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误区

时间:2022-10-27 11:32:53

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误区

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有了创新的味道。课堂上,歌声变多了,掌声变多了,多媒体运用广泛了,轰轰烈烈的课改之歌在教学中唱响。一直被人认为沉睡的课堂,开始有了生机。孩子们在笑声中汲取着知识。

可是,课堂的味道也发生了改变,成了泛娱乐化的课堂。一部分老师认为课改就要有个视频,有段歌声。于是,公开课上,少了多媒体的参与,就变成了大家眼中的不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少了音频视频的链接,似乎就少了艺术的美;课堂上,能套得上课本剧表演的,就设计成了表演。比如《黔之驴》《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等课文的教学就成了话剧表演的课堂,比如《凡尔赛宫》《黄鹤楼》等课文教学就成了导游表演。总之,在课改需要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却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我认为,创新的课堂不等于泛娱乐化的课堂。语文教学还是需要从“语”从“文”,还是需要静静地阅读,需要独立的思考。

我试以以下课文设计为例来谈一谈:

一.课本剧表演的泛滥成灾

课改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花样百出。为了演好一堂公开课,我们的老师可谓绞尽脑汁,搜尽枯肠,最后终于拟定了一些创新的教学设计,比如以演代读的表演性的教学设计。但是上课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教学设计为例:

活动一、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活动二、再读课文,选择课文自己感兴趣的两处,试着对人物表情、动作、语言或者心理等方面进行表演设计,写出表演方案,并在文中找到依据。(微剧本创作)

活动三、小组合作表演。

活动四、谈谈我的收获――

这样,整堂语文课就在表演中开始,表演中结束了。课堂很热闹,笑声不断,加上表演技艺不是很高超,惹起了更多人的起哄似的嘲笑。孩子很可怜地被表演着,听课的老师也看热闹似的观摩了一节课。这样的课堂,看似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却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没有真正揣摩到泰格特的《窗》中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没有让学生在静静地阅读中感悟人性的真善美,没有让学生深刻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的魅力。仅仅是将语文教学内容改编成了剧本而已。事后还了解到,孩子们为了这样一堂公开课,花了很多的时间排练,花了很多钱购买道具等等。可见,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夸大了学习的快乐,用笑声代替了深沉的思考,却完全丢失了语文的根本。语文,还是需要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书的。很多作家的写作源于自己阅读的积累,而不是表演技巧的堆砌。动态的课堂固然需要,但是静态的课堂才是语文课的本真。求实、求真,也应该是语文课堂的追求。

二.多媒体成为课堂的第三者

课改,在某些地方就成了“改课”。课改,本是一项大的工程,需要从思想认识上,从课程规划上,甚至从课的设计上都需要改革。可是,更多的学校所抓的就是“改课”了。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使得多媒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语文课,每当一段优美的朗读响起,总令人心旷神怡;每当一段好的视频出现,总给人一份震撼。好的图片,好的板书设计都可以用课件呈现。但是,我却也发现,多媒体一定程度上帮了老师的忙,却也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绊脚石。似乎,没有了多媒体的参与,课堂就不再完美。于是,公开课上,更多的看到的是多媒体的无限制的插足,课堂有了音乐美,却少了语文味。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教学设计为例:

活动一、观看松鼠的图片,了解松鼠外形特征。

活动二、观看一段影片,了解松鼠的内在习性。对照课文,写一段解说词。

活动三、观看视频(珍稀动物的渐渐离去),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这是一堂以多媒体图片、影片为主的课堂教学。本课是一篇说明文,教者通过影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内在习性,让读者深刻的了解了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但是听课以后,我更深的感受却是觉得这是一堂视频解说课堂,其实与语文没有多大关系。学生了解的是松鼠,却不是如何介绍一个可爱的动物。接受的仅仅是视觉上的认知,却没有从语言文字上认真把握。语文课,还是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的。本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还是应该掌握的。这样的课堂创新,完全用视觉冲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大段大段的视频占据了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眼花缭乱,我打心眼里是不认可的。更多的是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了,多媒体成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插足者,这样的创新,我认为极为不妥。

三.师生的多才多艺成为语文教学的绊脚石

因为课改,很多地方都要求试行每周一次研究课。比起以往,我们听的课多了。听了很多课后,忽然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表演。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多才多艺,于是似乎语文课都需要一段多才多艺的表演。有的是一段歌声,有的是一段相声,有的是一段配乐朗诵,有的是现场秀书法,还有的竟然是当场舞蹈。师生的多才多艺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是自己却无法模仿。因为,不同的人的表演天赋是不一样的,于是,各自叹息,说:“表演得太好了。”也有的听完课回去就责怪本班的学生怎么不会表演,看人家表演得多上档次。

难道,语文课一定要来一段表演吗?

我觉得,创新固然是语文课改的必须,但是未必所有的课堂都需要表演式的创新。朴实的本真的语文课堂未必不是好的课堂。

以刚刚听到的一堂公开课为例: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某老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活动一、听歌曲《沁园春・雪》,在歌声中感悟诗情。

活动二、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活动三、小组唱读课文,感悟作品深情。

活动四、改歌词,再来唱一唱,感悟《沁园春・雪》的旋律美。

听完本课,我被老师动情的歌声感动,也被同学的表演所折服。可是,我总觉得这毕竟是一首很好的诗歌。诗歌教学离不开反复的品读,反复的感悟。尤其是《沁园春・雪》也可算是经典了,对待这样的经典佳作,没有深层地品味语言的美,没有创设情境让读者感悟诗人的情感,能算是好的课堂吗?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难道,读书,就那么难吗?要求孩子读经典、诵经典就那么难吗?

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语文姓“语”,不要丢了语言。虽然,歌曲与诗歌是密切相关的,诗本就是歌,但是未必诗歌都一定要唱着教学。

课改以来,创新是大家心中的结。每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首先都是想到创新二字,但是却也是新得离谱了。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需要和各个学科衔接起来,关爱动物的篇章就会和生物相联系,诗歌单元就要和歌曲相衔接,说明文单元就要和导游联系,涉及到可以表演的理解就是表演。记得一位老师在设计《黔之驴》一课的时候,就简单的设计了一堂话剧表演,大家是在虚伪繁华的笑声中听完一堂课的,却不知道内在的涵义。一位老师在设计《钱学森》一课的时候就设计成了一堂颁奖典礼。看似热闹,掌声不断,却没有真正的品读语文的魅力。

有人曾经说,语文需要返璞归真,语文还是需要听说读写训练,还是需要静静的期待,需要静静地思考。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语文需要创新,但是不需要乱创新、泛娱乐化的创新,不要让语文课堂少了语文味。

作为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曹继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

上一篇: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两次跨越 下一篇:高职化学实验作用及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