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银行体系风险

时间:2022-10-26 10:48:16

诊断银行体系风险

对于中国银行体系风险加剧的担忧是最近几年一直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

这一担忧来源于银行体系在2008年到2009年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中的天量贷款规模。仅在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就由2008年的4.9万亿元激增至9.6万亿元,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底的96.6%升至117.2%。从信贷增速看,2009年信贷增长31.7%,超出当年名义GDP增速达23个百分点。

从国际经验看,信贷规模的超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银行体系的风险积聚和危机的到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一个国家的信贷占GDP的比重如果在一年内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银行体系在未来两年内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为20%。同样,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显示,如果信贷占GDP的比重超出其长期趋势值(“缺口”指标)6个百分点以上,那么在未来两三年内出现银行危机是个大概率事件。

从这两个指标看,中国银行业在2009年的信贷增长无疑超出了警戒线的范围,而且银行业的信贷风险很可能在近期爆发。

但是,从公开的数据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在今年上半年仍处于历史最低位,仅为0.9%左右。虽然不良贷款绝对数量略有上升,但同时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上升至270%,资本充足率和盈利指标均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短期内银行体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银行体系保持基本稳健的现象与笔者一年前的预期基本相符。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过去的两三年,国内信贷过度扩张的趋势得到了遏制。自2010年以来,信贷增幅降至与名义GDP相当的水平,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自2009年底以来基本保持稳定,截至今年二季度该比例为120%。

第二,自2009年底以来,政府对楼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从而避免了资产伴随信贷膨胀的进一步恶化。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任由楼市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崩溃和银行体系危机的爆发。这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国的例子中可以得到验证。

第三,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过去几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实际存款利率一直为负。低利率使得银行借款人的借贷成本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避免了资产质量的大幅恶化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第四,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银行体系的监管。自2010年以来,银监会针对银行体系隐含的风险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包括规范银信理财合作、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规范各类贷款的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银监会也进一步完善了监管体系的建设,引入新资本协议在中国的实施,基本形成了以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为主的一系列监管指标。这对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危机尚未爆发并不意味着危机警报的解除。2009年这一轮信贷过度扩张过程中形成的风险并未消除。在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关键是先认清银行体系风险的主要源头,然后再对症下药。

监管部门和市场目前最担心的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银行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其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笔者认为,这两项固然是重要的风险点,但是在未来一两年内,在伴随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更应关注可能爆发的企业贷款的风险,尤其是制造业贷款、批发零售业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总体而言,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上升到2%-3%的水平。

房地产贷款风险被高估

与危机之前欧美各国相似,中国过去几年信贷扩张的同时伴随着房地产行业泡沫式的增长。根据发改委36城市的房价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了17.8%和24%。这一方面造成了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导致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和房地产投资的过度增长;另一方面,高房价及其带来的买房贵、买房难等问题加剧了社会不公和社会不满。

从2009年底开始,中国正式开始出台一系列措施对楼市进行调控。2011年开始,楼市调控进一步加码。在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号称“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政策环境下,房价自2011年三季度起开始出现小幅下跌。而房地产销售、新开发面积和房地产投资均出现了大幅的减速甚至绝对水平的下降。

关于楼市调整对银行体系可能造成的冲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悲观人士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的泡沫,房价有可能出现30%-50%的大幅下调,而在此过程中,银行体系将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贷款危机。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楼市调整不会形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比如,银监会进行的房地产压力测试的结果显示,即使房价下跌50%,银行业也可以承受。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考虑银行体系在房地产行业的直接风险敞口,银监会压力测试的结果基本上是可信的。

至今年三季度,银行体系的房地产贷款共为11.7万亿元,约占全部银行贷款的19.1%,其中住房贷款约7.9万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3.8万亿元。就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体系住房贷款的违约率很低。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监管层一直在房贷最低首付比率方面有严格要求,家庭部门的杠杆率较低。比如,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内,新增房贷对于住房销售额的比例分别为46%、32%和20%。这显示购房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相对较低。

第二,大部分住房贷款的发生期在房价上涨期,因此即使房价出现大幅下调,房价上升和最低首付比例的两道闸门使得出现负资产的可能性很低。

第三,即使出现负资产,由于有金融体系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差异,中国的房贷像美国那样出现大幅违约的可能性不大。以香港为例,尽管从1997年至2004年间房价下跌了约70%,导致负资产现象大规模出现,但是房贷违约率只上升到2%-3%。

相对而言,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贷质量更易受到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但是,这部分风险敞口规模相对较小,仅占银行贷款总额的6%左右。而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结构来看,楼市调控的结果使得房地产开发商更多地依靠自有资金和预售收入,银行贷款的作用在逐步下降,而且基本集中于大中型房地产开发商。即使房价出现大幅下降,并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倒闭潮,这些大中型开发商也可能在行业重组和并购中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因此,银行体系在这方面的风险敞口仍然整体可控。

上一篇:人物志 第32期 下一篇:做实SHIBOR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