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27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1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35-01

长期以来,锦州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工厂企业无序分布在主城区范围内,既阻碍了城市的空间发展,又降低了宝贵的城市土地利用率,这就需要对城市的工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

一、锦州城市工业布局规划的发展现状

根据对锦州市区现有工业布局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全市现有工业区域占地总面积2189公顷。其中主城区工业用地(不含南站新区)为938公顷,南站工业区用地61公顷,薛家工业区用地150公顷,汤河子工业区用地570公顷,八角台工业区用地270公顷,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用地200公顷。

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运作机制,锦州工业用地布局比较零散,特色不够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限制了锦州市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城市发展形成压力,增加了城市开发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工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

1.确保工业布局规划的整体性。按照现代化工业区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准入、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严格限制现有零散工业点继续扩大,鼓励分散的工业点逐步向园区归并集中,并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2.注重工业布局规划的前瞻性。充分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中配套的原则谋划发展蓝图,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布局、道路交通、旧城改造以及新区开发等结合起来,实现基础设施的连接与共用共享,推进高科技、外向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发展。

3.把握工业布局规划的时序性。在工业布局的整体把握上,从特色优势产业出发,项目支撑,有序推进。做到统一规划、留足余地、分步实施,形成与区域发展能力相匹配的合理集聚效应。

4.体现工业布局规划的合理性。以建设亿吨大港为目标,加快港口泊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做强做大锦州港。以锦州临港工业布局规划为重点,抓住辽宁“五点一线”战略和整体开发锦州湾的难得机遇,发挥临港工业已经形成的综合优势,全力打造具有一定产业特色的工业带。

三、锦州城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思路

锦州城市工业布局应依托现有老工业区的基础,借助港口发展所带来的物资流通能力,采取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石化工业、新型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三个优势产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两个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设备制造、电力、医药、纺织四个传统行业。

锦州市城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适应“五点一线”战略和锦州湾开发开放发展的要求,以城市功能的整合和创新为主线,挖掘现有工业空间资源,增加城市工业用地比重,重点搞好临港工业布局规划,推进工业产业园区的发展,逐步形成锦州市工业“三区三带”、“多国”的空间布局结构。“三区”即西海工业区、西北工业区、汤河子工业区(工业用地规划发展前景可达4050公顷);“三带”即东部工业带、西部工业带、滨海工业带(工业用地规划发展前景可达2950公顷);“多国”即八角台工业园、薛家工业园,凌西工业园、凌东工业园等(工业用地规划发展前景可达1000公顷)。

四、实施工业布局规划需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1.调整和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要对锦州市原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尤其是努力增加开发区的用地面积,适度扩大工业用地规模,为锦州的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做好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规划,不断提高工业园区的建设品位。要针对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搞好规划布局。同时,还要抓好一般工业小区的规划,对园区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组织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园区建设在规划、环保、土地利用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准。

3.适度超前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把交通、通讯、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依托,适度超前规划。

4.打破区划界限,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就是要按照“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利益共享”的总体思路来考虑工业项目的布局问题。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企业的规划布局上,要打破区划界限,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按产业门类向各类产业园区集聚,发挥各类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增强锦州工业产业在辽西沿海乃至更大地域范围内的竞争合力。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2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农业部于2005年底开展了21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今年上半年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从5月中旬开始,农业部会同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示范村(场)规划编制工作已顺利完成。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

■城市郊区村:北京大兴区北蒲洲营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旅游”

北蒲洲营村的规划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该村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北蒲洲营村生态有机蔬菜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

解读:北蒲洲营村重视发展环境友好型农村,充分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的有序规范发展,这也成为城市郊区农村示范规划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方面,上海市嘉定区毛桥村的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将全村规划为以观光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区、生态工业区、生活区和观光农业区四大板块。

■农业产业村:江苏姜堰市河横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

河横村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北部,河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

解读:从河横村规划的特点看,农业产业化深度开发是最大的亮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除了河横村外,还有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等。虽然目前多数农村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通过各自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将是实现现代农业目标的必由之路。

■特色产业村:陕西礼泉县白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礼泉县白村地处苹果产区,农业结构以果业、养殖业为主。该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该村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该村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以果业发展为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果品村。二是从今年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果业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果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果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解读:从白村的规划看,以果业为主业的“一村一品”正在朝着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发展格局,并开始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向深加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延伸,这符合村域经济的发展特征。但实施“一村一品”要特别注意产品趋同的问题,关键是要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科学引导“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革命老区村: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规划提升红色旅游品牌

韶山村是的故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地处韶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为此,该村规划以开发红色旅游为主业。该村发展红色旅游的举措有:组建韶山村旅游服务开发总公司。总公司下设“红杜鹃旅行社”和“旅游纪念产品开发公司”,重点开发“农家乐”餐饮业和观光农业旅游等项目,并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打造“韶山村”品牌,进一步整合韶山村旅游资源,提高韶山村旅游的竞争力。

