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文化视域下的河童研究

时间:2022-10-27 11:32:38

日本水文化视域下的河童研究

摘要: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超能力信仰,长期生活在水环境中的日本人在不断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生了众多有关水神水怪的传说,这些传说构成了独具岛国风情的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水神水怪中,由于河童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现实生活的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心理,因而在岛国南北老幼皆知。故本文试从水文化的视域对河童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更加深刻了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

关键词:日本水文化 河童研究 自然崇拜 超能力信仰 民族心理

引 言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被称作“水明之地”的岛国。的海洋加之内陆众多的河川和湖泊使日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的国度。在日本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本人对水文化的思考有力推动了日本文明的进步。在日本水文化诸多水神水怪中,有关河童的故事最多、流传最广,可以说是日本水文化诸多水神水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本论文试在日本水文化的视域下对河童进行研究。

一、 日本的水文化

文化是人类通过用双手作用于自然创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生活样式的总体。日本水文化,顾名思义是在岛国日本与水相关的文化,即水和日本关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实质是日本人对日本水事活动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社会意识,即以水为载体的日本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日本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日本的水文化既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双重意义的独特性。

两千多年来,日本人在内外双重的水环境中生活,与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在水一方的日本人来说,有水才有家,水成为日本人内心难以割舍的重要的物质源泉和独特的精神信仰。可以说,亘古至今,水以独特的方式涵养滋润着日本。水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生存环境,满足了日本人的衣食、住居、交通等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语言、审美、信仰等思维方式,成为日本人精神营养的供给源。

二、河童起源的根由

依据各地方言的不同,河童的称谓也不同:东北一带叫「めどち、「めんつち,西日本叫「がたろ,中国、四国一带称其为「かわこ、「えんこう,九州人则叫「がらっぱ。其共通点是:这些传说普遍认为河童是“居住在河川里的孩子”,所以将其命名为“河童”(「かっぱ)。河童原本是水中的精灵,被当作河神受到日本民众的膜拜,也有说法认为河童是水神的使者,由水神降下的霜幻化而成。

首先,日本岛土狭长,多为山地,海洋性湿润气候带来的丰沛降水使南北各地河流、湖泊众多,这为传说中河童的诞生营造了恰如其分的生存环境。根据日本民俗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资料,河童传说分布极广,包括日本的东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关西地方、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北九州地方等地。

其次,由于日本独特的岛国环境,台风、暴雨、洪涝等因为水而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日本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却又无法解释和战胜自然的超能力,于是便想象出了诸多水神水怪来祈祷自然的风调雨顺,以求给他们带来稻作的丰收和生活的安定。较之于海洋,河川、湖泊与古代日本人的生活更为密切,于是人们便想象出河童并让其居住在河川里。

再次,江户时期日本各地大修水利,在农村兴修水利设施主要用于农田灌溉的同时,在城市则大挖运河便利交通运输。在运河发达的城市,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运河经过,所以儿童落水死亡事故大幅增加。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河童的传说更加盛行。

三、河童的外貌特征和习性特征

传说中的河童面似猿猴,身高大约60公分至1公尺高,体重只有45公斤左右,属于瘦体型,看上去极像四五岁的小孩。它既有陆生动物的特征,又有水生动物的特征。据说河童身上长满鳞片,加上皮肤表面附著有溜滑的透明黏液,故其全身上下非常粘滑。它背上驮着龟背一样的甲壳,手脚可以缩进龟壳中。河童手脚特别修长,但仅有四根指头,而且手脚趾间有蹼。据说河童身上有黏液,故其不容易捕捉。此外,它有三个,被杀死的时候会放出臭屁,从而获得脱离水面的推力。因此日本人在形容一挥而就、易如反掌的事情时会说「河童の屁。分布在日本各地的河童在外观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些许差异,但其共同特征则是:河童披头散发,头顶有一块随年龄增长会越来越硬的椭圆型凹陷,外观如碟子一般。无论河童在水中还是在陆地上,只要它头顶碟子里面盛满水或里面的水不干涸,则力大无穷能与人或马角力。

传说中的河童作为两栖类怪物,喜欢住在靠近河边的潮湿的洞穴中。它既能像陆生动物一样在岸上直立行走,又能在水中过水生动物一样的生活。由于河童手相当擅于游泳,所以日本人用「河童に水泳を教える来形容班门弄斧的人,用「河童の川流れ指淹死会水的。传说中的河童比较危险,它们有时会突然袭击到水边喝水的马以及在河边玩耍的小孩,然后杀死它们并吃空其内脏。虽然河童喜欢恶作剧,经常会愚弄日本人,但也会帮助他们做些好事。

四、河童形象的变迁

从各种版本的有关河童的传说来看,河童在古代日本的诸多地方起初多被当作水神为人所接受。随着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等到人们不再信奉水神的时候,河童则逐渐演变成调皮捣蛋却又不失天真可爱的顽童形象般的精灵。

它既不是威严震天只做善事的水神,也不是恶毒心肠无恶不做的水怪。虽说它具有水神水怪一般的超能力,但日本人只要略施小计就可以战胜并制服它。日本人畏神的同时又敬神,在有求于河童的同时又渴望战胜河童或拥有和它一样的超能力。这说明他们不愿意完全为河童的意志所左右,希望能够实现人神平等和睦相处的强烈愿望。

在感情上,日本人对于河童的喜爱越来越多于恐惧。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河童中,河童已不再是恐怖可怕的水怪形象,反过来成为一个幽默风趣、思想澄澈的使者角色,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乌托邦世界。当今的河童形象还在继续发展,伴随着日本城市化和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冷漠,「河童のクゥと夏休み等作品中的河童形象体现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自我不确定感产生的对人生无常的焦虑和担忧。同时,这也体现了日本人试图寻求人水和谐、建立新的人水关系以求实现人与自然动态平衡发展的强烈愿望。

结 语

在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由于无法战胜由水产生的灾害,日本人惧怕水的力量,将水定义为超能力。同时,他们又深知自然的风调雨顺以及河渠灌溉等水事活动对稻作生产的重大影响,所以日本人在惧怕水的同时又亲近水。正是日本人对水的这种异乎寻常的“敬畏”,日本产生了河童等诸多有关水神水怪的传说。也正是这些传说的流传承袭,为日本水文化平添了不尽的神秘色彩,这或许就是日本水文化持续发展的根由和动力。

通过对日本水文化视域下的河童进行研究,在推进有关河童的研究的同时,笔者开拓了从日本水文化的的特殊性的角度审视日本的全新视野,明确了水在日本的文化作用及其社会影响。本文若能抛砖引玉引导读者从水和日本的关联的角度着力研究日本,进而对日本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文化思考,笔者则甚感欣慰。(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景深.《民间故事研究》[M].复旦书局.1982

[2]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宗新.《简述水文化的界定》[J].《北京水利》.2002(3)

[4] 罗宏,杜小安.《有关日本河童故事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上一篇:变性人民法问题初探 下一篇:浅析我国老年人犯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