而焙茶手们却做得这样熟练,可见焙茶手的手艺是多么的高超,我们从心底里佩服他们。”

“文中描写品茶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在课后也找来了碧螺春茶,也进行了品尝,果然味道清香爽口,别具一格。不信,我今天带来了一些碧螺春茶叶,你们也来尝尝。”

“我来补充一下,我读了品尝碧螺春茶那一部分,我不由得想到一句诗: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我们小组想通过诵读来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采茶姑娘们采茶的动人情景……”

学生的点评有关于内容的,有关于写法的,评得头头是道;他们的体会超越了文本,联系自己、时事想开去,谈得深入;他们入境体验的内容,设身处地,令人信服。那惟妙惟肖的表演,有声有色的朗读,一次次将交流的氛围推向高潮。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令我感到欣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尊重每个学生,创设和谐氛围

马卡连柯说得好:“如果有人问我怎样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教育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如何做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首先,我们教师得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时刻不忘自己的主导作用,千万不可越俎代庖,让学生对你产生依赖的心理,一句话:教师就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剥夺学生们的思想,用自己精心准备的问题来泯灭学生的灵气,而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使是差强人意,那也是学生的劳动果实,我们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劳动。第三,对学生一定要信任。信任可以说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那种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回答产生怀疑的做法,只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让学生不自信,将学生的激情扼杀。总之,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产生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引导学生探索,选择合适学法

“阅读是学生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点。如何帮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我的做法是: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依据各人所长尝试运用学法。学法除在自读《碧螺春》时运用的,常用的还有质疑、复述、背诵等。随着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他们也会不断创造出新的学法。在一次次的自主阅读中,学生会依据自己所长优化学法,教师则依据学生“强项”能力,引导学生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学生的学法五彩纷呈:擅长朗读的读得有声有色;喜欢表演的添上兵马俑的动作神态;记忆力强的作导游词;语感强的抓住句段进行评价……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要组织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又一次提高阅读能力。最后要引导学生围绕普遍存在的疑难或错误,再次自学、讨论、总结。

三、鼓励学生自悟,说出独特感受

进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精品,其丰富的内涵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同一篇文章学生读后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同一篇文章,它的中心是多元的。教师如能“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

如《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可设计下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现很多种回答:“贝多芬遇到知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贝多芬的弹奏已经入情入境,他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这是一种默认。”“贝多芬正在酝酿新的曲子,不想打断自己的思路,顾不上回答盲姑娘的话”……又如读了《滥竽充数》一文,老师让学生说说:“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不太好。”“我觉得南郭先生是有自知之明之人,知道混不下去了,就一走了之。”“齐宣王是个糊涂的王,只图享受。”“齐王很聪明,不允许作假。”等等。老师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

当学生的独特体验被老师充分肯定之后,学生就会感到个性思想被认可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主阅读意识,挖掘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培养人文素养。

上一篇:现代汉语异形词试析 下一篇:多法促朗读 入境悟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