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中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之运用研究

时间:2022-08-23 01:33:41

新民事诉讼法中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之运用研究

摘 要:电子数据和传统的证据相比,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比如动态性、变化性和无形性、易删减性、载体依赖性等特点。所以电子数据在运用证据规则时,既要遵循传统证据规则的要求和精神,还应当根据电子数据自身的特点有所变通。在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尤其要注意排除那些通过引诱、恶意侵入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电子数据。运用最佳证据规则需关注电子数据无法提供原件时的解决办法。运用补强证据规则主要补强那些存有疑点的电子数据,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电子数据的复印件、复制品。证明力大小规则主要侧重于比较证明同一事实的多个电子数据证明力之大小。

关键词:电子数据;证据规则;排除;最佳;补强;证明力

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71-03

2012年8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新增加了一种法定证据种类――电子数据,电子数据证据具有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独有特征,其生成、发送、存储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电子载体如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电子数据具有易损毁和易删减、易改变的特点;电子数据的存贮和保全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使其具有科学证据的特征等属性。学界在2012年民诉法修改后关于电子数据展开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和论述,但关于电子数据证据规则运用方面的论述比较少,本文重点讨论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之运用,以便为民事诉讼主体运用电子数据进行事实认定提供一些思路。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运用

传统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除了法定例外情形外,法官不得将非法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当将其予以排除。这里的非法证据主要指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证据,证据的来源形式不合法,以及取证程序和手段违法的证据[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法律中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电子数据证据在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应重点关注非法的电子数据证据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说,非法的电子数据证据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电子数据证据

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电子数据依法应当排除。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6条规定了数据电文的保存要求:1)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2)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如果当事人出示的数据电文不符合以上要求,就不具有可采性。再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9条规定,对于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证据,应当主要审查以下内容:是否载明该电子证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等;制作、储存、传递、获得、收集、出示等程序和环节是否合法,取证人、制作人、持有人、见证人等是否签名或者盖章……从以上法律规定可知,如果电子数据证据没有载明电子数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或者取证人、制作人、持有人、见证人等没有签名或者盖章,这样的证据都属于非法证据。

(二)证据的来源形式不合法的电子数据证据

所谓证据的来源形式不合法,是指证据的取得途径不合法。以下几种途径获取的证据均为非法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

1.通过暴力、威胁、引诱的方式获取的电子数据。如果当事人或其律师通过在加密的社交网站上,比如QQ上,Facebook上,假装是对方当事人的朋友与其聊天套取的关于私人秘密、私人信息等电子数据,就应当排除,因为通过引诱的方式获得的证据不具有合法性。

2.通过非法窃取的方式获得的证据。比如通过雇佣黑客恶意侵入个人电脑或网络的方式获得的电子数据证据应当排除。

(三)取证程序和手段违法的电子数据证据

1.取证程序违法的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予以排除。收集、调取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第70条规定: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应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调查材料要由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签名或盖章。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符合以上要求的,应当予以排除。对电子数据进行搜查和扣押,应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根据我国《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27条规定,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子邮件、电报,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通知邮电部门或者网络服务单位检交扣押。如果违反上述规定,由无权搜查扣押的主体进行搜查、扣押,或者无法定的批准书进行搜查、扣押,均属扣押,所搜查的电子数据则属于非法证据,依法应当予以排除。

2.取证手段违法的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当事人调查收集电子数据证据,要依法进行,不得通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式获取证据,比如通过偷录、偷拍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方式获取的电子数据证据就应当予以排除。

二、最佳证据规则之运用

关于最佳证据规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在证据的提交和出示方面所要求的最佳证据规则

1.电子数据证据适用最佳证据规则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最佳证据规则要求书证和物证及视听资料,尽可能提交原件、原物和原始载体,只有在提交原件、原物、原始载体有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提交副本或复制件,但是该复制件或者复制品必须经过人民法院(和原件)核对无异或无误,确认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相符合,必要时还需要说明其来源和制作经过。

电子数据运用最佳证据规则面临的挑战在于,电子数据具有动态变化性和无形性的特点,提供原件显得比较困难,比如要求当事人提交电子邮件的原件,或者社交媒体网页的内容,都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证据都是以电子的形式存在。

2.关于原件、原物问题上电子数据如何适用最佳证据规则。电子数据显然还应当适用最佳证据规则,但在适用上可以采用变通的方法,毕竟我们不能违背电子数据生成、存储、发送的客观规律。解决的原则是有限度地承认电子数据复制件、打印件的可采性。具体按照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当电子数据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和软盘中,或者存储在相类似的设备中,任何打印件或其他可读的输出物,如果准确地反映了原始数据的内容,均可以等同于原件,即当事人可以将打印件作为原件提交。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应当确保打印件的准确性,即与原件在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为此应当证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打印者给出的打印件准确地反映了计算机中的存储内容。如果出现下列情形,打印件或复制件不具有可采性:第一,怀疑复印件内容的真实性;第二,根据原件规则,承认复制件有失公平。如果原件丢失或毁损(对方当事人毁损的除外),无法通过司法实践获得,或者由对方当事人占有,也可以不提交原件[2]。

