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时间:2022-10-26 08:44:55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摘 要:本文就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总结,分别从思想教育、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常见的数学审题方法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每种审题方法都配以相应的数学题目进行说理、讲解。

关键词:审题; 培养; 题意;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15-002

所谓“审题”,简而言之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内容,弄清已经知道什么以及要求(求证)什么。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好数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审题”之重要性,却不知如何教会学生审题,抑或不知怎样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思考和探讨,望对同仁有所启迪。

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指导、习惯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意志坚定等优秀品质,克服学生的畏难、懒惰、粗心大意、急躁等不良习惯。我们可以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如讲一些大科学家、大数学家如何学习、钻研科研的例子;也可以在同学们中间找出最细心、最耐心、最不怕吃苦、最具钻研精神的同学作为榜样进行教育,让同学们向他们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以及各级各类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文字较长的题目,这就更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仅靠语文老师培养,我们数学教师也责无旁贷,因为题目中毕竟反映的是数学问题,都是跟数学中的字词有关的文字,所以不要一味地去责怪语文老师没教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咬文嚼字”法(往往适用于文字较短题和几何题),“粗读——细读——精读”法(往往适用于文字较长题),当然还有很多适合不同题型的不同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逐步渗透。

三、加强对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

常用的审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寻找关键词句

找出关键词句,并将该词句勾画出来,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分析。

例1 据苏州市《城市商报》2008年5月26日报道: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两周,但社会各界为灾区捐款捐物的爱心仍然绵绵不绝,截至2008年5月25日,苏州市红十字会共收到价值超过15000000元的捐献物资。15000000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A.1.5×106 B.1.5×107 C.1.5×108 D.1.5×109

这道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是最后一句话:“15000000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只要把它理解透彻即可轻松求解。

例2.已知a、b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1的两个实数根,则代数式(a-b)(a+b-2)+ab的值等于_____。

本题的关键词是“一元二次方程”“两个实数根”,于是可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很快得出a+b=2, ab=-1,代入所求代数式,问题便迎刃而解。

2.整理顺序,看清层次,各个击破

有些题已知信息较多,也可能叙述不分主次、先后,所求内容也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整理次序,看清层次,各个击破。

例3 如图,已知AB是O的弦,OB=2,∠B=30°,C是弦AB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CO并延长CO交于O于点D,连接AD。

(1)弦长AB等于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

(2)当∠D=20°时,求∠BOD的度数;

(3)当AC的长度为多少时,以A、C、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B、C、O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请写出解答过程。

此题共有3个小题,题目较长,此时可让学生略读题意,整理已知条件,然后先针对第(1)小题的要求再去仔细考虑运用哪些已知条件,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运用到“AB是O的弦,OB=2,∠B=30°”,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三角函数即可轻松求出。

然后再看第(2)小题,此小题的题干还是原题干不变,此时可直接看完题干就直接看本小题,不要被第(1)小题和第(3)小题所干扰。此时,原题目即:

如图,已知AB是O的弦,OB=2,∠B=30°,C是弦AB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CO并延长CO交于O于点D,连接AD。

(2)当∠D=20°时,求∠BOD的度数;

把题目变成这样一下子感觉清爽了很多,排除了很多干扰因素,变得比较容易思考,不难想到,连结OA,构造出两个等腰三角形,可轻松得到,再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两倍,可轻松得出结论。

最后再来解决第(3)小题,此时也可像刚才一样可把原题目变成:

如图,已知AB是O的弦,OB=2,∠B=30°,C是弦AB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CO并延长CO交于O于点D,连接AD

(3)当AC的长度为多少时,以A、C、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B、C、O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请写出解答过程。

此时只要观察两个三角形的特征,找到突破口即可,观察发现∠OCB>∠A,∠OCB>∠D,所以要使DAC与OCB相似,必须使∠ACD=∠OCB=90°,到此题目迎刃而解。

由此我们可知,在一道题有多个小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分清层次,各个击破,而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题干的条件也是小题的条件,各小题可以共用,但各个小题的条件仅适用于本小题,各小题不能共用;第二,如果前面小题的结论是在没有添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求出来的,那么本小题的结论可用于下面小题。第三,如果前面小题是在添加了条件后得到的,那么此小题的结论就不能用于后面小题。这些关系都是我们审题时要注意和强调的,一旦疏忽都会导致我们解题失败。

3.画图或结合所给图形理解题意

几何学习中可以说“文不离图,图不离文”,离开图形寸步难行,图形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有时一些代数题也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如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再如与二次函数图像相关的一些问题等等,往往可通过画示意图或草图帮助同学们轻松理解题意,这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里不多赘述。

4.列表梳理信息,帮助理解题意

有的题目描述了很多的条件,有很多数据,一下子难以理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且很难在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建立关系,这时可利用列表的方法帮助理清各条件和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使之一目了然,从而帮助我们审清题意,顺利求解。

例4 某厂生产甲、乙两种型号的产品,生产一个甲种产品需时间8s,铜8g;生产一个乙种产品需时间6s,铜16g。如果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用时1h,共用铜6.4kg,那么甲、乙两种产品各生产多少个?

分析:生产一个甲种产品、一个乙种产品需时和用铜情况如下表:

设生产甲种产品x个,乙种产品y个,则用时和用铜情况如下表:

于是可轻松得出方程组8x+6y=36008x+16y=6400,从而顺利求解。

注:本题中还要注意单位一致,平时教学中要反复强调。

5.利用小问题梳理信息

有些题目条件比较复杂,为了弄清楚题目各条件之间或条件与要求的结论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设计填充图,或是一步一步的小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上题中可设置如下问题:

生产一个甲种产品需用时多少?

生产x个甲种产品需用时多少?

生产一个乙种产品需用时多少?

生产y个乙种产品需用时多少?

生产x个甲种产品、y个乙种产品共需用时多少?

生产一个甲种产品需用铜多少?

……

6.挖掘隐含条件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虽已给出但并不明显,或没有给出但隐含在题意中的那些条件。不少数学问题的部分条件并不十分明确提出,而是寓于某概念中,或存在于某性质里,或含于某图形中,隐隐约约,含而不露,但它们又常常是解题的要点。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解题的有效信息和突破口,从而为成功解题打下基础。

例5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_____。

此题中“等腰三角形”就可以算是一个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此外还隐含了一个更重要的条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所以另一边只能是6,如若没考虑到这一点,就会得出错误答案。

例6 要使分式■的值为0,则x=____。

这里不仅要考虑到分子的值为0,还要考虑到分母的值不能为0,这里“分母不能为0”就是一个隐含条件,千万不能忽视,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答案。

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顺利解题。

以上谈了几种平时教学中极重要又常见的几种审题方法,其实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审题方法和技巧,还有待于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陈永明名师工作室著.数学习题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之所 下一篇:在发现学习中建构概念