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经济与社会价值并驾齐驱

时间:2022-10-27 07:25:13

公益创业:经济与社会价值并驾齐驱

自2006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奖后,全球范围就掀起了一场公益创业的热潮。目前在中国,虽然人们逐渐意识到公益创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公益可不可以用商业的手法来操作,还存在不少争议。支持者认为,通过商业化运作反哺公益才是长久之计,否则自身生存问题都未解决,又如何去造福他人?反对者认为,公益就该是公益,不应与商业扯上关系,否则就逃脱不了摇着公益的大旗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嫌疑。

而在去年12月的《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中显示,近六成的公益创业者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可“自己造血”,之前的争议不复存在。那么,公益创业有何看点?未来如何可持续发展?

名利双收的泊来概念

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过程。

公益创业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随着国内公益事业的大步前进,不少公益人士开始创新和开拓新型公益运作,很多企业和年轻人借鉴国外的公益创业模式,在中国本土进行复制。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口号的提出,已经有越来越多从温饱中走出来的人期望参与公益慈善,去实现个人、组织的社会责任,去满足在其他领域得不到的心灵慰藉。公益,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另外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急需通过公益来树立健全的人格,这不仅与社会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相吻合,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

《经济》记者近年来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热点,并发现,如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约只占2%-3%,其主要原因在于创办的小企业面临剧烈竞争,想要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十分困难。“相反,公益创业既能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公共产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业内专家程宇表示。

公益业创新模式对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程宇告诉记者,过去的社会公益慈善企业并不少,但面临模式单一、社会效益体现不明显的瓶颈问题。一方面企业本身不了解公益事务的运作,另一方面政府的基金会效率不够,资金透明度不高,两项矛盾阻碍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

然而目前企业选择投资公益创业项目,其一方面可以以身作则,辅助后起的创业者学习如何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在公益创业中结识更多新鲜的社会资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无独有偶,天津光厦慈善基金会会长武成也表示,公益创业或能破解公益组织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公益组织一味强调无偿性,导致造血功能不强,且缺乏运作经费可持续发展。但以公益创新模式的社会公益创业,通过商业运作带来一定的盈利,来维持必要的经营开支,可让公益组织或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另外,公益创新模式又为有梦想的创业者增加了一份创业可能。据记者了解,在国外,公益创业的全职就业率已经占到了社会的7%-8%,而目前中国只有0.1%。虽然占比少,但也同样显现了公益创业未来在中国可发展的空间。

“未来10年乃至20年,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公益创业家。公益创业对刚创业的企业和年轻人不仅是全新的选择,更代表公益事业新的发展前景。”滴水恩公益创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玄奇曾经公开表示。

政府扶持、人才培养有待提高

王凯是一位视障者,他创办的某科技公司致力于“让手机说话”,解决盲人无法通过触屏打电话的问题。但王凯曾向记者坦言,2015年,去除所有的日常开支,公司一年盈利还不到1万元。“面对一年数百万元的支出,怎么去盘活资金迎接明年的挑战对我来说是特别大的压力。”王凯说,“但我多支撑一年,就能够解决3-5万盲人的问题。如果我多支撑5年,说不定就能够再多解决100万盲人的同类问题。”

的确,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的公益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一是公益创业初期的正当性问题。在原有思维的影响下,公益创业发展难免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质疑,面临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危机,这种正当性困境对公益创业的发展带来了难以避免的阻碍。并且,我国部分公益创业组织微小,创业主体弱势,市场运作效率低。据《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发展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公益创业组织中,43%的项目虽然已经启动,但尚未注册法人,启动资金规模也都10万元以下。二是公益创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支持,但目前公益创业在法律方面的构架并不乐观,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公益组织设立相当严格,但却没有一部独立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公益创业的发展。

那么,“公益创业作为新生事物,能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公众、社会、政府三方的协同。”武成认为。

另外,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院中心主任汪忠曾表示,中国目前正处在公益创业的“黄金期”,既有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需求,又有充足的社会资金和创业市场,可以说前景光明。但同时,公益创业也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窘境。

的确,记者在翻看近几年关于公益创业发展的报告,也发现了此问题。例如,2010年12月,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及需求调研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公益慈善组织普遍反映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公益领域的能力、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也缺乏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机制,因而严重制约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2014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50%的公益组织的专职人员在3人以下,其中还有10%并没有专职人员……

公益创业要精准到位

毋庸置疑,最好的公益创业方式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行,创建出符合现代化商业运行规律的企业,从而将公益变为一种能自我驱动、可持续的机制。那么如何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驾齐驱

程宇认为,公益创业是时代的召唤,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者协调发展。“就像一把椅子,要所有腿同时着地才能平衡稳固,能量才能够爆发出来。”

他建议,首先民政部门和相关企业可以设立大学生公益创投基金,为优质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采用他们的公共服务产品,使得服务更有针对性和贴近性。

其次,对属于公益创业的社团和营利组织,政府相关登记部门和金融财税部门应在手续、贷款及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和鼓励。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专项公益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树立典型和品牌,吸引更多人和社会资源关注公益创业。

刘玄奇也表示,公益创业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目的是使公益事业实现持续发展。因此公益创业首先要找准社会的痛点,用优质的产品和商业战略赢得市场,形成自身“造血”的内生力量。其次,跨越行业间的界限,通过整合跨界资源,撬动更多利益相关方来进一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公益创业不能一味伸手向别人要资源、要资金,而是要靠自身创造其价值。”刘玄奇最后总结道。

上一篇:第一届中国项目科学论坛圆满落幕 下一篇:日立:从基于产品走向基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