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27 02:58:47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的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职教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由于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的特殊性,对职教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就业的形势进行多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有职业特色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有力促进职业院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低端生源 文化底蕴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73-01

一 面对低端生源,教师需要改变教育观念

1.教师塑造人格魅力,发挥模范作用

“教育”,如果说可以理解为“教书育人”的话,很多教师“教”得多,“育”得少,大多科任教师以为教育就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教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就可以了,育人则是班主任、德育教师和父母的事。殊不知,这样是很难真正实现教育学生的目标的。大部分学生是成绩不理想才来职业院校读书的,面对这样的低端生源,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就得做出改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的学生也会做出“反问”的心理,即你对我进行教育,你本人自己做得怎样,是否有资格教育我?此时,学生的大脑里马上在放映着教师平时的言行表现。所以,教师教育学生,首先要做好自己。如果教师本身是敬业的,平时认认真真备课,认认真真上课,把好每堂课的关,学生也就从教师身上学会了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爱岗敬业;如果教师自己平时上课随意接听电话、看手机,那么学生也很难在课堂不玩手机;如果教师上课都会迟到,而且也不向学生解释和道歉,那么很难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迟到打报告;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主动积极,自觉爱护班级卫生,主动清扫卫生,乐意在学生的面前做好表率,学生看在眼里,在他们遇到同类似的情境时,也就容易做出好的行为来。师者,为人表率也。教师平时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形象,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教育学生以爱入手,用爱去培养师生的感情,教育也就更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爱,它应该是深沉的,它蕴含在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中,是学生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爱。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喜欢学习成绩好、听话的乖学生,而对上课看手机、说话、睡觉或学习糟糕的学生心生厌恶。可想而知,教师抱着挑剔的爱心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很难做好教育工作的。所以,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爱“金凤凰”也要爱“丑小鸭”,不仅爱“乖乖女”也要爱“调皮男”。教师要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过失,用期待的心去陪伴学生的成长,用欣赏的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喜悦的心赞美他们的成功。这样,知识的传授借助爱的力量更加事倍功半,学生良好的性格借助爱的感染也会水到渠成。

二 重视基础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

我校有两个系,一个教务处直属的基础教育中心。学校学生的定位是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会学习的劳动者,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作为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数学、英语、政经、哲学、法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在职业学校不能缺少,这一点我校做得非常好,而且按照独立的课程来设置。这些基本教育课程,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不能只有知识、只懂技术、没有素养、素质不高的学生。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被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出现培养的学生没有好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实训场地上课时不遵守实训场地的管理规定,甚至不服从课堂管理。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全体教师的一起努力。当教师不以一个职业者具备的素养要求和教育学生时,学生很难做到以一个职业者的素养要求自己。当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事情上对同一个班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时,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和抱怨的情绪。如在机房上课时,有学生抱怨“为什么上某某老师的课就一定要穿鞋套、关机、摆凳子、打扫卫生?上某某老师的课就不用”等,最后造成事倍功半。试想一下,一个连实训器材也整理不好的学生还能胜任什么工作岗位呢?连老师的管理都不服从的学生能当好一个让老板满意的员工吗?当教师抱怨学生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人,越来越懒惰,越来越自私,综合素质越来越差时,是否想过为什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社会对全体教师的共同要求,只有每位教师都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生学会学习,更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满意的、社会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黄加兵、李枝泉等编.心理健康[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体育课中培养学生体质的研究 下一篇:中职班主任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