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论研究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时间:2022-10-27 11:51:34

加强理论研究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残联成立20周年,2008年3月19日至20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研讨暨中国残联年度研究课题结题评审会议”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大松致辞。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理事张宝林,研究室主任陈新民,原中国残联发展部主任丁启文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残联相关人员、课题组成员30余人出席研讨会。这是按照邓朴方主席在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要求,为研究总结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经验而召开的第一个理论研讨会。会上,大家感慨万千,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就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20余年的经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宝贵经验,已经形成“中国特色”

张宝林(中国残联理事):

所谓残疾人事业的“中国特色”,主要有四点。一是指导思想上,始终如一地坚持人道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下,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二是善于借鉴,见贤思齐。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好是国际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年代,不断引进先进理念,“以外促内”,非常有效。三是打破“官本位”,创新组织。如果残联是一个“管理局”之类的政府机构,早就在机构改革中被合并了。四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跟这个事业的领袖人物密不可分。

陈功(北京大学教授):

过去的20年,是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20年,是残疾人事业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缩影和代表的20年。

2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注重国情,打破禁锢,系统发展,残疾人不断得到实惠;发展模式上逐渐由个人魅力、精英推动向制度建设转变;残联精神不断得到总结和发扬,人道主义不断生动体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实践推动了国际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为展示我国人权状况的一个窗口。

程凯(中国残联副理事长):

中国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残疾人事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也必然成为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主要内容:一是确定了思想理论体系――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以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为内容。二是组建起统一的残疾人组织及其组织网络体系。这是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上的一种制度创新,而且符合中国国情。三是搭建起比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四是正在建设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仅用20年的发展历程就能做到以上四点,这方面我们是非常先进的。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特点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残疾人参与的发展原则;坚持讲实效、打基础、重服务的发展方针;坚持劳动福利型的发展模式。朴方曾说过,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比政府出资救济更有意义;坚持融入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的发展方向;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面向基层的发展道路;坚持人道主义的发展思想。

江传曾(湖北省残联办公室副主任):

20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规模,有些经验值得去总结。

从20年的时间来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主要内容包括:人道主义的旗帜;三位一体、统一的组织框架;以残疾人为本的宗旨;依法发展的发展战略;打好基础、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围绕中心、融入大局、社会化的工作方法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丁启文(原中国残联发展部主任):

残疾人事业发展靠的是四个轮子的工作路数。

四个轮子,一个是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实施,残疾人事业得以依法发展;一个是每5年由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发展规划,有了行政保证;一个是普及、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通过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发展事业;还有一个是舆论的轮子。

四个轮子运转的终端是改善残疾人的状况。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改变他们所处环境的人文状况。这个终端其实也是评判的标准,决定着残疾人事业的进退兴衰。

我们用典型事例说话,使残联的工作有一种震撼力。我们打好基础,用事实说话;重视社会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些使中国残联立足社会并成为一种新生力量。

陈新民(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

残疾人事业发展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其过程清晰可见。残疾人事业是改革的事业,脱胎于大局,应时应势而生,其发展战略、发展原则、发展步骤都体现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残联就是改革的产物,性质、定位体现了创新和务实精神,其历史性作用有目共睹。残疾人事业也是开放的事业,不拒绝外国的先进理念,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发掘、接纳社会资源,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社会的力量,成就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经验。

中国残疾人事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陈功:

工作理念的变化已在不断深入,但理论还跟不上实践的步伐。比如对残疾人的称谓,我们已经从“残废”到“残疾”,但“残疾”这个词好多国家也已经不用了,而改用“残障”等更加客观的称谓。

残疾人的需求不断变化,由单一转向多样,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内容也就面临调整。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建设中,强势政府的职能在转换,“亦官亦民”的工作模式也有个如何调整的问题。

残疾人事业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与制度支持,要把普惠与特惠结合起来,造福残疾人。

杜仲(黑龙江省肢残人协会主席):

在基层现在还没有充分注意残疾人干部在残联组织中的作用。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残疾人干部脱颖而出,已经有了相应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优秀残疾人关注残疾兄弟姐妹的命运,他们不仅经济上独立,政治地位不断提升,而且使命感也不断加强。

试想,假如妇联都是男同志,共青团都是老同志,会有多奇怪。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增加残疾人与残联的距离感。只有残联的用人机制改革了,它才会真正成为残疾人的家。

厉才茂(北京市残工委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有个统一的残联组织,利于争取资源,但如何与残疾人的原始状态相结合是个问题。残疾人代表了人的最大差异性,现在的残疾分类忽视了很多有特殊需要的人。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没有突破,仍然较少考虑特殊需要,对于残疾人的定义仍然是20年前的。

