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要学会拿来

时间:2022-10-26 09:31:16

写作中要学会拿来

内容摘要: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方法有很多,学会积累、学会仿写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拿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作文教学 借鉴 仿写 创新

清代著名文论家许印芳曾对“拿来”做了精辟的阐述:“吐糟粕而吸菁华,略形貌而取神骨”,意思是要从别人的作品中摄取适合自己需要的营养精品,剔除不能为我所用的垃圾。散文大家汪曾祺曾指出:“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初学写作者,几乎无一例外,要经过摹仿的阶段。”因此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学会“拿来”不可或缺。当然,我们提倡“拿来”,绝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有目的地去吸收别人作品中的精华,吸收了之后,还要有加工,有所创新,有自己独到的东西,那才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高起点才能打造出更有创造性、更有高度和深度的作品。

“拿来”的方法很多,但我认为“拿来”最高的境界是“化用”。关于化用,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上海作家阿城在小说《棋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棋呆子王一生和“我”在火车上吃饭,王一生吃得极其认真,一粒米都不肯浪费。饭后看到餐桌凹槽里有一粒米,以为是刚才掉进去的,抠了几下没弄出来,于是借着聊天时的感慨,一拍桌子,米粒跳出来了。于是用手指沾了放到嘴里,谁知那米粒是好久前掉进去的,又干又硬,硌得他牙疼,然而终于还是不肯吐掉,经过坚决斗争后将其咽了下去。这一细节的灵感,据我猜测,可能是借鉴自一则古代笑话。笑话里讲,一个吝啬鬼和一个贪吃鬼合吃一个烧饼,烧饼上的芝麻掉在桌上,吝啬鬼本想留着自己慢慢吃,不料贪吃鬼却在桌上划了一道印子作为楚河汉界,指指点点地讲起了当初楚汉相争的局势,顺便将一粒粒芝麻沾到手指上送到口中,将一旁的吝啬鬼心疼得几乎要死过去。原来的笑话虽然好笑,也不过是将贪吃鬼和吝啬鬼的贪婪和吝啬穷形极相地表现出来,以夸张的手法收到滑稽的效果罢了。而阿城将其化用到《棋王》中,却通过这一细节充分表现出棋呆子王一生的憨厚、质朴,尤其是那种对粮食近乎虔诚崇拜的节约心态,给人物形象的塑造添上了看似随意但却十分精彩的一笔。

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世人大都听说过他炼字的故事,知道句中的“绿”曾先后为“到”、“入”等字,最后才定为“绿”,该句遂成千古名句。然而他最终怎么会想到用“绿”字的呢,其中恐怕也有借鉴的成分。因为李白在《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中有“东风已绿瀛洲草”这样的诗句。而博学如王安石者应该读过这样的诗句,所以在他炼字而不得的时候,或许这句诗就跳入了他的脑海,而被他化用成名句。为什么原句不是名句而这句就是呢?因为原句绿的是“瀛洲草”,草本来就是绿色植物,被春风吹绿了不足为奇,所以原句就事论事,显得比较平板、普通;而江南岸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却被春风吹绿了,令人想象到春风所到之处,一片绿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境界阔大了许多,而且似乎赋予了春风和江南大地以生命,自然显得佼佼不凡,而被广为传诵。

这就是化用的巧妙,产生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所以说“化用”是“拿来”的最高境界,是对原文本进行超越和升华的再创作,非文章高手不能为此事。虽然我们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也应该将这样的例子展示给他们看,使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

具体而言,首先是限制学生借鉴、引用的比例。

其次是教给他们“拿来”的技巧。要告诉他们,借鉴、学习、引用都是可以的,但“借用”的内容要加以修改,要能和文章其它部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中心,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看不出有生硬的痕迹。因为阅读模仿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写出了个性,写出了真情,写出了精彩,才说明写作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懂得“拿来”的境界,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防止学生全文照抄,食而不化,抄过就忘。要使他们阅读都能积累一些词句,学得一些写作方法,不断地积累内化之下,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有较大较快的提高。

范杰,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上一篇:“鸡豚狗彘之畜”辨正 下一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