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时间:2022-10-27 12:11:57

完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不仅仅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也对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高等学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然后通过对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高等学校;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摇?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7-02

一、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在随之增加。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按期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五个部分,简称为“奖、贷、勤、补、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度大。首先,高等学校在认定贫困实际操作中,大都是根据当地民政部门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困难证明作为认定依据,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准确性也难以把握,很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其次,国家助学贷款在学生就读期间实行国家贴息,而学费减免、困难补助更是一种直接的“免费午餐”。这种只重权利忽视义务的资助使得一些非贫困大学生违背道德享受到不应属于他们的“待遇”,进而影响社会诚信。最后,资助工作人员有时会出现感性做事,造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局面,使资助目标出现偏移甚至背离。更有甚者,资助工作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任意认定贫困生,出现资助对象的错位现象,最终造成该得到资助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无需资助的学生却能够得到资助。

2.奖学金重优不重贫,助困功能有限。虽然奖学金的评选执行的是重优和重困的双重标准,但各种奖学金主要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现实生活中,优秀学生和贫困生两大群体之间只会有很小的一部分“交集”,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身心等多重负担而影响学习,很少有贫困生获得奖学金。另外,部分奖学金由于奖励数额过大,奖励面过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的国家奖学金,其奖励标准由原来每学年4000元提高到了8000元,在提高奖励标准的同时也缩小了获奖比例,获得国家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仿佛“一朝暴富”,其他贫困生则仍旧一贫如洗,在贫困生中形成了新的贫困差距。

3.存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误区。目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上,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双手来解决自己所面临贫困问题方面的教育与引导,缺乏对贫困大学生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关注,因而出现了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中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误区,并由此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比如,部分受资助贫困生不懂得感恩,甚至是造成了贫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贷款毕业生违约率居高不下就是一个证明。

4.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生,而现在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都着重于开拓校内岗位,最终因校内岗位有限,很难满足贫困生的需求。通过班级座谈会了解,大多数的贫困生希望能参与学校的勤工助学,而极少数的学生对校内的勤工助学等资助有所了解,这就说明能参与到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只是极少一部分。由于这种情况,很多贫困生不得不去校外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校外勤工助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不仅不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人身安全问题。

二、完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1.合理有效的做好贫困大学生认定。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认定工作做好了,才能把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实好。首先,高校应成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职责分明,以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其次,要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摸底调查。具体负责认定的工作人员可通过饭卡充值中心对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调研,对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听取学生干部的反映,再到普通学生中深入了解,及时对贫困生的档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引入追究制,对贫困生的认定实施有效监督。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第一个环节是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贫困证明,也是贫困认定的重要依据。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监督与约束,导致虚假证明层出不穷。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提高贫困证明的公信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

2.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提高奖学金的助困功能。奖学金与助学金相对比,在助困功能上显然较弱,如何加大奖学金力度,使奖学金的助困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目前高等学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提出设想:一是增设奖学金单项奖,增加贫困生的获奖机会。目前,高等学校设有的奖学金主要是政府性奖学金,一般受奖面在30%左右,而在受奖励群体中所占比例也较小。针对此问题,高等学校可以面向贫困大学生增设单项奖,并加大奖励力度,给贫困生带来更多的获奖机会,实现助困的功能。二是争取社会支持,设立面向贫困生的专项奖学金。社会和企业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受益者,理应承担一定的助学道义责任。更何况企业在高校中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塑造企业家的良好社会形象,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应在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动员、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并制订有关的法律政策来规范、激励它,使之健康有序的发展。

3.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压力,由此而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找科学对策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内容之一。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中,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心灵资助。同时,引导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互相支持,相互交流,健康成长。其次,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人文关怀。高校要倡导同学之间相互关爱,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同学之问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在生活上得到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得到支持,使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最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增强贫困大学生对未来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现实的职业需求,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科学职业规划,摆脱因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恐慌,增强贫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自信心。

4.发展勤工助学活动,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高等学校均应该大力发展勤工助学活动。首先,成立勤工助学办公室,建立勤工助学基金,对学生勤工助学实行统一管理。尤其要重视岗前培训,针对岗位特点认真选拔学生,对勤工助学学生分级管理,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巩固勤工助学效果。其次,多方筹措,拓宽领域。为了能更多地满足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需求,高校可以结合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压缩机制,减少临时工使用。在校内开辟出诸如宿舍楼层安全保洁员、图书馆助理员、微机房管理员等岗位。最后,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还要重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可发挥其特长,进行家教、写稿、科技服务,也可到科技企业短期打工,实现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这不但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而且也将是今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模式。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要与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相结合,勤工助学的岗位要与专业性、知识性相结合,灵活课程安排保证学生勤工助学时间。如果贫困生勤工助学任务重,可安排其延长学习年限。

三、结语

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共同的努力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必须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大学生、高校等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合力,共同健全与完善高等学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建设。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发扬传统资助体系之优势,而且还要运用社会化机制与市场化手段,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Z].财教(2007)91号.

[2]肖明月.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3]周艳芳,刘镇江.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8).

[4].关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4).

[5]任纬兵.建立和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9).

[6]杨雨田.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刍议[J].岁月(下半月),2011,(2).

上一篇:神经外科临床教学感想 下一篇: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