解读:国家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开发,韶山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包括贫困农村在内的很多老区山区村,要开发形式多样的“农家乐”项目,可以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贫困山区村: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茨营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

茨营村地处贫困山区,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条件落后,能源建设较薄弱。该村规划以“整村推进”的理念,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整村推进”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解读: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从茨营村的规划看,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到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上,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和“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原则,改善基础设施,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蔬菜、养殖等产业,实现生态富民。

■做好规划的衔接和监督管理工作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3

一、新一轮城镇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调整的总体原则

(一)要与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政策调整相适应。新一轮城镇工业功能区块(以下简称工业区块)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必须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规划超过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的,该核减就核减。加大建设规划用地的统筹力度,向优势地区和重点发展地区集中布局,以引进和发展重大项目为主要手段,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二)要与园区清理整顿后工业区块发展要求相适应。严格按照园区清理整顿的工作要求,加大工业区块的整合力度,打破城镇工业区块与企业工业区块的体制分割,促进规划建设用地向工业核心区块集中,增强镇、街道对建设规划用地的调控能力,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要与我市"四区两团"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集群优势的高度出发,进一步优化工业区块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着力推进相关产业跨区域向特色产业区块和优势地块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与"四区两团"生产力布局相适应、分工明确、特色明显、优势互补、联动一体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相适应。要立足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产业优化升级的途径和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相适应,合理安排好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使基础设施和产业提升互促共进。

二、新一轮城镇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调整需把握的重点

(一)抓好规划衔接。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与"四区两团"生产力布局相衔接,发挥适当分工和协作配套的互补优势;要与原工业区块规划相衔接,促进工业区块建设的有序性和延续性;要与我市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区块整合。为提升工业区块形象,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和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工业区块原则上都要实行连片规划、连片建设。把企业工业区块纳入到统一的工业区块,并根据主办企业的发展能力,以项目为依托,重新确定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加大特色专业区块(特色产业园)整合,努力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三)加强规模控制。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和建设规划用地资源情况,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原则,合理确定开发规模。不包括项目已落户的区块,一般工业区块建设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内,并在周边预留2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新仓、新埭工业组团建设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2平方公里以内,并预留4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对一般镇、街道的重点特色产业区块予以适当倾斜。

(四)明确发展定位。以推进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工业区块发展定位。每个镇、街道主导产业数量不宜过多,一般应控制在3个以内。同时,结合产业升级要求和自身发展条件,选择1-2个产业水平较高的潜力产业作为今后培育的重点。强化工业区块的科技支撑,注重科技和服务平台的搭建。

(五)加快创业孵化区建设。为推进处于初创期的本地民营企业发展,各镇、街道要把创业孵化区作为工业区块规划修编的重要内容,合理进行布局,划出四至范围,确定开发方式、分年度实施计划和保障手段,尤其要把握企业的准入关。新仓、新埭工业组团创业孵化区规划面积不小于300亩,其它镇、街道不小于100亩,并预留一定的拓展空间。

(六)增强滚动开发能力。为健全工业区块开发建设还贷机制,在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按不超过近期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的5%,作为区内职工公寓、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建设用地,进行成片建设。其取得的土地收益,留给工业区块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七)抓好近期与远期规划的衔接。为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工业区块的建设品位,原工业区块骨干道路框架和建设标准原则上保持不变。各镇、街道在新一轮工业区块规划调整中,对近期建设的规划地块,要进一步完善道路布局,以利于企业进驻,并按照相关政策适当调减绿地面积,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利用。

(八)做好规划的深化细化工作。各镇、街道要摸清已开发地块的基本现状,包括出让土地的落户企业、征地面积、从事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建筑面积、销售收入等情况(截至20*年底)。摸清近期规划建设区块的基本现状,包括区域面积、各类用地的分布、征迁的工程量、可用面积等。要加强土地要素的保障,通过建设用地复垦等途径,排出今后五年挖潜建设用地的工作计划。同时,根据建设用地的挖潜能力和可用建设用地的预测,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出基础设施的分年度实施计划。

三、新一轮城镇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调整的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规划是搞好工业区块开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镇、街道要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新一轮工业区块规划调整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领导,除工办外,要从城建、土管等单位抽调必要的力量,做好规划的前期工作。要利用好原有规划编制的基础,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修编规划。要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确保今年9月底前完成规划修编。

(二)加强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各镇、街道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要从各个产业今后的市场发展空间、产业升级空间、单位面积产出、人均产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要立足现实优势,充分发挥潜在优势,合理选择好当前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今后着力培育的潜力产业,以保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向。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4