这些东西如果不能突破,就会在原地打转。我们有一些工作领域的扩张,但这种扩张是比较粗放的。领域扩张了,但基础是很不牢靠的。现在规范、标准、机制的建设也比较缺乏。

丁启文:

随着残联的声名日隆,有一种不好的风气:眼睛向上,官气滋长。残联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人民团体,残联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而不是官员。

自上而下的任命制的某些弊端,在事业开创之初,为热情所掩盖,但现在逐渐显露出来,于是四个轮子变成惯性的官本位,有时会出现居高临下,做表面文章,对民间残疾人组织态度冷漠,被有的残疾人称为“二政府”(我这里说的是旧类型的政府)。

孙树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残疾人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处于弱势。我们现在的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但难在执行。所以可靠的制度必须使人也可靠,才能执行。

理论研究上,我们现在有了一些成果,但大家都在散兵作战,应整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推进研究工作。

王爱国(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院长):

我国某些新法的颁布,使残疾人更加处于劣势,特别是随着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部分残疾人大学生在就业上被排斥在所学专业之外。

比如《医师法》实施之后,盲人从医的资格被剥夺,因为他们看不了X光片,也写不了病历,就拿不到医师职业资格。而在日本、泰国等国家,盲人行医都是合法的。盲人针灸推拿是正规高等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了却不能就业。

又如《教师法》实施之后,聋人因为过不了普通话这一关,就拿不到教师证,无法在聋校任教。

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程凯: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应当更加注意:第一,进一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论述。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研究、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第二,进一步学习朴方同志关于残疾人事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第三,进一步向实践学习,残疾人事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动实践,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藏;第四,残疾人事业是发展的事业,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与实践相比,理论建设比较滞后。朴方强调过:加强理论研究,推动事业发展。

张宝林:

8年前朴方同志就提出,残联不要成为官僚机构,不要成为泥足巨人。如果说,“半官半民”是我们的特色,那么现在能不能把“半官半民,亦官亦民”微调成“半民半官,亦民亦官”,把“民”放到前面?毕竟,我们是社会组织而不是政府部门。

丁启文:

小平同志说过:人和制度相比,制度更重要。

残联要记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话:“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从指导思想到体制机制到工作路数,成为自己,在法律范围内依照宗旨、章程设计规划自己,而不是“二政府”。

残疾人要充分参与社会,必须有平等的机会和相应的能力,残疾人事业要在这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盛大成(吉林省残联理事长):

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更重要的是研究今后如何发展,如何推进。因此我想,研究“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要注重四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找准残疾人事业的位置,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客观要求。二是着眼于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的现实状况,使事业发展更有针对性。三是着眼于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建设,这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着眼于与国际残疾人事业的对话与合作,就是把门开开,把思想解放,把人家先进的东西拿过来。

赵焕起(原吉林省残联理事长):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人道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残联的建设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残联的本质属性和历史使命,发扬“代表”功能,加强以维权为中心的能力建设;其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三要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残联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事业管理和服务能力。

葛忠明(山东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定义功能,首先要定义特定关系。中国残联发展于社会转型期,跟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很重要。在以后的发展中要给残联定位。公民社会是一种趋势,公民社会的特色是大社会、小政府。残联作为事业团体,官的色彩可能会弱化,甚至可能会退出某些领域。但在哪些方面可以进呢?我想,残联功能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残联政治上的地位也会提高,以保证弱势群体的声音得到有效传达。

刘志敏(山东滨州医学院特教学院院长):

滨州医学院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实验和取得的成绩成为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窗口。教育照亮生命,知识改变命运,滨医残疾人大学生通过教育创造美好生活的事实生动地说明,彻底改变残疾人命运还要从教育做起。

陈新民:

回顾20年的发展,有几点体会:

一要坚定。如政府的主导作用,这是共识。政府出钱、出政策发展残疾人事业。又如中国残联的独特作用,它在政府和残疾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重要的是发挥三种职能,做了许多造福残疾人的大事好事。回顾残疾人事业发展,可以肯定地讲,有没有残联是大不一样的。再比如社会化的工作方法。对这些,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尽管不是十全十美,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大路子是对的。

二要清醒。有些东西可能已经不适合事业发展,不适应残疾人的要求。体制上、机制上、思路上可能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要与时俱进。根据2007年度残疾人状况监测,2006年我国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为46.45%,而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9.78%。以这样的基础,要在2020年使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难度很大,任重道远。所以要有忧患意识,要看到平均数后面的发展不均衡。我们现在已经做的,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差距还很大,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不少,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

三要创新。创新就要解放思想,既要继承发扬好的传统,也要反思扬弃过去不合适的东西,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一些勇气。

上一篇: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主要数据报告 下一篇:我们活跃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