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10-27 11:07: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摘 要】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探索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与分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的融合与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反对教条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嬗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路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几位哲学家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汇通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秋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从传播理论到运用理论、进行中国革命实践并产生新的理论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程。从李达、瞿秋白、艾思奇到,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历了一个由传播理论到运用创新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历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李达 瞿秋白 艾思奇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06-0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创新,也就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和传播的过程。本文通过、李达、瞿秋白、艾思奇和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传播到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和探讨,这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轨迹。

一 ――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前就传入了中国,但其传播较为缓慢,影响也很小。曾这样说过“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①而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说:“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孙中山鼓励革命青年朱执信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文中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且进行逐句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做了解释。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是在十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认为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也就是《庶民的胜利》中提到的:“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②这些言论无疑激励了广大有志青年。在1919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详细、全面、完整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初步系统地介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 李达――准确、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人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党组织的过程中,发生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三次理论论战。、李达、李汉俊“三李”在这场论争中,运用初步掌握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奋起反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阐述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前途,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李达在1926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1935年李达正式发表专著《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曾经称他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全党干部都要学习此书,称赞李达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社会学大纲》可以说全书忠实于马列原著,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马列主义著作中的科学理论进行组织整理,使之条理化并进行了系统而准确的论述。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晰,从哲学的高度上反对了“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是一部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社会学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理解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前所未有的阐发,克服了当时在中国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的缺陷,全面地介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理论的完整性还是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方面,都是超越前人的。这本书不仅得到了的好评,也得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认可。

三 瞿秋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

中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是瞿秋白,可以说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虽然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偏颇,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仍然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论的观点,以当时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理论成就。他的文章《多余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革命者的另一面,加深了人们对瞿秋白的理解。他个人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苏俄模式分为四部分进行传播。这四个部分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开创了从苏俄传播途径的同时也较之前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瞿秋白最先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中的不足,对唯物辩证法初步进行了较系统地宣传介绍,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人,他将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介绍和宣传。一方面,他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唯物史观的理论要素,内容涉及社会发展的原因论和目的论、有定论和无定论、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社会历史的辩证法问题,社会形态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的“过渡形式及复合形式”问题;此外,他还谈到劳动的作用、生产力的三种构成因素、阶级斗争理论等。另一方面,他在中国首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最早提出了“互辩律的唯物论”这一重要概念,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宣传和研究作了一次极大的扩展。此外,他首次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在传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同时,还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宇宙观与社会历史观统一起来,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一切社会历史现象。

四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艾思奇作为我党党内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哲学家。他写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蔡尚思曾题词称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20世纪30年代他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一批文章,后来更名为《大众哲学》。《大众哲学》在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作用与效果,因为它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反映了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民族救亡图存的问题。大量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正是读了它,才看到了光明。

《大众哲学》并没有什么深奥的真理,所讲的都是一些平凡的真理,但因为它针对性地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第一章中,为了回答什么是哲学,他列举了人们对失业问题所发的四种感想,指出每一种感想里都潜伏着一种哲学观念:厌世主义、宿命论和唯物论的哲学观念等等,从而引申出哲学就是人们的“根本思想”,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认识与态度。这是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却不失深刻。其次是哲学的现实化,他认为哲学的大众化是为了哲学的现实化服务。指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事实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大众哲学》发表后,他又发表了《思想方法论》《新哲学论集》等书,在这些著作与译著中,艾思奇忠实于马列主义哲学原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既通俗易懂,又不时的有自己的新见解。艾思奇最先使用了“中国化”三个字,曾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的号召。

五 《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是伟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条件进行了具体、详尽地分析,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在1937年7月写了《实践论》,文章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针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与“行”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可以说将知与行的关系做了详尽的解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引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更加方便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更加坚定了中国人走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同志是第一位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作了如此完备阐述的思想家。

在发表《实践论》以后,接着发表了《矛盾论》。《矛盾论》吸收了辩证法研究的积极成果和中国哲学史上辩证法的精华,成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发展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对立统一学说的丰富内容,成功地完成了列宁所提出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总之,的《矛盾论》抓住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通过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内容的深入论述,对列宁所指出的对立统一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创造了一种事物矛盾法则,是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是人类认识史伟大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化的唯物辩证法。它与《实践论》一起标志着哲学思想的成熟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形成。《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它的理论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

注 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②胡继明.蜡丸难寄惜雄文――二十世纪前二十年政论散文略论[D].苏州大学,200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文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艾思奇全书(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选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丁祯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初探――哲学的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研究 下一篇:诗歌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