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事诉讼执行检察监督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6 05:06:09

对民事诉讼执行检察监督的问题研究

一、当前民事执行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对民事执行实施法律监督,以提高民事执行率,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现阶段我国民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有:

(一)地方保护主义干预

地方党委在人民法院人事任免权方面有决定权,导致司法机关不能独立的行使司法权,各级党委的政法委员会也对司法工作起着实际领导的作用。因此,在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和个别基层法院的执行案件中,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执行活动就凸显的较为明显。

(二)执行违法腐败

长久以来,司法腐败都是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执行案件中存在的执行腐败问题也比较严重。有的执行员随意接受当事人的请客送礼,之后又在执行过程中办人情案、关系案。正是由于这种腐败行为,造成了执行难的局面。另外。腐败行为造成不公正执行的频繁发生,也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造成了社会对施法者的信任危机。这一恶性循环更直接加剧了执行难执行乱。

(三)执行效率低下

1 超期执行严重。在我国司法实务中,超期执行问题大量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法院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对于判决的执行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到达”,那么公正判决的正义性会大打折扣。由于我国民事执行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执行法官在执行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困难,克服这种诱惑难度之大不是单纯的从法院执行部门一方努力便可见成效的。

2 执行成功率低。民事执行率低,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司法权威。就本市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民事案件的实际有效执行率仅在15%-20%左右,有效执行率如此之低,官司赢了执行不了,直接抹杀了公正审判的意义,也使诉讼所耗财力,比不损失更大,更容易引发民怨、民愤。如果说超期执行的最终结果只是“迟来的正义”,那么执行成功率低就是意味着有可能“正义不会来”。因此便会出现许多当事人拿着一纸胜诉判决书,却见不到自己的合法利益何在。“拍卖判决书”的案例便是民众对我国民事执行效率低下的一种讽刺。

(四)瑕疵执行普遍

瑕疵的执行行为已成为导致法院执行乱的最大根源之一,瑕疵执行行为会损害执行当事人或案外人权利的有效行使,更会制约当前执行程序公正的实现。司法公正是执法者的最高理念,而程序公正又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只要执行人员所为的执行行为在程序上存在缺陷,该执行行为即为有瑕疵的执行行为,而不论执行结果是否公正有效。

(五)执行随意性大

1 是否立即执行随意性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措施”。这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但是,对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需要哪一方负责举证,证据要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被认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立即采取执行措施?如果立即执行失误造成损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这些在法律上仍无明确细致的规定,导致在实践中执行员对案件是否立即执行的随意性极大。

2 中止执行随意性大。《民事诉讼法》第232条规定,具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执行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一是申请执行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是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三是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四是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第五款是兜底条款,未作详细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第二、三、四款规定的情况较为明确,如果没有出现这几种情况是不能中止执行的。但反观第一、第五种中止执行条件,极容易被执行人员随意适用,只要执行人员想中止执行,就有可能被套上第一或第五种的情形而予以中止。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范围

(一)对执行阶段的裁判文书违法的监督

1 对不予受理、中止执行和终止执行裁定的审查。民事执行程序一般情况下始于发起止于终结,在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中止。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可以作出不予受理、中止执行和终结执行三种裁定,而这三类裁定的正确与否会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法院作出的这三类裁定认定事实不清、法律依据不足或者自由裁量明显不当,检察机关都应当将其纳入审查监督的视野,并适时启动监督程序。

2 关于对拘留、罚款决定的审查。拘留、罚款决定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但现行法律中仅规定。对于当事人不服法院决定的,可以提出复议,并无其他救济方式,这对当事人的人身权的保护极为不利。在目前的民事案件执行实践中,客观存在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滥用拘留、罚款措施的现象,因此检察机关对这类决定应当重点审查其合法性。

(二)对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措施的监督

1 违反法定程序的执行措施。在司法实践中,不遵守法律规定程序,不履行法定手续,随意采取执行措施的问题较为突出。对于违反法定程序问题,从监督的可行性来看,检察机关可以进行监督的问题包括:人民法院在采取执行措施时应作出裁定而未作出的:未经评估和公开拍卖程序,即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变价处理的。

2 采取的执行措施违背了生效民事判决中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人民法院在执行时必须严格按照判决书中的内容进行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判决书的内容。检察机关可以对以下的违背判决内容的执行措施进行监督:执行的财产不属于被执行人所有的财产。但需要强调一点,只有在案外人提出异议被驳回后,检察机关才有权监督:被执行人与他人共有的财产,对超出其所占份额部分采取执行措施的。

