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激励真的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

时间:2022-10-27 02:34:22

高管激励真的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

【摘 要】 文章以深市主板2011年3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的信息披露考评等级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发现:高管现金薪酬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高管现金薪酬; 高管持股比例; 高管激励;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要素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国证券市场迄今为止已经历了20余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股票行情的涨跌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现象越演越烈,这些不和谐的音符给处于蓬勃发展期的中国证券市场以沉重打击,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如何规范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比于会计制度等存在的缺陷,公司治理结构才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深层次原因。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都产生于委托—理论、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的需要,理论基础的相互重叠使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两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高管激励这一敏感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高管激励方面的缺陷对于引发国内外财务舞弊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信息的产生离不开高层管理人员,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主观性的存在,单纯依靠会计准则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已经远远不能得到保证。根据高阶理论,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层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反映,因此对高管人员激励是否恰当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高管激励体制,那么现有的高管激励机制是否恰当?能否有效地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是现金激励还是非现金激励更能促使会计信息质量更上一层楼?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一系列的疑问都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答案。本研究试图从高管激励的角度去探析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各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一般由现金收入(薪酬形式)和非现金收入(例如:股票、股票期权)两部分组成。

现金薪酬是高管薪酬中最常见、最直接的形式,薪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管的行为方式。现金薪酬制定得越高,高管就越没有通过机会主义行为获取额外收益的动力,就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确保长期在公司任职获得稳定的回报。另外,高管现金薪酬越高,说明其个人能力越强、诚信度越高,出现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越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扭曲程度。周晖等(2010)选取我国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高管的年度报酬能诱发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

另一种是与股权相关的非现金收入。高管持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对高层管理人员的长期股权激励问题,从研究结论看,对于这一问题众多学者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看法:一是高管持股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二是高管持股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三是高管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呈现非线性的复杂关系;四是高管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无关。

Jensen和Meckling(1976)研究指出,随着持股数量的增加,由于利益的趋同,管理者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股东决策使用。Warfield等(1995)从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结构角度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研究发现,当管理人员入股或机构所占股份增加时就会降低管理人员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Gabrielsen(2002)对Warfield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以丹麦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证实了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会计盈余操纵的可能性越小。李常青(2004)和梁杰等(2004)发现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这说明增加高管持股比例有利于减少盈余管理程度。韩丹等(2007)指出,CEO持股使得股东和管理层利益趋同,高管层与股东问题弱化,公司造假的可能性减少。杜兴强、温日光(2007)也同样发现,公司高管人员平均薪酬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小。

而Fama和Jensen(1983)提出相反意见,认为过高的高管持股不仅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相反还会引起机会主义的增加,导致公司治理水平的下降,从而可能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刻意地进行会计信息造假。Morc等(1988)指出,当股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时,管理层会以牺牲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身利益,使得自愿的信息披露减少。Limpa Phayom(2002)和Sam Han(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呈负相关关系。陈国欣等(2007)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更有可能诱发舞弊行为,更有可能进行会计信息造假。

随着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还认为高管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Yeo等(2002)研究表明,管理者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成倒U型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时,管理者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成正相关关系;而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时,则呈现负相关关系。Teshima和Shuto(2005)以日本公司为对象,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的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同时存在,使得管理股权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三次非线性关系。

更有学者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并无显著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高管薪酬激励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虽然比较多,但结论并不统一。由于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标准选取的指标不同,究竟高管薪酬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能产生何种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时代。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单靠CEO或者总经理的个人能力管理公司已远远不够,更需要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在一起开展工作。因此,对整个高管的群体激励具有战略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一直是我国激励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委托—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直接导致了股东(委托人)和高管(人)之间的问题,导致了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了解决这一冲突,委托人可以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诱使人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为。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主观性的存在,高管薪酬设计不当,在面临公司或者公众利益与高管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管理层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公司盈余进行操控来使报告更加漂亮,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势必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良好的激励机制设计能有效缓解委托—冲突问题,使得高管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高管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利益趋同假说”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将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挂钩,尤其是增加高管的股权比例使得高管与股东利益趋同,将高管变为“内部人”。为了增加薪酬收益,管理者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公司,更愿意站在股东的角度处理问题,高管为了短期利益而对会计信息造假的风险也将增大,从而降低高管人员操纵会计信息的道德风险。加上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具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从而使得高管更加着眼于公司长远发展。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可以抑制高管为了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动机,从而减少了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管现金薪酬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管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参与信息披露考核的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金融行业、ST、PT以及信息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共得到395家样本公司。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变量设计

会计信息质量: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很多,为了数据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借鉴了刘立国、杜莹(2003)的研究方法,选取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的信息披露考评等级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用Quality来表示。信息披露考评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每年一次的考评,考评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及时性等六个方面,并结合上市公司当年所受奖惩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分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进行鉴定并对外公布。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对考评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将信息披露质量按照A、B、C、D分别赋予数值4、3、2、1。

高管激励:按照假设,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考察高管激励——高管现金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高管现金薪酬用高管前三名现金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来衡量(LnSalary),高管持股比例用高管持有公司股票数量除以总股数来衡量(Shares)。

控制变量:为了控制相关变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Top10)、每股收益(EPS)、公司规模(LnSize)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设计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根据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

Quality=α+β1LnSalary+β2Shares+β3Top10

+β4EPS+β5LnSize+ε (1)