第二,当电子数据是指社交网站上的信息。由于社交网站上的内容具有动态变化性,很容易被清除或被更改。提交的打印件需要在恰当时机进行网站信息的打印。还可以提前由公证机关或电脑专家对网站内容进行公证和保全。如果网站上的信息在当事人进行打印之前已经被删除,此时二手的证据可以满足最佳证据规则的提交要求。当社交网站上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纯文本数据,而是包含图片、视频、声音数据,此时纯粹的打印件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最佳证据规则的提交要求。此时可以让当事人在法庭上展示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此外,鉴于社交网站上信息的变化性,有时需要通过专家进入用户的界面来保全该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允许提交社交网站上电子数据的打印件,但这仅仅是满足了原件的提交要求,即最佳证据规则的提交要求,其证明力仅凭打印件并不能得以确证,需要其他的间接证据来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3]。

第三,当电子数据是电子邮件时,由于电子邮件以电子形式存在,提供原件不现实,可以提供打印件,或其他打印输出物,但需要确保打印件准确地表现了原件中的数据和内容。

(二)在证据的证明力确定方面所要求的最佳证据规则

在证据的证明力确定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0条有明确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第一,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第二,物证原物或者与物证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第三,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第五,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第77条规定:“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在确定证据的证明力时,原件具有当然的证明力。复制件如果要具有证明力,需要和原件核对无误,或者有其他证据佐证。电子数据可以比照视听资料的规则加以运用,即以合法手段取得、无疑点、有其他证据佐证的电子数据的原件具有当然的证明力;电子数据的复制件如果和原件核对无误,也具有证明力。这里的疑点可以表现为以下方式:经鉴定遭到过修改、攻击的电子数据;有证据表明依赖计算机生成的电子数据,在生成该电子数据时,计算机系统处于不正常状态,或者有证据表明该电子数据在转录过程中出现实质差误等情形[4]。

三、补强证据规则之运用

(一)电子数据补强证据规则之运用概述

电子数据具有易删减、变化性、动态性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电子数据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使用。在电子数据证明力确定上,需要适用补强证据规则。所谓补强证据规则,是指某个证据的证明力不能单独证明某个特定的案件事实,需要由其他证据佐证来共同证明该案件事实。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9条明确规定了补强证据规则:“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3)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根据该条规定,如果视听资料存有疑点,则不能单独证明案件事实,需要有其他证据佐证。由于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具有很多共性的地方,比如都需要借助于电子设备来生成、发送、存储等,所以也可以将法律中关于视听资料的规定适用于电子数据。由此可得出结论,一旦发现电子数据存有疑点,则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使用,只能作为间接证据,通过其他证据来补强其证明力。此外,如果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复印件、复制品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则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使用,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并由其他证据来补强其证明力。

(二)补强电子数据证明力之一般方法

一般来说,电子数据可以通过以下证据来补强其证明力:第一,通过了解情况的证人证言来补强证明。主张者可以通过证人证言说明电子数据正如它所声称的那样,来证明该电子数据的真实性。提供证言的证人可以是制作了电子文档的人,或者使电子数据保持在电子格式状态的人。一般来说,一个验证电子证据真实性的证人必须提供详细的事实说明,电子数据信息的创建、获取、维护和保存过程没有变更或改变,或者说明系统的结果或者系统过程确实如此。未能提供这样的证词可能导致电子数据没有证明力[3]。第二,运用证据的独特特征等间接证据来证明。当事人可使用下列间接证据来验证证据的真实性:外观、内容、实质、内部状态或其他独特特点。证人出庭作证证明电子邮件或文本消息来自已知的电子邮件地址或另一个人的屏幕名称,法院经常会发现电子邮件或文本消息是来自所谓的发送者的一个真实的沟通。这是特别真实的:电子邮件的内容或文本消息附加地显示了证据真实性的标记。

四、证据的证明力大小规则之运用

所谓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分量或价值。电子数据的证明力大小取决于电子数据的生成、存储、传送和保存环节是否可靠和完整。

关于电子数据证明力大小的规则,可以参考传统的证据证明力大小规则来确定。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7条规定了证据的证明力大小规则:“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3)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4)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由此,我们可以借鉴上述法条的规定,确定电子数据的证明力大小规则。

若就同一事实存在多个电子数据时,可以按照以下规则确定其证明力。

第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在电脑上生成和输出打印的公文,其证明力一般大于私人电脑上的打印件。

第二,正常业务活动中生成的电子数据,其证明力大于为诉讼而生成的电子数据[5]。

第三,电子数据原件的证明力大于复制件。

第四,专家证人、法院勘验提供的电子数据,其证明力大于其他电子数据。

第五,经过公证的电子数据,其证明力大于没有经过公证的电子数据。

第六,对方当事人提供的电子数据,其证明力大于中立方提供的电子数据的证明力,本方当事人提供的电子数据证明力最小[5]。

参考文献:

[1]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69.

[2]Jonathan D. Frieden,Leigh M. Murray, The Admissibility Of Electronic Evidence Under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J].Richmon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vol.17, Fall, 2010:5.

[3]Ray Abilmouna,Social Networking sites: What an entangled web we weave[J]. Western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9,Spring,2012:99.

[4]何家弘,刘品新.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14.

[5]Baoshegn Zhang,Huangxun Chen,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Civil Procedure New Paths to Justice from Around the World Chapter17Applications and trends of digital/Electronic evidence in Chinese Litigation[J].IUS Gentium,vol.15, 2012:305.

上一篇:“90后”大学生公平观现状与教育研究 下一篇: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安置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