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时间:2022-10-27 03:51:21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促成学生内在建构活动的发生与完成。这个目的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的。

课程一词最早从拉丁语延伸出来,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动词形式意为“奔跑”,因此,开发课程就像为学生开辟能够奔跑的跑道。为了弥补传统中小学课程结构相对统一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校通过发挥“四力”来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教育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一、发挥顶层课程的设计力

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因此,在顶层设计课程时,应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1.基于学情考虑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课程对人生发展有用,什么课程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为校本课程的设置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筛选课程资源,形成课程开发模块。

2.基于校情考虑

课程设计应基于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了解教师的特长与爱好,发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需要引进社会资源时,应考虑经费是否充足、教学时间是否冲突、学生能否适应外聘师资等因素。

3.基于办学理念考虑

课程顶层设计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融合。我校基于“以生为本、德学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厚德笃学”校训,开设了“生涯课程”“厚德课程”“笃学课程”三大类校本课程。

生涯课程以社团课程为抓手,根据校情、教情,每周三、五下午各两节课,开设符合学生学情和个性的选择性自主课程,如创客、网球、书法、足球、铜管乐队、风筝、健美操、田径、声乐、趣味实验、车模、乒乓、羽毛球、剑桥英语、青青蔺草文学社、国学等52种校本社团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厚德课程以“年段分层德育和道德、生命、法纪、心理素质”四类教育为纵线,以“班队课、德育主题活动、校园四节、阿拉讲坛、义工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横线,立体式全方位地全面构建育人新模式。

在纵线厚德课程中,七年级德育以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为工作重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八年级德育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九年级注重对学生的理想前途、责任意识、法纪法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横线厚德课程中,开设“校园四节”(读书节、创客节、体育节、艺术节)课程、入离校课程、家长学生义工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等,开展养成、礼仪、法制、生命、感恩、科普等德育主题活动,开展以专家、教师、家长、学生为资源的“阿拉讲坛”,开展“春游、环保”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行为礼仪三字经”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笃学课程以“学科成绩、学科竞赛、学科拓展”为抓手,根据教学发展及学生学情需要,在继续夯实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各学科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竞赛活动,如投篮比赛、电子报比武、校园歌星比赛、图画展示、实验操作比赛、软硬笔书法比赛等,搭建学生、班级个性展示平台,促进学生生涯成长中个性的发展。

4.基于学校特色考虑

我校在创客、网球、书法、足球、铜管乐队、风筝、健美操、田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为使这些特色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在设计上采用了校级课程AB法。把特色项目定为校A级课程并开发了教材,并给予师资、经费、课时、活动、比赛等保证。例如,创客特色专门成立了创客教研组,有专门的办公室、陈列室、活动室,每年有创客活动节;足球方面,每周安排一节体育课教学足球,并对全体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编写了《我爱踢足球》校本教材,每学期进行班间、校间联赛,并开展足球文化节活动。学生在开学初申报课程,第一轮优先申报校A级课程,未能选上A级课程的学生再申报B级校本课程。这样,就为发展学校特色与提升学生个性特长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二、发挥课程师资的开发力

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要持续推进,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力。

1.开展讲座交流

我校邀请特级教师张全民老师作《在路上――我们的课改教学叙事》讲座,邀请卢彩晨博士讲座《谈谈课程改革》,邀请市名师、教研员沈建军老师讲授《用爱拓展生命需要》的课程,邀请湖南师范大学陈成文教授讲座《从中学生学习压力看中学教育改革》。同时,学校两周一次开展以“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教师论坛,校长亲自讲座《追寻有生命的课程,提升有质量的成绩》,努力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力。

2.加强书籍阅读

学校为全体课程教师每人订购一本相关报刊,加强理论提升;开展教师“好书共赏”读书活动,利用教研组活动集体研读日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等,撰写阅读体会、读后感并汇编成书――《课程,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

3.成立开发小组

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我校语文教师利用《老王》一文,从杨绛对待老王的态度看今天社会的平民意识,到各行各业“平民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又到历史上关于平民的作用,再到一节主题班会课“平凡的生命,美丽的品质――善良与忠厚”,最后是学生读后感展示活动,从而课内外对接,使课程内容开发更充实,并具有拓展性。另外,教师与专家合作,一起编写教材,在“实践一评估一开发”的过程中,对自己遇到的教学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在专家指导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三、发挥课程资源的利用力

2001年6月,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的资源利用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于现有条件,利用校本教材、体艺馆、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植物同等场地,努力开发出实验、阅读、种植等相关课程;利用教师琴棋书画等特长,开设书法、素描、象棋等课程。

二是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充分开发与王升大博物馆、黄古林蔺草厂等相关的校外课程。

三是通过学生背后的家长资源,开发出国学、医学、法学、企业发展史等课程。

四是调动校领导的社会人脉,与宁波市书协、音乐协会、风筝协会、新东方培训机构等,开发出书法、铜管乐队、风筝、剑桥英语等课程。

五是摸底对口四所小学的课程资源,借助小学师资及升学至本校的特长生资源,形成中小学课程资源一体化态势。

四、发挥学生评价的建构力

课程的受益者是学生,学校通过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保证课程的实施与实效。

1.强调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学校建立了“古林镇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课程对接,以“生涯课程”“厚德课程”“笃学课程”三大课程为抓手,对学校工作进行全方位整合。该评价体系以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宗旨,以人本教育为目标,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评价内容,促进“人”的发展。

学校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初中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育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在《古林中学学生成长手册》中,学生评价有“厚德”“笃学”“生涯”三方面内容,满分100分,每学期量化一次。“厚德分”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和德育活动;“笃学分”以学期成绩为依据进行量化;“生涯分”包括各级各类学科比赛和社团参加情况。学校专门成立由政教处负责的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总体决策与监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其评价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古中人”“阳光学子”的参考标准。

2.强调评价体系过程化

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要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并施以管理,以评价结果激励学生。如数学评价关注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科学评价关注学生实验操作水平,艺术课程侧重学生的表现力、参加次数及作品展示,体育课程关注学生技能的掌握与比赛成绩。

3.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种自省、自查的行为,也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评价时,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是一个发现自我、对自我再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源。

二是创造同学互评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带动、相互激励,取长补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三是积极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使家长和教师都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达到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四是教师评价。学校根据课程目标确立评价准则,注重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定期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评价涉及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师的教学业绩与学生的学业成效等方面,既把评价作为进行课程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途径,又将评价作为及时的反馈,真正发挥评价的质量监控和激励导向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运用好这“四力”,就能通过课程开启学生的潜能和内在动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品质和生命的质量。

上一篇:创造让人智慧的教育 下一篇:基于图像块匹配的肾小球基底膜自动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