1.1缺乏规划依据

这是共建园区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常泗工业园为例,其上位规划为《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8-2020)》,该规划把开发区分为包括常泗工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机械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等在内的8大工业园区,分别明确了各产业园的主导产业,但没有对常泗工业园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导致常泗工业园在规划定位上缺乏上位规划的统筹协调和通盘考虑。从实际情况来看,园区先后引进了装备制造、机械加工、服装纺织、食品加工等企业,虽然也一次性从浙江玉环县“打包”引进11家生产机床、螺帽、铜阀门、卫浴等产品的企业,但上下游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存在新建园区共有的“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的情况。同时,由于缺少上位规划的支撑,县和开发区在产业打造过程中并没有引导某一类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进驻工业园,致使常泗工业园和开发区其他园区的产业有所重叠,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1.2定位不尽合理

控规将园区定位为“物流园区”,对物流园区的表述为“立足常熟泗洪工业园区,重点服务泗洪县,辐射苏锡常都市圈甚至更大区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物流园区及物流配送中心”。把“物流园区”作为工业园的规划定位之一不尽合理。从用地规模上看,该仓储物流用地面积仅为26.6公顷,难以承担服务泗洪县的功能;从产业发展上看,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并不是共建园区的职能和责任;从周边区域的规划情况看,根据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开发区西北角已规划有一大型物流园区,距园区仅一公里距离,面积约80公顷,可承担服务全县的职能。

2人口预测方面

对共建园区来说,传统的人口测算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常泗工业园控规依据国内外开发区发展经验、趋势和城市就业岗位的相关经验数据,对园区的就业岗位和远期居住人口进行了预测,就业岗位约为6万人,远期居住人口约为3.5万人。但上述测算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共建园区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承接产业转移,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落户。以园区引入的崑洲实业有限公司为例,该服装企业占地约13公顷,两期工程需要8400名左右的工人,但规划将上述的二类工业用地就业岗位数量估算标准确定为100人/公顷,估算人数仅为1300人,人口规模预测与实际发展差距较大。从江苏省共建园区来看,90%以上的共建园区主要产业包含服装、纺织、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常熟向外转移的企业为例,波司登、梦兰、千仞岗等大型服装纺织知名企业先后到泗洪、泗阳等地落户,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将持续向苏北转移。人口是规划的基础,对人口测算的缺口将造成市政公用设施容量和集宿区、商业服务业用地的缺口,将对园区的远期发展将造成影响。

3共建园区规划建设的对策措施

共建园区出现的问题,部分是新建工业园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市政公用设施的接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滞后、产业特色的打造,确实需要一段时间逐步完善和摸索,但另外一些问题是由于“区中园”模式中的“区”、“园”缺乏联动造成的,搞好共建园区的规划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共建园区选址

3.1.1符合上位规划。共建园区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功能分区、产业发展要求来选址,由于共建园区是新生事物,选址不一定完全符合总体规划和上位规划的相关要求,而且按照江苏省文件规定,共建园区只能在省级开发区中选址,因此,选址一旦确定就应该立即对上位规划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

3.1.2充分考虑地块建设状态及拆迁难度。调查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建设现状,选择拆迁难度低、基础条件好的区域。一是避免出现拆迁成本高造成园区地价过高,影响园区招商引资;二是避免共建园区终日忙于拆迁、安置等社会事务,造成本末倒置。

3.1.3考虑地块周边配套设施情况。共建园区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主要精力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而非白手起家、另辟新区。所以共建园区的选址,不必追求共建园区地块的完全规整,应尽量选择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好的区域,在启动阶段最大程度利用周边已有的道路、管网和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降低启动期开发的困难程度,在拓展阶段再逐步完善,实现经济、管理上的独立运作,市政、公共设施上的共用共享。另据测算,在母城附近兴建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投资是远离母城的1/3—1/2,共享设施也利于园区控制规模、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基础设施投资。

3.2共建园区规划

共建园区选址后,要立即着手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园区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3.2.1依据上位规划的职能分工科学确定共建园区的规划定位

可从三个角度考虑:(1)从发达地区可转移的产业着眼,根据产业转移规划确定共建园区的规划定位;(2)从全省产业发展着眼,根据各地的竞争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确立共建园区的产业重点,培育和建立区域特色产业;(3)可以从全县产业发展着眼,协调好区域内开发区和共建园区在产业发展上的关系,实行错位发展。

3.2.2合理测算就业岗位和人口规模

承接产业转移是共建园区的重要功能,势必带来共建园区就业岗位和居住人口的急剧增加,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共建园区的产业发展,根据不同产业属性、结构特征和发展方向,明确划分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分门别类进行规划布局。根据各个产业集聚区分门别类估算就业岗位和人口规模,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人口测算的重要依据,并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和市政公用设施容量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各项设施满足园区现阶段和远期的发展需要。

3.2.3科学确定启动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园区的总体面积和资金实力划定启动区,适量征用土地、集中利用资金、集聚发展项目,避免全面推开,增加管理难度,降低工业园区应有的聚集效应、规模效益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3.3内部设施建设

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共建园区的“硬件”,共建园区在规划编制完成后,要高标准建设各类设施,为园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1市政公用设施方面

