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28 03:12:39

【前言】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制约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 1. 高中学生普遍缺乏提问的意识 在前的教育中,高中学生就缺少敢问、敢言这种意识,为了升学提高分数,只知道拼命记忆知识,不会对其产生怀疑,更不会带着怀疑去寻根问底。我们曾经对八年级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在回答“你学习数学有什...

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高中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被动,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紧迫。本文从实践出发,立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了制约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学生数学学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28

一、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己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而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太少,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局限于解决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更有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不闻不问、沉默应对。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民族强大的需要。

二、制约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

1. 高中学生普遍缺乏提问的意识

在前的教育中,高中学生就缺少敢问、敢言这种意识,为了升学提高分数,只知道拼命记忆知识,不会对其产生怀疑,更不会带着怀疑去寻根问底。我们曾经对八年级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在回答“你学习数学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这一问题时,极大部分同学回答:“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速度”“把一些不清楚的概念知识弄清”“上课要跟上教师思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多看参考书上的解题过程,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注意归纳一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案”。几乎没有学生涉及到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类的想法。在回答“学习数学最大的困难”时,许多学生回答“解题没有思路”或“经常出现计算错误”“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等。由此可见,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

2. “教”的因素

从师塾――学堂――学校,教师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教学观念已有千年的历史;目前我国仍主要采用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学五环节,形成了较稳定的教学模式。近十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涌现出不少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教学“五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导致不少教师不想也不愿改变现状,形成“注入式”等重教轻学的局面。

三、升学的压力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倾向: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培养了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是看你的升学率,即中考高考上重点线的人数,这就迫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这个质量就是分数,教师为了学生的分数选题、讲题;学生为了自己的分数拼命解题。学生参考书堆积如“山”,以至于不少教师明知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不愿去改变现状,升学几乎是中学教学活动的中心。

综上所述,影响“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能力的结构(包括思维策略)、提出问题的习惯(由学的观念、升学压力等造成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本文将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着重从思维方法、思维策略角度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策略

1.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组织策略

(1)创设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自己甘愿做教师问题的奴仆。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教师提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一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打乱本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担心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受到挑战。二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担心会被教师和同学瞧不起,没有足够的勇气提问题。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问题的兴趣,诱发学习激情,只有学习激情调动起来,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主动地投入认知过程的各种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可经常组织“门诊式”(同桌间)、“会诊式”(小组内)等形式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份天性,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一般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后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3)创设生活实践,使学生会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科书的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运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数学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实践的数学是空洞无力的。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数学的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但对一些生活的上事情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所以创设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

(4)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爱问

对学生多鼓励赞赏,鼓励他们进步的地方,赞扬他们能够积极地提问、提问的态度和所提问题中的价值与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赏识。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因连续受到表扬后,就会爱提问题,这样才可能会提出更多有价制的问题。与此相反,如果总是失败,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可能丧失信心,一点劲头也没有了。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了超过自己所期望的水平,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时,学生就会倍受鼓舞。当然要提出比学生个人能力稍高一点的要求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任何成功总是伴随着克服一定的困难才取得的,这样会更加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高能力。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实验猜想法

我国的数学教育有注意数学严密推理和解题技巧的传统,但对学生动手体验数学有所忽视。动手体验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的亲近感。兴趣和才能是互相促进的,教师不仅要在像立体几何这样的传统题材上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更要积极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课件。

(2)归纳类比法

归纳、类比法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有力的工具之一,但是它们必须以观察为基础。观察在科学认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如达尔文所自述的那样:“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观察那些很容易被忽视的事物,我还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也可作为一种观察的科学。学生只有通过仔细的、多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蛛丝马迹”提出问题。

(3)特殊一般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运用较为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用它来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

案例:发现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在探索得知直角三角形各边与各对角的正弦值比值相等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是否也成立?教师接着提出是否有同学能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呢?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出一定的提示:我们能否把非直角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呢?学生就会思考如何才能把非直角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快有同学通过做一条边上的高线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高线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共同的直角边,从而通过转化得出结论成立,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五、成效与反思

实践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量小、形式单一,而且不具有代表性。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的增强、提问方法的掌握、训练密度的加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变得丰富和多样起来,教师可以从课堂气氛、学生问答情况、作业考试情况、访谈中明显感觉到他们提问的能力比以前提高了。问题提出能力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效果表明:它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训练思维,发展思维,感受成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升华为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桥墩高级中学 325800)

上一篇:高中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散文语言特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