模型中,Quality表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从绝对数来看,2011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等级最大值为4(优秀),最小值为1(不及格),均值为2.92,说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但整体状况均能达到良好水平。进一步分析,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为不合格的上市公司有10个,占到了样本公司的2.53%,可见还是有少数上市公司未能达到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高管现金薪酬自然对数最大值为1.6644E1(1 693万元,万科A),最小值1.0307E1(2.997万元,兴业矿业),均值1.4102E1(188.424万元),说明高管现金薪酬差异较大,并无固定支付标准。高管持股比例最小值为0(高管不持股,共184家上市公司,占到了总样本的46.57%),最大值为1.9748E-1(19.748%,苏宁环球),均值1.5161E-3(0.152%),说明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还是相对较少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均值为50.0312%,最大值高达91.03%(湖北能源),说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控制权依旧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每股收益和总资产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差异也较大,说明样本公司涵盖较为全面。具体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3是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表。从表3可以看出,高管现金薪酬、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公司规模分别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虽然负相关,但不显著。上述结果初步说明高管激励可能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更为准确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另外,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515,因此,初步估计,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即不存在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笔者利用模型(1)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考察高管现金薪酬和高管持股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先分别将两个自变量单独放入模型;然后将所有自变量放在同一模型中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

表4中第一列显示,高管现金薪酬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高管现金薪酬越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好,假设1得到验证。可见高管现金薪酬激励手段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第二列显示,高管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假设2相反,说明高管持股比例越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差。这可能是因为现阶段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平均持股比例太低(样本公司仅为0.152%),很多公司高管并没有持股现象,使得高管人员无法真正站在股东的立场上经营和管理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低的持股比例也很难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与此同时,高管任期普遍也较短,现有的股票激励制度反而促使某些高管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获得更多的报酬而进行会计信息粉饰,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第三列是将两个激励变量放在同一个回归的结果,高管激励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基本与前面回归一致。

控制变量方面,股权集中度(Top10)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基本不显著,也就是股权是否集中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进一步研究样本公司发现,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低于50%的上市公司中,会计信息披露等级为不合格的公司为7家,占到了全部不合格公司的70%,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具有正向影响。股权集中度越高,表明公司控制权也越集中,这样更有利于对公司的统一指挥。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大股东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每股收益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每股收益越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好。这是由于每股收益越高,表明公司经营业绩越好,高管的薪酬或多或少地与公司的业绩挂钩,从而也就越有利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资产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资产规模越大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好。公司规模越大,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和需求程度也就越大,监管层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力度也就越大,企业形象也就越重要。因此,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越有动力披露更多、更可靠的会计信息。

六、结论及启示

本文选择201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会计信息披露考核评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变量,实证检验了高管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总体状况良好,高管现金薪酬对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对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而这种负相关性也可能是由于高管持股比例太低造成的。可见,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加大对高管的现金薪酬激励和股票激励力度。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激励机制,对高管的激励大多由固定工资加奖金组成,激励方式也比较单一,以短期激励为主,尤其现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处于起步阶段,高管持股比例较低,这使得高管人员无法真正站在股东的立场上经营和管理公司,因此要优化高管的薪酬结构,建立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例如推广股票期权制度,将长短期激励相结合,以此来鼓励高管人员更多地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纯依靠高管薪酬的激励力度提高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支持。第一,加强高管约束机制。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革组建的,产权方面政府没有太多的干预,对高管约束力不够,这样高管很可能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高管约束与高管激励共同加强才能真正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如建立违约行为处罚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审计委员会等。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加大对高管违规的处罚力度。第二,建立有效的高管选拔机制。上市公司要使高管薪酬激励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规范高管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同时,还要对高管人员的选拔和竞争有一定的约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一般由政府或大股东委派,这样不利于公司管理者的长期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应加强高管选拔机制,国家应建立高管人才市场和高管人才库,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第三,完善上市公司高管业绩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业绩评价主要依靠财务指标,缺乏合理的评价程序,高管薪酬也通常直接与公司业绩挂钩,往往忽略高管操纵会计指标的可能性。因此,要将会计信息质量引入高管薪酬契约中,作为高管业绩评价体系的指标之一,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玉梅.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J].财政监督,2011(9):37-38.

[2] 林钟高,吴利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4(8):65-71.

[3] Hambrick,D.C. and Mason,P.A.,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4] Hambrick,D.C,Upper Echelon Theory: An Updat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334-343.

[5] 周晖,马瑞,朱久华.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0(7):48-52.

[6] Jensen and Meckling,Theory of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7] Warfield et al,Managerial ownership,accounting choices,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120: 51-91.

[8] 杜兴强,温日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7(1):122-133.

[9] Fama,Eugene F. and Michanel C. Jense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01-325.

[10] Yeo et al,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2002,29:1023-1046.

[11] N Teshima,A Shuto.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ory and Evidence[R]. 2005.

[12] 杜兴强,周泽将.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07(5):71-79.

[13] 韩葱慧,朱谊辉,胡国柳.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层特征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琼州学院学报,2008(5):106-108.

[14] 汪瑞,李纹.完善公司治理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2(16):88-89.

[15] 田丽倩.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稳健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2(23):88-89.

[16] 廖小菲,黄悠.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12):47-49.

上一篇: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探讨 下一篇:我国环境审计监督主体的协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