同步推进道路、综合管网、绿化、路灯等各类设施建设,把发达地区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带到欠发达地区,使得人才、管理、理念上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快推进共建园区外部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状资源,采用线路距离短、工期短的规划方案,尽量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优先为共建园区配套,确保园区健康发展。

3.3.2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共建园区和其他规划区一样,同样承担了公共服务功能,规划也应该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商务、餐饮、商住、零售等各类配套设施。另外,在各类配套中,要尤其重视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培育。物流业属于一种服务型产业,它除了有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功能之外,还直接关系到园区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及产品市场等诸多问题,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一种综合的服务环境。因此,对于区位优势不明显甚至处于劣势的欠发达地区,要更加重视物流产业对园区的基础性作用,在工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和物流市场还比较小的情况下,通过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加快引进物流企业,帮助企业节约流通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

4常泗工业园规划建设的对策建议

4.1抓紧优化上位规划

以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结合常泗工业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开发区规划做优化调整,确保规划的一致性。

4.2优化调整园区功能

取消常泗工业园“物流园区”的规划定位,把其简化为“高新技术生产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要以已经入驻的玉环产业园机械加工项目为基础,坚持立足现有的泵阀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努力打造以泵阀产业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引导相关的产业向常泗工业园集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

4.3科学测算人口规模

根据园区发展现状和产业转移规划,重新估算园区就业岗位和人口规模,并以此为依据优化调整集宿区、商业服务业用地规模。

4.4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尽快形成两路供水,完善污水管线、供热管线、公共交通等市政设施。园区及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快引进物流企业,落实物流配套,为常泗工业园发展提供比较优势。常泗工业园远离母城,人气不旺,要加快完善商务、餐饮、商住、零售等配套设施,方便生产生活,集聚人气,为泗洪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5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对区域发展的研究之上的。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即如何生产更多财富、提高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区域发展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转化为财富,需要有条件和途径,而政策、机制和环境,决定各类要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大小。区域经济规划,是一组生产要素现在和未来在特定区域的配置或部署问题。它以现实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基础,根据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安排未来时期的要素如何组合、如何配置。区域经济规划所涉及的区域发展问题,是以当前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要素组合所进行的决策行动,但实施这种决策是未来的问题。如果这种未来是很长的一个时间,那就需要解决战略问题;如果是一个不长的时间,那就需要解决行动的方案问题。所以我们说,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和内涵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涉及的范围和内涵。

2、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关系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产业布局是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被混淆的原因是两者有许多共性。所以,我们需要对两者的相同性和相异性进行分析。自韦伯和杜能以来,产业的空间布局是以致富最小的生产成本为目的进行的,韦伯和杜能的区域模型,都是以运费最小为标准来选择最佳区位。则引入产业空间布局的利润最大化概念,并提出。现在区域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产业或企业的问题,研究的中心是企业如何选择分布地点的问题。根据廖什的市场区位的模型,如果市场区的范围成为已知条件,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显然是结局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巩固这个市场区;第二,在这个市场区当中,如何增加更多的内容;第三,如何扩大这个市场区。我们的对策应当有两条:第一,加大对这个产业的各种要素投入;第二,提高这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我们还要解决三个具体问题:第一,在什么时间、投入多少、投入那类要素?第二,各类要素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什么样的地方组合?第三,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机制和什么指导思想去组合?显然,解决这三个问题,是区域经济规划中的任务。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规划以区域为规划对象,其基本职能是从总体上进行综合协调,不同于行业规划、部门规划、专题规划。不仅要对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进行协调规划,而且要对条块之间、块块之间、区内区外之间进行协调规划。除此之外,还要对主要产业部门之间、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进行协调规划。不同层面形成的规划一般是单项规划。单项规划是综合规划的基础。它与综合规划相互联系,构成区域经济规划的体系。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交通、通讯、动力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安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宏观经济效益估价;实施对策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自日益扩大,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并日益区域化。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关键性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

1、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区域经济规划的总目标是通过目标体系全面体现的。它主要包括三个目标,即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社会进步方面的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面,也存在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一面。比如,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为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做法是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工业,要提高投资利用率,就限制了劳动就业的增加。反过来,增加就业,劳动力多了,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固定资产减少,劳动生产率相应下降,经济增长就受到限制和影响。再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如果注意到了二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如果忽视了生态环境,只顾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区域经济规划内容的中心环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看其职能是否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应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中心,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应在全国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具有区际意义,能起到强化区际分工与合作的作用。而不应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即所谓的“瓶颈”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更不能把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小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能够在区际贸易取得比较利益的产业。具体地说,其产业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要大,市场前景更好;经济效益要好,市场占有率要高;产业关联性强,连续效应要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要高,在产业中波及效果要大。对这些方面通过量化指标综合分析,然后再确定主导产业,就会更准确。

