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困境和对策

时间:2022-10-27 02:04:2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困境和对策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和学会方法,最终都升华为自己内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我们的教育目标才算真正实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课改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与我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方面,“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面临的困境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遭遇“评价难、对接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属于人的意识范畴,它具有内隐性、开放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因此其目标实现程度很难通过传统的纸笔测试进行定量评价,只能通过观察法、调查分析法和学生自评法等方式进行评价,这些方法操作复杂,结果也比较模糊。而我国当前教育效果的评价测定基本依赖于纸笔考试评价,其操作简单规范,结果客观且精准。这就造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结果很难与现在盛行的考试制度实现无缝对接。这种“评价难、对接难”的困境是造成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一终极目标被弱化的最主要原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素材遭遇“表达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担负着教会学生如何去生活、去认识世界的重任,理应渗透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之中。它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特定情境和内容之中,需要学生去体验或者从不同的维度去深思,不能孤立地进行说教。因此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的素材(如培养兴趣、科学态度、爱国精神)很难用文字简洁且有效地表达出来,它们通常都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教科书中,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另外,在我国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高度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师对教科书隐性素材的挖掘处理水平决定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客观存在的教师个

体的水平差异必然导致其结果参差不齐。这种教育素材“表达难”的特

性导致教科书作为“学习材料”的功能在这个方面还很欠缺,这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3.急剧的社会变化致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急剧的社会变化和不完善的社会治理制度导致很多人信念和价值观模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成为德育的“孤岛”,一些传统的德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使得德育的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比如,当教师正在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时,却发现周围人们正在讨论遇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加上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挖苦、讥讽,这些使教师的德育变得苍白无力。

4.部分教师对德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

由于部分教师对德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加上受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的不良导向,一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忽略,出现“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

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对策

1.增加教科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并妥善表达出来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它很难在教科书中恰当地表现出来,常规的说教会使学生反感,收效甚微。它们通常都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教科书中,这种隐性的特点严重地制约着德育目标的实现。如何把德育内容有效地表达出来是一个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美国地理教科书(指McGraw Hill教育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的6-8年级《科学》)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

下面呈现《地球内力》一节中的学习聚焦栏目以做进一步说明。

学习聚焦

你会学到什么

解释岩石中能量的不断积累如何导致地震。

评价挤压力、张力和剪切力是如何导致岩石沿着断层移动的。

区别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为什么这很重要

地震每年导致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年平均10000人因此死亡。

说明:学习聚焦栏目包括两个小部分:“你会学到什么”和“为什么这很重要”。“为什么这很重要”以设问的方式呈现,后面用一句简洁的话做了回答。“为什么这很重要”意指:人类为什么要学习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阅读教科书后可以自己思考得出答案,不需要教师做解释。

每一节都问这个同样的问题,它除了向学生展示了这个要理解的问题以外,还有很重要的潜在功能――价值观的培养。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灾难还是幸福,这将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人类已经从过去诸多的环境问题、战争中汲取了足够多的教训,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正确高尚的社会价值观基础上。科学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我们的行为,评价它对社会的影响,只有这样科学才能真正地造福人类。不断重现的“为什么这很重要”旨在提醒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反复的思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美国教科书中的做法,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很重要”,将能促使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时候自主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寥寥数语,既能很好地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又可以减小因评价难和教师个体差异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2.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结合,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与家庭、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正气、严惩歪风邪气,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再次,学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之中。要积极探索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在德育方面的责任机制,充分调动家长的“育人”意识。

3.教师要提高认识,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必须认真潜心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和成长环境,把握德育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4.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要加强对德育效果的考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在德育评价中的地位,改变升学档案中德育评价名存实亡的现状。

上一篇:构建高中历史情感、生活、思辨课堂 下一篇:乐教乐学的理论诠释与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