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人圆梦在中国

时间:2022-10-26 11:27:37

美国老人圆梦在中国

2009年圣诞节,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的“纽带中英文图书馆”里,正在举办一场圣诞节聚会。来的客人手里都带着一摞书,他们是来自于八通网()的网友。因为来的人太多,屋里坐不下,很多人涌到了外面的走廊里聊天。这次聚会的主人――一家四口、美国人,为大家精心制作了各种甜点,小小的图书馆里一派温馨热闹的气氛。这间图书馆,凝聚了他们一家和志愿者们3年多的心血才建成,现在,在大家的爱心支持下,它正在茁壮成长。

难以实现的美好梦想

2006年,75岁的吉姆和妻子劳伦决定来中国定居。吉姆在退休之前曾多次来到中国出差,他深深地喜欢上了中国,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劳伦也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选择了北京,在通州租了一套两居室。当地的英语角需要外国人志愿者时,他们立刻加入了。即便通州英语角从西海子公园搬到通州东部人才市场,再到西门麦当劳,两位老人也一次次跟着“转移战场”,无论刮风下雨从来没有迟到过。

两位老人都喜欢书,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中国开一家公益性质的图书馆,自己管理图书,看着人们进进出出,在这儿享受阅读的乐趣。

想要建一座公益图书馆,场地、费用、人员,都是问题。从2006年开始,两位老人就开始在通州到处找房。那时他们还住在新华联,观察到对面街上有一栋房子,一直空着,老两口于是每天去看,用美国腔的中国话问房子周边的人:“这个,房子,租?”被他们的执著所感动,常去英语角的几个年轻人开始当起了志愿者,帮助他们一起实现图书馆的梦想。

因为两位老人都是靠退休金生活,太贵的房子他们租不起,但他们又希望能租一个靠近街面,方便大家来看书的地方。于是他们商量找一家书店或是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对方提供场地,大家互惠互利。但几个月跑下来,一无所获。公家的单位不愿意多揽事,私人呢,又承受不了高额的房租。

他们和房东谈、和书店谈、和居委会谈、和各个政府部门谈,一次次充满了希望,梦想却又一次次地破灭。2008年,他们的女儿朱蒂带着她收养的墨西哥小女孩艾比也来到了通州,从此,英语角里又多了两个志愿者,寻找馆址的队伍也多了两个身影。

在找房的同时,两位老人也在不断收集着图书。凡是认识他们的朋友,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多余的书,首先想到的是这对儿老人。

几年下来,虽然两个老人还是非常乐观地坚持着,但志愿者们都开始有些筋疲力尽了,心想找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看来这件事办不成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那是2009年7月的一天,75岁的劳伦生病了,病得很严重,朱蒂担心妈妈,不知道她这次还能不能好起来。在病房外,她流着泪问志愿者小方,“如果我妈妈死了,通州有火化的地方吗?你能帮我们吗?”小方赶紧说,“能,能,我能帮你们”。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小方――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还能活多久呢?真的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这个图书馆的梦想吗?

他们的梦想终于成真

小方和其他几个志愿者一说,大家又上路了。这次,他们咬牙以每年4万块钱的价格租下了一个印刷厂的一间屋子,屋子年久失修,到处是灰尘,灯也是坏的,但是所有的人都很兴奋,他们终于有地方了!房租是大家一起凑的,两位老人靠退休金生活,朱蒂没有什么收入,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2009年11月15日,在两位老人和志愿者们3年多不懈地努力下,“纽带中英文图书馆”开馆了!

开始时,图书馆里的图书不多,老人在美国募集到的图书因为高昂的关税无法运回来。“我们现在只是个小土豆,会大起来的”。吉姆总是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志愿者们在八通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讲述了老人办图书馆的故事,号召大家为图书馆捐书。八通网友纷纷响应,每天都有人带书过来,有人专门来看望老人,有人希望成为这里的志愿者。

老人开办图书馆的故事传到了美国,一位在美国洛杉矶的华侨过永鲁先生看到后,立刻联系了这家人,表示可以帮助他们免关税将书运到中国,并为他们联系了美国的一家民间“赠书中国计划组织”;另一位刚从美国回来,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并多次处理国外捐赠图书事宜的国先生,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2009年12月5日,北京市民政局为北京市社区志愿者举行了颁奖仪式。吉姆因为3年多来为通州英语角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终身荣誉奖,他也是唯一的一位外籍人士。

“爱”在他们的家庭中

为了方便出行,吉姆和劳伦买了一辆三轮车,也就是老北京说的“三帮子”。吉姆还将它改装成了电动的。从此,一个外国家庭和一辆“三帮子”就成了通州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路上经常有人挥手要打车,一看是老外,都露出惊奇的眼神。这时,吉姆就操着蹩脚的中文大声说:“对不起啊。”通州街上那些开着三帮子拉活儿的人们,都很喜欢这家人,看到他们就高兴地跟他们说“哈喽”,还有人说,老外来了。朱蒂懂一点点中文,她也跟着大声喊:“老外来了,老外来了。”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艾比是朱蒂收养的第四个孩子。在医院做义工时,朱蒂认识了待产的小艾比的妈妈,因为无力抚养孩子,这位母亲希望朱蒂能收养小艾比。朱蒂有些犹豫,那时她已经40多岁了,怕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征求他们的意见。劳伦告诉女儿,既然你遇到了这个孩子,说明她属于我们这个家,我们会帮你照顾她的,于是,这个家庭又多了一个黑皮肤的孩子。

在通州西门的麦当劳,有一位常年在那里捡食的年轻的中国流浪汉,他又聋又哑,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年龄,从哪里来。吉姆和劳伦每次见到他,都会友好地和他打招呼,流浪汉看到他们,也总会露出难得一见的开心的笑容。后来,流浪汉拿着自己简单的行李住到了吉姆家,成为这个快乐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为他取名“艾尔克”。

艾尔克没有上过学,也从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但他知道报恩―平时家里吃东西,他总是先拿给老人吃;他用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为这家人从麦当劳买来早点,看到大家舍不得吃,他硬塞进每个人嘴里;在图书馆刚租下来时,他常常一连几个小时蹲在地上,一点点铲去地上的水泥硬块;看到图书馆没有窗帘,他从街上捡回一个,洗得干干净净交到吉姆手里。现在,朱蒂开始用小孩子使用的图片教他学习英文。

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大家庭,因为“爱”,亲情跨越了国界、血缘!想来,朱蒂为图书馆起名为“纽带中英文图书馆”,其中也有此意味吧。

上一篇:读书学习与素养 下一篇:戒烟可恢复血管舒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