3、产业结构的配置主导产业确定之后,接着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结构若干个产业的结合,它涉及产业的分类、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志以及如何配置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首先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影响和决定本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对社会、环境、政策等的因素进行分析。产业之间的联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主要注意主导产业的合理规模,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以及其它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时序上的衔接与协调。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与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要把重点放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上,通过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结构的效益。

4、区域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部门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部门间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而区域空间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地域空间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地区间按比例协调发展。区域空间布局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布局协调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在安排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在规划期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方向、重点产业基本轮廓等予以确定,以便作为项目选点和生产布局的宏观依据。在区域空间投资上,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要正确处理投资重点地区与非投资重点地区的关系,既要从总体上把握投资效果,又不使区域内各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从区域全局上对主导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区位选择、各建设项目的规模配套和建设时序进行协调安排。共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以及有利的环境,对工业企业或工业集团可采用成组布局或综合布局形式。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布局要按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使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与其相适应,更好的发挥城镇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园区模式;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Kash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 growth rate as an indicator, analyzes it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classic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o build Kashgar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rely on logical relationships; 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park model;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中亚南亚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中长期(2010-2030)发展规划城市用地面积大于1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大于100万。所以,根据国家的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除了正在实施的快速改善新疆与内地的交通、通讯规划外,为了切实加快南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改变其工业化水平落后的现状,国家应该从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土资源治理规划的角度出发,大力投资新疆南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尽快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采用国际先进的地下“管引导流”技术,自主开发北部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帕米尔高原与克什米尔地区的水利资源――“引水入疆”,在新疆南疆地区建设喀什葛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梯级水利枢纽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新疆南疆地区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在上述前提下,结合唐靖廷《工业经济增长、经济总量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一文中的观点,喀什经济开发区的新型工业化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对策。

一、精心规划产业集群,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喀什经济开发区工业产业体系十分弱小,其中有些几乎为空白,应该利用产业集群效应理论来指导工业产业体系的规划布局与实施。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战略、文化、管理、技术研发和市场规模、市场环境适应等方面。唐靖廷,肖柏诗(2006)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效应的机理,其主要理论架构如下:一是区域产业集群能够为集群内企业

――――――――――

【 作者简介】唐靖廷(1966―),湖南沅江人,广东科技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 作者简介】王剑(1983―),四川南充人,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最有利场所。二是区域产业集群可以大幅度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三是产业集群可以诱发产业聚集,并且使区域内技术创新的各类要素在产业关联、产业演化上产生协同效应,使成员企业同时获得外部经济和实现内部经济,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最终使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倍增效应。以纺织工业产业集群为例,可以用图1与图2来概括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效应的机理:

二、启动产业援建引擎,吸引高新企业入驻。

由于建国初期国防战略布局的需要与改革开放初期到“十五”时期制定的“从东到西”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优先发展战略,从1949年建国至今,新疆南疆三地州工业经济的人均国有投资量较其他区域严重偏低,导致这一区域的工业经济计总量在区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严重失调。2004-2011年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时期,国有资本在新疆投资主要集中在新疆北疆地区。这种工业产业规划布局的缺失,直接导致该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下―工业化水平指数只有16 ,工业化进程缓慢―处于工业化初期(二)前半阶段(见表5)。这是导致喀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畸形,经济总量难以突破瓶颈的根本原因。这一不合理现状,延缓了该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进程,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内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该区域的经济总量一方面难以突破瓶颈,另一方面也难以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的总量与质量。

按照国家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针,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国家部委和国有上市公司、援建省市对喀什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援建、集中投资是对该区域以往工业经济的人均国有投资量较其他区域严重偏低进行的必要“补课”。因此, 喀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除了充分利用好援建省市的产业援建资金外,还应该利用2010年5月以来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专家团队,科学规划论证,向上述国务院的22家中央部委机构申请:在“十二五”期间组织资金和项目支援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

三、整合内外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必须充分整合利用当地与援建省市,特别是上海、山东、广东、深圳四省市的援建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群聚集效应,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喀什经济开发区工业产业。通过对新疆南疆三地州进行充分调研后,建议按以下方案分工规划布局:

1、喀什地区的东北部伽师县、东南部叶城县、西南部塔县及与塔什库尔干县临近的克州阿克陶县三地相互距离大于300公里,探明都有储藏量超大型的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矿石资源。根据产品服务半径,可以规划布局三个规模以上的大中型冶金企业,以便形成现有技术的完整产业链,产业工人总数可以达到10万人;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

2、喀什地区的东北部伽师县、东南部叶城县、西南部塔县及与塔县临近的克州的阿克陶县三地还探明有丰富的硅酸盐矿物资源。钢铁、水泥与陶瓷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可以使三者利用产业聚集、循环经济原理,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规划三个大中型水泥生产厂,若干个瓷砖、卫生器具、涂料生产企业,产业工人可以达到3万人;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

3、随着新疆南疆区域人口总量增长,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区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普及,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家电、机电、机械产品的区域市场资源潜力巨大。规划1和规划2中的产业规划布局实施可以保证规划3的产品原材料供应。规划布局若干家电、机电、机械产业企业;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

