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26 12:24:22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发展研究

【摘要】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先进办学理念,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历程和现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实际,研究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64-03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的职业取向和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力图整合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合力,发挥职业教育的最大效用,其中以英国的“三明治”课程安排、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理念最具代表性。本文基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先进办学理念,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历程和现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实际,研究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改进措施。

一、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及特点

新加坡目前有3所大学、5所高职学院。其中,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是5所高职院之一,始建于1992年,专业设置以理工科为主,极具特色的“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理念是在吸收德国“双元制”的成果基础上经过本土创新而提出的先进办学理念,极大解决了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的难题。

(一)市场导向,规范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在源头上得益于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的严谨程序。开发新的专业,首先进行需求分析,通过新加坡贸工部、人力部、教育部等跨部级的人力资源统筹与策划,较准确地预测人才需求的领域、技术水平和数量,使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相匹配,然后从企业需求和学生家长需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保证专业设置的相关性和前瞻性。若通过需求分析确有开设必要,则由系部委任专业带头经理,成立专业筹备小组,准备申报资料,其中包括新专业建议报告书、确定毕业生形象要求和就业岗位群、确定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设计专业教学结构以及准备课程摘要。这些资料须逐级提呈系主任、专业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专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就来自相关企业,各层级从不同角度给予审核,经批准后主导讲师方着手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并在实施中根据反馈持续改进。政府部门和企业专家的积极参与,避免了关门办学,在宏观上确保高职教育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微观上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如此,学生则能够为未来生活及就业做好准备。

(二)“二元”合一,教学工厂功效卓著。“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具特色的部分。它是借鉴和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而提出的先进办学理念: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本位,以企业项目或研发项目为载体,引入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企业文化,在校内全方位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融入生产性的实习实训,是企业实习、项目实施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学工厂规避了“双元制”的弊端,它将学校和工厂企业这二元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并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运作,使实践教学工作摆脱了企业的制约,时间安排更为紧凑,更突出地把教育摆在本位上,学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但教学工厂的项目成败盈亏由学院承担,并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依据之一。教学工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它也是学院专业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并加深教学与企业环境之相结合。

(三)教学为本,以人为本。二元合一,以校为主,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教学为本的具体体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工作人员基本分为四类,教学工作人员的地位最高,在薪酬、职称和工作环境等方面都优于行政管理人员、实验室操作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在教学上有严格的章程和规范的制度,课程安排、学生考评等程序非常严谨。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授课形式分为理论课(大讲堂)、辅导课、实践课,若选学的学生人数众多,则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一位教师负责该课程一部分的教学和考核,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是相同的。在课后,学生会分成小班形式进行学习,配以辅导教师,此种安排保证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真正做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评定和反馈是学院评价教学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职员升职、提薪、留任的基础,所以学院和教师都认真对待。学院在各种细节上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例如:所有的建筑连成一体,避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学院内任何地方均可免费无线上网。

(四)组织无界,发展无限。由于不同学科的细分与交叉,当今世界已难以培养出百科全书似的人才,但现实问题的错综复杂,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故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无界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又一大特色。在组织结构既定的框架下,推行部门之间、学系之间的横向合作的机制和文化,强化团队精神,提升组织的柔性,增强学院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以应对市场的变动与科技的发展。

无界化理念催生了教职员的能力转向和终身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招聘时就强调专业能力,需有5年的工作经验,且注重教师的发展,除根据学院的发展提供教师的培训外,还可根据教师个人的需要提供教师培训;学院通过对教职员的合理管理,促使教职员的工作岗位有机调整,适度转型,让教师获得多种工作经验,以创新应对变迁,适应无界化的要求,适应市场的新需求,达到“无货架期”,同时也避免了资源受制于个人。

无界化理念的落实推动校企合作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在不同部门、学系的合力下,科研、创新和大型项目的开发能力不断提升,系统能力不断增强,效率提高,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企业项目,推动了教学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战略性和双赢的校企合作。

二、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其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必然要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是以高职教育需要整合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合力,这与学术性大学有着质的区别。20多年来,我国高职的办学理念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自此我国职业教育界进行积极探索,并出现职业学校实行校企合作的个例。直至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据此下发《关于职业院校

上一篇:中职推销实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下一篇:柳州职教园区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