3 滥用执行措施,给当事人或案外人造成损失的。如何在执行中既能保证判决得以执行,同时也能保证不能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检察机关可以对下列情况进行监督:超标的执行。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价值明显超过所涉执行金额,可能影响被执行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基本生活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经查封、扣押、冻结后,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内已履行义务,人民法院未及时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申请人已经提供被执行人足够相应被执行财产或者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等可供执行的情况。但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价值明显不足所涉执行金额,难以保障申请人权利实现的。

(三)对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监督

1 滥用执行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受理了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等应当不予执行的法律文书或者其它不该管辖而管辖的情况:执行行为超出了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及法律文书所规定的范围,主要包括:不按生效法律文书所判定标的额执行,或者错误地执行了案外人或同案其他当事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采取拘传、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程序违法;偏袒一方当事人,故意违反法律规定,迫使另一方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愿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侵占、隐匿、挪用、贪污执行财物。拖延发放执行财物,

违规分配执行财物;其它滥用执行权需要监督的情形。

2 需要监督的行为主要包括: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无正当理由不予执行或拒绝执行回转的:执行人员应该回避而未回避: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结案的:对案外人就执行标的提出的异议没有依法审查和处理的:应当追加或变更被执行人而没有追加或变更的;应当作出裁定、决定、通知而不制作的:应当依法采取执行措施而不采取的:其它应当作为而没有作为或者没有正确作为的。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一)民事执行监督方式之一:抗诉监督

在检察机关对执行裁定提起抗诉的范围上,司法实务界与学界在实践中认识不尽一致。有人主张只要是民事执行程序中生效的裁定检察机关都可以提起抗诉;另有学者认为,民事执行裁判进一步可以细化为对执行公权异议的裁判和对私权纠纷的裁判,其中对公权异议的裁判是对执行人员在实施执行行为过程中其行为本身是否合法和正当的裁判,是执行程序上的救济:而对私权纠纷的裁判是对执行中涉及的实体权利纠纷的裁判,并进一步提出应仅对私权纠纷的裁判提出抗诉而对公权异议的裁判采取其他监督方式,如检察建议进行监督。本课题组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民事执行裁判中对私权纠纷的裁定主要涉及的是实体权利纠纷的裁判(如不予执行、执行回转、参与分配、执行中止,执行终结等),法院执行人员在作出其裁判过程中已经听取了案件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质证,查明了事实,所以此类裁定作出的程序与审判程序并无根本差别。

对欠缺实体依据的不当执行行为抗诉主要是指执行力扩张的情形,比如说随意裁定追加被执行人。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追加其配偶为被执行人,这种追加执行力扩张方式很容易出现追加主体上的错误。赋予当事人对追加裁定抗诉权,对当事人的实体或程序权益意义重大。我院受理的李某(执行第三人)申诉一案中,法院错误的将李某的财产执行给申请执行人,损害了李某的实体权益,我院就是通过抗诉的手段使得该案件顺利得以改判,挽回了李某合法经济利益8万余元。这种情形下,唯有直接对于追加裁定予以抗诉,方便高效,彰显其良好的社会与法律效果。

(二)民事执行监督方式之二: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正式的工作文书,具有程序简单,灵活性强的特点,这几年被检察机关民行部门普遍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或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的民事执行活动,应当经委员会决定并通过提出书面检察建议的方式对同级或者下级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实施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检察建议后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从而明确了审查范围和回复程序,使得针对民事执行活动发出的检察建议具有了强制效力。

(三)民事执行监督方式之三:纠正违法通知书

在法院内部救济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纠正违法通知书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适用于执行不当或者执行违法程度较高。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侵害比较严重的执行行为,例如不当故意拖延执行、对符合执行条件的却不予执行、超范围的执行、截留已执行的财务不交付申请执行人、用极低价格非法拍卖或者变卖被执行人财产、对已裁定停止执行的案件仍然强制执行以及以抓人为手段促执行等。另外,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发出应以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符合其适用对象、性质、时间、违法程度为依据。

(四)民事执行监督方式之四:注意发现执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线索

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过程中,发现法院的执行工作人员有涉嫌职务犯罪行为的,应开展初查。2010年7月26日,两院三部联合制定的《若干规定》第十条规定,检察院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动中的涉嫌渎职行为调查完毕后,应当制作调查报告,根据已经查明的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决定后作出处理。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涉嫌渎职犯罪需要立案的,对渎职犯罪的侦查和诉讼活动的其他法律监督工作应当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办理。据此,在办理民事执行申诉案件时,检察官应当注意发现职务犯罪线索,按程序报批移送反渎职、反贪部门,并在主管检察长的领导下,积极配合该移送案件的侦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整体监督优势,形成合力,拓宽执行监督渠道,进一步增强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的能力。

上一篇:对基层检察院做好群众工作几点思考 下一篇: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