4、规划布局若干家汽车产业企业,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汽车产业不仅作为钢铁、冶金产业的下游产业链可以就地消耗规划1中企业的产品,而且同时作为机电、机械产业同级配套产业,可以把规划3中企业的部分产品作为零部件,形成整车生产线。

5、规划布局10万产业工人的纺织、印染、服装上下游产业链;上海和山东援建。规划3中的纺织机械产品可以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生产设备;在上海援建的巴楚县、山东援建的岳普湖县有丰富的棉花资源,而且有交好的水资源保障。长久以来,新疆南疆的大量棉花只经过粗加工,形成皮棉后便销往全国各地,经济效益低下;新疆南疆三地州区域630万人口的服饰布料大多数却要从1000公里以外采购,要耗费大量能源用于运输,经济成本高昂。有悖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根据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产业规划与调整要求,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应该规划这一产业链。

6、规划布局三个日用化工企业(生产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牙膏牙刷),产业工人可以达到1万5千人(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建一个);7、规划布局若干食品加工、果汁饮料生产企业(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8、规划布局两家皮革制品企业(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9、规划布局一家文具生产企业(上海援建)。规划6―9的产业是喀什经济开发区未来作为一个国际区域性的现代化城市必须具备的基本产业体系,符合城市规划功能定位与选址要求。

上述工业产业布局必须在规划选址上进行科学论证。在发展前期,冶金、水泥、纺织三类企业必须考虑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半径,应该分散布局,但企业登记注册必须在开发区内;其他产业应优先考虑集中布局在喀什经济开发区的4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以便于快速形成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

四、园区模式,组团规划

按照城市发展的有序性,产业集群聚集的规模效应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采用新型工业化的园区模式,组团规划。这样一方面可以大量节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形成人流、物流的市场规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建议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应该前瞻性地考虑新疆南疆喀什、克州、和田三地州的区域经济协同性来进行规划布局。据此建议按照下面图中的“一区四园”组团规划布局:

五、遵循发展规律,规划循序渐进

必须遵循城市建设与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规划布局。根据目前喀什经济开发区方圆800公里内没有规模以上冶金、水泥、电线电缆企业的工业产业现状,这些产业绝大数都在省府乌鲁木齐市及其附近地区;因为,全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在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工业化、城镇化会处于加速期,各地级行政区域都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三大材”――水泥、钢材、木材。按喀什现有城市人口约30万,城市占地面积约50公里推算,要在现有规模上把城市扩容2倍(中期规划:城市人口100万,城市占地面积150公里),需要数十亿万吨的钢材、水泥,大量的电线电缆及电器产品。城市人口增加70万,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轻工业。如果,不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建设这些城市建设所需的冶金、水泥类重化工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轻工业;就必须从800公里以外长期向喀什经济开发区内运输总计数百亿万吨的物资。这种局面将会带来两方面的高额成本:一方面,时间成本高昂,难以及时保证喀什经济开发区快速建设发展所需要的物资供应;另一方面,资金成本高昂。800公里的距离运输累计数百亿万吨的物资,累计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换算成货币后有数千亿元人民币。因此,从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城市开发建设中就必须按工业产业投资发展的先后时序进行,以便最优配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急需的冶金、水泥、电线电缆等工业产业必须先行,再按城市人口增加速度有序规划布局与之配套的轻工业。必须坚决防止急躁冒进的短期功利政绩主义行为。

六、明晰产权,保障就业

上述规划布局实施的工业企业必须以完善的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其中有一点必须特别强调:为了充分保障当地居民就业岗位的增加,受援地政府必须投入一定股份比例的资金。工业经济产业布局实施的资金来源概括起来有五条渠道:一是通过援建省市国有上市公司公开定向或非定向融资。二是中央的政策性财政拨款、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和世界银行的援助贷款;三是援建省市的援建资金;四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各种形式的贷款;五是国内外各类民营资金联合投资。

[参考文献]

[1]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 . 经济研究,2006,(6).

[2]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我国省级区域工业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陈佳贵、黄群慧、王延中等. 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郭克莎.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 .中国社会科学,2004,(1).

[5]黄群慧.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6,(2).

