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12 10:58:17

浅论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希望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主动学习。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差异进行不同的评价。

关键词: 激励性评价 方式 作用

关于“激励”,《辞海》的解释为“激发使振作”;《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激发鼓励”。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希望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踊跃举手,积极发言,乐于思考,主动学习。因此,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我们一般把研究对象看做一个系统。具体地说,就是评价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使系统发挥功能。课堂教学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信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激励性评价对于这些要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导向功能主要指评价目标的导向机制。通过评价过程的不断反馈和调节,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发现教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教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不断强化和提高。因此,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和指挥的作用。

(二)激励功能主要指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教和学,激发他们的内部活力,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这是评价能否起到作用的关键。

(三)激励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产物。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激励的功能;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等。一句话,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激励性评价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天性,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正是这种内驱力,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使学生学习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处于并保持积极、活跃、协调的状态就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评价的形式

(一)书面评价。老师要评改大量作业,学生作业,有的字迹清楚,有的龙飞凤舞。特别是内初班的学生,初学汉字书写,作业量大,书写速度很快,态度不够认真。面对这种现象,我不急不躁,千方百计地从中寻找写得好的字,然后在下面画上曲线,在旁边写一个大大的“好”字,并在作业后面写上:如果你稍微认真一点,准能写得很好。每次发作业前,我都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作业认真及成绩突出的学生。不出两周,学生的书写情况有了很大改观。获得进步的同学还把作业本主动拿给其他科任老师看。我心里很清楚,学生已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口头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青少年成功体验的肯定,是刺激大脑形成兴奋中心的催化剂,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驱动力和有效手段。除了书面激励外,我还把口头激励作为一条教学原则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我常常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需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我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对没有回答出来的,我从不训斥,而是让他坐下来想一想。对于平时胆子比较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在让他们回答问题时尤其小心,生怕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我往往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特别是有陌生人来听课的时候,我总是把这样的机会留给这些学生。这类学生回答错了,时常会用一种微妙的眼神望着我,这种眼光只有我明白,我轻轻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或为他竖起大拇指,或向他点头微笑。每当这时,学生的眼睛里总会发出愉悦的光芒。

(三)设立奖项评价。除了精神鼓励外,物质奖励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常常会设立擂台赛,不需要占用额外时间,结合平时的作业评价,一个月做一次全班参与的作业展评,在看了他人的作业本之后再集体提名、投票表决选出作业书写冠亚季军并进行物质奖励,奖品常常是一些内初班学生在校园里买不到的漂亮笔袋、小挂饰之类的小物件,从而在激励进步学生的同时也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

(四)多主体参与评价。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和评价结果人性化。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多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励评价中,人格得到充分尊重,才乐于接受评价,乐于主动学习。开展评价,教师、学生和家长应多方参与,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

三、评价的方式

(一)希望式。即教师始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希望,尤其是困难生,通过老师态度的感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时遇到学生犯错误,老师满怀希望地说:“做错了不要紧,没有谁是一学就会的。”“你是个聪明的学生,这次做错了可能是偶然,下次你一定能做好。”学生虽然做错了,但能从老师的安慰中看到今后学习的希望,使学生虽错却不灰心,激起学生“争取下次一定做好”的愿望。

(二)激将式。这种带有挑战性的评价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你和某某同学一直是不分胜负,这次他能做好,而你没做好,我想你一定不甘落后,对吧”。遣将不好激将,这样做能激励学生奋进,激发学生的斗志,学生自然会相互比拼,竞争而上。

(三)夸赞式。即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的长处、优点,我用正面表扬、激励学生。“你示范错了,但你敢于当从示范,勇于接受挑战,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这样做,极好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坚信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成绩大张旗鼓地表扬,充分满足学生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四)微笑式。对学生错误不加指责,而是报以善意的微笑,让学生悄然领会自己的错误,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四、激励性评价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关注学生差异,评出学生特长。要求教师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应真诚、中肯,鼓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要新颖、独特、灵活多样,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

(二)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自我批评、自我反思,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评价过程及方法及时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及时总结优秀经验和不足,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想法,给予赞扬,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

(三)要求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激励性”评价不等于盲目的迁就、无原则的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它以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为前提,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大加赞赏的不是学生天生的禀赋或特长,而应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结果。

学生付出一分努力,教师给予一分表扬或赞许,学生付出十分努力,教师给予十分肯定;对于学生没有付出努力,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评价引导教育,告诉学生该怎样做。总而言之,教师的评价要适时,要适度,不过于夸张。

上一篇:十分钟,也能焕发生命的色彩 下一篇:机电专业双语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