[6]约翰.科迪.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M].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唐靖廷、肖柏诗.基于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经济增长研究[J]. 经济理论研究,2006,(9).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7

一、抓好非住宅类地产开发比例的控制。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加大非住宅地产开发和建设现代化商务中心区的要求,我们从规划阶段着手,使我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更科学、更合理,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编制、审查和实施中,从源头上把好规划关,进一步加大非住宅类地产的比例,以非住宅类地产为载体,承载引进的新型产业,为产业发展搭建有利平台。今后,在审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时,按照商业商务不低于25%、重点板块不低于30%严格控制。企业退城进园项目原则上不低于30%。

二、抓好重点片区的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以规划引领招商,以招商促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玄武街片区、城南片区、三王一马片区、三胡片区等等,加大调研力度,加强跟市局协调,为区里出主意、想办法,加快规划编制和审批的进度,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提高片区的吸引力,以此吸引对国内外资金实力雄厚的知名房地产商来我区开发和运营。

三、抓好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为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局对全区重点项目实行领导、科室分工包靠,对于包靠的重点项目进行统筹指导、调度、协调和服务,包靠的领导和科室深入一线和现场,点对点、面对面地指导工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常沟通,定期调度,及时反馈,特别是对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对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我局安排专人靠上,全力协调,每天汇总项目进展情况,确保项目能够按期开工建设。

四、抓好退城进园、道路建设等非区管项目的规划协调工作。作为中心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后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的潜力所在。但根据市区分工,退城进园的项目办理属于市里直接受理,目前存在规划定位与区里的产业布局规划脱节的现象,另外,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对区里的产业布局产生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规划分局主动与市局对接,了解市里的规划建设动向,并尽可能将区里对重要地块的产业设想跟市里的规划进行协调,涉及到道路建设的,在提设计条件阶段即与区里的相关规划衔接,为区里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同时,建议区政府与市规划局进行专题对接,对退城进园项目的规划定位、非住宅房产比例等提出指标要求,确保产业空间。

五、积极推进城郊村的改造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安置优先、连片开发、稳妥推进的思路,争取尽快地完善和制定有关政策,尽早摸出底子,待市政府审批了改造政策后,积极抓好18个城郊村的迁村并点规划,本着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全面推开的原则,真正抓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篇8

一、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和“十二五”经济区划与布局

1、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问题是缩小地区间存在的差距,防止产生“马太效应”。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很多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公共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生活富裕程度等。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包括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由这些差别产生的不平衡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截至2011年“两会”召开前夕,被确定战略层面的区域经济规划在东部地区有:长江三角经济规划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珠三角经济规划区、海西经济规划区、海南旅游岛等;中部地区有: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珠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生态经济区;西部地区有:成渝经济规划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规划区、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疆经济规划区、经济规划区等。东部地区曾是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多年来无论是其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自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均超东部增长水平。2009年,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同比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0.9个百分点,2010年,三大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但就经济总量而言,目前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3%,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3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58.4%。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仍然居于龙头地位。

2、“十二五”西部经济区划布局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贯彻和实施“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央“十二五”对西部区域的发展确立了“三、四、五”的原则。

“三”指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包括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区是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战略高地。

“四”指西部地区新的四个经济增长带,包括呼包银、新疆天山北坡、兰西银、陡甘宁等经济带。

“五”指省域经济增长点,包括滇中、黔中、江西上游、宁夏沿黄、“一江三河”。

二、“十二五”西部经济区划与布局

1、西部可能成为“十二五”中国经济高增长地区

在西部地区,目前已纳入或即将纳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经济区主要有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经济区、云南“桥头堡”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等。以各区域产业定位的特点来看,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堀起的核心,新疆、是政策撬动、沿边开放的重点区域,而广西、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将独具风采,内蒙、甘肃、宁夏、青海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的省区。在“十一五”的十年中,西部各省区经济总量(GDP)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年增长率。2010年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全国17个省区和直辖市中,西部从原来的一席增加到了三席。

2、“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西三角”全称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大致包括重庆、成都、西安和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约60座城市。目前西三角经济总量2万亿多元,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其中的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战略高地,其经济总量是我国除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外最大的一个经济区,因而,该经济圈很有可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形成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西有西三角的鼎立态势。

(1)成渝经济区:西部最具全国性增长极条件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县区,人口和GDP总量约占西部地区的近1/3。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治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生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草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2)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北内陆经济新引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天水所辖行政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欲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经济区规划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经济总量要占到西北地区的1/3以上。国务院发展中心专家预言,该区域作为西北内陆的经济增长极,可以和东部三大都市圈抗衡。

(3)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经济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能源“金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区包括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和甘肃陇东地区,区域面积13.38万平方公里:依托区包括宁夏沿黄城市带、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延安市,面积34.65平方公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被国家赋予担负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重任。其能源规划的战略定位是:将“金三角”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国家能源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能源“金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火电装机、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风电太阳能发电机等分别占到全国产量的30%、5%、10%、10%、50%、60%、50%、和33%。能源“金三角”经济区的规划与设立对完善国家能源格局、保障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对于平衡西部开发、特到是大西北地区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4)“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这是首个典型政策类型区域规划、也是首个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制定的专门性跨省区域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体现。陕甘宁革命老区地跨两省一区,包括陕西省延安、榆林;甘肃省庆阳、自银、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吴忠7市55个县。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1/10,有33个部级贫困县。根椐规划老区将推进“红十黑十黄十绿”四色战略。“红”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整合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黑”是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开发能源、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黄”是以黄河、黄土保护与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国家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绿”是注重生态环境治理。

(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优越。

(6)青藏高原区域。青藏高原包括、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区)27个地区179个县,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近1/4。海拔高度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作为我国及亚洲地区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地质构造特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青蒇高原不仅地理位置特殊,且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规划,青藏高原将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区管理、协调推进、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的原则,坚持自然恢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将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将青藏高原划为生态安全保育区、城镇环境安全维护区、农牧业环境安全保障区、资源区和预留区等,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与此同时,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并在西部地区优启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

三、“十二五”新疆经济规划与布局:“两带两区”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保证,基于这一基本思路和战略规划,新疆将实施“两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布局: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率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扶持发展南疆二地州贫困地区和沿边高寒地区、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跨越发展的新格局。

1、天山北坡经济带

东起哈密地区,西至伊宁的新疆天此北坡经济带,包括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宁沿北疆铁路线、312国道的广大区域。要以乌昌经济区为核心、以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诚市为支撑形成产业分工合理、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势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疆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优化和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这一经济带又被划分六个经济区。

(1)乌昌经济区。要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国际性商贸和物流中心。

(2)吐鲁番―哈密经济区。大力发展部级大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煤炭生产和外运基地。

(3)石(河子)―玛(纳斯)―沙(湾县)经济带。建成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4)奎(屯)―克(拉玛依)―乌(苏)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新疆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

(5)博(乐)―精(河)―阿(拉山口)经济区。建成我国重要的陆路货物贸易中转集散地、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6)伊宁―霍城―察布察尔经济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天山北坡西部经济强区、中心城市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2、天山南坡产业带

东起库尔勒、西至阿克苏的天山南坡产业带,所辖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洲和阿克苏地区行政区域。对这一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发挥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做大做强天然气、煤化工、纺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和煤炭资源开发转换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着力增强对南疆乃至对全疆经济的辐射作用。

3、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

南疆三地州即原来的南疆西南部地区,包括喀什、和田两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柯孜自治州所辖区域。“十二五”规划对该地区的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目标,加大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快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和“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水利、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建设,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喀什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打造“大喀什”经济圈建设新疆以至西部重要的特色林果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外向型农业基地,以及面向中亚、南亚的民族特色产品经产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

4、沿边高寒地区

该地区包括新疆10个边境地州(市)、33个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个边境师的58个边境团场,面积、人口、少数民族分别占新疆总量的40%、26%、65.4%。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却仅占17.23%和4.7%,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亦属贫困地区。该地区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和口岸优势,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加快发展以现代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边境贸易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新疆重要的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出口加工基地和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加强对沿边高寒地区发展的扶持,全面推进17个边境扶持重点县(市)扶贫工作,加大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定居兴牧”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游牧民定居目标。

四、分析与思考

1、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纵观以上出台的区域经济规划,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宗旨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调整经济布局,形成产业分工。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是区域分工,带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劳动地域分工是联系在一起的。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触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已出台的区域规划旨在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二是突出区域合作,形成经济区(圈、带)。我国区域规划的目的,就在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我国现已出台的区域规划都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破行政区划,重新布局各地区的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谋划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虽然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但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是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推进各区域互补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括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城乡发展、中心区域与边境地区等发展方式转变等多方面。四是“共享式发展”或“普惠式增长”,也就是公平性的包容性增长,这是区域协调、可特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使全体国民的物质生活、幸福指数也同步提高,使发展成果达到全民共享,为此,必须实现公平分配、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国际层面看,共享式发展就是在国与国之间实现协调、和谐、共赢和多赢。

2、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国务院于2010年底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规定,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动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西部广大地区来说,优化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不仅对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兴边富民有其重大意义,而且对构建全国、全球的生态安全屏障有其重大意义。“十二五”规划,特划强调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此,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专门通过了2011―2030年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在此前青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与有关部门密切协调、相互配合,确保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则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温地生态动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每一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每一个主体功能区都会有相应不同的产业政策的指导。明确限制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而是限制在一定区域进行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工业化的活动。对于限制区域的发展,将加大中央材政转移支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步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显然,这又给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对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十年的西部大开发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跳出“资源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极待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3、体制创新急待解决

(1)打破原有行政区划与民族地方自治问题。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推动区域良性互动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与富裕。

(2)中央政府企业与地方政府权益分配与管理职能协调问题。这里除了一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服务、财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外,对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边疆地区来说,中央企业(如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新型科技产业、交通大动脉等)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些企业与所在区域如何协调发展并服务于当地发展,是个长期存在、久而未决的问题。又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存在的“兵地融合”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地于新疆境内,但独立于新疆自治政府,而直属于中央,虽然理应“兵地融合”共建新疆,却各自为政、各有规划、各有利益所在,久而不融,矛盾冲突不断,严重制约了新疆区域的整体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中,其负面作用更为凸显,如何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3)生态补偿机制问题。如何制定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补偿机制及其价格、税收政策,在开发、管理、金融、税收等方面实施有差别的区域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上一篇:乡村休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 下一篇: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